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有德:《犹大福音》与犹大形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27 次 更新时间:2020-08-19 17:09

进入专题: 犹太教   基督教  

傅有德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美国地理学会于2006年4月公布的《犹大福音》是过去60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这部福音书向世人披露了逾越节前耶稣与犹大的谈话,从中可知作为早期基督教派别之一的诺斯替派的主要学说。在该福音书里,犹大是耶稣最得意的门徒,他对耶稣的“出卖”是顺乎耶稣的意愿的成全。《犹大福音》里犹大的这一正面形象与《新约》福音书里的“叛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此,《犹大福音》出版后在学术界和宗教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和热议。2008年新版的《犹大福音》吸收了学者的批评意见,译文更接近科普特文的原意。《犹大福音》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宗教、文化意义。


关键词:犹大福音  犹大  犹太教  基督教


2006年4月6日,华盛顿的美国地理学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世人公布了一部名为《犹大福音》的手抄本古卷。该福音书一经问世,就在西方各国和港台引起了强烈震撼,立时成为国际学术界和宗教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书刊、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以及学术会议连篇累牍,议论纷纷,争议不止。其中有冷静理智的介绍、评论和批评,也不乏激情四溢的指责、攻击和争吵。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文献发现及其在西方各界引发的热议,中国大陆学者却鲜有问津。除了互联网上有人——多半是基督徒——偶尔发表评论或表示义愤外,至今既没有正式发表《犹大福音》的中译,也几乎没有介绍和评价该福音书的专文。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鉴于《犹大福音》的重要价值和在西方世界受到的高度关注,笔者不揣冒昧,在翻译该福音书的同时撰写此文,介绍其发现过程,引发的评论和争议,并就该福音书里的犹大形象略舒己见。目的无他,借以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和其他各界对它的重视和研究兴趣罢了。


一、千年古卷重见天日


《犹大福音》的发现和公诸于世,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带有浓重的传奇色彩。[①]


1970年代,埃及的一个农夫在明亚省(El Minya)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部用古代科普特语(Coptic)抄写的经卷。后来,这个不知名的商人把古卷卖给了开罗的古董商哈纳(Hanna)。不幸的是,哈纳的文物,连同这部古卷一起遭到了抢劫,几经周折后才被追回。1983年5月,哈纳(Hanna)带着这部古卷来到瑞士日内瓦,在一个旅馆里向来自罗马的青年古文字学者史蒂芬 埃米尔(Stephen Emmel)和他的两个同事半遮半掩地展示了该书。据埃米尔回忆:我们用半小时观察了装在三个鞋盒里并用报纸包裹着的莎草纸抄本。哈纳不允许我们照相,也不允许做笔记。所见经书的纸张已经破损。我用镊子夹起一片纸页,看到了“犹大”这个名字,初以为是耶稣的另一位使徒犹大 托马斯,但马上意识到那很可能是全然未知的重要文献。哈纳的卖价是300万美元,可埃米尔只能付5万美元。由于要价和出价差距太大,所以没有成交。现在已经是德国敏斯特(Munster)大学教授的埃米尔回想起这段往事,仍然感到十分可惜。


从瑞士的学者那里获得的信息使哈纳确信,他手里的古文献一定“奇货可居”,将会卖个好价钱。于是,他把古卷带往美国的纽约。但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虽然几经努力,哈纳在纽约也没有找到识货的买主。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了开罗。但是,哈纳并没有把经卷带回开罗,而是在回国前把它寄存在美国长岛的一家花旗银行。就这样,这部千年古卷在银行的保险柜里静静地躺了17年,直到2000年4月才见到了新主人。


弗雷达 努斯贝尔格 查卡(Frieda Nussberger-Tchacos)是出生在埃及,曾求学于巴黎,后来在瑞士成了富有显赫的古董商人。2000年4月,她与耶鲁大学图书馆的一位手稿专家罗伯特 巴布考克(Robert Babcock)教授一起买下了那部古卷,花费约30万美元。当巴布考克教授发现那古卷竟是《犹大福音》时,立即打电话告诉了正要赶回苏黎世的查卡。他们欣喜若狂,一起分享着由于这“难以置信”的发现而带来的惊喜和激动。


