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把握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趋势性变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32 次 更新时间:2022-01-15 23:15

进入专题: 世界经济格局  

郑新立 (进入专栏)  


阅读提示: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突出,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新的风险又在形成和积聚。面对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趋势性变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对未来几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了深入分析,详细阐述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他认为,中国有信心保持经济良好发展势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作出贡献。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给各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引发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如何看待当前和未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主要趋势?如何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寻求正确的战略对策,因势利导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

未来几年全球性通胀趋势将难以改变,主要发达经济体需求仍将低迷,但新兴经济体有望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这既会给我们带来挑战,也会带来较大机遇。

针对未来5年的世界经济格局调整,郑新立分析认为,将呈现以下趋势性变化:

一是由美元贬值引发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将会延续下去,所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和外汇储备安全,将构成未来5年我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郑新立认为,美联储连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美元大幅贬值和全球性通胀,意在向国外转嫁危机损失。因为美元的70%在国外流通,全球货币储备的60%是美元资产,而我国外汇储备的70%是美元资产。美元每贬值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我国上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被蒸发掉。近两年,我国进口的石油、铁矿石、大豆、棉花等大宗物资价格每年上涨30%至60%,给企业造成较大压力。随着美元的持续贬值,未来几年全球性通胀趋势将难以改变。如果说2009年世界贸易的大幅度下降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一轮冲击波,那么,美元贬值带来的全球性通胀和美元资产缩水,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二轮冲击波,这一轮冲击与上一轮相比,其影响的深度和破坏性要大得多。郑新立强调,我国在应对第一轮冲击波中取得了成功,如何应对好第二轮冲击波,降低全球性通胀对国内物价的影响,维护我国金融资产安全,亟待研究和提出正确对策。

二是发达经济体受困于高福利、高负债、高失业率,短期内经济增长和进口需求难以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给我国出口增长带来较大挑战。美欧日等国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郑新立分析说,美国长期利用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地位,滥用国家信用,大量超发美元,放任金融衍生产品泛滥,是导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危机之后,又以刺激经济增长为名,继续向美元大量注水,政府债务居高不下。这种靠超发货币、大量举债维持居民过度消费和政府巨额开支的局面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也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欧洲债务负担沉重,而各国财政政策分散决策与金融政策统一决策的矛盾,制约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加之欧元相对美元的升值,削弱了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短期内欧盟的经济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日本震后重建可能成为其摆脱长达20年经济低迷的契机,但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鉴于我国传统出口市场需求前景堪忧,在继续深耕美欧日市场的同时,必须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三是最终摆脱危机影响要靠技术的突破,美国新能源计划的实施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的突破,将成为未来5年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加大对我国竞争压力。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刺激了技术的进步,并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最终走出危机影响。我们必须以自主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能跟上新一轮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

四是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产生巨大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强大动力,扩大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5国,人口占全球的42%,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8%,外贸总额仅占全球的15%,城市化率平均只有44%。5国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应成为未来我国扩大出口的战略重点。

面对世界经济调整的大势,我们必须加快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面对世界经济调整的大趋势,郑新立认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对未来5年国内外形势正确分析所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采取的重大决策。他强调,“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推进经济结构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第一,在需求结构上,努力推动由投资和出口驱动型向内需特别是消费驱动型转变,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存在重投资、轻消费的现象。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消费率等还任重而道远。“十二五”时期,必须从增加就业、税制改革、打破垄断、城乡一体化和扩大公共服务消费等几个方面入手,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有一个大的改变,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二,在产业结构上,要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已经严重制约就业和消费规模的扩大,并成为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障碍。在分析影响服务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时,郑新立指出,主要在税收制度和金融体制上。一方面,我国鼓励工业企业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但税收制度却存在逆向调节倾向。另一方面,金融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服务业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产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总量小、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比如,美国金融产业年增加值达2.8万亿美元,我国尚不足1000亿美元。特别是我国银行结构中缺乏专门为小企业、个体户和农户服务的小额信贷体系,严重制约着小型、微型经济主体的发展,而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因此,郑新立强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应当以金融、信息、物流产业为重点,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并彻底改变服务业不创造价值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发展服务业摆在经济工作重要位置。

第三,在要素结构上,要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在中央一系列鼓励技术创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技术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成果开始涌现。2009年,我国与美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比例为1:6,2010年已降为1:3.6。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到2015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有可能赶上或超过美国,这将意味着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赶上或超过美国。“现在的问题是,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郑新立对此强调,要改革国有企业考核机制,把企业创造技术专利的价值列入资产增值的考核内容,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大学成为科技创新和专利申请的主体。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通过国际并购和引进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带动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节能减排、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四,在城乡结构上,要改变城乡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郑新立分析指出,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大量资金富余,亟待寻找投资出路;二是不少地方招工难,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出路;三是市场对优质、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应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投资经营主体,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通过把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尽快使农民富裕起来。

第五,在国内外经济结构上,要把以引进来为主改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大走出去的力度,通过扩大海外投资,创造出口需求,利用好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渠道。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较多,而且仍不断增长,亟待提高海外投资能力。扩大海外投资,具有4个方面的好处:一是通过海外投资,可带动零部件、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劳务出口;二是通过到海外拿到更多的能源资源勘探权、开发权,可解决我国长远发展所面临的瓶颈约束;三是通过扩大国际并购,获取国外企业的科技资源和营销网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四是把外汇货币储备转变为物资资源储备,可有效规避美元贬值风险。为满足企业走出去对外汇的需求,并控制外汇信贷风险,郑新立指出,最好的办法就是调动商业银行开展外汇贷款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投资咨询工作,搞好投资环境和效益分析,有关机构应当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等服务,把风险和失误降低到最低程度。


经济日报记者 马志刚 欧阳优

进入 郑新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世界经济格局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98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