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智性的德性问题》是刘小枫教授为罗森的《分析的限度》一书的中译本所写的前言。从文章首尾来看,作者似乎是在讲述一个劝慰老友的故事,但文章的主体内容,其实是通过对柏拉图《普罗塔戈拉》中三个细节的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分析哲学(或分析哲学家)的批评意见;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引述罗森的相关意见,对分析哲学提出进一步批评。
笔者在这里所关心的重点,并非是刘小枫对《普罗塔戈拉》中相关细节的分析是否准确,而是在于考察他对分析哲学的相关批评是否合理。事实上,在笔者看来,通过对柏拉图“相关”文本的分析来表达对分析哲学的批评意见,这一做法本身并非是一个好的策略。因为尽管柏拉图的某些对话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分析”特征,但这里的“分析”和作为现代哲学的分析哲学毕竟不是一回事:分析哲学的主流是对语言/句子进行逻辑分析,而不只是对某些语词进行语义分析——在这个意义上,将柏拉图笔下的普罗狄科作为分析哲学家的代表,也就不见得很合适。
刘小枫谈到,分析哲学曾给他以“清爽”之感,并让他“受益良多”。但即便如此,他仍无法接受分析哲学的基本主张,也并不认为分析哲学即是爱智慧。刘小枫对分析哲学的批评意见不少,至少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没有常识;第二、缺乏德性;第三、拒绝自我批评。
我们下面即来逐一考察一下刘小枫对分析哲学的批评是否合理。
刘小枫指出:“苏格拉底让普罗狄科用分析哲学功夫修理普罗塔戈拉,没想到普罗塔戈拉反过来却帮助苏格拉底修理了普罗狄科,并一语揭示了分析哲学的本质:‘太没常识’。”柏拉图笔下的普罗狄科是否真具有分析哲学的“功夫”,以及他是否真的能够代表分析哲学家“出场”,不是笔者关心的重点。这里的问题在于,分析哲学是否真像刘小枫所批评的那样,即在本质上缺乏常识?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知道,就总体而言,分析哲学的一大特征即尊重科学和常识,而不像有的哲学学派那样故作神秘或玄虚。具体说来,分析哲学中具有理想语言倾向的学者,比如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主张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澄清或消除传统的哲学问题。表面看来,这一路的哲学似乎离常识很远,但这并不表明分析哲学缺乏常识——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科学和常识的关系——具有理想语言倾向的学者,主张积极运用现代逻辑所取得的成果来做哲学,从而实现哲学的科学化;科学是对常识的改进、而不是对常识的根本性背离,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和常识是连续的。因此,主流的分析哲学追求哲学的科学化,并不表明其缺乏常识。分析哲学的另一主要分支即日常语言学派(或称牛津学派)。和具有理想语言倾向的分析哲学家不同,牛津学派的斯特劳森、奥斯汀等人,主张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这一路的哲学,无论是其所采用的方法,还是其实质性的哲学主张,都与常识具有极大的亲和性。
刘小枫既批评分析哲学缺乏德性,与之相关,也批评分析哲学家的偏执与傲慢。我们先来看他对分析哲学缺乏德性的批评。刘小枫指出,在柏拉图那里,“究竟何谓做高贵者,成为高贵者需要何种德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对于这样的问题,分析哲学似乎并不关心。由此,他认为分析哲学“[……]是缺乏传统德性的哲学。”的确,正如刘小枫所指出的,对于如何成为一个高贵者这样的问题,不是分析哲学所关心的。但在笔者看来,批评分析哲学缺乏“传统德性”,这一批评意义不大,理由在于:第一、分析哲学诞生于一个平民化的时代,它不关心“传统德性”的问题,其实是比较自然的;第二、分析哲学以“语义上行”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拒绝就“传统德性”问题给出规范性回答,这不是分析哲学的缺陷,恰恰是由其方法论特征所决定的。
我们认为,刘小枫批评分析哲学缺乏德性,尽管并非无的放矢,但这一批评本身意义不大。不过,由于他的这一批评,牵涉到分析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关系,倒是值得多说几句。总体而言,早期分析哲学不太关注规范伦理学的问题,少数关注伦理学的分析哲学家,主要是在元伦理学领域工作,比如摩尔和他的《伦理学原理》。但是,这一状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得以改观,今天,分析进路的伦理学早已进入对各种规范性伦理议题的讨论。
让我们接着来看刘小枫对分析哲学家的批评。在刘小枫的眼中,分析哲学家无异于“智术师”:一方面,这些“智术师”们沉迷于对智性的追求,而这种追求让他们滋生出偏执与傲慢;另一方面,“智术师”们却很少关心德性问题,因此在德性方面存在极大的缺陷。刘小枫写道:“有智性天赋的少数非常人热衷凭靠自己的智性优长建立纯粹的城邦,并凌驾于礼法的城邦之上——就好像分析哲学热衷建立一个数理般的清净世界并凌驾于传统哲学之上。然而,苏格拉底却让我们看到,这类智性优异的人在德性上有严重缺陷。”对于刘小枫的上述批评,笔者有不同意见:第一、将分析哲学家视为“智术师”,既存在类比不当的问题,也是对对手的抹黑——在学术论争中,污名化对手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做法;第二、分析哲学家试图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澄清或消除传统的哲学问题,目的在于解决传统哲学无法解决的哲学问题,而不是要“凌驾于传统哲学之上”。
在对分析哲学家提出如上批评之后,刘小枫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出发,认识到“人品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个体性情,与搞什么专业无关。事实上,并非搞分析哲学的都偏执或傲慢,并非不搞分析哲学的都不偏执和不傲慢,即便分析哲学真的像罗森说的那样容易让人滋生偏执或傲慢。”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他自己对分析哲学家的上述批评。
刘小枫引用罗森的说法,认为分析哲学的特征在于:“赞赏严密和清晰,且不愿意展开自我批评。”注重思想的严密和表述的清晰,这是分析哲学的重要特征;但认为分析哲学拒绝自我批评,则似乎并不合乎事实。关于批评,大致可分为两种:外部批评和内部批评。比如刘小枫和罗森对分析哲学的批评,即属于外部批评。那这是否意味着,分析哲学缺少内部批评呢?笔者认为不是的。刘小枫在谈到自己的分析哲学阅读史时,提到了王浩和他的导师奎因。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分析哲学史稍有了解,即可知王浩和奎因都对分析哲学提出了批评,前者的《超越分析哲学》和后者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即是对分析哲学的内部批评。这就表明,那种认为分析哲学拒绝自我批评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