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如泉:平衡多维度的能源转型——2024年剑桥能源周主要观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28 次 更新时间:2024-07-29 20:45

进入专题: 能源转型   地缘政治  

陆如泉  

 

摘要:2024年第42届剑桥能源周以“多维能源转型:市场、气候、技术与地缘政治”为主题,深入探讨应对动荡世界的能源策略。本届能源周就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公正、可持续能源转型展开讨论,议题涵盖地缘政治、全球经济、油气市场、能源融资、应对气候变化、碳市场及产业政策,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AI)、氢能、生物燃料、甲烷控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地热和核聚变等技术发展问题。同时也展现了各国低碳与新能源政策的差异,以及石油公司在应对低碳转型、技术创新等问题时的战略思维和实施路径差异。建议中国能源企业、智库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会并发出中国声音,增强与国际公司和国外机构的合作交流,以商界和学界纽带对冲政治压力;密切关注国际石油公司归核化趋势,积极开拓海外优质新项目,把握发展中国家市场增长机遇;中国炼化企业应加快走向海外市场,扩大出口规模,提升炼化产能利用率和资产回报率,更好地实现业务的转型与战略接替。

 

剑桥能源周(CERA Week)被誉为全球能源界的“达沃斯论坛”,每年都会吸引主要国际大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主要能源机构和油服企业的高层以及科研机构专家参会,是获得一手信息、充分了解业界最新动态和趋势、推进相关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机会。在全球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中美博弈加剧和美国大选在即的背景下,参会代表们的观点反映了政界、商界、学界对能源和气候领域的关切,对业界了解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国际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战略动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24年3月18—22日,第42届剑桥能源周在美国休斯顿举行,来自80多个国家的9000余人参会,盛况空前。中国石油集团派出9人参会。本文总结梳理了参会人员对全球能源转型、油气发展前景、能源公司战略、新能源政策、人工智能和地缘政治6个方面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促进中外交流合作以及中国能源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建议。

1、会议概况

本届剑桥能源周以“多维能源转型:市场、气候、技术与地缘政治”为主题,深入探讨应对动荡世界的能源策略。活动在两个相邻的会场举办。一是执行会议(Executive Conference),设置150余场涵盖各类主题的早餐会、全体大会、专题论坛、午餐会、晚餐会和能源公司专场会;二是“创新集市”(Agora),设置330余场反映当下能源界最新业态和技术水平的论坛,以及近200场创新型企业推介会。共有超过1000位能源、科技、投资企业高管,高校和智库学者,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各国能矿部门官员参与演讲,吸引了来自80多个国家的9000余人参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能源周。

本届“创新集市”的份量明显加重,设置的“气候中心”(Climate Hub)、“碳中心”(Carbon Hub)、“氢能中心”(Hydrogen Hub)和两个“工作室”(Studio),在一周的时间里,每天都各有十多场的开放式讲演和对话,主讲者来自传统能源公司、220多家初创企业以及众多科技、投资公司、学术机构和各国能矿部门官员。另外,在“创新集市”还设置了十余间大企业的“展示室”“会客厅”,例如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西方石油、沙特阿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标普、微软等,通过案例演示和成果发布,展示公司创新成果、转型进展,寻求潜在的合作机会。

2、主要观点

2.1 能源安全居于优先地位,强调走安全稳健、经济可行的转型路线

2.1.1 能源安全成为首要关切,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要均衡发展

当前,片面要求绿色低碳的声音已经逐渐消失,与会者都赞同首要任务是保障稳定可承受的能源供应,强调传统能源与新能源都要发展。欧洲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迅速实现了能源“脱俄”,更强调能源独立和韧性。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指出,过去3年的经历表明,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世界需要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来确保供应安全。美国石油学会(API)主席麦克?苏默指出,现在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能源转型,还需要考虑可靠性、韧性和可承受性,考虑谁来为转型买单,找到这种平衡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为应对不可预见的冲击,需要降低风险暴露,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贡渥(Gunvor)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托比约恩?托恩奎斯特强调,即便是一两年内的全球市场目前都很难预料,因为现在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非常高,所以要做好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准备,避免贸然单边下注。埃克森美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伍德伦指出,能源转型需要在全球覆盖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技术,并按照不同的时间表来推进,同时需要重视从基于化石燃料的能源系统转变为低碳能源系统的成本和时间表,还需要建立国际上广泛接受的碳核算机制。

