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斯娴: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框架策略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66 次 更新时间:2022-06-30 00:30

进入专题: 西方媒体   涉华报道   框架策略   舆论战  

林斯娴  

内容提要: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际舆论环境不断恶化,西方媒体在对华舆论攻击过程中运用一系列框架整合与框架斗争手法,以期污名化中国,达到遏阻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的战略目标。面对西方媒体涉华舆论的新特点、新手段、新目标,中国媒体必须加以辨析,取长补短,针锋相对,在框架策略上与时俱进,抢占与西方媒体进行舆论斗争的制高点。


关 键 词:西方媒体  涉华报道  框架策略  舆论战


近年以来,国际舆论环境愈益复杂,中国与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间的舆论斗争愈加激烈。尤其从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开始,西方媒体在其涉华报道中,先后围绕疫情溯源及抗疫模式竞争、新疆维稳、香港颁行《国安法》、台海问题、南海问题等不断设置议题,建立符合西方意识形态的新闻框架,以期达到掌控国际舆论、歪曲中国形象、阻滞中国和平发展、对华“不战而胜”的政治目标。拜登政府近来虽然有缓和中美紧张关系的某些表示,但西方国家不少涉华舆论依旧在污名化中国方面步步紧逼。本文以框架理论为主要视角,通过对近期西方几大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质性分析,试图厘清当前国际环境下,西方媒体如何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突出和诠释,进而影响中国在海外受众心目中的形象。最后,本文尝试对中国应对西方媒体涉华舆论战提出几点思考。


一、当前美西方媒体涉华舆论态势


通过对近年西方国家主流媒体进行系统性阅读与观察、分析,可注意到以英美媒体为首的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有不少值得关注的新手法、新特征,其涉华舆论已带有明显的“舆论战”特征。


一是美英主流媒体牵头,挑起话题,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众犬吠声”,相互应和,力求造成系统性孤立、围攻中国的舆论态势。这是美欧等西方国家把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在国际舆论斗争中的直接反应。正是这种在舆论战线力求系统性孤立、围攻中国的态势,使得美西方涉华舆论具有了国际舆论战的一般特征。特朗普任内,美搞所谓“美国优先”,在对华打贸易战、科技战的同时,也把打击目标针对其欧、日、韩、加等西方盟友,使“美国在尊重其盟友方面已经让自己变得过度扩张”,①导致美与其西方盟友一定程度的疏远,并招致其盟友的批评。这一时期美西方媒体虽然也一以贯之地对华搞舆论围堵,但火力与议题有所分散。拜登上台后,美国政要宣称“美国归来”,明确、公开地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对手”,并宣示对中国奉行“竞争、对抗与合作”并行的新战略。②美西方主流媒体一时间欢呼雀跃,似乎有了新的反华方向感和主心骨。在美国主流媒体的主导下,美西方媒体再度聚集在一起,掀起了冷战后新一轮以中国为“群殴”对象的舆论战恶浪。在某些具体议题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媒体有时甚至比美国媒体更积极主动。例如,在新冠病毒溯源和“栽赃”中国方面,澳大利亚主流媒体就扮演了美西方媒体的马前卒角色。在污蔑中国新疆存在所谓“人权”问题及攻击中国政府在香港颁布施行《国安法》问题上,英国主流媒体也一度一马当先。