但是,耶鲁大学并没有购买这部古卷。查卡把古卷小心翼翼地装进一个黑色的小箱子,乘飞机去了俄亥俄。在那里,查卡把古卷卖给了一个名叫布鲁斯 樊里尼(Bruce Ferrinin)的商人,得到了两张的125万美元的支票,但支票必须等到2001年年初才生效。开始时,查卡没有料到她这次受骗了。后来,瑞士的一名律师马利欧 罗伯特(Mario Robert)——他也是梅塞纳斯古代艺术基金会的董事长——提醒她:樊里尼的公司名称叫Nemo,这个词在拉丁语里是“无此人”(no one)的意思。这时,她才发觉自己上当受骗了。罗伯特千方百计为查卡提供了帮助。他一方面在古董圈里公开樊里尼拥有《犹大福音》的消息,另一方面又放言,说他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谁若买他的文献,必定招致麻烦。在罗伯特和相关人士的帮助下,查卡又于2001年2月追回了古卷,并把它买给了瑞士梅塞纳斯古代艺术基金会(Maecenas Foundation for Ancient Art)。她的目的是让该基金会保存并翻译该古卷,有朝一日再把它送给埃及文物博物馆。


这部手抄本古卷共66页,包括四份文献,其中第33-58 页为第三个文献《犹大福音》。


有关专家用五种方法对古卷做了鉴定。这五种方法是:碳14定年法、墨水分析、光谱照相术、内文对比、古文字对比。2005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学者在实验室鉴定了手抄本的莎草纸和皮革样本,伊利诺州维斯蒙特的麦克隆实验室的专家鉴定了墨水样本,杨百翰大学的专家用先进的光谱照相技术分析了字迹并验证了墨水样本的鉴定结果,加州橘郡查普曼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的教授做了文字的对照比较研究。结果,各路专家们众口一词:这些古抄本是真实的原本,原版是公元180前后成书的希腊语文本,大约于公元220——340年之间翻译、抄写成埃及的古科普特语。


古卷的鉴定、复原、翻译工作是在美国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组织下进行的,合作者包括瑞士梅塞纳斯古代艺术基金会以及在美国加州的维特历史发现研究所(Waitt 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Discovery),后者是该工程的赞助单位。


其实,自2002年开始,瑞士梅塞纳斯古代艺术基金会就开始了对该古卷的复原和翻译工作。该项工作是由闻名于世的日内瓦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鲁道夫 卡瑟(Rodolphe Kasser)主持的。他回忆说:从未见过状况如此糟糕的抄本,有缺页,有些被重新编排过,有多达1000个无法拼凑的残片。抄本很脆,只要轻轻一碰就碎了。瑞士的莎草纸保存专家达尔布雷(Florence Darbre)和德国奥格斯堡大学科普特文专家沃斯特(Gregor Wurst)参与了复原工作。他们以超常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技巧,在五年里复原了85%左右的文稿。到2006年年初,以卡瑟为首席专家,另有沃斯特、梅尔(Marvin Meyer,查普曼大学宗教学教授)、高达(Francios Daudart芝加哥大学教授)加盟的专家组,一起完成了《犹大福音》的翻译工作。


2006年4月6日,《犹大福音》在华盛顿正式公诸于世,其科普特文本和英译正式出版,美国地理学会也随即播放了相关的记录片。一时间,该书热销,有400多万人观看了有关《犹大福音》的记录片。