2.1.2 能源转型由线性模式变成多维因素影响下的复杂模式,要坚持可持续、可承担、稳定、公正和安全的原则

新冠病毒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爆发之前的能源转型,更多是线性意义上的积极转型,而当前的能源转型则是多维因素影响下的复杂转型。不同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资源禀赋、能源安全现状、技术人才市场条件各不相同,国家能源转型的成本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正在影响各国向低碳和更清洁的能源环境迈进的决心和速度。JERA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Yukio Kani认为世界能源问题是如何同时实现可持续性、可负担性和稳定性,产生二氧化碳的确需要重视,但可负担性和稳定性更不能忽视。VARO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纽森认为,企业可承担、好的政策和技术进步是可持续性的3个重要方面。科威特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萨巴赫认为,科威特低成本和低碳强度的原油可以满足可靠性、可持续性的转型要求。西方代表也普遍认可发展中国家应享有公正转型的权力。

2.1.3 欧美已将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一体化推进

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指出,全球经济正在清洁能源的支持下重获动能,新能源的发展势头已经不可阻挡。拜登政府出台的多项能源相关法案,使美国新能源产业解决了短期商业可行性和长期发展确定性问题,风、光、储能、氢能、地热、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等项目都在加快落地。壳牌首席执行官魏思旺表示,欧洲的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实际上是一回事,面对主动放弃俄罗斯油气、高价进口美国天然气的局面,唯有更彻底的能源转型才能保障欧洲的能源安全。

2.2 全球油气需求前景看好,美国供应保持增长,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潜力巨大

2.2.1 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增长潜力巨大

与会者普遍对未来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持乐观态度。沙特阿美首席执行官阿敏?纳瑟尔在主旨发言中指出,目前风能和太阳能合计占全球能源供应量的比例不到4%,电动汽车的普及率不到3%,现阶段政策制定者应该放弃“逐步淘汰油气”的幻想。本届能源周认为全球石油需求峰值还远未到来,石油需求还将再创新高。核心依据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人口增长将带来石油需求增量。1970年以来全球人均石油消费量稳定在4.6桶/年左右,到2034年全球人口还将增长20%,石油消费量会提高到1.11亿桶/日。二是南方国家还有巨大的需求增长潜力。当前,包括北美、西欧诸国以及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在内的13个国家石油消费量占全球一半,人均为13桶/年,而南方国家拥有全球85%以上的人口,石油消费量仅与之持平,人均不足3桶/年,特别是印度和非洲,人均消费量分别仅为1.4桶/年和1.1桶/年。在西方发达国家执着于脱碳的同时,大量南方国家仍然渴望获得油气来改善民生,石油消费在这些地区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三是经济软着陆预期提升石油需求。2023年石油需求已超过疫情前水平,2024年宏观环境更加有利于需求增长。2023年美国需求未因快速加息而出现衰退,中国在经历疫情后市场需求非常强劲,全球石油需求量达到1.03亿桶/日,创历史新高。四是战略石油储备补库需求。在2022年大规模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后,全球石油储备处于低位,美国正在以300万桶/月的速度补充战略储备,照此速度,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6亿桶的储备量,商业和战略储备都需要加速补库。五是地缘政治冲突带来了额外石油需求。对俄制裁和红海危机导致的海运航线运距拉长,带来船舶燃料油需求的大幅增长,维多公司表示,该事件使石油需求增加10万桶/日,约贡献了2024年增量的10%。

2.2.2 美国仍有增产潜力,距离产量峰值还有接近100万桶/日左右的空间

2023年以来,北美活跃钻机数量和在用压裂车等数量均有回落,北美能否持续增产一直是市场关注的话题。参会代表认为近期影响北美油气生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减排要求使得融资环境不利于传统油气投资,企业扩张步伐受限;二是供应链转移限制产能扩张,主要原因是将扩张产能所用物资供应链从亚洲转向北美,物资交付延迟的现象多发,某石油公司甚至在2年内收到了41次供应链中断通知。但着眼未来,与会者对扩大北美油气生产充满信心。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表示,美国还将保持页岩革命优势,保持全球第一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和第一大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国的地位。主要石油公司也都在加强对二叠纪盆地的开发,康菲公司预计美国石油产量峰值将超过1400万桶/日。