二是美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负面报道与其政府涉华负面言论、负面政策宣示相互唱和,甚至每当美英等西方国家政府及其官员发表涉华负面言论和挑衅性政策时,其主流媒体通常一拥而上,进行解读、论证,为其政府及其官员的涉华负面言论与政策造势、背书,而美西方政府也有意引导其主流媒体为贯彻其负面涉华宣示和政策造势。美西方媒体一向信奉所谓“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包括所谓新闻“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或经济势力的干预”,等等。也因为如此,西方媒体与其政府间“各有各的目的和需要”,常有“摩擦”,存在着“固有的紧张关系”。③然而,在当前新一轮西方涉华舆论“围殴”中,美西方政府机构、官员与其主流媒体间却前所未有地表现出一致性和默契。当美国政府高官出言指责中国扩充核武库、要求中国加入美俄核裁军谈判进程时,④西方主流媒体就连篇累牍报道中国在中国西部沙漠地带搞数以百计的核导弹“洞库”,并煞有介事地刊登附有大幅图示的评论文章;⑤当美国防部《中国军力报告》别有用心地预测中国将在2027年对台发动军事“进攻”时,美西方媒体就集中刊登中国舰机环台湾航行及环日本航行的照片和评论文章;⑥当美欧政府宣称中国是美西方的“系统性对手”时,其媒体也就闻鸡起舞,集中发表有关“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窃取知识产权”,中国在AI领域、高超音速武器研制等方面领先于西方的消息。⑦而当美西方政要扬言要抵制北京冬奥会时,一些西方媒体也纷纷鼓噪跟进。⑧


三是蓄意搞“选择性失明”,即直接违反所谓以“客观报道为最高原则”的“新闻专业主义”,⑨在涉华重大问题、战略性问题上罔顾事实,极尽污蔑、攻击之能事,一切以“污名化”中国为归依,凡是涉华正面报道,一概视为“政治不正确”。近年美西方涉华舆论变本加厉地玩“选择性失明”游戏,这从其对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抗疫思路的叙事及其评判方面足可见一斑。尽管也有某些西方媒体基于不同需求对中国“动态清零”抗疫思路与政策给予过一定的“客观真实”报道,如彭博社2021年10月6日一篇署名文章赞扬“(中国)所发挥的能力是举世瞩目的”,还认为“(‘动态清零’策略)使新冠死亡人数被抑制到非常低的水平,在疫苗大范围接种前几乎没有造成什么损害,这与美国和欧洲不同”⑩。《经济学人》也有文章称,“如果世界再次面临类似的疫情,许多国家会选择中国的应对方式。”(11)然而,这种正面肯定中国抗疫成就的报道在西方媒体中可谓凤毛麟角。更多的西方媒体则不厌其烦地歪曲、污蔑、攻击中国的“动态清零”,甚至断言这一策略未来必将失败,并顺水推舟将问题推向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质疑上。如《经济学人》极力渲染“动态清零”政策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害,并断言中国最后必然不得不考虑与病毒长期共存,并幸灾乐祸地认为,由于“动态清零”政策下较低的感染及死亡人数被当作中国政治体制优越性的证明,因此当中国放弃这一策略时,中国民众内心必将大受打击。(12)路透社则以中国西南小城瑞丽的抗疫为例证,大力渲染所谓“动态清零”让负责防控的边境城市不堪重负;(13)英国《卫报》则宣称,为了“动态清零”政策,“个人自由、个人工作、隐私、尊严和心理健康都可以被牺牲”,“人民已经开始受苦”。(14)也有部分西方媒体无法理解“人民生命健康高于一切”的中国理念,将“动态清零”的政策追求曲解为中国政府面对其地缘政治对手时,“维持政权合法性的需要”。(15)


西方媒体涉华舆论的“选择性失明”,不但在报道、评判中国“动态清零”抗疫思路时有明显表演,在其他一些重大涉华报道,如报道香港颁行《国安法》、(16)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以及台海形势、南海问题、中国军备建设等议题时,也莫不如此。


二、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主要框架策略


从传播学理论和舆论战策略视角观察,近期美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包括有关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抗疫思路、有关中国在香港颁行《国安法》以及涉疆、涉台和南海问题等相关报道,经常采用的是传播学理论中框架理论及框架手法。也正因为如此,尽管美西方媒体恣意混淆黑白、歪曲事实、搞“选择性失明”,对中国极尽诬蔑、攻击、污名化之能事,却在一定时段、一定范围内混淆视听,使“谎言武器化”达到极致,造成中国在国际舆论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也迫使中国学者提出如何以“真相武器化”应对“谎言武器化”的传播学思考。(17)


