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 赵霞:县域金融发展植根于县域经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91 次 更新时间:2021-01-27 23:22

进入专题: 县域经济   县域金融  

肖金成 (进入专栏)   赵霞  

县域金融应在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是在一县范围内以农业为基础,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以城镇为中心,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综合经济体系,既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也是和中国将近60%的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系统。“十二五”时期,在新的形势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的富裕、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实体经济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张的重要推动力,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中金融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在内的,类型多样、功能相对完善、结构较为合理的多层次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在县域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化养殖、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等多个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我国有2070个县(包括县级市),占95%的国土面积,近3/4的人口、65%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县域。2009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为12.8万个,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65.7%;贷款余额10.2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4,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2.2万亿元。

尽管金融业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县域金融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相对于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县域金融发展缓慢。近年来,随着我国“扩大内需”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各项工作的推进,县域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催生出对金融业新的需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由过去的小额信贷不断向大额贷款需求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了传统农业的经营周期,导致了农户由过去对短期贷款的需求逐步向中长期贷款需求转变;随着订单农业的发展,农户对订单、仓单等质押贷款的需求大幅增加;随着工业逐步向园区的集中,工业园区对于贷款的需求大幅增加;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需求巨大;随着农民工回乡创业潮的兴起,农户贷款的需求不断增强。除此之外,县域经济中各个主体对于金融业的服务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汽车信贷、住房信贷、家电信贷、信用卡服务、网上银行、自动柜员机、委托理财等需求大幅增加。相对于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于金融业服务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我国的县域金融发展却较慢。自从2003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县域银行机构大幅撤并收缩,且没有提供新的金融机构及服务形式来代替传统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近13万个,较2004年减少了约9400个;截止到2009年末,仍然有2792个乡镇没有金融网点,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涉农银行金融机构在县域的网点数每万人为1.26个,每个乡镇的商业银行网点数平均不足3个。整体而言,金融业所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的需求,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相对于县域经济主体存款的大幅增长,县域金融的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外流较为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不同主体存入金融机构的存款大幅增加,但县域金融机构并没有将这部分资金主要投入到县域经济,致使大量的资金外流,存贷差不断扩大,呈现出“内循环、外输出”的特征。据人民银行统计,2007年全国县域资金净流出1.2万亿元。银监会统计,2009年农信社系统存贷比为68%,农行县域网点存贷比为39.33%,较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邮储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则更明显。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9.14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48%,人均信贷额不到万元。县域金融资金的大量外流对于本来就资金紧张的县域经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十分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县域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功能亟待进一步健全。与城市金融相比,县域金融的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方式单一。目前,县域金融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和汇兑业务上,城市金融服务中所提供的十分普遍的业务诸如个人消费信贷、投资理财、支票结算、代缴税费、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动柜员机等在众多的县域范围还较少见到,在广大的乡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另外涉农贷款仍然沿用传统的春放秋收信贷模式,期限短,额度普遍较小,与实现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周期不相匹配,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因此,相对于发达的城市金融服务,在不断推进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县域金融的功能亟待进一步完善。


加快县域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金融业应立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内生型的县域金融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金融服务,逐步建立起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各大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功能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大金融机构集中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其重视资金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虽无可非议,但也应树立对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农”的服务义务和责任,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县域范围的结算服务体系建设,适当增加服务网点,将县城、建制镇作为信贷体系和结算体系的重要环节。

各大金融机构应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供适宜的金融服务。例如,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适度放宽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扩大信贷范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选择地支持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支持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针对农户的发展需求,继续推行农户小额信贷和互保、联保贷款;支持农业科技、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水平;支持农村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构县域金融体系,培育“草根”金融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土生土长”的“草根”金融,县域金融必须植根于县域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有自身的特点,农民信用也有自身的特点,所以,服务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金融机构也应适应这些特点,这样才有生命力。县域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是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主体金融机构也应是中小金融机构。过去,我们对建立中小金融机构有很多限制,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放开并扶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才能真正支持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就农村信用社而言,应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恢复过去已经撤销的金融服务网点,不断扩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真正承担起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县域金融仅仅发展农村信用社还不够,还应积极培育民间信贷组织,如村镇合作银行、农民合作基金会等。在这方面,山东省临沂市试行的农村合作基金组织很有推广价值。参加农村合作基金组织的农户每户至少缴纳1000元,市政府给予等额补贴,每户可贷款5000~1万元,期限六个月至一年,按银行利率计息,到年末,缴纳基金的农户按银行存款利率得到利息。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贷款额随之提高。

总之,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倾斜,鼓励在县域经济范围设立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县域金融体系。


不断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担保体系的不完善是许多县域中小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扩大。要完善县域金融体系,不能忽视县镇两级抵押担保机构的建立健全问题。针对县域经济中对资金有需求的中小企业规模小、个数多的特点,除建立政府出资的财政担保公司之外,也可以考虑建立由政府资助或贴息的民办风险投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增加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针对农户的贷款需求,可以考虑建立“农户联保”制度,在农户之间展开相互担保,便利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也可由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出资设立政策性信用中介评估机构,对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企业进行评估,同时向企业和农户提供融资信息服务,从而有效地增强县域企业融资的能力。


作者: 肖金成 赵霞

本文转载于《中国金融》2011年11期


进入 肖金成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县域经济   县域金融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77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