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术评价已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学术评价的乱象。一是群雄并起,竞争加剧;二是过度量化,急功近利;三是以刊评文,越俎代庖;四是“影响因子狂热”,危害文科;五是行政主导,权力异化。面对评价危机,学术期刊必须加强自律,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障程序正义,以预防学术腐败。
关键词: 学术评价; 乱象; 自律;
作者简介: 张耀铭,新华文摘杂志社原总编辑,编审。;
学术评价无疑是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表面热闹、繁荣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学术评价乱象纷纭。伴随着不绝于耳的批评和讨伐声,学术评价机构的数量不降反升,“期刊榜单”的花样不断翻新,“搭台唱戏”的声势越来越大,可学术评价“流弊”的改进却微乎其微,学术评价的整体改革更是举步维艰,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也不能不令人深思!
学术评价起源于欧美,从理念到制度,再到操作方式,都有系统而严格的规定,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中国目前通行的学术评价制度和办法,基本上是从欧美引进的。“核心期刊”的概念、引文分析评价的方法等,在20世纪7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不过,用作期刊评价、论文评价的工具,并不是“核心期刊”研究与遴选的初衷。文献计量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这阶段定量评价的主要特点有:(1)开始尝试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国内期刊的遴选与评价,但主要以学术探讨为主;(2)期刊定量评价主体仍以图书情报界为主, 但个人行为居多,评价客体转向国内期刊;(3)评价仍以‘信息密度’研究为主,但出现向‘影响力’ 研究方向推进”。1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个人学术研究与学术评价的同一性彻底终结,代之而起的是专业评价机构,并形成了一批期刊评价体系。这些期刊评价体系通过采集各种形式数据,以量化评价的“客观”、“公正”相标榜,以为政府服务、为科研服务为目的,终于得到了行政权力部门的认可和青睐。 “评价变得越来越强势,而与学术研究则渐行渐远。脱离了学术研究的学术评价,更体现出了对行政权力的依赖,评价的地位每上升一个层次,也就意味着它与行政权力的结合又加深一个层次。”2“橘过淮则枳”,学术评价机制的变异,导致学术评价种种乱象,产生了诸多的负面效应。一、乱象之一:群雄并起,竞争加剧自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横空出世,从此全面拉开了国内大规模期刊定量统计与评价的序幕。截至现在,已产生了七大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构与体系: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研究,定期出版评价成果。2.《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于1998年创建,每2年评选一次来源期刊。3.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于2000年编制出版。4.《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国学术期刊海外引证报告》,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于2010年、2011年编制出版。5.《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单位于2009年编制出版。6.《“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书报资料中心共同研制出版。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制, 2014年11月22日发布。
此外还产生了专门学科类的核心期刊评价, 以及各学科根据自身需要直接从以上评价体系中筛选并派生出的核心期刊等。学术评价就像一块唐僧肉,谁都想咬一口。这些评价体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共性和差异:共性在于这些专业评价机构准入无序,多头格局,越位评价,权力膨胀,缺少监督,而又瓜田李下,抢占地盘,自我标榜,导致学术评价政出多门,评价结果乱象纷纭;差异在于评价的目的不同,评价的指标不同,评价的方法不同, 评价的结果不同,标准混乱,互不买账,恶性竞争, 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利益冲突。二、乱象之二:过度量化,急功近利自20世纪80年代末某大学率先将SCI收录论文数量引入考核体系之后,量化管理就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学术评价和绩效考核的通用手段。以这种量化评价机制为导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制度系统相继出台,大致包括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核心期刊目录的确定和分类;二是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的相关条例;三是科研成果认定和评价的相关办法;四是学术规范管理条例;五是科研团队及平台建设的相关条例;六是学术研究活动开展的有关规定。依照这些条例,每个院系都制定了相应的考核细则:一个教师每年必须在 “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每2-3年必须出版多少万字的专著。许多高校更把期刊分成三六九等,论文发表期刊的级别高,考核的分值就高, 科研奖金也相应地高,反之,既挣不到“工分”也拿不到钱。每到年底,高校仿佛成了“生产队”,“社员”忙着填表申报,“会计”忙着算账分钱。这种考核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挂钩,单纯追求数量,类似于以GDP考核地方经济,鼓励急功近利,急于发文章,急于拿学位,急于出专著,急于评职称,急于拿奖项,结果导致斯文扫地、功利上天和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在这一切学术乱象的背后,我们是否都能看到学术评价推波助澜的影子。三、乱象之三:以刊评文,越俎代庖单位制度是中国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单位组织按照其级别高低和行业分布,被政党和行政的力量分割成若干个平行林立的管制领域。这些领域的不少单位办刊物,因此我国便有了部级、局级、处级、科级期刊。在行政部门的主导下,不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将期刊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作为划分期刊级别的依据,将学术期刊人为地划分为国家级重点、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或一级期刊(A类)、二级期刊(B类)、三级期刊(C类)等类别。