2.2.3 主要石油公司对2024年石油价格预期乐观

在2024—2025年石油市场研讨圆桌论坛上,康菲、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贡渥集团和托克公司的与会高管将2024年以来油价上行超过10美元/桶的行情归因于4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依旧稳健,稳定了市场预期;二是中东地缘局势带来供应中断风险;三是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取向转变,减缓了金融市场带给石油价格的压力;四是主要产油国的减产政策导致供应不足。主要石油公司对石油价格表示乐观,贡渥集团表示即使“欧佩克+”不再延长减产,第三季度油价也能达到85~90美元/桶。规模较大的石油公司普遍预期全年布伦特均价在80美元/桶以上。

2.2.4 全球天然气需求仍会继续增长,供应趋于宽松,增长主要来自亚洲

壳牌集团首席执行官魏思旺称,预计到2040年全球LNG需求量将激增50%。标普全球商品高级分析师詹妮杨提到,全球LNG的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4亿吨/年提高到2030年的6亿吨/年,2050年进一步增长到7亿吨/年。需求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推动。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在大会上再次得到广泛认可。气代煤以及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将推动天然气需求不断增长。二是价格驱动。虽然近两年天然气价格波动剧烈,但是目前气价大大低于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前的水平,美国亨利中心(Henry Hub)的天然气价格不足1.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欧洲TTF天然气价格不足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东北亚现货LNG价格不足1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如此低的气价无疑会在短期内刺激天然气需求。魏思旺认为,LNG供应将在本世纪下半期保持充足。尽管某些地区的天然气需求已达到顶峰,但全球范围内的天然气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当LNG价格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时候,印度、东南亚和中国等地区的LNG潜在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标普全球指出,2050年前,71%的LNG需求增长来自亚洲。

2.2.5 “冻结”LNG项目审批可能造成新项目开发延迟

拜登政府暂停美国LNG投资审批,使得诸多项目和合同谈判受到影响。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高级副总裁阿邦、切尼尔能源公司副总裁安德鲁?沃克以及日本JERA公司代表均表示,其LNG购销协议签署因相关项目不能获批而面临困难。美国Venture Global LNG、Sempra LNG和Common wealth LNG公司代表表示,其待批项目有可能推迟最终投资决定,但是包括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在内的美方代表强调,这只是一个短期的政策或者“暂时”的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大选年选举的政治需要,此外政府想利用暂停审批的时间对于LNG项目的甲烷排放开展更多研究,以期用更好数据对甲烷征税;而且美国不希望国内出现高气价,美国能源部门要考虑进一步出口是否会引起美国国内天然气市场的抽紧。有专家认为,问题的核心是美国政客想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而不愿扩大对中国的LNG出口,但美国油气公司都非常关注中国市场。

2.3 油气公司发展战略回归现实,兼顾高回报的油气投资和前沿性的风险投资

2.3.1 全球油气资源潜力大,跨国石油公司在勘探开发方面均采取积极策略

bp公司首席执行官欧慕瑞指出,bp上游业务庞大,还有360亿桶的资源待开发,其中180亿桶为经济可采储量,未来将在全球启动10~15个重大油气项目,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各占一半。科威特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萨巴赫表示,石油仍然是未来能源的核心部分,公司计划将石油产量由目前的300万桶/日提升到2035年的400万桶/日,主要是基于能源转型期间石油需求仍将增长的预测。环非洲深水及陆上丰富的油气资源正吸引更多的勘探开发投资,滨里海盆地的深层受到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公司的高度重视,北美页岩潮还可持续10~15年的乐观估计等,均表明石油公司对上游的乐观态度。

2.3.2 国际石油公司兼顾国家利益以及公司和股东价值,多采取油气业务与能源转型均衡发展策略,“稳油增气”成为主流

bp公司首席执行官欧慕瑞指出,bp从国际石油公司转型为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不会改变,但始终要坚持价值主导原则。日本国际石油开发帝石公司(INPEX)总裁、首席执行官直田认为,化石燃料和清洁能源共存的持续时间比我们预期的要长。法国道达尔能源首席执行官潘彦磊认为,全球能源需求需要传统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供应体系的双重保障。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伍德伦指出,未来将重点发挥现有技术优势,专注做“分子”而非“电子”层面的事,加大在油气、CCUS、氢能、氨气等领域投资,投资重点将不会转向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壳牌首席执行官魏思旺表示,壳牌将致力于稳定石油生产,优化可再生能源投资,同时发挥其在全球天然气领域优势,助力欧洲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艾奎诺(Equinor)国际勘探生产公司副总裁马修介绍,该公司致力于发展海上风电和CCS业务,建立一条从北欧到挪威的二氧化碳海上运输管道来提供二氧化碳埋存服务,在发展油气业务的同时加大低碳业务。

