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四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现代化新路

——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33 次 更新时间:2022-05-24 00:36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艾四林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迅速成为学术界和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专访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采访者简称▲,下同):艾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您围绕该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您能谈谈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吗?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好的。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实现现代化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向往,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首先我们会问现代化道路何以成为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现代化道路不是问题。一提现代化道路,人们想到的就是西方的现代化道路,非西方国家没有成功实现现代化的。这很容易让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认识:现代化道路就是西方道路,现代社会就是西方社会,现代文明就是资本主义文明。但是,在今天,现代化道路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真问题。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西方现代化道路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他国家在学习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境;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自然就会引发人们的反思。也就是说,这是从实践中发展出来的问题,而不是来自思想理论的推导。今天,我们再来讨论现代化道路问题,讨论的对象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是指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建立在资本逻辑之上的现代西方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成为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现代文明,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今天在讨论现代化道路这个话题时,我们的心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一些学者对西方现代化道路是一种仰视;今天,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随着我国越来越接近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当我们再来讨论现代化道路,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可以以平视的视角、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对待西方现代化道路。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看待中国现代化道路、西方现代化道路,更加明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何种意义可以上升为新道路、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

▲:请您具体谈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何种意义上可以上升为新道路、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个问题涉及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当今世界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球两制,即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起初,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历时态的关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两个必然”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却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共时态存在的状况。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原发的现代化,我们是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是后发的现代化。这样,共时态存在和历时态存在就交织在一起。在这种复杂情况下,我们要搞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对待西方现代化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指的是个性、特殊性;背后隐含的逻辑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叶子,这指的是共性、普遍性。具体到现代化道路问题,现代化道路有个性、特殊性的方面,但一定也有共性、普遍性的方面,不能因为强调个性把自己变成唯一性,这是现代化道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现代化道路涉及现代性的问题。现代化是现代性的打开,现代性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展开。现代化有共性,比如城市化、工业化等,这是技术的问题。但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理性上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的社会是少数人富裕的社会,造成了单向度的人,导致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社会的撕裂,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西方现代化模式遵循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对自然的破坏。在这些问题上,西方现代化道路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导致了自然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兴起。我们不能走这样的道路。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西方现代化经验教训基础上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创造更高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现代化在借鉴西方工具理性的基础上,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因此,我们的现代化站在更高的价值理性之上,站在更高的道义立场之上。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首先请您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系。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之中,承载着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转化,它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奋斗目标。把小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目标,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理想必须立足现实。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同时把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确立为党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首次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几十年来,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1995年提前完成了原定2000年要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目标,提前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些都是基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小康社会建设提出的更高标准、更新要求。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是变和不变的统一。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具体表述可以变,时间表、路线图也会有新表述,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立足点没有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没有变。

▲:您能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吗?

●: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实现了共同富裕,但无疑是朝着共同富裕迈出了重要一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一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棒跑好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国的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这就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也极大提升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能力。

二是极大地增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切实提高,这会极大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和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不仅如此,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会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著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三是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承接历史,又连接未来,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求是相衔接的,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点,自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征

▲:西方现代化实现的是少数人的富裕,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共同富裕看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呢?

●:可以。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富裕,而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显著特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中国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因此,两极分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相容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那么,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逻辑吗?

●:是的。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理想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制度下,共同富裕不过是遥不可及的美好梦想。当人类社会进入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空前丰富,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共同富裕并没有降临人间,“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产阶级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拥有者。造成这种两极分化、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当今西方国家虽然物质丰富了,但是两极分化依然严重,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地得到解决,也无法通过慈善得到实现。在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可以说,共同富裕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彻底消灭了阶级、剥削、压迫,全人类过上了美好幸福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首先正式提出“共同富裕”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共同富裕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描绘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实现共同富裕,使我国现代化站在了道义制高点上,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工具理性逻辑,提供了新的现代化价值。

▲:近来关于共同富裕存在一些争论,您能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谈谈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吗?