二、强烈的反响和热议


《犹大福音》一经公布,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地理学学会的负责人之一、项目副总裁泰瑞 贾西亚(Terry Garcia)说:“这份古抄本是过去六十年来发现的最有意义的古代非圣经文本。”[②]洛杉矶时报也发表文章,称“这是上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③]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英国《卫报》等颇具知名度的报纸都以赫然醒目的大标题报导了《犹大福音》问世的新闻,电视台、电台、网站也都做了大量报导,俄罗斯的国家新闻机构还把《犹大福音》的发现评为2006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在学术界,普林斯顿大学宗教学教授诺斯替研究专家佩吉尔斯(Elaine Pagels)说:“这些发现炸毁了宗教是铁板一块的神话,证明早期基督教运动实际上是非常多样的。”[④]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凯伦 金(Karen L. King)熟悉爱任纽主教视《犹大福音》为异端这一看法,说:《犹大福音》也许很能反映二到三世纪基督教内部的各种争论。“如果耶稣的殉难就是上帝的计划,那么,犹大的背叛也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这对于犹大意味着什么呢?是他使得耶稣被钉十字架成为可能的,那么他是叛徒还是拯救的工具呢?” [⑤] 显然,犹大在他心目中更多地是拯救的工具。克莱蒙研究大学退休教授著名的科普特文专家罗宾逊(James M. Robinson)也说:《犹大福音》决不会颠覆基督教。“《新约》中的《约翰福音》和《马可福音》都有段落暗示:耶稣不仅选择了犹大去背叛他,而且还事实上鼓励犹大把他交给了要送他上十字架的人们。”针对《犹大福音》的发现,这位教授出版了他的新书《犹大的秘密:被误解的门徒和遗失福音的故事》(Harper San Francisco, April 2006),进一步阐述了《犹大福音》中新的犹大形象。


在天主教方面,芝加哥天主教神学联合会(Catholic Theological Union in Chicago)主席、教皇圣经委员会委员(the Pontifical Biblical Commission)希涅神父(Father Senior)对《纽约时报》说:梵蒂冈不可能把《犹大福音》视为一个威胁。罗马天主教会的反映很可能是肯定《新约》里的正典经文,而不试图驳斥每一个新发现。“假如《犹大福音》一下子被数以十万计的基督徒奉启示和经文,也许那时教会将站出来发表某种声明。但是,现在我想梵蒂冈连电视露面都不会。[⑥]如他所预料的,梵蒂冈并未因《犹大福音》而发表正式声明。但是,在《犹大福音》公布后的第一个星期四,即耶稣升天节,教皇本笃十六还是在做完弥撒后表明了他的态度。他说:对于犹大,“只有权力和成功才是真实的,爱是无关紧要的。犹大是贪婪的:金钱比和耶稣交谈更重要,比上帝和他的爱更重要。”[⑦]因此,犹大仍然是叛徒。可见,天主教高层似乎没有把《犹大福音》的发现看得很重,因为他们从不怀疑作为正典的《新约 福音书》的真理性,压根不接受《犹大福音》为基督教的经典,因此也不相信该福音书会对天主教教徒的信仰构成威胁。


东正教主教巴桑提(Bishop Basanti)告诉一家名为Al Ahram Weekly的周刊:“《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是公元325年尼西亚大会认可并被东西方教会都接受的福音书,任何别的福音书,都是不准确的或不被接受的。”[⑧] 看来,在对待《犹大福音》的态度上,东正教和天主教倒是不谋而合,高度一致的。


在新教阵营,保守的基督再临派(Adventists)于2006年12月发表题为《回顾2006年最值得记忆的故事》的文章,其作者——教会圣经研究所负责人芬德尔( Gerhard Pfandl)说:“《犹大福音》过去是异端,今天仍然是异端。”[⑨]


新教的United Methodist报纸Nexus在《犹大福音》公布的当月做了一项调查,称97%的被调查者阅读或听说了《犹大福音》,多数人认为它反映了早期基督教的多样性。例如:“我们应该把《犹大福音》看作另一个证据,它证明早期教会是有分歧的,获胜的一方未必就是正确的。” “这部福音书,以及别的许多福音书,有助于我们正确描述早期教会中形形色色的教义。” “这个文本(以及所谓的《多玛福音》和《玛丽福音》)之所以没有列为正典,并非因为它们不为人知,而是因为它们被一个团体(诺斯替派)尊崇而被早期教会视为异端。我们应该知道这些福音书吗?应该!我们应该让它们而改变我们视为正典的福音书吗?不!”“《犹大福音》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基督教在其形成期并非同质,而是丰富多样的。这应该提醒我们,多样性给我们基督徒以力量,不同的观点并不会造成基督教王国的终结。”[⑩]可以看出,基督新教的卫理公会派的很多信徒没有一味地抗议,而是把《犹大福音》作为历史文献来认真对待的,其态度是非常冷静、理性的。


