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骞:能在论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据——阐释后形而上学存在论视域的初步构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15 次 更新时间:2020-11-06 08:49

进入专题: 历史唯物主义  

罗骞  

作者简介:罗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北京 100872

原发信息:《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0201期

内容提要:存在论概念本身已经意味着三重存在论差异,它打破了抽象同一性的存在概念,使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成为存在论的基本问题。立足于实践概念,历史唯物主义在辩证的历史过程中把握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现实被理解为实践中介的存在过程,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循环成为存在和存在论的基本结构。立足于存在论差异和存在论循环,存在被理解为能在,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在论。因此,以实践思维为本质特征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后形而上学存在论视域的重要开启者。

关键词:能在/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循环/后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


在《面对存在与超越实存——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2014)和《告别思辨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概念》(2014)两部作品中,我初步提出了能在概念,在新近出版的《超越与自由——能在论的社会历史现象学》(2019)一书中,能在取得了基础性地位。这个概念相关思想的表达至少可以追溯到更早发表的《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可能性思想》(2010)一文。然而,从相关思想的萌芽到最近较为系统的阐释,仍然还有不少关键问题和逻辑没有得到很好阐释,尤其是能在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说明。本文将从“存在论差异”和“存在论循环”两个概念出发阐释能在和能在论,并试图指明这种阐释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存在论差异”是能在概念提出的思想前提,而“存在论循环”是从“存在论差异”出发得到阐释的存在结构。“存在论差异”和“存在论循环”意味着超越思辨本体论抽象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和本体概念,它们为刻画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视域提供了基本思想。能在论就是以“存在论差异”和“存在论循环”为环节,用于刻画后形而上学思想视域的存在论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那里,通过实践思维,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存在概念及其思维方式已经率先被瓦解了。历史唯物主义促使当代思想走进了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视域。能在论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成为存在范畴”和“社会历史性成为存在论范畴”的概念化表达。它意味着对以形而上学思辨本体论为典型的独断主义和绝对主义思想形态的扬弃,是后形而上学时代精神原则的哲学抽象。

一、存在论的三重差异

存在论是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学问,这个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规定的概念让人着迷,也总是像谜一样让人误入迷途。简单地说,存在论就是论存在,就是关于存在本身的学问,关于存在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甚至主张将ontology翻译成“存在学”,就像社会学(sociology)和宇宙学(cosmology)等等一样,是关于存在的学问。Ontology这个概念的汉译有很多争论。我们这里不关注把“存在”翻译成是、有、存在或者本体,把“存在论”翻译成“是论”“存在论”“本体论”或者“存在学”等,而是关注构成这个语词的两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Ontology这个语词包含了“关于……的……”这样一个基本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嵌入了两个实体性的构成部分。两个构成部分所指的是不同的东西,意味着两个不同的对象,表达了两个存在差异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只要存在着存在论,只要使用存在论这个概念,即便不涉及这个概念各构成部分的具体内涵,存在论就像社会学、宇宙学等相似概念一样,必然意味着分化,包含着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规定这个差异,理解这个差异的基本性质和意义。通过这个源始差异的分析可以揭示存在概念之间的差异、存在论概念之间的差异以及存在概念和存在论概念之间的差异。之所以说ontology这个概念的结构蕴含的是一种源始差异,是因为这个差异还不涉及具体的存在概念和存在论形态之间的差异,而是概念本身体现的差异,其他的差异逻辑上由它而来。我们称这种差异为存在论差异。

我们提出存在论差异这个概念,让人想到海德格尔的Die Ontologische Differenz,但含义却完全不一样。海德格尔在批判传统本体论的时候指出,西方传统本体论是一种“忘在”的本体论。Ontology虽然讨论的是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但错误地规定了思考存在的方向,以思考存在者的方式来思考存在,事实上没有讨论存在,而是讨论了存在者,而且是讨论最高意义上的存在者。也就是说,Ontology讨论的事实上是绝对存在者、第一存在者。在海德格尔看来,以这种方式思考存在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不是存在者,不是某种存在着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不是两个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因为存在并非指“是什么”,而是作为现象展开的过程和状态,是存在者的“怎么样在”。海德格尔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这种差异称为存在论差异。这一概念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十分重要,是区分传统形而上学存在概念和后形而上学存在概念的关键。海德格尔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区别了存在者概念和存在概念。海德格尔对存在论的阐释立足于这个基本的区分上。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论不再是研究存在者的科学,而是研究存在者之存在的科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才说存在论也就是现象学,哲学就是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1]44-45

很显然,海德格尔讲的存在论差异,指的是概念不同内涵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如何使用概念、如何赋予概念内涵的问题。在传统形而上学那里,存在本身就是指最高存在者,本体论就是研究最高存在者及其展开逻辑的学问。海德格尔批评传统形而上学用思考存在者的方式思考存在,存在被等同于存在者,而海德格尔的“存在”指的是存在者的存在,即作为解蔽的展开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说,海德格尔在不同于古代的意义上使用存在概念,他赋予了存在和存在论新的含义。这并不是说存在者与存在本身存在差异,本质上只是存在概念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被不同地使用。在传统形而上学那里,存在之为存在,或存在本身就是指最高存在者、绝对存在者,而海德格尔赋予了存在概念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这样一种含义。也就是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实际上是海德格尔重新规定了存在概念的内涵,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使用存在概念,因此开启了新的存在论路向。海德格尔的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存在论差异从属于他自身的理论建构。我们这里的存在论差异也是在反思传统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也在于区分传统形而上学与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但是,我们使用的存在论差异概念不同于海德格尔,不是赋予存在新的含义,然后强调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内涵差异。我们的存在论差异指的是存在论这个概念本身地蕴含着差异,由这种基本的差异出发,能够得出其他存在论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不是我们如何使用存在概念带来的差异,而是指存在论这个概念中蕴含着的逻辑和事实层面的差异,包括了存在和存在论在存在者层面的差异,存在和存在论在认识论层面的差异和各种不同存在论之间经验层面的差异。我们称为存在论的三重差异。

