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性质与特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07 次 更新时间:2022-07-11 01:33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辛向阳 (进入专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开辟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根本的政治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着实现现代化的接力棒。我国的现代化能否平稳持久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国家领导机关和领导层的交接能否平稳有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即是说,民主不是摆设,也不是装饰品,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我们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普遍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度,实现了国家机关和领导层的有序更替” 。可以说,国家机关和领导层的有序更替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不断顺利推进的根本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清晰地描绘现代化的蓝图。这张蓝图不仅清晰,而且绚丽多姿、引人入胜。从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描绘的“四个现代化”的蓝图,到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勾勒的“到2049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擘画的“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蓝图越来越丰富。能够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持续描绘现代化蓝图的政党是很少见的。有的政党只是寥寥几笔的描绘,不仅粗糙而且错误百出;有的政党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但没有实现目标的组织领导力,往往流于纸面;还有的政党今天这样描绘,明天那样描绘,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蓝图的描绘为什么这么科学?一是因为我们党对于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性把握极其深刻,了解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能够在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蓝图;二是我们党对于人民群众的现代化诉求把握得深,深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实现现代化有着强烈的期盼,能够从人民群众的诉求中制定现代化的目标;三是我们党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始终能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从各个国家现代化的兴衰成败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

二、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极其鲜明的独特性

一些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后提出了种种理论,有的理论带有明显的政治陷阱,诱导后起国家走西方国家的道路;有的理论制造种种悖论、难题,使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望而却步。这就需要祛魅,去除那些现代化进程中的迷雾、谜题。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原创性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注重充分挖掘中华文明的特殊优势,又注重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活力与稳定的两难抉择,使现代化进程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西方现代化以其残酷性震慑着各种社会力量,压制着人民大众,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有序。在这种强制性的社会稳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在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在对外掠夺战争中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现代化过程中既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又能够维持社会活力,稳定和活力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矛盾。世界上不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要么有稳定而缺乏活力,要么有活力而又陷入无序。中国为什么能够处理好两者关系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能始终把各种社会力量凝聚在一起;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能够正视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和诉求,及时发现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因此社会矛盾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性。此外,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家国情怀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没有国哪有家?儒家也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己及人乃至国家和天下,这种情怀长期浸润着中华文化并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国人民向来自觉服从国家号召,舍小家顾大家,做好自己,以国家为重。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人民群众能够作出牺牲和奉献。

中国式现代化另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历史发展到今天,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明显加大,出现中产阶层塌陷,“一亿总中流”断流,导致民族撕裂、族群对立、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社会动荡。因此,中国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使共同富裕的主体越来越广泛。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要使人民群众这一主体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至少有这样一些主体值得我们关注:低收入人群,通过收入倍增计划等方式,使更多人迈入中等收入行列;高校毕业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他们学有专长、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在走上社会后能够尽快步入中等收入人群行列;技术工人群体,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技术工人工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技术工人队伍,使他们在自身的创造中致富;科学家队伍,富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仅体现在技术发明上,而且体现在技术转化上,这支队伍中很多人都是高收入群体或者中等收入群体中的高收入者;教师队伍,是中等收入群体中的稳定力量,要继续推动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使教师队伍收入待遇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是创业致富的重要群体,要帮助他们稳定经营、持续增收、不断发展,使他们在发展中不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坚力量,而且要向高收入群体发展;进城农民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常住人口市民化,稳定就业,同时提升其就业质量;公务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当提高其工资待遇及其他待遇。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还会越来越广泛,中国目前4亿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预计会增长到8亿左右,共同富裕的主体基础将会得到极大夯实。其次,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实现共同富裕既不是天上掉馅饼,大家一起自动富裕;也不是一部分人富得流油,捐出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给穷人。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共同富裕实质上是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无论怎样的“躺平”,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内卷”,都只会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要注意在发展过程中,打破一些制度性障碍,切实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作者: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期


进入 辛向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20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