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 李后强 李敬:成渝“双城记”:深化“一家亲”,下好“一盘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51 次 更新时间:2021-01-27 23:15

进入专题: 城市群  

肖金成 (进入专栏)   李后强   李敬  


本期嘉宾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肖金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李后强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李敬



1.以双核驱动为双城发展蓄力


光明智库: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您如何看待这一发展历程?


肖金成:成渝地区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东邻湘鄂、西通青藏、南连云贵、北接陕甘,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交通走廊。它地处四川盆地腹地,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天然气、页岩气、水能、生物资源丰富,具备进一步成长的基本条件,能够承载较大规模的人口聚集。


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2016年,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日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上日程。这种变化意味着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未来有望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李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很多有利的先天条件。一是区位优势良好。成渝城市群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优势。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成渝城市群是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产业实力较为雄厚,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三是城市化基础好,城镇分布密集度高。重庆和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一批中小城市特色化发展趋势明显。


李后强:成渝地区自古以来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有“川渝一家亲”之说。从城市规模和经济活力看,成渝城市群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双核型椭圆城市群”。如果把成都和重庆作为椭圆形中的两个焦点,其他市区县散布周边,可以画出一个像双黄蛋一样的经济圈。这种布局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释放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2.当好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光明智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在战略意义上有何独特之处,未来发展潜力何在?


李敬: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处于经济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处于经济欠发达、城市化水平整体偏低的西部地区,其构建有利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东西平衡。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发挥重要战略支撑作用:一是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该区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将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引领西部地区走出新路。二是推进西部地区开放发展。该区域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近年来,重庆和成都均着力加快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推动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三是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该区域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增长极的带动作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李后强:从国际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前沿;从国内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沿长江通道横轴上的重要“发动机”,是西部一体化互动的要素交融区、内陆开放的试验区、城乡融合的示范区、军民融合的先行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有望充分释放自身的影响力,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肖金成:成渝城市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际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地区应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当好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3.从“哑铃式结构”向“橄榄形结构”转变


光明智库: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李敬:至少有三个瓶颈需要突破。第一是规模支撑。作为一个重要增长极,成渝城市群的规模和体量还需要扩大。第二是产业支撑。重庆和成都虽然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产业上已表现出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但要发挥增长极作用,还必须抱团做大产业,合力构建工业综合体。第三是制度支撑。以制度保障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扩散、回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李后强:唱好成渝“双城记”,关键要思考如何将成渝两市的“拔河效应”变为“抱团效应”,如何使双城经济圈的“哑铃式结构”变为“橄榄形结构”。近10年间,川渝地区生产总值取得了年均超10%的增长率,已接近6万亿元规模,但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相比,短板主要在于城市体量规模较小、产业同构程度较高、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协同组织机制较差。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整合成渝两地的力量和资源,突破现有利益格局,充分释放“双核椭圆”的张力。


肖金成:成渝地区城镇体系有待优化。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除特大城市重庆、成都外,区域内缺乏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人口集聚规模小;小城镇数量众多,但对人口的吸纳能力较小。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有机联系。



4.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协同发展


光明智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内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发挥比较优势尤为重要。如何切实做到这一点?


李后强:生态方面,要强化双城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同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区域生态廊道、绿道衔接,促进林地绿地湿地建设、河湖水系疏浚和都市圈生态环境修复。


产业方面,引导经济圈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通过两城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带动下一级城市发展,引导周边城市发挥磁场效应吸引信息流、发挥洼地效应吸引资金流、发挥灯塔效应吸引人才流。


基础设施方面,探索经济圈内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推动中心城市、周边城市(镇)、新城新区等轨道交通有效衔接,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都市圈物流运行体系。


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经济圈内城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一家亲”,下好“一盘棋”。比如,鼓励圈内城市联建共建养老机构,推动博物馆、剧院等共建共享。


肖金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应增强重庆和成都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合作,承接东部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李敬:一是发挥通道比较优势,打造特色经济。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积极推进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建设,辐射带动其他城市加快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铁路,培育形成沿江生态型城市带。二是优化城市规模结构,打造一批区域特色化中心城市。要结合各区域中心城市在生态、产业、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同特色,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5.对接国家战略,开启崭新窗口



光明智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与我国区域发展其他重大战略更好地衔接,崛起为我国内陆腹地的开放前沿,成为中国西部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


肖金成:应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通过渝新欧、蓉新欧国际大通道加强与中亚、欧洲的联系,开拓中亚、欧洲、非洲市场;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入印度洋,开拓南亚市场;通过陆海国际大通道开拓东南亚市场,引领西部地区向西、向南开放。


李后强: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探索内陆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模式、新途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与欧亚市场的经贸往来,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李敬:成渝城市群应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同推动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具体来说,一是统筹推进建设东南西北四大通道,统筹“水、陆、空、铁、信”五种方式,拓展和提升对外立体式国际枢纽通道。二是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立体综合大口岸体系,加强建设智慧口岸,推动智能化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建设。三是按照“一带一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要求,建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开放经济体制。


来源: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3日07版

进入 肖金成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城市群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77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