第一重差异是存在者层面的差异,即存在和存在论作为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存在论就是论存在形成的关于存在本身的理论。其中的“论”是指人类的思维活动及其成果,“存在”是“论”这种思维活动及其成果所及的对象。存在与人类思维中形成的关于存在的理论不同,“存在论”这个概念的构成结构本身就体现了两个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存在论与其所论的存在之间,一个是观念,一个是观念所及的对象。观念所及的对象可能是某种观念,也可能是与观念不同的对象。无论是观念还是与观念不同的对象,它们都是存在论所论及的“存在”。也就是说,存在论论及的存在是普遍概念,不是指某一类存在者及其存在,而存在论只是论存在的观念体系。如果存在论论及的存在被看成观念,那么,存在论就意味着作为观念的存在论与它所论及的观念之间的差异。在这种意义上,存在论实际上就成了观念论(ideology)了。如果存在论论及的存在不是被看成观念,而是非观念,则意味着作为观念的存在论与它论及的非观念存在之间的差异。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根本差异,不是此观念与彼观念之间、此物与彼物之间的具体差异,而是两类根本不同的存在者之间的差异。通常用物质与意识或者自然与思维来指称这两类不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存在”常常仅指与观念、意识、思维不同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而与意识或思维相对。这样,思维和意识就是观念,而存在就是指物质,即非观念的广延性存在。这样一来,存在论概念包含的存在与存在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物质与观念或者说存在与思维之间的差异。存在论中论及了不同于观念的存在者,这就是存在论概念中的“存在”和“存在论”在存在者层面上的差异,它意味着两类不同的存在者及其存在。

第二重差异是认识论层面的差异,即关于存在的“存在论”作为认识不可能与作为对象的“存在”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关于存在的认识内容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存在本身的规定,总是存在“认识到的”与“未认识到的”之间的差异。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2]72,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是关于存在的认识,是观念中的存在,进入观念的存在,它与存在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消除的差异。关于存在的认识不可能与存在本身绝对统一,存在论与其论及的存在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认识论上的非同一性。任何一种存在论都不是与存在本身绝对同一的真理,而只是把握存在的某种观念体系。否则,就不可能有不同的存在论,不可能有存在论的历史。将自身看成是绝对真理体系的存在论实际上是将某种特殊的认识提升为绝对普遍了。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产生于认识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这种非同一性。正是二者之间存在这种非同一性,才可能产生认识;正是因为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差异,认识才是不断展开的过程。认识论上的真理并不是与对象完全符合的绝对真理,而是实践中展开的辩证的对象性关系。存在与存在论始终存在着认识与认识对象之间这种非同一性的差异,所以才有存在概念的发展史,才有存在论本身的发展史。

第三重差异是认识层面的具体差异,即不同存在论作为关于存在的不同认识之间的差异。存在论中存在与存在观念之间在存在者层面和认识论层面的差异是逻辑层面的必然差异,也就是说,它们是存在论概念本身蕴含的必然差异,是通过存在论概念分析出来的先天“差异”。认识论层面的差异意味着存在不同的存在论,因此产生了具体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存在论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在经验认识的层面上,存在着对存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存在概念,历史上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存在论体系。存在论与存在论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称之为存在论在经验层面产生的认识差异。存在论作为对存在的论说并不是与存在绝对符合一致的真理,不是描述性的事实真理,而是不同语境中认识主体对存在领会和存在感受的概念化表达。由于具体认识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存在概念,不同存在概念构成了一部存在论发展的历史。历史上具有存在论的不同形态,存在论是复数。我们把存在论与存在论之间的不同称为存在论在经验层面的认识差异。因为这种差异,我们才可能谈论存在论的变化,才可能谈论今天的存在论不同于传统的存在论。

存在者层面的存在论差异意味着两类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差异,认识论层面的存在论差异意味着认识与认识对象之间的非同一性,而经验认识层面的存在论差异则意味着观念内部不同存在论的形态学差异。存在论的这三重差异从先天和经验层面为我们理解现实的存在提供了思想前提。存在论差异一方面意味着抽象的同一性存在概念的瓦解,存在论概念已经蕴含了两类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存在论差异意味着存在论形态上的变化,历史上存在着不同形态的存在概念和存在论体系。我们今天的存在概念需要建立在对存在论差异的这两种基本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反思和超越抽象的同一性存在概念和存在论体系。不论是存在概念还是存在论形态都表现为差异基础上的多样性。立足于存在论差异思想,现实存在和关于存在的观念都应该被看成是对象性的,因此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建构的展开过程,而不是抽象同一性的自在实体和抽象同一性的绝对真理。现实存在以人的对象性意识和对象化活动为中介,是思想趋向于现实的同时,现实也趋向于思想的辩证过程。在这种动态的对象性和构成性的意义上,我们用存在论循环概念揭示存在与思维之间的这种辩证展开过程。存在论循环就是现实存在及存在论概念得以展开的基本存在结构。


    进入专题: 历史唯物主义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42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