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礼群(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
社会体制改革是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
本次论坛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与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对社会体制与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思路和对策,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在当代中国,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需要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一般来说,社会体制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方式和制度安排,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决定着人的社会关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运行。我们现在讲的社会体制改革,有着特定的内涵和范围,就是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相一致的社会体制。我国现行的社会体制总体上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些年来也进行了许多改革探索,但仍存在着不少缺陷和问题,主要是:社会管理的理念、组织、形式、手段、方法不适应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多层次、多元化和互联网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新要求;政府、社会、企业、中介机构的社会管理职能不清,关系不顺;社会管理的体系、制度、机制不健全,难以有效发挥应有作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现代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整体设计、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体制新模式。为此,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一些重要关系:一是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即政府行政管理与多元社会治理的关系;二是条条和块块的关系,即中央(部门、行业)与地方的关系;三是民生和民主的关系,即改善人民生活与发展民主政治的关系;四是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即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建设保障的关系;五是社会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关系,即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与推进其他体制改革的关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应当把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同实现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二是扩大公民参与和社会协同功能,三是拓展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四是健全各类人群服务管理机制,五是加快社会规范建设,六是构建虚拟社会管理制度,七是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八是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社会体制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务艰巨繁重。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许多重要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而任何一个重要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们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总结,努力为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刘应杰(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巡视员):
激发社会自身发展能力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是一项宏大的历史性任务,涉及到社会管理体制多方面的改革,要统盘考虑,周密部署,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第一,政府切实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其目的是更大程度地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动力,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运行,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在社会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改变以前的“大包大揽”、无所不管的状况,把一些社会能够自我管理的职能逐步转移给相应的社会组织来承担,并加强管理、引导和服务,培育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公共服务方面,要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政府主要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而把非基本公共服务交给相应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来承担。这更有利于在加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为国民提供更广泛的、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满足其高水平、多层次的需要。
第二,规范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为了加强现代社会管理能力,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公民意识,提高其发育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考虑,选择发展三类社会组织:一是社会事业类组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领域,发展体制外的民营社会事业,与现有的国有公立类社会事业形成平等竞争关系,形成一种外在压力和内生动力,推动我国社会事业进一步改革发展繁荣。二是公益类组织。鼓励、引导和支持公民与民间资本投入社会公益活动,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三是自我管理类组织。人们通过一定的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应该鼓励、引导和支持这些社会组织正常有序发展,并且依法进行规范管理。为此,要加快制定《社会组织法》,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作出法律规范,做到依法管理、自主发展。
第三,积极推进基层社区自治。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一个社会要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社区这个基础。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农村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规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自治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基础,要进一步扩大社区自治的范围,丰富社区自治的内容,使社区成为我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
第四,加快建立和形成现代化的稳定的社会结构。现代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建立起稳定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针对我国在发展中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需要下大力气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过分配调整和税收调节等手段限制过高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起收入分配的良性运行机制。
第五,加快建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社会规则。我国正处在由传统人情社会向现代契约社会的转型过程之中。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规则,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我们应该加快建立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则,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规则意识。要从最基础的做起,首先是诚信,其次是守规矩,包括遵守基本的交通法规、现代文明生活守则等,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
□朱耀垠(民政部办公厅副主任):
好的社会服务依托于好的社会管理
我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创造社会服务的过程。关于“社会服务”概念,近两年来大家讨论得比较多,也有很多的分歧,连叫法也不统一。比如,英国叫个人社会服务,美国叫人类服务。在欧美国家,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价值体系的差异,对社会服务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有的侧重志愿的角度,有的侧重市场的角度。