所谓框架理论,是一种关注个体如何诠释现实、如何构建意义并由此而引导行动的社会学理论。(18)美国学者吉特林在其有关新左派运动的研究中首次将框架理论引入对大众媒体的分析,并给出了媒介框架的定义,即它是一套由媒体进行的“选择、强调和表达的原则,由很多对存在、发生和发展的事务加以解释的细微理论构成”。(19)换言之,大众媒体通过对特定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放大、诠释,从而建构出意义。媒体为了获得最广大的影响力与受众支持,需要进行框架整合,即通过适当调整其嵌入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在保留原有立场的同时,适应受众所处语境,引发情感、价值或文化的共鸣。根据框架理论,西方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的框架整合时采取多种策略,包括“框架桥接”(Frame bridging)、“框架增强”(Frame amplification)、“框架延伸”(Frame extension)和“框架转换”(Frame transformation)等。(20)近期美西方涉华舆论战中,正是交替采用这些策略,强化涉华负面报道,污损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显示美西方决心打一场系统性的涉华舆论战,实现其对中国“不战而胜”的战略追求。


(一)框架桥接。所谓框架桥接,是指面对特定事件时,两个或多个意识形态上一致而结构上并不相干的框架可以被相互连接。换言之,一旦某一新闻可以被多个框架同时阐释,而这些框架又在意识形态上趋于一致,那么通过人为的选择与建构,它们之间可以产生一种关联性,进而如同拼装积木一般,形成一套内部互相绑定的框架组合,即加姆桑及莫迪利亚尼等人所说的“解释包(Interpretive packages)”。(21)一旦受众接受这套解释包,形成思维定式,日后看到任何类似新闻,极易自动套用并产生联想。随着媒体反复报道,这一过程一再重复,最终受众心目中将会形成一套被不断强化的系统性刻板印象,从而使其更加容易策动和操纵。




在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涉华报道中,英美媒体频繁使用框架桥接手法,其报道内容往往呈现高度的互文性。譬如一旦报道涉及中国新冠疫情,美西方媒体就常常会在同一篇文章中同时强调“武汉起源论(暗示中国应对此负责)”“信息隐瞒(暗示不可信任中国政府)”“严格封锁(暗示中国缺乏自由)”,以及近期尤为频繁地提及“冬奥会(暗示中国面临潜在危机)”等要素。在有关2021年末西安暴发疫情的报道中,英国《金融时报》及美国《纽约时报》采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框架桥接策略,组合出极为雷同的新闻图景(见表1)。(22)尽管这两家媒体国籍不同,其新闻生产过程彼此独立,但报道逻辑与框架策略却如出一辙,可见针对同一主题的涉华报道,西方媒体内部早已生成一套统一、规范、固化的桥接方式。


(二)框架增强。所谓框架增强,是指对于一些特定议题或事件,即便媒体已然构建了诠释框架,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受众来说,该框架与其自身的联系仍旧充满着模棱两可与不确定性,因此这些框架还需要进一步阐明和强化。框架增强可以分为两种:价值增强(value amplification)和信念增强(belief amplification),前者指将某些受众普遍信奉的价值进行定义和升华,视其为所有人应当共同达到的终极理想;后者则指将某些受众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提升为绝对真理,从而引发认同和共鸣。(23)在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此两种框架增强方式均十分常见。


例证一是西方媒体关于香港《国安法》的报道充分体现了其涉华负面报道中顽固地贯彻价值增强的框架策略。香港《国安法》颁布并实施后,英美媒体无法再继续为暴徒反中乱港的行为煽风点火,于是转而大打“民主、自由”牌,换言之,此时“民主、自由”即为被增强的价值。由于这些媒体大多在香港设有常驻记者站,因此能够借助机构优势,对香港社会的变化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其报道的思想方向基本一致,将香港社会当今由乱变治的境况扭曲为“自由”遭到“镇压”“侵蚀”,“公民社会”走同“终结”。(24)西方媒体还污称香港《国安法》的实施造成了一种“新常态”,让香港居民每天都不得不“小心翼翼”。(25)甚至许多原本与政治毫不相关的事件也被强行勾连到“民主、自由”这一母题之上。例如香港M+视觉博物馆近期正式向公众开放,《纽约时报》在进行报道时,并未对这一盛大事件表示半分祝贺,而是大放“悲声”,无中生有地渲染香港文化与艺术正遭受来自中国大陆的“审查威胁”与“控制”。(26)类似地,CNN网站对于同一则新闻的报道,亦展现极为相似的论调,可见这种价值增强的手法对西方媒体而言已成惯例。(27)


