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亚文:低生育水平等于高人口素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61 次 更新时间:2011-09-16 09:43

进入专题: 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  

程亚文  

种种实际表现与实证研究都表明,将低生育水平与高人口素质直接划上等号,并无充足科学依据。

北京市的许多公交车上,靠近司机的位置都竖有一个标语牌: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标语的落款为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这条标语提示两点信息。一是一个事实,那就是目前中国的人口生育水平,已出现低增长的趋势。由于标语牌是专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政府部门立的,中国人口已由过去的高生育水平转为低生育水平,无疑反映了政府对目前中国人口生育状况的认知。这已表明和将意味什么?笔者将另外辟文分析,在此存而不论。本文感兴趣的,是在这条标语中对于人口所暗含的另一个判断,即低生育水平等于高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的优劣,与生育水平的低高存在正相关?从表面看,道理好像再也明显不过,一户家庭如果子女少,那么,其抚养和教育子女的压力也就小,家庭对子女的投资就可以集中,使子女获得更好的受教育资源和机会。在最近的20余年时间内,对这一看法,人们已耳熟能详,似乎根本已不值得再去辩驳。然而,理论归理论,事实又如何呢?

《东方今报》11月27日有一篇文章《河南部分企业招聘卡“出身”,不要城市独生子女》,报道了在不久前河南省水利电力行业毕业生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挑选前来应聘的毕业生时,不少企业定了两条奇怪的择人标准:一不要城市孩子,二不要独生子女。独立子女、尤其是城市里长大的独生子女为什么不受欢迎?用人单位的解释是:“城市学生、独生子女,很多人都受不了苦”,而在这些单位看来,“与学习成绩、专业素质等‘硬件’相比,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这些‘软件’更加重要。”

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独生子女,被用人单位排斥在外,显然不能认为是在以“出身”论素质和“用人歧视”,招聘单位做出此一选择,应该认为是一种理性行为,是建立在对以往招聘对象的实证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正如一位招聘者所说:“开这样的条件,可是我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在用人单位眼中,城市孩子和独生子女,至少有以下缺点:吃不了苦、不够敬业、工作挑剔、适应环境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不强等,而那些出身于农村,或者多子女家庭出身的孩子,则大多没有这些“毛病”。

用人单位以“出身”选招聘对象,无疑是对低人口生育水平等于高人口素质观念的否定,也是对中国教育单纯以智力和知识为中心的模式的否定。“一家只要一个孩子”,并不能保证这个孩子就一定比“一家有两三个孩子”有更高素质,原因在于,对孩子的教育包括早期家庭教育,不是有形的金钱、物质等单一因素所能决定。人是社会动物,通常情况下,只有从小在家庭内部与兄弟姐妹间就养成竞争、团结、领导、合作等意识并在这些方面得到能力锻炼,长大后才会更好成长为合格公民和良好的工作者。

撇开智力因素,仅从非智力的情感、伦理因素来看,大量良好而“有用”的合理公民,更容易从多子女家庭产生,而不是从独生子女家庭产生。多子女的家庭,其子女在家庭中从小所受到的智力与非智力的锻炼,比起独生子女,要多得多。从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其处理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及情感素质,也要比独生子女明显占有优势。相反,独生子女更容易在性格和情感上出现缺陷,近年来中国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患心理疾病人数的显著增多及不时有大学生跳楼自杀,就是这一问题的反映。

在最近的20余年时间里,中国逐渐积累了一代独生子女,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今天在许多地方已经出现。现在不少用人单位不欢迎独生子女,有专家认为,这乃“是社会对独生子女毛病的一种‘延时反馈’”。种种实际表现与实证研究都表明,将低生育水平与高人口素质直接划上等号,并无充足科学依据。当然,笔者也并不认为生育水平高,就绝对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生育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一些子女过多的家庭,由于抚养负担过重,的确对子女的教育与培养,产生了可见的负面影响。无论人口还是生育水平,都要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取得均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一代,“独生子女”至少已占一半以上。在“独生子女”们正在成为中国社会中坚的时代来临之际,低生育水平与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的优化,到底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值得慎重思考。经过最近20余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中国人口形势的变更,中国今天在人口上所面临的问题,与以往相比,已经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这要求我们要以创新的思路,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和问题。

    进入专题: 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25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