●:首先,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全民富裕。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邓小平指出:“我们要的是共同富裕,这样社会就稳定了。社会稳定,才能发展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能得人心吗?”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这意味着共同富裕涵盖的是全体人民,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某个地区的富裕,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富裕。过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其次,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是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共同富裕是消除贫穷和两极分化基础上的普遍富裕,但不是同等富裕,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均贫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在一定时期还会存在,即便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富裕的程度仍会有差异。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不搞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避免陷入“福利陷阱”。

最后,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不是同步富裕,是逐步富裕。中国是一个大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富裕必须分阶段推进。从国家层面来讲,共同富裕是从低层级到高层级的逐步富裕,因此我们党作出了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从个体层面来讲,共同富裕是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富裕,既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要鼓励先富带后富、帮后富。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看,共同富裕是否也包含精神富裕呢?

●:谈到富裕,我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物质富裕。实际上,仅有物质富裕,无论是对一个社会还是对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不够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并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因此,我们的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其目标归根到底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历来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站在新征程上,我们党明确宣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目标,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不仅更多了,而且更高了。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有了主心骨,我们就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这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航船不偏航,能够乘风破浪,直达胜利的彼岸。

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追求的历史宏愿。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被世界现代化的列车甩在了后面。如何实现现代化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54年,周恩来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构想,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建设中国现代化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正如您所讲的,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现代化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但是我们党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是不是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是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概念与西方不同。“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党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这个论断在当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明确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小康社会,从小康社会做起,先解决温饱问题,逐步达到小康。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第一步,是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作出的正确判断。这个论断让我们头脑更冷静,避免了好高骛远和急躁冒进。据此我们才能明确任务,正确认识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说,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于这一关键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请您谈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中国和世界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增强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无论是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还是从18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来看,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中国老百姓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

无论是从500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史,还是从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来看,我们在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您能就这一点具体展开谈谈吗?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西方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起来,一些西方国家率先迈入现代化国家。长期以来,西方国家自视为或被视为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的典范,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似乎就是接受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很好地处理了现代化道路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拓展了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从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给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交流互鉴现代化建设经验,共同丰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更好为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上,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时还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巴黎公社虽然是人类历史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但是很短暂。真正把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是俄国十月革命,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充满着曲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重大的挫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中国方案。经济全球化是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加速和深化,但今天以资本为逻辑的经济全球化陷入了困境,经济全球化面临再出发的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现代化国家不是不要经济全球化,而是要把中国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这就需要我们提供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的经济全球化方案。今天,人类需要现代化,必然会面临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自身的问题。全球变暖、核扩散等全球问题,不能只基于利益和价值观的考量,新的经济全球化需要新的理念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解决全球重大的风险、重大的问题提供了底线,具有更高的道义价值和更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底线思维,从底线来考虑人类的未来。也只有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价值才能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为经济全球化走出困境、再出发提供新的方案。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我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为世界解决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消除贫困一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坚持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制度优势;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等等。这些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是国际社会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西方现代化国家虽然物质丰富了,但贫困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解决,也不可能通过慈善来实现。中国把消除贫困问题上升到制度层面,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和西方不一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贫攻坚问题的重要论述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消除贫困以及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实现人人充分享有人权、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和共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领袖,以其强烈的世界意识和人类情怀,提出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得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坚持各国一起发展,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这些论述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为世界解决贫困问题贡献了具有中国立场、中国价值的中国智慧,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法论启示

▲:最后,您能谈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启示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这段话是观察当今中国发展的基本方法论。“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为我们正确处理当今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指明了方向。虽然我们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我们的根和魂,但不是简单地延续中国历史文化,而是要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指明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能取得现代化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指明了当今中国的发展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关系。我们曾经以苏为师,但是经历了挫折,逐渐意识到必须要以苏为鉴。我们不是再版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恰恰是要深刻吸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走自己的路。“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指明了当今中国的发展与国外现代化国家的关系。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一个紧迫和首要的任务,是实现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不同,决不可简单复制、照抄照搬。毛泽东指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因此,中国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现代化的西方价值逻辑,提供了新的现代化价值,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自主性、创新性,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引领着世界现代化的新方向。


(受访者:艾四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期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01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