美西方媒体涉华负面报道中贯彻信念增强的框架策略最典型的另一例证是其有关台海形势的报道。在涉台报道中,美西方媒体往往并非基于台湾本身,而是通常将其置于中美博弈的角度探析。因此但凡提及台湾,必牵涉中美,不少报道中有关中美的内容远多于台湾本身。在这些报道中,中国通常被塑造成一个“好战”且“野心勃勃”的“威胁”,台湾则是在“威胁”之下心惊胆战却又“不甘示弱”的“自由捍卫者”,美国则往往被视为唯一有能力对抗“威胁”的“救世主”。如在《卫报》的一篇报道中,作者以充满悲情的口吻描绘所谓“台湾人”面对“中国威胁”的担忧和恐惧。文章一方面渲染所谓台湾的“美好”形象,称“今日的台湾,紧密相连但有时也会分裂,充满恐惧但又不甘示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将中国大陆描绘为打破“美好”的麻烦制造者。(28)而美国所扮演的“救世主”形象,正与西方基督教文明“善恶分明、二元对立”的宗教观念十分吻合。换言之,这种宗教观念即为被增强的信念,“救世主理应维护正义,拯救世人”。


(三)框架延伸。所谓框架延伸,是指当媒体报道新闻的主要框架未必与受众最关注的问题、最切身的利益或最信奉的价值息息相关的情况下,为了吸引更多受众,增强新闻影响力,媒体会试图扩大其主要框架的边界,以期将这些原本无关的问题、利益或价值包含进去。这在新冠疫情以来的美西方涉华负面报道中有大量表现。一个具体案例是西方媒体关于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报道。随着中国近年来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美西方尤其加强与华“对抗”的一面,西方报道则极力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近期中国超高音速武器的发展引发了高度关注,然而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仍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在报道这一事件时,西方媒体大量运用了框架延伸的手段,以期勾起受众的情绪共鸣,激起更强烈的反馈。


在报道中,西方媒体将中国的军事发展延伸至“美苏冷战”。美国《防务新闻》刊文将中美当下的紧张态势与数十年前的美苏对峙相对比,认为“苏联解体使世界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但中国像苏联一样“正在篡夺的美国主导地位”,字里行间充斥着你死我活的冷战思维。(29)《金融时报》报道称,对美国而言,中国超音速武器的试射“就像‘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同样将中国与苏联进行了类比。(30)中国和平发展路线与苏联的霸权主义路线有本质不同,这种类比极为不妥,但西方媒体一方面为自身政治意识形态驱使,另一方面又一味追求眼球和流量,整体呈现出一种冷战心态。不少西方受众未必关心中国武器技术的最新发展,但对于经历过美苏冷战以及受到麦卡锡主义遗留影响的他们而言,一旦媒体将事件延伸为“一个类似于苏联的共产主义国家正在崛起”,造成的舆论效果将截然不同。