这样赤裸裸的“官本位”思想,受到学术界和期刊界的种种质疑和批评是理所当然的。而专业学术评价机构则按文献计量学理论和“集中与分散”规律来对学术期刊进行分学科评价,即根据对期刊所载学科论文的分布情况及其在各学科的被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找出各学科中利用率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学科核心期刊,当然行政级别高的期刊占得先机。不过这样的评价结果,既具有了客观性和实用性,又迎合了行政部门的需要,被采信自在情理之中。由此复杂的论文评价被偷梁换柱成为简单的“期刊评价”,再依论文所发表的期刊等级来确定论文的等级,经过几番腾挪翻转,“以刊评文”就越俎代庖成为行政部门处理绩效考核、职称评审、项目申报、课题结项等需要评审事务的通行方法。四、乱象之四:“影响因子狂热”,危害文科影响因子是由美国SCI创始人加菲尔德1972年提出的,是指一定时间内某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其计算公式为:影响因子=期刊前两年所登载论文在统计当年被某学科论文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所登载论文的总数。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被引进国内之后,迅速“泛化”成几乎“无所不能”的学术评价工具。管理部门普遍采用理工科模式,往往是大锅炖煮,不顾及文科个性和专业特长,而片面强调引用率和影响因子,违背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对于专业期刊来说,不同学科专业期刊的影响因子差别巨大。对于综合性期刊来说,偏重人文与偏重社科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别也非常大。 一般而言,以历史、文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引文半衰期在10年以上,而社会科学学科的引文半衰期大多在2.8-3.8年之间,几乎相差3倍。以《经济研究》与《历史研究》为例,前者复合影响因子达9.831,而后者复合影响因子仅0.954,相差整整10倍,但两者质量相差10倍吗?同理,笼统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综合性期刊是不合理的,因为侧重发表社会科学学科文章的综合性期刊,影响因子普遍高于侧重人文学科的综合性期刊。”1“影响因子狂热”正在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愈演愈烈, 人文学科更深受其害。“把针对以英文为主、期刊类别与其刊载论文类别相对一致的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原封不动地运用于大多是一种期刊刊载多学科论文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现实中便带来了新的问题,而科研管理使用的简单化、绝对化和误用更加重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2滥用影响因子,扭曲了学术期刊选稿用稿的倾向, 加剧了文史哲等传统学科走向边缘的趋势,从长远看对人文学科的后果是毁灭性的!五、乱象之五:行政主导,权力异化我国的科研管理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行政力量主导国家科研资源的配置、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的立项、国家科研成果的管理与评价等。 我国高校的行政化色彩越来越浓,用行政方式配置学术和教学科研资源,用行政权力包办、代替乃至完全剥夺了学术权力。“在高校系统,有各种级别(即行政级别)的研究课题、研究项目、研究基金,有各种级别的研究基地、研究平台、研究团队, 有各种级别的研究计划、研究指标,有各种级别的验收、评估、评比、评奖,有各种级别的 ‘建设工程’、‘人才工程’等等”,3这些名目繁多、数不胜数的名堂,都离不开评价。虽然在操作中有请专家学者参与,但核心的主导工作还是由行政部门控制和具体执行。我国的专业评价机构背景复杂,有的是部级行政部门强势介入的,有的是国家、部级重点课题攻关项目,有的是迎合了行政部门的需要。总之,行政主导下的学术评价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 外行评价内行、操控数据、评价不公、监督缺位等问题,导致权力异化、金钱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
当下中国学术期刊面对的评价机构之多、受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有的期刊为了挤进核心期刊/来源期刊,不惜造假,拉帮结盟互相引用对方的论文;有的期刊为了提高影响因子,要求作者提交的论文必须引用本刊发表过的论文;有的期刊公开悬赏学者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引用该刊的论文,每条“奖励”500元;有的期刊为不跌出排行榜或排名表,甚至施加各种糖衣炮弹;有的期刊为了迎合核心、来源期刊评选的偏好,更在选稿、用稿和参考文献等方面投其所好,逐渐丧失了学术个性和活力。在一塌糊涂的泥潭里,看不到光彩,更难洁身自好。
评价危机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事关学术体制、学术利益、学术研究、学术期刊和社会风气诸多方面。因此重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需要底层推动,更需要“顶层设计”,这恐怕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术期刊不能消极等待,必须加强自律,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经得起检验的规章制度,以制度保障程序正义,以制度预防学术腐败。第一,建立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度,遏制论文选稿“潜规则”带来的腐败。第二,建立学术不端行为备案制度,并及时向同行通报行为不端者的有关情况,联手遏制学术不端。第三,建立刊后审读制度,对期刊的编校质量、学术质量定期检查,健全对编辑的制度监督。第四,不能为提高影响因子挤进核心期刊行列,无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在被引指标、下载频次、转载量等方面搞糖衣炮弹和小动作,更不能在选稿、用稿和编辑规范方面迎合核心期刊、文摘期刊评选的需要而逐渐丧失独立风格和学术活力。 第五,超越平庸,鼓励创新。学术平庸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低水平重复、肤浅分析和把学术变成“娱乐至死”的舞台,其本质特征是思想能力的缺失,阿伦特称之为“平庸之恶”。当下的学术期刊,平庸之作泛滥,带给我们的常常是无聊或失望。所以我们应“做有思想的学术,出有学术的思想”,不妨少发一些充满“犬儒主义”情节的文章,多发一些道义担当和思想担当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