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国:始终坚持和高扬唯物史观理论旗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38 次 更新时间:2021-07-01 16:47

进入专题: 唯物史观  

张艳国  

道路决定命运,旗帜引领方向。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变革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走在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道路上,决定该国家该民族的生存样式和未来命运。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制度选择,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源于人们(主要是政党)的理论设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举什么旗,就走什么路。旗帜的指向,就是人们实践深化的方向。在历史观、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上,坚持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抑或是其他史观,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坚持科学的历史观、正确的社会观和科学方法的重要分水岭。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事”


当我们在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展望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道路的时候,总会很自然地讨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经验、执政经验和建设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一直都很重视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实现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不断开辟前进的广阔道路。毛泽东在科学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验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邓小平在精辟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只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大法宝”也好,“基本结论”也好,“根本经验”也罢,说到底,这些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硬功夫”和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擅长的本领和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如果深入到理论层面,透过经验本身从本质上讲,它是唯物史观与方法成功运用的智慧结晶。因此,从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高度而言,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事”。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唯物史观结成难解难分的“世纪情缘”,唯物史观为中国共产党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这一方面来自于中国共产党阶级性和革命性具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她懂得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解决中国问题、形成中国方案、彰显中国力量;另一方面来自于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它是无产阶级更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它才能为世界无产阶级和人类社会提供“彻底解放”的道路和方法。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行稳致远、势头正旺。这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十分珍视、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找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意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门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和价值,突出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底色和特色,不断开拓并深化实践的道路,不断拓宽中国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建党原则,“凝结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它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笃信笃行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由此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点难点问题,不走“全盘西化”或“封闭僵化”的道路,走在创新发展的新路上,从而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得以开拓前进。


唯物史观有力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将唯物史观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形成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实践时段的理论总结、话语表达和话语体系,又与时俱进、深刻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将唯物史观带入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新高度,从而牢牢地站立在理论创新的时代制高点上。这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的几个理论视域和维度上。


第一,根据唯物史观,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路选择上,明确了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历史阶段和历史环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重要历史阶段上,十分注重目标和起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深刻分析党在具体历史阶段的方位、环境,将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有机结合起来。党坚持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遵循“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历史发展过程与具体历史阶段、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并遵循蕴藏其中的客观规律。由此,党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总目标、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工作重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根据唯物史观,一百年来,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密切联系中国国情,遵循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普遍规律,深刻分析并科学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革命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目标、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党提出要依照社会性质的变化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政策、策略和方式方法,认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根据唯物史观,一百年来,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并围绕人民群众这个最根本的社会主体开展一切工作。党注重在实际工作中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将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现实利益结合起来、将群众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结合起来。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明确“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历史动力观,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提出并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党把全部工作和党员领导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


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党的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切为了群众,始终为了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为群众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共产党人的高贵灵魂。


此外,关于社会阶级斗争形式及其方法、社会矛盾存在形式及其解决方法、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承创新与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都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创新发展成果。这些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更在理论上、实践上体现了思想活力。因此,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唯物史观“看家本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共产党人应始终坚持和高扬唯物史观理论旗帜,将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与人民群众的智慧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共产党人常用常新的“硬功夫”和“好本事”。始终坚持用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来认识历史、观察现实、深化实践,我们就能汲取历史的智慧,增强驾驭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18AKS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唯物史观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725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