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29 次 更新时间:2021-03-17 19:59

进入专题: 元代   水达达路   开元路  

谭其骧  

一、水达达路路名及其始建年月《元混一方舆胜览》、《元史·地理志》所载辽阳行省之最后一路,皆作“合兰府水达达等路”。然考之于《元史》纪、志、表、传及元代其他记载,虽屡见水达达、水达达部、水达达分地、水达达军、水达达民户[1],水达达往往与女直连称,或作“女直水达达”,或作“水达达女直[2]”,但绝无与合兰府连称者。又一见女直水达达宣抚使,一见水达达屯田总管府,一见女直水达达万户府,五见水达达路[3],“水达达”上亦无冠以“合兰府”者。且合兰府实在开元路界内,既见于《大元大一统志》开元路上京故城条下,又见于《经世大典》站赤辽东路(开元路曾改名辽东路)下,其不得与水达达同为一路之名更明甚。又《明实录》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月,“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可证直至元末,铁岭以北合兰府一带,仍属开元路不属水达达路。故知《胜览》、《元志》以“合兰府水达达”为此路路名,其为谬误,殆无可疑。盖当时载笔者皆中原人,于边疆地理懵然无知,偶以合兰府三字羼杂于水达达路之上,致铸此误。清人治《元史》者皆未能留意及此,故《新元史·地理志》中,此说仍因而不改。

此路《经世大典》站赤作“女直水达达路”,《元史》本纪、《五行志》作“水达达路”,疑全称应作女直水达达路,水达达路乃其简称,犹河南江北行省简称河南行省,而见于《元史》纪、志、列传者多为河南行省也。

《元史·地理志》:“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直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盖因而不以山川城邑改以女直、水达达二族名为路名,亦犹云南行省之以金齿为宣抚司名,以乌撒乌蒙为宣慰司名也。

此路始建于何年不见史载。初以《大元大一统志》校辑本中无此路,疑大德七年(1303年)书成之日尚无此路;又以《元史》记载中皇庆元年(1312年)始见此路,遂谓始建之年当在大德七年(1303年)至皇庆元年(1312年)九年之间。既而见《经世大典》站赤中有此路,《大典》虽成书于至顺二年(1331年),但其所载辽阳行省站赤中竟不作开元路而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前之旧名“辽东路”,因悟《元一统志》之见于今赵万里校辑本者,不过全书之一小部分耳,岂得以校辑本无此路,遂谓大德七年(1303年)尚无此路?以《经世大典》证之,则至元二十三年以前殆已有此路。又据《世祖本纪》,中统二年至至元二十年已见“开元女直水达达等处宣抚使”、“女直水达达军”、“女直水达达部”,然犹未必已有女直水达达路。至元二十二年六月“命女直水达达造船二百艘及造征日本迎风船”,此所谓女直水达达,似已非地区名、部族名而为地方行政机构名矣,疑所指实为女直水达达路而史文省一“路”字。据此,则此路约当始建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稍前。

二、混同江下游至东海之滨,元初属开元路,至顺时属水达达路

开元路辖境,《元史·地理志》作“古肃慎之地,隋唐曰黑水靺鞨”,“东濒海(日本海),南界高丽”;《元一统志》作“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鞑靼海峡),三京故国,五国故城”(辽五国部相当今松花江黑龙江两岸西起依兰东至伯力一带);“上京故城西南曰宁远县,又西南曰南京(今延吉市东城子山,一说今会宁西云头城),自南京而南曰合兰府(今咸兴南),又南曰双城(今永兴)”,“东北曰哈州(今阿纽伊河河口)、曰奴儿干城(今黑龙江口特林)”。据此,则南起高丽界上,北抵黑龙江口,东滨大海,尽在此路界内。但《元史·地理志》又将混同江(今松花江及松花黑龙二江会合后之黑龙江)南北两岸桃温(治今汤原西南汤旺河对岸)、胡里改(治今依兰)、斡朵怜(治今依兰西南牡丹江对岸)、脱斡怜(治今桦川东北)、孛苦江(治今富锦)五军民万户府系于“合兰府水达达路”下;又于注中见胡里改江(今牡丹江)、混同江及奴儿干,是则自混同江两岸北抵奴儿干之地,又应在水达达路境内,与开元路下所载矛盾。此盖由于开元路始建于太宗时[4],其初果东至于海,南抵高丽,北极奴儿干皆在封略之内;洎乎至元中割混同江南北北至奴儿干之地分设水达达路,则开元路即不得复有隋唐黑水靺鞨之地,不得东滨海,不得北浸鲸川之海,不得有五国故城及哈州、奴儿干之地矣。《元一统志》及《元史·地理志》之误,皆在于以开元水达达未分路时之疆界,沿用于分路之后。本图组以至顺元年(1330年)疆理为准,此一带应在水达达辖境内。