2.3.3 国家石油公司依靠低成本优势继续扩大产能,依托油气主业适当多元化

沙特阿美表示,不再进一步提高原油产能,而是将注意力转到提高天然气产能,并在2030年增产60%,同时将在2030年把总投资的50%转向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投资风能、太阳能、CCUS和氢气。科威特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萨巴赫指出,公司不仅要提供清洁的碳氢化合物来保障国家经济,同时还要提供不同类型的电力。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NNPC)上游执行副总裁表示,尼日利亚还拥有超过200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资源待开发,公司将由油公司变为气公司,以解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能源贫困问题。

2.3.4 美国油气上游资产整合及LNG前景受到普遍关注

近年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油气上游资产收并购交易最活跃的地区,2023年雪佛龙和埃克森美孚等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先后进行了巨额交易,引发市场对美国油气上游领域进一步整合重组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雪佛龙收购赫斯公司的交易,股权价值约530亿美元,含债总交易额达到600亿美元,如果收购成功,将使得雪佛龙能够巩固和升级其在油气领域的优势地位,并进一步提高其资产组合的多元化水平。埃克森美孚拥有圭亚那Stabroek深水石油区块45%的股份,这是近年来埃克森美孚最成功的深水资产区之一,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伍德伦也表达了对行使该资产优先购股权的坚定态度。下一步,双方将通过仲裁程序,进一步就分歧展开辩论。

2.4 新能源和低碳技术高度依赖政策支持,亟需提升商业可行性

2.4.1 美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的竞争力显著提升

会议认为,美国虽然在转型进展和新能源制造业上落后于中国,但目前已经逐步走上正轨。其各项法案保障了产业的短期经济可行性和长期确定性,新能源项目遍地开花,创新能力强劲。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提出,《两党基础设施法案》《通胀削减法案》(IRA)和《芯片与科学法案》使美国的新能源发展“势不可挡”,至今已宣布建设的清洁能源设备工厂高达600个,私营部门投资达到2000亿美元,助力拜登政府在任期内创造了1500万个就业岗位。她强调,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我们要美国制造、美国使用、出口全球”。美国政界商界均对《通胀削减法案》赞不绝口,称该法案基于两党共识,目前来看非常成功,美国能源产量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10%,税收抵免使得新能源项目商业可行,而且正在培育面向未来的能源技术。

2.4.2 欧美将CCS和各种零碳燃料作为降碳的主要手段

CCS和CCUS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议题。比尔?盖茨此次以Break through Energy和Terra Power两个能源公司创始人的身份参与能源周对话,称已投资约20亿美元用于开发清洁技术,看好绿氢、碳捕集等技术的发展潜力,预计未来10年碳捕集成本将降至100美元/吨以下。各大石油公司发言人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在CCS方面的主要项目和进展,总体来看,均处于大型项目的规划和起步阶段,商业化依赖政府补贴和碳价支撑。埃克森美孚把CCS作为公司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已先后与1家工业气体公司、1家化肥厂和1家钢铁制造商签下二氧化碳捕集合同,总减排量相当于美国目前销售的所有电动汽车的减排量。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伍德伦提到,该公司在美国Bay town部署了低碳氢、氨和CCUS综合设施,预计低碳氢的产量约为10亿立方英尺/日,其中CCUS设施运输和储存能力将达1000万吨/年。壳牌综合天然气和上游负责人佐伊?尤伊诺维奇介绍了壳牌、道达尔能源和艾奎诺合作的全球首个跨境运输二氧化碳并实施海底地质封存的CCUS项目——北极光项目。