(四)框架转换。所谓框架转换,是指在一些新闻事件中,媒体试图推行的解释框架与已有的解释框架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无法通过桥接或延伸进行勾连。在这种情况下,旧的含义被抛弃,而新的阐释则被培植建构。换言之,媒体将事件的意义从根本上进行重建,甚至可能黑白颠倒,将绝大多数人眼中的正面新闻反转为负面新闻,或者反之,将负面新闻反转为正面新闻。在近期美西方涉华舆论战中,最能体现美西方媒体采用框架转换策略对中国搞舆论攻击的案例是其有关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抗疫路线的负面报道。随着全球开始进入“后疫情时代”,对新冠疫情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已开始从如何防控、如何治疗变为如何以及何时与新冠病毒共处的问题。当前中国作为唯一坚持“动态清零”(英美称之为“零感染”)策略的大国,正遭遇英美媒体的多方联合攻击。尽管一些西方媒体为维持其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面纱,不得不在其报道中先承认“动态清零”策略使中国国内新冠感染和死亡人数极低,与许多其他国家相比不值一提。(31)但它们也总不忘强调这种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是“无所不用其极(no holds-barred)”的。(32)随后绝大多数媒体更话锋一转,从不同角度质疑“动态清零”,并断言这一策略未来必将失败。即使在病毒新变种奥密克戎出现后,西方媒体仍未停止对中国“动态清零”策略的攻击。彭博社刊文虽然承认这种新型病毒“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的零感染方法是正确的”,但仍不忘强调“长达数周的隔离和再入境程序意味着中国人民实际上被锁在了中国”。(33)《经济学人》宣称,“面对奥密克戎,中国的经济尤其脆弱”,因为“并不是这种病毒会在中国传播得更广,而是恰恰相反,政府会拼尽全力阻止它这样做”,并预测更频繁更严厉的封锁措施会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34)


对于美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采用的框架整合策略,包括其框架桥接、框架增强、框架延伸、框架转换等手法,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其推特上从传播学专业的视角,不无讽刺地剖析说:“中国取得的积极成就如何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显得可疑、简单,其只需要在标题上加上‘代价是什么?’”,并配上一系列的报道截图就可加以佐证。(35)“诚哉斯言!”应该说,赵立坚的剖析一语中的,击中了美西方媒体如何在涉华报道中玩“框架游戏”的要害,也击中了美西方媒体借助“框架游戏”把中国抗疫的“积极成就”框架转换为“消极代价”框架,从而污名化中国的要害,揭穿了美西方媒体正不遗余力地对华搞舆论战的战略本质。


三、关于如何应对西方涉华舆论战的思考


通过对美西方主流媒体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尤其是近几个月来涉华报道舆论战特性及其所运用的框架策略等进行系统性观察与分析,不难发现美西方涉华报道呈现出不少值得关注的新手法、新特征,以及其希望通过对华打舆论战,实现“不战而胜”的政治诉求,中西“舆论战”态势愈加明显和激烈。早在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就曾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36)西方当前涉华舆论不仅在系统性地污名化中国,更在于通过污名化中国为其阻滞、破坏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造势。为保障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国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以积极姿态应对斗争,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在国际舆论场上争取主动权。


一是准确把握当前国际舆论斗争态势,分清国际舆论战线上的“敌我友”,在与西方反华主流媒体斗争同时,争取国际友好媒体的同情、呼应。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同志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开宗明义提出,“今天开辟外交战线,首先要认清敌友”。(37)外交战线如此,国际舆论斗争也同样如此。在当前国际环境下,西方反华媒体无疑是主要斗争对象,俄罗斯及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不少媒体则可视为外援。即使在西方媒体中,也仍旧有不少涉华报道存在客观性的一面。如在西方媒体充斥大量有关香港的负面报道时,《金融时报》就曾选登一则来自香港的读者来信,信中抱怨称:“我写这封信是为了质疑英国《金融时报》对香港的一贯负面看法……一切都暴露了外国对香港的干预程度,也正因此而导致了2019年的暴乱。这又可以追溯到最后一任港督的离任,正是他解散了香港警察的安全部门,使大门敞开。”(38)这说明西方媒体,即使是其主流媒体,也并非铁板一块。因此,中国应尽可能团结可以争取的国际媒体,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美英等国家少数持僵硬立场的反华媒体。


