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64 次 更新时间:2021-01-19 11:08

进入专题: 十四五   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张燕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现中华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深入分析国内国际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部署。”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确保“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好局起好步,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1.“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全球开放浪潮正走向退潮,而数字经济、服务经济、城市经济推动的新全球化仍在初始阶段艰难前行;大国之间的科技战、选择性脱钩、针对性对等、技术保护主义等明显上升,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制造化、城市智慧化和智慧城市化等交互前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出现本地化、碎片化、分散化调整,同时,数字技术正驱动供应链变得更短、更有弹性、更有韧性且更能够满足个性化多样性的新需求痛点。

2.超级全球化进入下半场,冲突对抗风险显著上升。全球化的上半场是由开放驱动、创新驱动市场化驱动,形成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全球化的下半场则是货币危机、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等高频率发展,系统性风险显著上升的时期历史上,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往往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引发系统性冲突对抗,导致贸易保护抬头、自由贸易退潮,全球化收缩倒退,最终很容易落入冲突对抗的陷阱。因此,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十分关键。

3.中美实力对比变化将引发双方对抗冲突逐步升级。1990年中美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分别为1.75%和26.45%,中国经济规模是美国的6.62%;2019年两国GDP占比分别为16.59%和24.75%,中国经济规模是美国67.03%,2020年将超过70%。因此,中美之间的战略较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一次大考。

4.世界经济步人长期动荡停滞阶段。1990-2001年全球人均GDP年均增速3.3%,2001-2008年7.1%,2009-2019年1.9%,未来5~10年,全球人均GDP增速会降到1.9%以下。新冠疫情、债务风险、贸易摩擦、全球衰退、地缘冲突等因素叠加或相继发生,最坏的情景不排除会出现类似大萧条的场景。因此,“十四五”时期,要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目的是把“超级全球化”造就的世界发展黄金期的重大战略机遇;把握信息技术革命造就的综合物流革命和供应链管理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经济体制从计划体系到市场体系、发展战略从内向型发展到外向型发展、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到工业化的重大转型。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嵌入国际工序分工体系导致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渠道发展不充分,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驱动的外向型战略导致贸易利益冲突和摩擦显著加剧,简单模仿和创新依赖导致动能转换缓慢和国内创新抑制等问题。大国经济不能再继续依靠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驱动。面向未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时不我待、迫在眉睫。

“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局面。这个变化将对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全球实力对比、国际格局变化和世界秩序调整产生重大影响,将对我国发展的动能结构、模式定位和基本格局转变提出更高要求,将对我国与世界、美日欧、金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改善创造新机遇。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挑战。例如,如何用事实回应国际上一些人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误读为主动与国际脱钩的战略;如何应对涉华WTO等多边体系变局、排华区域化变局、科技数据金融粮食能源等领域的安全挑战;如何化解国际对华阻遏以及污名化”一带一路”等新挑战。因此,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从大局着眼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发展初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牽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确立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还是世界各国相互往来交流史,遵循的基本常识和普遍规律是,大国经济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开放大国要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首要,负责任大国要以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己任。据初步估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进出口金额占GDP的比例)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轨迹。从1978年8.98%升至2007年66.2%,金融危机后持续下降到目前30%多一点。所以,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多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为了加快促进这个变化,我国从2018年起在上海连续举办了中国进口博览会。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形势下,我国积极推动国内大循环逐步取得支撑发展的基础地位,扩大国内消费投资和进口需求,为受疫情重创的全球经济恢复增长提供进口订单和发展动力。

1.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匹配度为手段,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努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扭动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破除妨碍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体制变革,持续降低恩格尔系数落实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提升百姓富裕程度和幸福满足程度。

3.发挥投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环境、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4.构筑国内大循环的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2019年我国R&D经费投入金额为22143.6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2.23%,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6.03%。按研发强度衡量,我国有6个省市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研发强度2.4%以上),有12个省市仍处于投资动阶段(研发强度1.45%以上),有13个省市区则处于资源驱动阶段(研发强度1.45%以下)。推动创新发展的重点是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和构建跨境创新网络。

5.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其中,发挥有效市场作用解决不充分发展矛盾,发挥有为政府作用解决不平衡发展矛盾,形成政府与市场和谐发力的制度环境。


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决不是构建封闭的国内循环系统,也不是在参与国际大循环基础上向国内经济延伸扩展,更不是新形势下采取与世界经济主动脱钩的行动,而是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基础上推动双循环体系建设。

1.要深耕东亚生产网络,形成双循环经济合作体系建设的基本盘。在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中,东亚生产网络主要为世界提供制造环节和劳力,美欧生产网络主要为世界提供技术和市场,中东及其他亚非拉地区主要为世界提供能源和资源。其中,传统东亚生产方式主要靠要素投人增长驱动,而不是要素生产率增长驱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后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不仅形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而且随着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逐步深化,预计将出现全球需求东移、供给东移、创新东移、服务东移、资本东移、货币和金融合作东移的新格局。

2.深耕”一带一路”,做深做实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发展合作。当前发展中国家世界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既不同于二战结束刚刚摆脱旧殖民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求独立和发展的情况,也不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动市场化改革时的情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造成发展中经济大变革、大调整、大分化。同时,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也面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破解这“四大赤字”的中国方案需要秉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四大理念。因此,探索建立包容共享、和而不同、先进适宜的规则制度,合作推进高质量、可持续、普惠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合作发展,事关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大局。