但是,在基督教阵营,也有不少普通信徒反映强烈。《恩典在线》刊载基督徒杨忠禄的文章(2006年6月15日),说:《犹大福音》古卷在21世纪面世,“轰动全世界”,“为出卖基督的叛徒犹大平反,挑战《圣经》记载的真实与可靠性!”“今天,敌耶稣的灵大大运行,借着《犹大福音》显示耶稣为摆脱肉体而请求犹大帮助祂上十字架,使那被撒旦充满的犹大借尸还魂,成为英雄,受人景仰;……人若相信这些,便没有救主可信了,结局就是永远的灭亡!那便是撒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其对《犹大福音》的坚决拒绝和敌视态度,一看便知。


署名“超人”的基督徒作者在网上发表长文,先是全文翻译了《犹大福音》,然后又分别以《旧约》正典、新约四《福音书》的可靠性、圣经正典的一致性、《犹大福音》的成书年代等多重维度对《犹大福音》做了详细的分析,最好得出结论:“《犹大福音》不是借着圣灵所默示的经典,也不被列于历代圣公会议所承认的正典里。它是魔鬼的产品。不是什么福音,而是祸音。因为福音的本质是好消息,而《犹大福音》的内容却是坏消息。它只是制造怀疑与不信,毁灭与灭亡。我们应该将《犹大福音》改名作《犹大祸音》。”[11]


有些基督徒在发表评论时援引了公元180年左右里昂大主教爱任纽(Irenaeus,130-202)对待《犹大福音》的态度。该大主教曾经在其《驳异端》(第1卷第31章第1节)里提及多部福音书,其中包括《犹大福音》,声称那些福音书都是人为杜撰的故事。他指出:《犹大福音》中所谓耶稣的门徒中只有犹大知道他人所不知道的真相,犹大的背叛乃受命于耶稣之类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只有《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才是应该认可的福音书,《犹大福音》实际上是诺斯替派的异端邪说。爱任纽主教当年对《犹大福音》的这些看法至今仍然颇有影响。


我们还注意到犹太人的反映。在《新约 福音书》中,犹大被描述成为了30个银币而出卖耶稣的叛徒,而《犹大福音》则把犹大说成是为成就耶稣的使命而忍辱殉道的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说,该福音书是为犹大“平反”,为犹大和与之相关的犹太人“恢复名誉”的。然而,犹太人对此福音书的反映却相当谨慎乃至冷谈。伊萨 阿德勒斯坦(Yitzchok Adlerstein)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根据这部古书,犹大是个好人,他忠实地执行了神的意志,但这个世界不理解他而让他一直忍受着谴责和恶名。然而,这部古卷对犹大形象的重新确立起不了多大作用。这是因为,在基督教徒和教会那里,犹大的叛徒形象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决不会接受《犹大福音》并相信其中的话。[12]


颇有影响的正统派犹太人法克森(Jock L. Falkson)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谈了他对于《犹大福音》和犹大出卖耶稣一事的看法。他说:最近发现的《犹大福音》为犹大这个“最终的叛徒”说了些好话,但他相信,“基督教的圣经学者是不可能接受这个新福音书的,因为它将使《新约》里的四个福音书无效。” 实际上,“从犹太教的观点看,任何福音书里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因为按照《新约》福音书的记述,耶稣是在逾越节的第一个晚上(星期四晚上)被抓捕的,而这是一个上帝规定的年年都过的纪念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宗教节日。在这个时间里,犹太祭司们以及法院的71个法官都在圣殿里(星期四晚上)做逾越节祈祷,然后他们回家,在家里举行逾越节晚餐(Seder)。那时,犹太人都不可能工作。“所以,耶稣决不是逾越节的第一个晚上被圣殿的祭司抓捕的,也不可能被祭司和法官审判,也不会在第二天(按《路加福音》所说)受审判。”再说,耶稣也无需别人的出卖。在四个福音书里,“耶稣说得很清楚,他随时都会被圣殿的祭司抓起来。既然如此,他还需要谁来背叛他吗?又有谁为了三十个银币而做一件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呢?”按照新约福音书,祭司们都认识耶稣,他们不需要犹大出卖他就可以把他抓起来,也用不着付给犹大30个银币而换取没有任何价值的消息。” [13]