二是正确估计国际舆论战线的力量对比,沉着应对。当前国际舆论战线上敌强我弱是基本态势,对此要有基本认识,但也不要过于夸大对手之“强”及我方之“弱”。通常认为,西方媒体体系成熟,且玩的是所谓“新闻自由”的游戏,对华发动舆论攻势时手段多样,我国无论从发声渠道抑或发布手段上都呈一定劣势。尽管如CGTN、《环球时报》等媒体早已作出与美西方主流媒体正面对抗的初步尝试,但与不少西方百年历史的老牌传媒相比,中国外宣媒体还是存在发声渠道狭窄、经验尚嫌不足等弱点。因此,中国媒体更需要对西方媒体的强点与弱点充分辨析,取长补短。需注意的是,西方有数十个国家及众多媒体,集中发声时气势虽大,然而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不少矛盾可以利用。而中国有14亿人民支持,步调统一,在国际上也并非孤立无援;推进中华复兴事业是进步事业,是民心所向;中国媒体在一天天进步,也可做大、做强。


三是战略战术上既要与西方媒体的反华论调针锋相对,又要避免受其刻意设置的议题和话语框架牵引,以防落入其具有话语体系优势的框架之中。1950年9月中国出兵抗美援朝前夕,毛泽东同志针对美强我弱的军事态势,提出我方战略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39)毛泽东同志这一战略思想今天仍可用于指导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与西方媒体进行舆论斗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是一方面避开西方国家的固有优势,如其媒体数量、平台、话语、框架优势等,避免进行一对一的逐条回应,以免被其带节奏;另一方面挑选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国际战略及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及民生中的“痛点”,另起话题,建立中国自身的舆论议题与框架。中央电视台等主力媒体近期聚焦报道,批评美国抗疫乱象、枪击频发、种族问题以及警察执法乱象等,都收到了很好的反制西方话语霸权的效果,是贯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术原则并取得成效的最好案例。


四是充分认识到中西方对“舆论战”认知的本质区别,做好持久战准备。虽然西方媒体目前占据一定平台优势、技术优势、话语优势、理念优势,但毕竟不能只手遮天、指鹿为马。一旦其背离自身曾自我吹嘘的客观、真实、中立、自律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必将逐步丧失公信力。如从长线、从全局、从大时空看待这一题,瞬息万变的国际舆论场上,媒体只是多方力量的其中一支,舆论战不仅仅体现在媒体层面的技术、经验与操作,更是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乃至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比拼。当下世界格局正处于“南起北落、东升西落”的大格局之下,中国承受住了惊心动魄的疫情冲击,显示了制度、文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优越性,中国人民因而对国家前途充满高度热情和信心,思想意志空前统一,而西方国家当前因抗疫失败而乱象频生,新自由主义泛滥,西式民主早已异化为内耗严重的对抗式政治,西方优越论的神话正在被戳破。面对中国崛起,不少西方国家虽然依然怀着居高临下的优越心态,不愿或不敢面对新变局,其媒体话语则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种自说自话、圈地为牢、粉饰太平的自我封闭模式。就此而论,传媒领域的西强东弱态势也在变化。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中国通过着重于人才培养、平台的打造、理念的创新等,一定能扭转传播领域西强东弱的态势。


五是充分认识美西方涉华舆论战的专业性质,从传播学专业视角加强应对。针对美西方涉华报道中采用的传播学框架整合策略,包括框架桥接、框架增强、框架延伸以及框架转换等手法,中国媒体也可主动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一,由于语言和地域优势,中国媒体对发生在本国的新闻事件具有更加敏锐的感知,能够做到更细致、更迅速、更准确地播报,因此不少西方媒体的驻华记者除了自身实地采访之外,很多消息实际来自中国国内报道。中国媒体应该尽可能把握这一机会,学习利用西方媒体的框架整合手法,把握国际舆论场的框架设置权。第二,可以用“反框架”模式回击西方媒体的框架设定,这也符合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略原则。由于不少中国媒体已经能够在海外平台上直接发声,以自己的框架诠释中国故事,西方媒体难以对这些声音视而不见,亦不能全部转换,因此不得不作出对话和回应。在近年国际舆论斗争中,《人民日报》发表的系列锐评就是一种“反框架”模式,并收到了较好的国际斗争效果。


