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化区域发展体系,应以实现国家现代化为导向,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总战略,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促进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要以系统的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都市圈,形成城市群,发展经济带,规划经济区,培育增长极,构建彰显优势、各具特色、相互耦合、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靠城市带动并支撑城市的发展,因此,城市与区域是不可分割的。绝大多数城市历史悠久,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一些城市腹地较大,对周边地区辐射作用强,可谓之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以规模大小为标准,而以腹地大小论短长。
城市影响的范围谓之城市圈。城市的规模越大,辐射影响的范围就越大。都市圈的核心是都市,都市辐射范围大,吸引力也很大,谓之“虹吸效应”。减弱“虹吸效应”,增强“辐射效应”,避免一市独大,需要通过规划来实现。通过完善交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就能实现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
相互耦合的都市圈和城市圈共同形成城市群。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我国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十大城市群。全国3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十大城市群,60%以上的GDP产生于十大城市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大支柱。未来,还会形成若干个新的城市群。我国的城市群虽然数量多、规模大,但在结构、功能、影响力、带动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应加强城市群内部交通设施网络化和空间结构合理化,强化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提升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加快提高国际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强化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发展。
城市、都市、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交通干线一般比较发达,经济要素在交通线上的集聚度比较高,谓之经济带。依托交通干线集聚经济要素、发展城市,形成经济隆起带,谓之发展轴,发展轴是经济带的加强版。加快经济带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也有利于加强城市群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分布,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应依托重要交通干线集聚经济要素,使其成为纵向横向经济发展轴,发挥轴带横跨东中西、纵贯南北方的天然优势,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经济区的范围可大可小,一个小城镇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可谓之经济区;几个具有地缘关系的省也可谓之经济区。应发挥城市群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构建跨省市的经济区,使城市群成为经济区之核。以城市群为核心推动形成经济区,不仅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先集聚成点、后扩散于带、再辐射为面的客观趋势,也有利于改变我国人口与产业不匹配、大都市过大、小城镇过小、中等城市发育不良的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自组织能力,消除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避免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城市群将辐射带动更大的区域范围,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对经济区进行科学规划。城市群内部的空间结构要优化,要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
人们可以对很大的区域进行规划,可以施加影响,但影响力有限;对较小的区域施加影响,效果可能就好很多。因此,构建区域发展体系,可率先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较小区域,通过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改善营商环境,集聚经济要素,使其像深圳、浦东那样,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构建区域发展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对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区、发展轴进行科学规划,致力于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培育经济增长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来源:《开放导报》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