3.加强与美欧等国家生产网络合作。这是一场国际按河,一边是少数极右势力要推动选择性科技脱钩、产业脱钩、金融脱钩等,试图造成“一个世界、两个体系”的对抗局面;另一边是美欧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家、科学家和广大民众愿意继续与我国开展全方位合作,形成开放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我国要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前提下,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平台,不断完善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人文交流和多层次对话为纽带、以公共卫生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合作为契机的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4.筑牢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三根坚实支柱。第一根支柱是推动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上新台阶。如进一步实施降低关税率,取消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开放等措施,构建更高水平的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离岸贸易及其他新型贸易方式,助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第二根支柱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上新层次。如推动规则等制度主动与国际组织高标准规则相衔接,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同时契合合作各方当地文化、宗教、制度及能力建设。第根支柱是推动科学、技术、人才、创新等知识型开放上新水平。通过开放创新链,推进多种合作方式开放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共享。

5.提升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基础能力。其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双循环一体化集群发展;推动供应链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双循环连接畅通发展;推动价值链高中低、上中下、前后向双循环融合提升发展。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能力。推动新基建、新型城镇化、新交通综合枢纽和通道建设双循环协调发展,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好局起好步。

6.构建双循环跨境创新网络。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一环就是开放创新,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公共研究、开发试验研究的跨境合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五、实施双循环自贸区战略

1.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中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是国内自贸试验区与国际自由贸易区相互促进这个抓手。对内发挥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试验田作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创新经济、法治经济、高端经济三大驱动力,加快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对外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目标,RCEP自贸区、高质量自贸区(中日韩FTA)、高标准自贸区( CPTPP)并行,远景目标是构建亚太自贸区( FTAAP)。其中, CPTPP有可能成为未来中美规则博弈的一个主战场,其制度规则较量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应作为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和重大举措。

2.双循环自贸区战略要走深走实走好,必须处理好双循环的十大关系。即处理好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关系,统筹好创新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共享;确立国内大循环与构建更高水平开放的关系,制定扩大开放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标准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等;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关系,统等好深耕东亚、深耕“一带一路”、深耕美欧生产网络交互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中自由贸易与试验区的关系,统筹好可复制可推广与不可复制不可推广之间的互学互鉴;边境开放与开放后的关系,统筹好商品要素开放、制度开放、创新开放协同推进;发展创新经济、高端经济与法治经济的关系,统等好内生动力、发展环境和各个主体之间的和谐发力等;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等。

3.双循环自贸区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关系,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建立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和重要原料等供求防线,确保供应链安全;制定相关安全保障措施和立法,确保粮食、能源等安全;重视金融、数据、网络等新型安全,防范抵御风险;构建生态、水、土壤等安全屏障,确保可持续发展。

4.双循环自贸区要统筹政府市场作用,形成和谐发力机制。其中,要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规则国有经济与竞争中性、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当前全球正出现类似1934年罗斯福新政和1936年凯恩斯革命的变化,政府干预经济政治的作用显著上升。双循环自贸区要统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和谐发力机制。

5.双循环自贸区要统筹开放自主关系,防范化解开放风险。现代全球化进入下半场,开放风险显著上升。中华民族复兴的生命力在于开放包容共享。双循环自贸区战略要继推动创新全球化、服务全球化、数字全球化、人文全球化等前行,提升抵御开放风险的能力建设、制度建设、网络建设。

6.双循环自贸区战略要实施普惠民众的共享发展计划。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要把增加员工平均工资水平和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并举,扩大生态、医疗、教育、减贫等公共消费支出与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并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促进全球收入公平分配并举,构建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7.构建高质量双循环自贸区网络。目前全球有两种不同的区域战略,一种以美墨加协定为代表,另一种以RCEP为代表。我国国内已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差别化试点任务,海南成为内地第一个自贸港。未来的方向是以创新思维,构建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基于对等的公平贸易、基于共享的包容贸易之间的合作基础,推动高标准、严规则、同时开放包容共享的全球自贸区网络。

六、落实好双循环这项长期战略部署

1.明确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目标、突破口和重点任务。作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一项长期战略部署,其重要使命:首先是构建科学、技术、人才、创新内生发展的体制机制、生态系统和跨境网络,与世界科技进步更紧密挂钩不脱钩;其次是构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现代化制度体系、法治架构和治国理政方略,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不脱钩;最后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强国体系、开放合作和共享发展,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相互对接不脱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基础、动力来源和开放创新是分阶段渐次形成的。

2.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要保持平常心,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必须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在自己手中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科研及攻关要久久为功;必须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等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这既是推动双循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固本循道、落实新发展理念之策。

3.确定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和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作用路径。建立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标志是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打造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和质量优势,贯通依托国内市场带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条通路,形成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新旧结构转换、新旧模式转换的推动器和加速器,培育更多全球发展的新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路径是开放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共享,改变全球化收缩和供应链收缩趋势,推动新型全球化继续前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打造全球高端要素集聚流转的综合枢纽和战略组带。要摆脱两头在外低端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旧发展模式,构建科学、技术、人才、创新自主可控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培育跨国市场主体和高端专业人才,在全球不同层次市场体系中掌握话语权、定价权和公共产品供给责任。构建跨境创新网络、跨境综合物流枢纽、跨境人才交流平台,形成开放合作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5.制定推动双循环发展的和谐发力机制,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从全球范围内看,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钟摆有更偏重政府一侧的长期趋势。全球供应链安全战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球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出现所谓民主科技与专制科技、深层产品意识形态化的趋势,全球优质要素和产业链本地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我国发展情况看,在巨大外部压力下,政府与市场相互补位、和谐发力正成为新趋势。无论在0到1的原始创新领域,1到10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是10到N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与全方位国际合作机制相互促进、攻坚克难,正成为一股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新潮流。双循环更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牢牢把发展实体经济这个坚实基础不动摇,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与数字产业化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与服务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等,正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气象。


    进入专题: 十四五   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42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河北经贸大学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