部分欧洲企业在会场推广合成燃料(E-fuel)生产技术。该类燃料的好处在于“净零”排放,并与当前多数车辆使用的内燃机系统完美兼容,符合欧美传统车企的利益。目前,一些欧洲公司在E-fuel合成催化剂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所捕集的二氧化碳转化率提高到80%左右,效率是2016年的2倍。

2.4.3 绿氢热度有所减退,蓝氢受到市场青睐

由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绿氢、绿氨的支持或在大选后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而在高利率、绿氢需求不足的影响下,市场各方参与者对绿氢项目的经济性担忧进一步放大,项目纷纷被推迟。壳牌和贡渥均表示不看好绿氢项目。贡渥将陆续退出3个氢能项目,其首席执行官认为“从绿电到绿氢,价格增长了4倍左右,是无利可图的”。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战略总监尼古拉斯?梅塔尼斯指出,绿氢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行业,氢能项目在较长时期内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市场对“天然气制氢+CCUS”的蓝氢模式更有信心。因为CCS的补贴政策持续性较强,蓝氢是天然气产业链的延伸,经济性已经可以和常规灰氢媲美。美国能源部基础设施次长表示,美国能源部规划投资70亿美元建设7个氢能枢纽,作为先导示范项目,并在10年内培育市场需求、设计标准化产品、提升市场流动性。

2.4.4 新一代地热方兴未艾,成为石油公司发展重点之一,具备规模化发展潜力

地热能因其资源量大、能源利用效率高、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等优点而受到各方重视。石油公司发展地热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本次会议上,美国本土地热初创公司Sage Geo systems首席执行官辛迪?塔夫指出,地热是最适合推动油气领域能源转型的技术之一。美国环保组织超热岩能源项目主任特拉?罗杰斯表示,如何降低成本和推广新技术应用是地热商业应用所面临的障碍。石油公司完全有能力帮助先进技术商业化,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成为领导者。与会专家和企业领导者普遍认为,地热的市场前景良好,呼吁政府和私营部门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和资金支持,以促进地热技术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指出,美国正在加速发展地热产业,原有的联邦油气开发许可将直接转变为地热许可,鼓励油气公司立即行动起来。美国能源部在能源周期间发布了“下一代地热发电启动报告”,强调地热能源能够成为美国低碳发电的关键贡献者之一,并有望于2030年在美国实现商业化。这份报告为地热能源的实际投资和部署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

2.4.5 核聚变受到高度重视,预计将在2040年前实现商业化

核聚变是终极能源,提供了全宇宙99.9%的能源,目前各国政府正在拨款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比尔?盖茨称,全美已经有60多家在多条技术路线上研发核聚变的科创企业,并且应用人工智能模拟实验加快研发效率、降低实验成本。2023年5月,美国政府向8家相关公司提供了4600万美元的赠款,用于开发聚变发电试验厂。德国2024年2月宣布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10亿欧元用于聚变研究。胡佛研究所的专家和两位聚变公司负责人预计,聚变技术可在2040年之前实现商业化。

2.4.6 欧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审批流程冗长,是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瓶颈

西门子能源执行董事安妮?劳伦指出,“所有的项目都在不断地被推迟,这对吸引资本非常不利”。她建议简化审批许可程序,并加快项目设计要求的标准化,特别是对电网和氢能项目。EV Go公司首席执行官巴达尔?汗指出,在中国,充电桩审批只要1~3个月,而在美国要提前18~24个月与各级政府和公共事业公司对接。

2.5 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带来颠覆性影响,算力和电力正成为发展瓶颈

2.5.1 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行业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能源周内多个议题讨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在能源领域被阐述较多的场景主要有3个:一是可以用于优化油气勘探生产过程。科威特石油公司表示该公司正在部署人工智能软件,用于预判钻井位置,以及判断打开和关闭阀门的时机。二是可以用于新材料的探索研究,能够模拟数百万次的化学反应,从而更快地帮助探索和测试如何生成新材料,这对于材料科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三是可以预测机器寿命以及预警故障。AVEVA软件公司副主席吉姆分享了某风电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避免重大灾难的例子。该公司部署的人工智能软件提示某涡轮机叶片振动减少已造成隐患。一般而言,企业通常认为设备振动减少有利平稳生产,但该公司选择相信人工智能软件的提醒,关闭了相关设备,从而避免了一次叶片脱落的重大灾难,本次人工智能预警帮助公司规避了3400万美元的损失。

