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涛:以正确立场破解乌克兰危机“话语陷阱”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59 次 更新时间:2022-03-21 21:17

进入专题: 俄乌冲突  

黄海涛  


由于俄罗斯在乌克兰开展的“特别军事行动”仍在持续,俄乌冲突引发的冲击与震荡不断发酵与扩散。乌克兰危机是冷战结束后最为激烈的国际安全冲突,引发了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强烈反应。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存在极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涉及大国博弈、地区秩序、地缘安全、战略稳定、国内治理,乃至历史积怨和民族认同等不同层面的难题。围绕俄乌局势的是非曲直,世界舆论已经分裂为二元对立的话语表述: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舆论将俄罗斯视为“帝国扩张野心”支配下的“侵略者”,将背景复杂的危机简化成了普通民众易于理解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在舆论光谱的另一端,俄罗斯开展的军事行动被视为打击美西方、惩罚背叛者的“正义战争”,不仅师出有名,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战略安全。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从本质上而言乌克兰危机是俄罗斯同美国及北约多年持续博弈与矛盾的集中爆发,尽管俄乌局势的发展同中国并无任何历史与地缘方面的关联,然而由于俄罗斯开始“特别军事行动”的时间点选择,同时由于对中俄关系“上不封顶”的片面甚至扭曲式理解,一种试图将中方裹挟其中的“话语陷阱”已然形成。

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话语陷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明显的“信息战”性质,其策划与传播者包括西方部分政府官员、智库人士和主流媒体。一方面,相关舆论的导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制造和传播不实信息,构陷中国为俄罗斯对乌“侵略”的“知情者”和最关键的“支持者”,破坏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外交战略所积累的正面国际形象。另一方面,有舆论认为当前只有中国具备出面调停危机的能力。这其中有部分人士确属从积极和善意的愿望出发,期待中国发挥大国影响力,推动俄乌局势尽快降温缓和。然而,有相当数量的话语体现出的仍然是政治抹黑和形象诋毁的恶意动机,即要么试图制造中国有能力维护和平却置之不理的错误印象,要么攻讦中国通过危机渔利,是俄罗斯与西方激烈冲突中所谓的“唯一赢家”。上述各类不实信息除了在国际社会中起到破坏中国形象、扭曲中国立场的作用之外,还透过对国内媒体和网络的渗透与影响,触发国内舆论的无谓分裂,意在削弱中国政府在应对乌克兰危机过程中的民意支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试图通过传递误导信息干扰中国在重大安全和战略问题做出准确的决策。

事实上,中国在应对乌克兰危机和俄乌局势问题上的立场是清晰和一致的。习近平主席2月25日在同普京总统通电话时就已经十分明确地表达了态度,即中方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方立场。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今年“两会”期间举行记者会,全面地回应了有关乌克兰危机和中俄关系的多个问题,重申中国将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表明主张。中国认识到乌克兰危机的背景十分复杂,但冷战后在美国主导下的五次北约东扩进程毫无疑问是引发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普京总统在向习近平主席介绍相关局势时就表示,美国和北约长期无视俄罗斯合理安全关切,一再背弃承诺,不断向东推进军事部署,挑战了俄罗斯战略底线。

在乌克兰局势高度紧张的关键时刻,美国仍然拒绝承诺,不接受乌克兰加入北约,这相当于直接关闭了与俄罗斯协商解决冲突的大门。如果美国真诚地关心欧洲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那么将“集体安全”的防线不断推向一个“假想敌”并非明智之举。相反,按照国际安全中的基本常识,维持乌克兰的“中立”地位以构筑“战略缓冲区”的做法似乎更为可取。显然,维护区域安全本身并非美国战略排序的优先选项,通过深度介入欧洲安全事务,巩固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欧洲直接介入了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这两场战争帮助美国建立了一个持续二十年的认知,即欧洲缺乏独立解决本地区安全问题的能力,北约的作用不可或缺。在乌克兰危机上,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美国与北约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除了固有的“围堵”逻辑在发挥作用之外,继续操控欧洲安全议题主导权的动机十分明显。由此可见,评判乌克兰问题的是非曲直必须将美国维护霸权的动机与行动纳入考量范畴之中,否则无法获知事实的全部。

对于中国在解决乌克兰危机上所发挥的作用,中方也有十分明确的表示。习近平主席在同普京总统通话时指出,中方支持俄方同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王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进一步解释了中俄首脑通话的内容,表示中方已经在劝和促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中方愿意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3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会谈时指出,中方一贯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中方致力于劝和促谈,国际社会应共同支持俄乌和谈尽快取得实质性成果,推动局势尽快降温。很明显,面对已经爆发的军事冲突,中方选择了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政治解决路径加以应对。这既符合中国的外交传统,又满足解决当务之急的需要。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政府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从未公开呼吁当事双方进行停火谈判。相反,美方的选择是向位于东欧和波罗的海的北约盟国增派军队并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从1月起,美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总数为12亿美元的援助。3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宣布向乌克兰追加援助价值2亿美元的武器和设备。美国总统拜登3月15日最新签署的法案,授权政府在今年年底之前,向乌克兰提供高达136亿美元的人道主义和安全援助。与此同时,美西方还出台了一系列对俄的严厉制裁措施,大有不将俄罗斯贬为“国际弃儿”不罢休的气势。但在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反复强调绝不会将美军投入乌克兰战场,以避免同俄罗斯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美国的这一系列排兵布阵同劝和促谈毫不沾边,反而暴露将冲突长期化的意图,已经在国际社会引发了诸多争议。

反观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话语陷阱”,它更多植根于西方主导下的所谓“主流话语体系”,是一种缺乏普遍公正性和认可度的“虚假的道义原则”。事实上,二战后延续至今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联合国宪章基础之上的。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是迄今为止能够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为数不多的国际规范,是调整国家间关系和判定国家行为属性的根本原则。因此,中方主张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这才是符合当代国际关系实际要求的“真正的道义原则”。

如何全面真实地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如何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有效应对抹黑与诋毁?如何在某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道义主张”面前坚持正确的国家立场?这是中国当前必须回答的难题。坚持在国家利益原则观照下的道义判断,真正做到“利”与“义”的平衡与协调是中国应对相关挑战的基本原则。中国强调,应理顺乌克兰问题历史经纬和来龙去脉,正本溯源,回应各方合理关切。中国所表达的观点为消除危机根源、维护地区持久安全和保证国际秩序长期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正确立场与做法。动辄占据“道义高地”,以强制的方式对当事国进行“压制”与“围剿”,不但不能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安全难题,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当然,如果某些国家乐见矛盾激化以满足一己之私则另当别论。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题目似乎恰好可以对应俄乌冲突中的当事双方:被侮辱的俄罗斯与被损害的乌克兰,原本的兄弟之邦却兵戎相见,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国际政治悲剧。但是,如果造成侮辱与损害的那些人还试图制造陷阱、转嫁矛盾,那我们必须擦亮眼睛,郑重应对。


(作者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进入专题: 俄乌冲突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18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