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首早前被问到香港的抗疫防疫政策是「清零」还是「躺平」时,特首表示不要在这问题上纠缠,政府坚定不会采取「躺平」的对策。在中央明确不会采用西方的「与病毒共存」的「躺平」对策下,港府当然不可能放弃「动态清零」的做法。但记者不断追问这问题背后潜着的意思,是公众对政府的抗疫防疫措施的不满及质疑。
不少人认为政府正在做的实际上是「躺平」。更有意见认为政府是蓄意这样做,内里其实认为「动态清零」是不可能的,这政策在内地也实际是失败的,但苦于中央及社会的压力,无法口头上不得不以「动态清零」为目标。笔者并不认同这阴谋理论的说法。大家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什么叫「与病毒共存」和「躺平」。
虽然坊间有很多不同的预测,新冠病毒会长时间存在,这种疫情会像流行性感冒一样,变成一种风土病,不时因应季节及天气而出现和爆发,已是绝大多数专家的共识。故此「与病毒共存」,无论这国家或地方是采用「动态清零」,还是以「躺平」,不作为、作为对策,已是一个大家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什么是「躺平」,即不作为的对策?现在西方国家,包括像新加坡,及不久将来的日本,都逐步放松各种抗疫防疫的限制措施。公开承认新冠病毒长期存在,社会不可能长期维持这些限制措施的现实下改变策略,以「躺平」作为应对的策略。「躺平」的具体做法,包括:
1. 在出现案例时,不再追寻源头,不再寻找紧密接触者,不对这两类人士作出强行隔离的要求;
2. 不积极寻找案例,即不强求市民作检测;
3. 对确诊者,如病症轻微,只作建议,不要求当事人居家隔离;
4. 取消所有社会活动、商业活动的限制(即各种限聚令);
5. 取消在公众地方戴口罩的要求;
6. 取消所有出入境的有关限制;
很明显,这并不是香港政府目前的应对态度,也不可能是将来的政策。
当然,在各地政府引入这「躺平」政策的过程中,会有一个渐进的步伐,故此一些地方在引入的过程中,仍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限制,但最终的目标是无论疫情是否仍然存在(是否清零),都会尽量取消所有这些限制。采取这政策的原因,如新加坡政府比较坦白的说法,就是认为抗疫防疫的强制性要求所造成的社会及经济成本,比政策得来的好处更大,不值得。超过一段时间后社会无法承受,政府被迫改用「躺平」的做法。
引入这政策的前提及假设,是疫情虽然散播得愈来愈广泛,但绝大部分的病情症状轻微,对病人造成的伤害愈来愈少,社会的群体抗疫能力愈来愈大(基于接种疫苗愈来愈普及,感染后复元的人愈来愈多),加上医学界会开发出更多更有效的疫苗,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故就算疫情变成相当普遍及广泛,出现重症的数量也不会对医疗系统造成过分的负担,死亡的人数与一般的流感差别不大,社会可以接受。这就是引入「躺平」政策的整个理论及假设前提基础。
「躺平」对策有两个死穴是很多鼓吹者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与大众分享的,避免引发对这政策的抗拒。一是这病毒的变种会不断出现,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新的变种可以是杀伤力较弱,也可以是更强,这无必然的规律,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量,也是政策制定者替社会所作的一个很大的赌博。
另一个鼓吹者不愿意谈的问题,是一个相对较明朗的情况,就是染病痊愈后产生的后遗症。世界衞生组织对此已多次发出警告,从不同的医学研究结果中已看到,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康复后会出现各种各样、轻轻重重的后遗症,世衞呼吁大家对这情况不能忽视。采取「躺平」政策会让大量人感染,虽然绝大部分人会痊愈,但不少人可能产生较严重的后遗症,这是采取这政策的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
港府手段半桶水 须负政治责任
我们在香港面对关键的问题,是港府目前公开宣示以「动态清零」为目标,但他们所做的能否和会否达到「清零」这目标,结论是明显不能的。特首明言政府目前的防疫抗疫重点是集中在应付重症及减少死亡,这显然与「清零」目标并无关系,应付重症及减少死亡并不会令香港能达到「清零」这目标。特首大条道理是政府的精力、资源及能力有限,目前只能集中在最迫切的问题上,这表面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反映质疑政府「清零」不力,实质是在执行「躺平」政策的这些指摘,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目前的疫情经过3月初的大爆发以后,可能已见顶。但疫情在高水平,即每天数万个案的情况会延续多久?又会不会再次出现大爆发,飙升到每天五、六万,甚至更多的个案,也是一个未知数,起码不能否认有这个可能。如果政府的精力、资源及能力,并不用在遏制疫情扩散的工作,让病毒继续放任地扩散,则政府应付重症及减低死亡率的努力,也只能是不断地走在形势的后面,不断地追赶,可能永远也赶不上,这样的香港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抗疫防疫的基本要求,是要早出重手,走在疫情发展的前面。随尾、反应性地应急、应变是最不可取的办法。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深圳及上海,当出现几十单,或百数单的个案时,就进行有限度的封城以遏止病毒的扩散。
而港府声称目标是「清零」,压制病毒散播的努力不是没有,如引入渐进加强的限聚令,对怀疑有感染的大厦围封强检,都是半桶水的措施,对压制病毒扩散的效力非常有限。防疫抗疫公共政策的选择,是早出重手,有限度封城,全力压制病毒扩散,造成短期的大痛,还是不封城,采取半桶水的压制散播手段,让疫情延长,对更多人造成更大的伤害,让社会百业承受活动限制,面对前景的不明朗,造成无了期的长痛。两者相对的利与害,就是政府面对的难题,也是政府要对自己的决策后果,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
根据过去的经验及其他地方的例子,任何疫情无论政府做得多还是少,做得对还是错,到一段时间后疫情都会消失(不然人类可能就不再存在了)。两者的分别只是整个波浪时间有多长,期间有多少人受害,受了多大的害,死了多少人。最后的结果与政府采取的措施,或没有做的,究竟有多大关系,无人能说得清楚。这令客观地评价抗疫防疫的成败,「动态清零」与「躺平」对策的谁是谁非,一时变得非常困难。最后唯一有意义的标准,是社会的反应,市民的感受,及客观的后果,无论是政治的、感觉的、还是实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