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经济时报》的读者、作者和合作者。1994年,我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脱产学习,重新过上了学生生活,过去忙忙碌碌搞业务,终于有了大把时间来学习。恰逢其时,《中国经济时报》创刊了,给我送来了精神食粮。报上刊载了吴敬琏、张卓元、刘世锦、郭克莎、张军扩、王东京等很多经济大家的文章,清新的文风、鲜明的观点和流畅的文笔令我爱不释手,尤其是理论版,文章虽然长,但言之有物,深入浅出,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我先是在图书馆里看,后来就订了一份,几乎每篇都看、每版都看。再后来,时报连续多年赠报,让我倍感温暖。
1999年,我从读者变为作者。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了多篇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文章,对加快西部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编辑对我的来稿比较重视,刊发很快。而且编辑对我文章中的观点很少改动,这是我愿意给时报投稿的重要原因。记得有一家金融大报向我约稿,编辑打来电话说不同意我文中的某个观点,让我删去,我说资本是举债的基础,这是我文中的核心观点,不能删,于是那篇文章就没有发。时报的记者还经常到我的办公室就有关问题进行采访,发表多篇访谈文章。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之后,时报记者到我的办公室采访,问我东北振兴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我是这样回答的,“西部就像一个少年,需要培养才能健康成长,东北就像患了痢疾的病人,很虚弱,躺倒了,但如果吃对了药,把病治好,站起来仍是一个壮汉。”采访稿很快发表出来,解答了很多人的疑问。时报的编辑、记者都很敬业,经常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采访,令我十分感动。
2007年,我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中国十大城市群》,这是我组织我所研究人员用了一年时间研究得出的结论,文中对十大城市群逐一作了介绍。关键是最后一段内容比较“雷人”,就是“再过几十年,世界十大城市群将有五个在中国”。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预测,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没有根据,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川渝或东北,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稿件发给时报编辑之后,我想编辑很可能会把最后一段删去,删去也有道理,毕竟说的是中国,没有说世界。文章发表以后,我看到报纸上那一段还在,很佩服编辑的担当。这也体现了他们对作者的尊重和信任。
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中国经济时报》连续几年组织百名学者分析预测经济形势。每次编辑联系我,我都欣然应允。其实这是一个很“累人”的活儿--虽然文章不长,但要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还要分析数据,提出自己的观点。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是学者的本分,何况《中国经济时报》为学者建立了一个“通道”。所以每一次,我都认真对待,从不敷衍了事。事后证明,我的预测基本是准确的。
最近一次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是在2019年3月。有九省(区)的政协主席联名提案,建议将黄河流域上升为国家战略。消息发表当晚,时报记者程小旭就打来电话,请我谈谈对提案的看法及我的观点。我当然是“促进派”,随即把之前写的还没有发表的关于黄河流域的文稿发给他参考。此前一年,我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司的同志对陕北黄土高原区进行了考察,写了报告上报中央,中央领导还作了批示。
我还是《中国经济时报》的合作者。我曾多次受邀参加时报举办的论坛和研讨会,也曾多次参加时报组织的考察调研及咨询活动,尤其是给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效果很好。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学者,很愿意和地方政府进行交流。时报组织的活动为学者们搭建了一个与地方政府交流的平台。我发现这些活动,很受地方的欢迎。
《中国经济时报》创刊30周年,我表示祝贺!三十年风雨华章路,为国家献策,为百姓发声,为改革开路,为经济奠基。难得的是,紧扣时代主题,勇立潮头,始终不渝,助力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希望《中国经济时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继续努力!
(作者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原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