①孙兴杰:“‘特朗普语义的终结?”,《外交评论》,2020年第6期,第33页。


②"Remarks by President Biden on America's Place in the World," the White House.February 4,2021,


③纪忠慧著:《美国舆论管理研究》,新华出版社,2016年4月,第220、239页。


④黎堡:“美俄核裁军条约明年失效是否续约关键在中国”,https://www.voachinese.com/a/nuclear-disarmament-china-role-20200506/5408647.html.(上网时间:2021年8月10日)


⑤John Feng,"China Spotted Building 110 Secret Nuclear Missile Silos in Desert," https://www.newsweek.com/china-spotted-building-110-secret-nuclear-missile-bases-desert-military-arms-race-1613419.(上网时间:2021年8月10日)


⑥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1," https://media.defense.gov/2021/Nov/03/2002885874/-1/-1/0/2021-CMPRFINAL.PDF.(上网时间:2021年12月20日)


⑦Andrew Small,"The Meaning of Systemic Rivalry:Europe and China beyond the Pandemic," https://ecfr.eu/publication/the_meaning_of_systemic_rivalry_europe_and_china_beyond_the_pandemic/.(上网时间:2021年8月12日);G.John Ikenberry,"Systemic Rivals:America's Emerging Grand Strategy toward China," https://www.globalasia.org/v16n04/cover/systemic-rivals-americas-emerginggrand-strategy-toward-china_g-john-ikenberry.(上网时间:2021年12月29日)


⑧Victor Mather,"The Diplomatic Boycott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Explained," https://www.nytimes.com/article/diplomaticboycott-olympics.html.(2022年1月7日)


⑨王钊、顾淑霞:“反思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双重标准’,”《人民论坛》,2020年第20期,第114~115页.


⑩Michelle Fay Cortez and Ainsley Thomson,"Isolated China Is the World's Last Country Chasing Covid Zero,"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10-05/another-covid-zero-country-falls-makingchina-the-last-holdout.(上网时间:2022年1月14日)


(11)"How Long Can China's Zero-covid Policy Last?" https://www.economist.com/china/2021/10/16/how-long-can-chinas-zero-covid-policy-last.(上网时间:2022年1月14日)


(12)"How Long Can China's Zero-covid Policy Last?" https://www.economist.com/china/2021/10/16/how-long-can-chinas-zero-covid-policy-last.(上网时间:2022年1月13日)


(13)"Rare Plea for Help as China's Zero Tolerance for COVID Hits Border Town,"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parts-northeast-china-heightened-alert-covid-19-returns-2021-10-28/.(上网时间:2022年1月12日)


(14)"People Are Starting to Wane:China's Zero-Covid Policy Takes Toll,"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1/oct/30/peopleare-starting-to-wane-china-zero-covid-policy-takes-toll.(上网时间:2022年1月10日)


(15)Vivian Wang,"Why China Is the World's Last ‘Zero Covid’ Holdout," https://www.nytimes.com/2021/10/27/world/asia/china-zerocovid-virus.html.(上网时间:2022年1月10日)


(16)Primrose Riordan,"Hong Kong's 'New Normal' Leaves Residents Looking over Their Shoulders," https://www.ft.com/content/e84f7b99-2c6e-4058-b2bb-5126f3c00b83.(上网时间:2022年1月5日)


(17)Daniel J.Levitin,Weaponized Lies:How to Think Critically in the Post-Truth Era,Dutton,2017,p.5.


(18)G.Bateson,"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1955)," in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Edited by Gregory Bateson,Jason Aronson Inc.,1972,p.138-148; Goffman,E.,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p.22


(19)[美]吉特林著、张锐译、胡正荣审校:《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华夏出版社,2007年1月,第13页。


(20)Snow,D.A.,Rochford Jr,E.B.,Worden,S.K.,and Benford,R.D.,"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Micromobilization,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1,Issue.4,1986,p.464.


(21)Gamson,W.A.,and Modigliani,A.,"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5,Issue.1,1989,p.2.