2.5.2 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大量能源支持,天然气发电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Next Era公司给出了一些具体数据。一是训练人工智能模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例如GPT-3的训练过程所消耗能源与数百次往返飞行相当。预计到2027年,人工智能服务器每年用电量可能达到85~134太瓦时,占当前全球电力需求的0.5%,相当于挪威和瑞典全年的用电量。二是人工智能模型运行需要大量能源支持。Chat GPT每天消耗电力约564兆瓦时,约相当于1.9万个家庭的用电量。预计到2030年,美国人工智能消耗的电力将超过家庭用电量。由此,预计未来5年美国电力需求的增长率接近80%。美国前能源部长欧内斯特?莫尼兹的发言更是被解读为“人工智能的尽头是天然气、煤炭和核电站”。他表示,发展人工智能需要消耗大量电力,但美国很难在几年内建造发电能力为10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电厂,天然气、煤炭、核电站将是电力供应增量的主要来源。大型核电厂的建造通常需要7~10年,为满足科技发展,天然气发电将成近期关键选项。

2.6 地缘政治冲突成为新常态,动荡局势下有必要保持合作和对话

2.6.1 能源地缘政治思想回归,美国强调要借助能源争夺全球领导力

美国政客和众多油气行业高管都认为美国有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美国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美国权力和自信的重要来源。美国阿拉斯加州参议员丹?苏立文强调,“美国的能源就是美国的权力,其他国家都羡慕我们实现了能源独立,需要继续开发本土资源,支持盟友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他认为,美国试图从全球事务中抽身、实施战略收缩是不现实的,必须保持对竞争者的压力。美国前气候特使约翰?特里提出两个反问: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如果美国不更快地发展这些技术,谁将拥有市场份额?他认为,全球80亿人口中的10亿仍没有电力供应,30年后全球人口将会达到100亿。世界需要能源,这正是大国发挥领导力的时候,面对巨大的全球市场,如果美国不行动起来届时将会处于什么地位?

2.6.2 美欧对俄制裁将长期化,或将拓展到LNG领域

在全球供应领域,俄罗斯仍致力于巩固其天然气市场地位,长期来看,制裁将影响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和市场份额。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杰弗里指出,下一步制裁将重点关注俄罗斯的LNG贸易,遏制俄用LNG取代管道气重回欧洲市场的企图,2030年前俄将失去50%的能源收入。

2.6.3 美国的中东战略需要平衡内外部诉求,仍要发挥稳定器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美国在未来的外交战略中必须平衡对内对外的诉求,同时维护其在中东地区作为安全和稳定器的角色。专家认为,今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和行动中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素如下。一是美国需要在该地区主动履行其战略承诺,同时解决伊朗及其代理人的挑战,以维护地区盟友及其自身的长期利益。美国莱斯大学贝克研究所公共政策学教授戴维?萨特菲尔德认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有两个优先事项——既要准备好领导和参与处理无休止的冲突,又要主动应对伊朗的战略挑战。伊朗希望通过胡塞武装等代理人在中东地区“利用这些情形为自身谋利”,并试图挑战美国的利益,对此美国应制定更加主动的战略。二是美国应维护其一直以来对中东盟友的承诺并展现领导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近东工作室教授伯纳德?海科认为,沙特阿拉伯领导层极力与美国建立更紧密联系,他们希望与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核协议以及安全条约,甚至愿意为此减少与中国的合作。三是制定加沙人道主义危机解决方案,这对于结束当前的被动局面至关重要。应将解决当前的人道主义悲剧、实现停火并为人道主义救援提供通道作为优先事项。

2.6.4 国际社会应携手应对能源安全问题,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支持

一是国际社会需要通过合作解决能源安全挑战。1970年以来,国际社会在面临石油安全危机时选择加强国际合作。当前,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大,全球正处于能源转型的边缘,能源系统需要继续发展天然气、氢能等资源,需通力合作来减少碳排放。对于美国来说,能源安全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需要积极推动能源转型来为当今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支持。二是南方国家推动能源开发和转型,需要国际社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非洲联盟基础设施、能源和数字化委员阿玛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气候政策部门副主任迭戈?梅萨?胡里奥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非洲、拉美、亚太等国家可再生资源丰富,各地区也正在协调政策,切实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工作,包括如何利用数字或人工智能等技术,并将其纳入能源体系,开发本地价值链。但是,发展中国家能源资源开发面临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提升融资能力。