大致来说,犹太人认为基督教决不会承认《犹大福音》,因此,该福音书也不可能为犹大平反。同时,犹太人从来也不承认基督教福音书关于犹大出卖耶稣的记述,因为那些记述和犹太教的常识相矛盾。


三、对文本翻译的批评和回应


在地理学会公布《犹大福音》并通过电视播放有关的纪录片后,有心的学者马上开始研究该福音书。美国德克萨斯州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圣经学教授迪克尼克(April D. DeConick)就是其中的一位。经过一年多的悉心研读,她于2007年10月出版了《第十三个使徒:<犹大福音>究竟说了什么》(The Thirteenth Apostle: What the Gospel of Judas Really says )一书,发表了她根据科普特原文对《犹大福音》的新译和对地理学会译文的批评。接着,她在自己的大学组织了相关的研讨会,进一步阐述了上述著作中的观点。同年12月1日,她又在《纽约时报》发表《福音书真相》(Gospel Truth)一文,对原有译文进一步提出了颠覆性的勘误和质疑。


首先,迪克尼克教授质疑“第十三个灵”的译文。地理学会英译的《犹大福音》有如下文字:“You thirteenth spirit, why do you try so hard?”  [14]迪克尼克指出:这里的spirit(灵)是误译。从科普特文转译过来的词是daimon, 而这个词在其他基督教经典里通常译为demon(魔鬼)。而且,13这个数字在诺斯替派的塞特支派中代表的是一个魔鬼之域——Ialdabaoth。简言之,在她看来,daimon这个词指的是魔鬼,13这个数目也指代魔鬼之域。其次,迪克尼克教授认为Judas “would ascend to the holy generation”[15]这句译文是错的,正确的译文应该是would not “ascend。”说的是犹大“没有上升到”圣洁的世代。第三,另一段话说 “set apart for the holy generation”,[16] 译文应该是“set apart from the holy generation”,说的是耶稣“把犹大和圣洁世代的人分离开来了”,因而没有进入那圣洁的世代。[17]


迪克尼克教授总结说:“那么,《犹大福音》究竟说了什么呢?它说犹大是一个被叫做‘第十三者’的魔鬼。在某些诺斯替传统中,这是对魔鬼之王的称谓,这魔鬼之王是以 Ialdabaoth 闻名的,他住在地球之上的第十三重天上。犹大是他在人间的化身或他在尘世的隐秘替身。这些诺斯替分子把Ialdabaoth 等同于希伯来语的Yahweh(雅威),视之为动辄嫉妒、发怒的神祇,是耶稣降临而揭示的最高上帝的敌对者。”迪克尼克继续说:“因为犹大是一个为Ialdabaoth效力的魔鬼,当犹大牺牲耶稣时,他是把耶稣献给了魔鬼们,而不是上帝。这实际上嘲笑了主流的基督教信仰:耶稣之死的救赎价值和圣餐的有效性。”[18] 在迪克尼克教授看来,在《犹大福音》里,犹大不仅不是“好人”,而且是比《新约》福音书里更邪恶的魔鬼,是把耶稣出卖给魔鬼之域的魔鬼。


迪克尼克不仅指出了美国地理学会版《犹大福音》的误译,而且还就译者的动机提出了质疑,对它的做法提出了异议:“这些严重的错误是怎样造成的呢?它们是实实在在的错误还是有人故意造成的呢?这是个时间问题,我还没有满意的答案。”[19]迪克尼克教授相信,地理学会的研究者们把一份破旧不堪的古代文件复原了85%,是颇为不易的。但是,他们与地理学会签署了保密协议,工作期间各自为政,互不交流讨论;地理学会没有公布与原件同样大小的影像文本,这些做法都妨碍了有效的工作和准确的翻译。对于《犹大福音》发表后在各界引起的强烈反响,迪克尼克教授说:这可能与人们具有的旨在恢复犹太教与基督教关系的愿望有关。“犹大是个可怕的角色。对于基督徒,他无论怎么说都是个为了几个小钱而背叛神的家伙。对于犹太人,他是这样一个人,其故事被基督徒所利用,致使犹太人受迫害达许多世纪。尽管我们应该继续致力于这个古已有之的分裂的和解,但是,把犹大制造成一个英雄,并不是可取的做法。”[20]