其中,最根本的分歧如下: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服务是向弱势群体提供的帮扶性服务,主要是要解决社会问题。它使个人和家庭适应社会的价值规范,帮助受损的家庭和个人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尤其是主张市场化改革的人认为,人的这种服务的需求主要应该由市场和家庭来供给。只有当家庭和市场彻底崩溃的时候,才可以去申请社会服务。而且社会服务要经过资格审查,是有条件的,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另一种是基于福利的普遍主义观点,认为社会服务是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是人的一种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利来享受这种社会服务。另外,对其外延的界定也不同,有的是把教育、健康、住房这些都纳入了社会服务的范畴,有的认为社会服务的内容主要是社会保障、医疗和个人的一些需求服务。
不管存在多少分歧,人们对社会服务的特性也存有很多共识,大概有八个方面:1.社会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依托。因而,它是公共服务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2.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权,促进公平正义,因而必须充分体现人文关怀。3.社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当然也兼顾公众的需求。4.社会服务的主体责任应该是政府,当然也要发挥独立组织和非正府组织的作用。5.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性照顾、个人照顾和家属服务。6.社会福利的主要手段是专业社会工作。比如,在苏格兰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叫做社会工作局,在英格兰叫做社会服务局。7.社会服务提供方式有上门服务、社区服务、机构服务。8.社会服务有明显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有别于商业服务。
社会体制的本质是社会结构,是社会体系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制度安排。社会服务体制是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各类社会服务主体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利划分的制度安排。它反映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定位,体现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的划分。社会服务的机制是社会服务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结合方式,包括社会服务的运作模式、供给方式,包括决策机制、投入机制、竞争机制、监管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服务有明显的发展,改革创新也迈出了许多重要的步伐。但是,体制机制创新仍然落后,服务设施和项目不完善,供需矛盾突出、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不活、效率不高以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的目标是什么?主要是坚持在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社会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提供方式的多样化,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社会福利供给模式,使社会服务更加有效、更加丰富、更加经济、更加灵活、更加公平、更加人性化。我们的改革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张秀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社会管理应给家庭更多保护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20世纪以来,中国的家庭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包括市场力量的冲击、思想观念的冲击等。特别是最近30年,因市场经济理性的涤荡,自我中心式的个人主义的发酵,家庭的根本价值关爱、责任、义务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松动瓦解,导致了家庭价值能力的下降。可以说,家庭在缺乏保护机制的前提下,暴露在市场机制面前。当下,流动人口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社会管理问题等社会问题凸显,与家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息息相关。如流动人口的问题,城市只接纳农民工作为劳动力进来,但并未接纳他们的家庭。
如何缓解上述社会问题?首先在认识上要高度重视家庭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社会政策促进社会整体功能有效发挥的焦点。任何组织都不能取代家庭的功能,在中国更是如此。从国际上看,以支持家庭作为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点,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共识。一个人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保护,就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付出的代价将会更高。所以,要有经济激励,重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责任,比如说以家庭为单位的税收制度,考虑养老和就医的社会负担,平衡家庭的劳动政策。基于社区的平台,以国家投资支持家庭职能。另外,家庭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福利的单元,而不仅仅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
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以家庭为单元的人口流动。现在的人口流动几乎完全是个人的。为什么提这样的概念?广东有研究指出,80%的青少年犯都有留守的经验。他们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就进城了,正值青春期就脱离了家庭的监管,在城市里工作不稳定,就会滋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也就成为城市未来的新问题。现在我国1985年以后出生的流动人口,新生代的农民工就有1亿多。如何让城市接纳他们的家庭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未来五到十年,这个问题就会更加凸显。
我们要以社区为平台,强化国家对家庭的统筹和支持,实现社区与家庭资源的整合,增加家庭的抗逆力。其实社区中就有很多资源,我们应考虑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把这些资源更好地组织起来,满足社区内家庭和个人的需求。同时,应该考虑制定一系列的亲家庭的社会政策,增加家庭抗逆力,从根源上避免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降低社会管理的压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对问题群体的管理,不让这些问题从家庭、社区溢出到社会。第二个层面就是整个社会的服务。家庭是我们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细胞。如何使家庭的力量和功能更好地发挥起来,对社会管理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岳金柱(北京市委社工委研究室主任):
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到2011年底,民政部统计我国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是45.75万个。如北京市27家枢纽型社会组织,覆盖了85%的市级社会组织,还有在社区备案登记的,同时高校、境外也有一定数量的社会组织,另外还有一些草根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的社会组织一般能吸纳大约10%的就业人口。部分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经济规模能占到GDP的5%-10%。英国是社会企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大概有5万多家社会企业,每年的营业额达270亿英镑,大概为英国贡献84亿英镑,占GDP的1%以上,拥有员工47.5万,占英国所有企业员工数的5%,同时提供30万个志愿者岗位。
社会组织是社会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推进社会组织改革要有各司其职的思路,民政部门管什么,业务主管部门管什么,这个应该分开。同时,统筹协调配合,分级管理,依法监管评价,扶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除了必须严格控制的,其余社会组织全部放开发展,最大限度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2.除了必须登记审批的,其他社会组织全部备案登记。3.除了国家必须进行业务主管的,其余的社会组织全部纳入到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社会组织都纳入党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系之中。4.除了必须非营利的组织,鼓励其他社会组织走社会企业之路。5.除了必须政府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其他的社会服务可以考虑市场化、社会化。6.除了必须由政府行使的,其余一些微观的管理职能交给行业协会。7.除了必须由指定部门监察的,其余社会组织部门全部纳入到社会评价和社会监管之中。8.除必须保持兼职的,考虑将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职业化、专业化。9.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军事经济情报等秘密的,其余社会组织信息全部向社会公开。10.除了需保持自身特殊性的,比如宗教类组织,其他的要么建立党组织,要么实行党建工作全覆盖。
来源: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