2.6.5 气候和能源合作是中美所剩不多的共同利益,但美方愿意合作的领域非常有限

美国学界和商界仍非常希望中美在竞争的背景下保持对话与合作,虽然离开中国的新能源设备实现气候目标并不现实,但是本土化、多元化的努力是必须的,特别是在关键矿产领域。美国能源部化石能源和碳管理办公室布拉德?克拉布特里表示,美国将精心挑选在双方都具备技术且负有国际责任的领域开展合作,以推动低碳技术的规模化部署,例如落实中美阳光之乡联合声明中提出的共建CCUS项目和减少甲烷排放措施,并不需要双方分享技术和合资,因为中美都具有成熟的CCUS技术和资金供给,更多是以类似友好城市的模式进行经验和政策的交流。

2.6.6 美国大选结果将给中美气候合作带来不确定性

尽管会议上也提到了对华竞争,但拜登政府更希望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将会维持与中国在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领域的合作;但若特朗普上台,则有可能退出《巴黎协定》,更多关注国内事务,可能会直接向中国施压,挑起更多贸易争端,破坏中美气候合作基础。

3、思考与建议

3.1 中国代表积极参会并发言,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回应国际关切

在本届能源周,中国代表在5场会议活动中作为嘉宾发言。一是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赵东参加了主论坛与丹尼尔?耶金面对面的“领导人对话”,介绍了中国石化的转型规划及进展,有力而高效地发出了中国石化的声音;他提到的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于2026年达峰的观点受到广泛关注。二是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参加“多维转型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的战略”的分论坛对话,分享了中国石油集团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国家石油公司,在能源转型、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方面的进展与规划。三是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震和北大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参加的“中国能源的未来:平衡好多维转型”早餐会,就中国能源行业改革、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等问题发表了见解。四是国家电网研究院总经理王广辉在“亚洲的低碳选择”和“全球煤炭:可负担性,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两场对话中,分享了中国电力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情况。建议中国能源企业、智库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会,争取在会上发言,或者设置公司专属展厅,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让更多参会人员了解、认可中国的转型进展和减排成效。同时,可与各国政府、国际公司、国外研究机构及国际组织的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拓展合作机会,争取发展的主动权。

3.2 增强与国际公司和国外机构的合作交流,以商界和学界为纽带对冲政治压力

西方政界奉行国家安全优先,对华敌视打压已成为“政治正确”,但商界和学界对华态度相对务实,而且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建议中国企业加强与国际公司的交流合作,积极稳妥与欧美能源企业合资合作,开拓并维护好有政治影响力的商界和学界关系,提升共同利益。积极在国际气候治理和行业减排倡议中发挥作用,在CCUS和甲烷控排上加强国际合作,讲好中国企业的低碳发展故事。以商业合作、转型实践和国际交流持续强化负责任的国际化能源公司形象,为维系中美、中欧关系贡献积极力量。

3.3 密切关注国际石油公司归核化趋势,积极开拓海外优质新项目

在能源转型背景下,国际石油公司以提高资产集中度、优化投资组合为目的,大额收并购交易频繁,交易后通常将进行战略性资产出售。雪佛龙若成功并购赫斯公司,则计划在未来5年内出售约100亿~150亿美元资产,埃克森美孚也有类似预期。bp公司为应对碳中和挑战,未来5年将剥离价值250亿美元的油气资产。建议中国企业密切关注国际石油公司资产剥离和处置意向,结合自身资产布局和企业优势,择优评价、积极谋划海外优质新项目获取机会。

3.4 把握发展中国家市场增长机遇,炼销业务转型向“南”看

在电动汽车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炼销业务转型发展压力凸显。着眼国内市场,炼化企业进行减油增化、减油增特,销售企业转型充电、加氢都无法弥补成品油消费减少带来的收入和利润缺口。但放眼全球,发展中国家仍有较大的油气产品需求。建议中国炼化企业在做好生产过程减碳的前提下,加快走向海外市场,布局仓储物流和终端网络,扩大出口规模,提升炼化产能利用率和资产回报率,更好地实现业务的转型与战略接替。

作者:陆如泉,中石油经研院 院长

    进入专题: 能源转型   地缘政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80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