迪克尼克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发表后,地理学会马上发表了官方声明。声明说:地理学会在介入《犹大福音》这个工程之初就组织了一支来自不同学科的可信赖的专家队伍,该福音书的翻译是由瑞士的世界顶尖的科普特文专家卡瑟(Rodolphe Kasser)和他的三个助手一起完成的。此外,地理学会还组建了由九位著名学者和各相关宗教的权威人士组成的顾问小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们一经确定该文献为真,并拥有了大家认同的译文后,就迅速公开发表它并把相关的材料放到了网站上。今年(2007年)夏天,我们又发表了该福音书的第二版,包括了科普特原文,标准的英文和法文译文。我们只公开了科普特原书的缩印本(原书的56%),是因为有专家建议缩印本不妨碍学者的研究。尽管如此,我们仍将尽快按原书页的大小公开发表它。迪克尼克教授的不同译法也反映在我们出版的该福音书的第二版的注释中。对于任何文本,在措辞和含义上有不同翻译是正常的,《犹大福音》也不例外。我们不赞成迪克尼克教授关于我们专家的动机的说法,但我们确实感到她的翻译很有意义,因此我们愿意邀请她来地理学会在华盛顿的总部,和我们的学者就福音书的文本进行讨论。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将继续研究这一重要的文献,正在进行的对话将在文明、相互尊重的气氛中继续下去。[21]


2007年12月6日,《犹大福音》的英文译者梅尔也在地理学会的网站上发表了正式声明。他说:迪克尼克教授在其《第十三位使徒》中“对《犹大福音》的过度评论,需要做出回应。”“迪克尼克教授强调的翻译问题几乎都在该福音书的大众版和批评版的注释中提到了。Daimon一词可以简单、自然地指‘灵’——那规定人之本质的东西,如它在柏拉图主义文献中的意思,而柏拉图主义对于《犹大福音》的形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不一定被理解成一个全然的贬义词。至于《犹大福音》中‘第十三个’的意义,既可以把犹大与大魔鬼亚达鲍特(Yaldanaoth)这个有死世界的创造者联系起来,如在塞特派那里,就象迪克尼克教授所坚持的那样,也可以解释为:犹大被从十二门徒分离出来而成为第十三者;还可以把他与最高贵者即上界第十三个神性领域相联系,这也是另一个塞特派文本的应有之意。即便犹大就是魔鬼,那又意味着什么呢?里昂的异端研究专家爱任纽主教在谈到《犹大福音》之前,据说也曾提到:某些百姓认为基督就坐在亚达鲍特的右边,以帮助他去拯救人的灵魂。”梅尔对于迪克尼克教授怀疑翻译者动机的言论感到“非常令人失望和不快”,他说:“她应该知道我们是多么谨慎、诚实地与残片留存的困难文本做斗争,因为她现在也正在做这样的斗争。” [22]迪克尼克对所有关于犹大的正面文本视而不见,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个文本的名称是有关犹大的福音——好消息,开宗明义就突出了犹大与耶稣谈话这样一个角色。”即便从塞特派的观点看,犹大也是耶稣启示的主要接受者,“是犹大从耶稣那里接受了核心的宇宙论学说,而这毕竟是《犹大福音》的主要之点。”犹大把耶稣出卖给了当局,但是,这个被出卖的只是那有死的身体,不是真正的内在的耶稣本人。爱任纽主教早在公元180年就知道并拒绝《犹大福音》,原因就在于《犹大福音》把犹大说成是知道真理而高于他人的人;这位主教也知道《犹大福音》在宣扬一种另类的“犹大的出卖”,而且称之为“背叛的秘密。”梅尔的本意是,爱任纽主教早就说过《犹大福音》是为犹大说好话的,并非是他和他的同事翻译出来了一个正面的犹大。梅尔接着说:“迪克尼克教授认为《犹大福音》对于诺斯替派决不是什么好消息,而不过是该派对一篇福音书的游戏文字(parody)罢了。我个人到是很喜欢迪克尼克教授的这种后现代的卡夫卡式的《犹大福音》解读,但是,这种方法是否适合阅读这一文本,是否适合解释文本的内容,我一点也不能确定。”“无论我们怎样理解《犹大福音》中犹大角色的含义,该文本的内容都会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诺斯替派所理解的耶稣的话,即他对犹大所说的话。这就是《犹大福音》的好消息。”[23]