三、初建水达达路时辖境与至顺元年不同《地理志》叙桃温等五军民万户府于“合兰府水达达路”下,则初建水达达路时,五府悉当自开元路割属水达达路。此与《经世大典》以上京故城以东站赤系于女直水达达路下相符。但《文宗本纪》至顺元年二月、五月两见“开元路胡里改(该)万户府”,则此前不知何年至少五府中已有胡里改、斡朵怜二府已还属开元路。此外桃温等三府,在胡里改之东,松花江两岸。据《文宗本纪》至顺元年九月,“辽阳行省水达达路,自去夏霖雨,黑龙宋瓦二江水溢 ,民无鱼为食”,此宋瓦江既无黑龙江并举,自应专指今之松花江,是则三府中少或一二府,多或三府,仍应在水达达路境内。本图组以至顺元年为准,可将开元水达达二路路界画在胡里改、桃温之间。

《经世大典》辽东路站赤东北止于斡木头站(今双城县东),自上京海吴站(今阿城东北海沟)以东诸站,皆系于女直水达达路下,此亦为水达达路初建时之境界。至至顺时胡里改万户府已改属开元路,则自海吴至胡贴干(今通河县东)诸站,自应在开元路境内矣。《经世大典》成书于至顺二年而书内境界乃至顺以前州制,亦犹至顺时路名为开元而仍用辽东旧名也。

又《经世大典》将自吉落(今龙江县治)北至阿余(今爱辉西南)诸站列于女直水达达路下,则水达达路初建时,其西界应包有嫩江东西两岸。胡里改以西改隶开元路后,此一带仍属水达达路乎,抑改属开元乎,于史无征。依地理位置推断,松嫩平原之南部及阿城以东松花江两岸既在开元路境内,则此一带应以画入开元路为较妥。

水达达路在松花江以南之路界,初建路时自上京故城至今牡丹江市一线以东北当在路境内;至顺时胡里改既已改属开元路,则路界约当自胡里改府治之东北东南走穿越今兴凯湖达于海。界北今乌苏里江两岸为阿速古儿千户所在,属水达达路,见《文宗本纪》天历二年五月。界南为废恤品路地,应属开元路。金末蒲鲜万奴割据上京(今阿城南白城)、黄龙府(今农安)以东南之地,恤品路在其境内。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出师伐之,生禽万奴;师至开元(治今东宁县东大城子)、恤品(治今双城子),东土悉平”(《地理志》开元路),未几遂建开元路。又《经世大典》所载站赤其自开元(辽东)路治(今农安)东出一线,终点站为恤品城南之永明城(今海参崴)。恤品既在历史上地埋上与开元关系皆甚密切,故知恤品故地应属开元路也。

四、开元路西界南界开元路西与中书省宁昌路泰宁路接壤,其界可依金图韩州、信州、隆州、肇州之西界画出。南界西段即咸平府之北界,用金图咸平府北界。迤东路界应东趋今辉发河下游,界南辉发河上之那丹府(今桦甸西南)地属东宁府,见《辽东志》卷五《周鹗传》。路界自此折而南走抵鸭绿江,界西佟佳江上之于罗山城(一作五老山城,今桓仁西北佟佳江对岸)、鸭绿江上之皇(黄)城(今集安县治)地属东宁府,见《辽东志·周鹤传》及《高丽史·恭愍王世家》十九年(1370年)。鸭绿江之南、西界当略循狼林山脉、北大峰山脉,南界在今永兴高原之间。据《高丽史·高宗世家》,高宗四十五年(1258年)铁岭(今高山淮阳间)以北地入蒙古,蒙古置双城总管府(今永兴),故元初开元路南抵铁岭。其后自双城府治以南高(今高原)、文、宜、登诸州相继为高丽收复,至忠烈王二十四年(1298年)此诸州各还本城,见《地理志》。至忠肃王元年(1314年)高丽将江陵道存抚使移镇登州,见《世家》。故元至顺元年开元路之南境止于双城总管府治。


1971年4月初稿

1980年7月整理

    进入专题: 元代   水达达路   开元路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地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62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历史地理》创刊号,第179-181页,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