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56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转型与稳中求进的相互关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要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稳增长。实行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宏观调控,需要计划、财税、金融这三大调控杠杆形成合力。结构性调整的政策要从选择性的调整政策转向功能性的调整政策。
2013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总基调,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长远发展目标是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年度确定的“稳中求进”总基调和中长期的转变发展方式和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是产生了矛盾?最近,美国经济学家斯蒂夫·罗奇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宏观调控的中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自相矛盾。罗奇先生长期跟踪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常有真知灼见。罗奇先生的担忧是认为中国在年度目标中过分地强调了“稳中求进”,强调稳增长,可能会因为对速度的重视而牺牲结构调整。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怎么解决罗奇先生担忧的这个问题?这恰恰是今年的宏观调控需要改进的重点,也就是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这样宏观调控的措施就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稳增长,而不是单纯靠放松银根、扩大需求来实现经济增长。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提高来实现稳增长,而不是回到过去通过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高增长的老路上去。
围绕着宏观调控为什么要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怎样实现从总量调控为主向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变,我提出四个观点。
第一,当前价格稳定为实现宏观调控从总量调控为主向结构调整为主转变提供了外部环境。从去年全年物价走势看,基本上是稳定的,今年年初走势也很稳定,这就为宏观调控从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不仅要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继续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大体平衡,而且更要运用各种调控杠杆,把调控的着力点放在引导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来。
第二,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实现稳增长,需要宏观调控加大对结构调整的引导力度。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经济增长要由过去的投资、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优化升级,改变过去主要靠增加物质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局面。实现这三大转变,必须有宏观政策的引导,运用各方面的经济杠杆来引导资金投向。如果宏观调控仅局限在总量调控上,靠货币政策来调控总量变化,很难对结构调整产生作用,需要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资金投向,加快结构转型升级。所以,发展方式转变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宏观经济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过程。如果仅靠市场的作用,没有宏观政策的引导,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旷日持久,所以一定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来引导资金配置,同时在宏观政策引导下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实行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宏观调控,需要计划、财税、金融这三大调控杠杆形成合力。现在这三大杠杆配合得还不是很协调,应当有计划提出需要调控的方向、目标、重点,主要运用财税杠杆,包括贴息、资本金补助、降税等手段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特别是引导银行贷款投向。在宏观调控转向结构调整为主的时候,要更多地发挥财税杠杆的作用,因为金融杠杆主要是管总量的,财税杠杆主要是管结构的。计划、财税和金融这三大杠杆要密切配合,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一个强大合力。
第四,结构性调整的政策要从选择性的调整政策转向功能性的调整政策。所谓选择性结构调整政策,就是挑选几个产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这样的政策应当越来越少,要更多地发挥功能性结构调整政策的作用。比如,目前实施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污染物排放是重要目标,所有能够实现这个功能的投资都应当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不管是从事哪个行业,即使是传统的能源行业,如果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样应当得到政策支持。所以,要从选择性的结构调整政策向功能性的结构调整政策转变。
我国现在正处在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且我们的结构转型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已经实现了以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而且企业竞争力较强,市场供求也已经大体平衡,所以,通过总量的调控就能够达成一些战略目标。我们现在正处于赶超时期,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应该把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优化上,一味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总量调控为主的政策,只会延误我们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现阶段,特别是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应由总量调控为主向结构调控为主转变,这样就能够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稳增长。
201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