吴象:“农村改革的一名干将”——怀念杜瑞芝先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88 次 更新时间:2022-12-10 23:09

进入专题: 农村改革   杜瑞芝  

吴象  


杜瑞芝同志1920年10月生于山西省榆社县,出生农家生性好学。

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8年1月入党,在敌后抗日游击队工作,曾任榆社县三区、六区区委书记,并在太行区党委研究室工作。日本投降后,随军南下大别山,先后任河南省汝南县委民运部长和中原局、中南局政研室、调研室研究员。1950年南下广东,担任新会县委书记、佛山地委书记等职。那时他才30出头,年轻英俊,做事很有气魄,能打开局面。当时佛山地委是广东最大的地委,管辖着地属东江、西江、北江珠江三角洲最富饶的二三十个市县。他年纪轻轻,能力过人,却一直在此工作,时间跨度很长,甚至他手下的县委书记们个个都上去了,但他毫无怨言,很能服从组织安排。毛主席1961年初到广东,专门指名找他谈话,他毫无顾忌,对所谈问题,直言不讳地谈了他的想法和看法。事后,毛主席对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赵紫阳说:你那个地委书记胆子很大,什么都敢说。多年以来,杜瑞芝就以“关心农民疾苦,敢为农民说话”著称。

佛山地区得地利人和,商品生产活跃。杜瑞芝工作出色,赵紫阳早就想让他到省委独当一面,分管农村工作。但有人反对,说杜瑞芝不是右派,而是极右。是赵紫阳把他保上来的。他有些言论当时很出格,但现在看来却是引人深思的,体现出很精彩的思想。可谓先知先觉!

杜瑞芝因病抢救无效,于2012年11月22日不幸逝世。全国农口同仁和广东的干部群众都感到十分悲痛,痛惜我国失去农村改革的一员闯将,痛惜广东失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一位忠实代言人!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伊始,我才与瑞芝初次见面。一谈就很谈得来。又知道他家乡在太行山。打从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上半叶,我们就一起活跃在太行山上,为中华民族的独立,驱逐日寇出生入死,可惜那时我们未曾谋面。我和瑞芝有一次交谈,说到榆社的一草一木,我知道的并不比他少。我到过他故乡的小村两次,村子很大。在“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那里成了红色政权所在地。我长期在太原和山西工作,这是我的第二故乡,是哺育我成长的好地方。我的已故或未故的老友,也都是瑞芝的朋友。所以,我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2000年进入新世纪后,一个朋友邀我到海南去过冬。我从海南回来,在广州停留几天,所以有机会见见杜瑞芝。我每次去广州,都与瑞芝约好,一定会在他家吃饭,饭后交谈很久,才回到宾馆。后来,他每次到北京来,我也请他到我家交谈至深夜。

众所周知,1958年高举的所谓“三面红旗”,即人民公社、大跃进、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从1959年起到60年代,发生了很多问题,全国已经有些天怒人怨。杜瑞芝则在1959年6月5日佛山地委市桥(扩大)会议上,便对所谓“三面红旗”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系列批评意见:建立人民公社,“刮了‘共产风’”;农业生产,“无限的指标”,“带来了粮食紧张”;工业和基建,“放‘卫星’”,“挤掉了农业”,“使整个日用品生产陷于半停顿状态”;对粮食,“放松了管理”,“造成很大浪费”;“少种高产多收的方针,定的也偏了,冬种少了,备耕迟, 给今年早造带来了损失”;“把成绩夸得过大了,有的同志形容为‘搽粉搽得太多了’,这句话很深刻,这就叫浮夸”。他说的一针见血, 句句实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到底怎么搞,都不知道。我到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任职,该室办了一个《改革快讯》的简报,我一看都是搞改造试点的,如提出给国营企业松绑,但没有人提出改革从农村突破。

安徽胆子大,万里在那里搞了个安徽六条。万里调到中央后,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农业改革怎么搞。人民日报登了一些半公开半合法的文章。1980年9月杜润生受中央委托,在中央召开的省委第一书记会议上发言,用妥协的办法谈“包产到户”,说“这个问题上一些不一致的认识,可留待实践中解决”,但它是“解决长期以来没法解决的燃眉之急——温饱问题的好办法”。其实,杜瑞芝在广东早就提出“肚子是最大的动力”。

瑞芝说得好:“改革是一个上下左右互动的结果”。所以,各路诸侯是不可少的。年初,由胡耀邦、赵紫阳、万里、杜润生出题目,中央各机关部门和地方同志共同开展调查,然后集中起来,围绕“轴心”互动。如果没有这个互动,农村改革是推进不了的。而这几路诸侯,都是农村改革的积极分子,杜瑞芝、霍泛是老将,吴镕、赵文欣则是新秀。

瑞芝说,参与中央五个“1号文件”的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和传达贯彻这段经历,是他永生抹不去的记忆。现在人们觉得,对农村改革和“三农”问题连续发出“1号文件”,可以说是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物,要坚持下去,不动摇、不改变、不折腾,让她发扬光大。

诚然,形势在不断变化,改革应不断深化。到如今,如何实现“三化同步”,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如何真正做到使亿万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这是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很可惜,杜瑞芝去世了。他在世时,肯定是在研究思索这些;他在天之灵有知,也一定会在考虑这些。

下面,附上我写的几句七言诗,以寄托哀思。

瑞芝故乡我初征,

太行烽火砺青春。

京城识君得知音,

相见恨晚情谊深。

五个一号开新程,

亿万农民当主人。

各路诸侯献良策,

上下互动立功勋。

摸着石头探真经,

农村改革无止境。

芝君已驾黄鹤去,

睿智灼见激后进。

杜润生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杜瑞芝先生:他从来不讲假话,从来不看风使舵,也从来不搞阴谋诡计,是农村改革的一名干将。

(本文写于2013年1月5日,作者吴象,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原室务委员、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进入专题: 农村改革   杜瑞芝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03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