(22)William Langley,"China Locks down 13m to Contain Covid Outbreak Ahead of Winter Olympics," https://www.ft.com/content/e202b954-4461-4413-9ba3-ebd5de50c098.(上网时间:2021年12月23日);Vivian Wang and Joy Dong,"China,Holding to Its ‘Zero Covid’Strategy,Keeps a City of 13 Million Locked Down," https://www.nytimes.com/2021/12/30/world/asia/china-xian-lockdown-covid.html.(上网时间:2021年12月30日)


(23)Snow,D.A.,Rochford Jr,E.B.,Worden,S.K.,and Benford,R.D.,"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Micromobilization,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1,Issue.4,1986,p.464


(24)Austin Ramzy,"As Hong Kong's Civil Society Buckles,One Group Tries to Hold On," https://www.nytimes.com/2021/10/24/world/asia/hong-kong-civil-society.html?searchResultPosition=4.(上网时间:2021年10月24日)


(25)Primrose Riordan,"Hong Kong's ‘New Mormal’ Leaves Residents Looking over Their Shoulders," https://www.ft.com/content/e84f7b99-2c6e-4058-b2bb-5126f3c00b83.(上网时间:2021年11月11日)


(26)Vivian Wang,"Hong Kong's M+Museum Is Finally Open.It's Already in Danger," https://www.nytimes.com/2021/11/12/arts/design/hong-kong-m-museum-censorship.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上网时间:2021年11月12日)


(27)Stephy Chung,"Hong Kong's Extraordinary M+Museum Opens Amid Ongoing Censorship Fears," https://www.cnn.com/style/article/m-museum-opening/index.html.(上网时间:2021年11月12日).


(28)Helen Davidson,"Fearful but Defiant:Life Goes on in Taiwan Despite China's Threats,"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1/oct/22/fearful-but-defiant-life-goes-on-taiwan-despite-china-threats.(上网时间:2021年10月22日)


(29)Rep.Rob Wittman,"Countering China's Nuclear Threat:The Cost to Play is Cheaper than the Cost of Sitting Out," https://www.defensenews.com/opinion/commentary/2021/11/24/countering-chinasnuclear-threat-the-cost-to-play-is-cheaper-than-the-cost-of-sitting-out/.(上网时间:2021年11月24日)


(30)Demetri Sevastopulo,"Year in a Word:Hypersonic," https://www.ft.com/content/32d1ce3a-3340-4336-a957-65c2e61c90c4.(上网时间:2021年12月21日)


(31)Michelle Fay Cortez and Ainsley Thomson,"Isolated China Is the World's Last Country Chasing Covid Zero,"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10-05/another-covid-zero-country-falls-making china-the-last-holdout.(上网时间:2021年10月5日)


(32)Vivian Wang,"Why China Is the World's Last 'Zero Covid' Holdout," https://www.nytimes.com/2021/10/27/world/asia/china-zerocovid-virus.html.(上网时间:2021年10月29日)


(33)"China Basks in Covid Vindication as Omicron Closes Border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11-30/china-basks-incovid-zero-vindication-as-omicron-closes-borders.(上网时间:2021年12月1日)


(34)"China's Economy Looks Especially Vulnerable to the Spread of Omicron,"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chinas-economy-looks-especially-vulnerable-to-the-spread-of-omicron/21806564.(上网时间:2021年12月1日)


(35)丁洁芸:“赵立坚灵魂反问:西方媒体在混淆是非方面如此成功,但代价是什么?”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6EeKuc4Yhl.(上网时间:2022年1月2日)


(36)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新华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69页。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50年5月,第3页。


(38)Nicholas Loup,"Letter:Why is the FT's Coverage of Hong Kong so Negative?" https://www.ft.com/content/cf1a7bcf-977a-41ab-9d33-1c1e8942294a.(上网时间:2021年11月18日)


(39)毛泽东:“朝鲜战局和我们的方针”,《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第202页。



    进入专题: 西方媒体   涉华报道   框架策略   舆论战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02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现代国际关系》 2022 年第 1 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