在迪克尼克发表《福音书真相》(2007年12月1日)之前,美国的圣经文献学会还在圣地亚哥召开了一次专题讨论会(2007年11月17日),迪克尼克、佩吉尔、金、怀特(N. T. Wright)梅尔、艾尔曼(Bart Ehrman)等著名学者都参加了会议。皮尔森(Birger Pearson)教授是迪克尼克的支持者。他在会上说:《犹大福音》是一个讽刺性作品,虽然耶稣把犹大叫在一旁并与他谈话,“但耶稣并没有教导或要求犹大做什么,他只是预言了犹大将要做什么。耶稣告诉犹大:你将成为那第十三个,你将被诅咒……你将不能上升到上界圣洁的世代。犹大的那颗星将统治第十三个领域,但那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幸福所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佩吉尔教授说:《犹大福音》中有关宇宙的描述是隐晦不明的。在文本的结尾处,犹大显然接受了秘密的知识,有关受洗者的那段话甚至暗示,犹大将上升到更高的光域。她强调:“我认为文本的复杂性要求更多的讨论。” 金说:这个文本的确问题不少。“虽然《犹大福音》不会给我们有关历史的犹大和耶稣的新信息,但它确实给我们一些有意义的谈话,我们可以从中得知二至四世纪的人们在谈论什么。”托纳(John Turner,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Lincoln)在会后说:依我看,佩吉尔、金等学者过多地依赖那些已经遗失了的文字,也许那些文字把犹大描述为一个正面的拯救者,并谈到了有死的普通使徒。但“我没有看到现有的文本中有这样的意思。”他还说:“犹大是个恶人,他执行了众星和恶神萨克拉的意志而把耶稣交出去受了死刑。” [24]


根据2008年6月11日《美国高等教育周报》的《每周评论》(The Chronicle Review)上的专文,在赖斯大学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地理学会的主要研究人员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佩吉尔(Pagels)承认以前对于spirit的翻译不确切,但是,在犹大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问题上,她仍然持中间立场,说“那些根除正面评价而强调负面评价的诠释,对于解释文本整体是不够充分的。”金(King)承认她把spirit译为“神灵”是成问题的,但她又说没有更好的选择,也许最好是保留原文不译。[25]在这个问题上,梅尔(Marvin Meyer)说:“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热衷于犹大的好坏这个问题。我真希望,过分强调正面的犹大或反面的犹大,终究是经不住时间检验的。”[26]


争论仍在继续,尚无也许永远没有定论。


四、新译本所做的更正


虽然意见不一,2008年地理学会出版的《犹大福音》第二版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迪克尼克等学者对文本的批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译文的正文作了明显的修正;第二,增加了14个注释,对正文修正的文字作了解释,有的注释还列举了其他意见和可能性。显而易见的文字变更如下:


在原文的第35页(括号里的页码),耶稣对犹大说:“你可能抵达那里。”现改为“你可能到不了那里。”意思恰好反过来了。但是,相应的注释在解释了这个修正后指出,至今仍有学者倾向于原译文。


在原文的第44页,耶稣对犹大说:“你这第十三个灵”,现改为“你这第十三个魔鬼”。如前文所述,迪克尼克特别指出:daimon就“魔鬼”(demon),而不是“灵”(Spirit)。但是,新版增加了一个很长的注释,说科普特语的Daimon来自希腊文daimon,可以译为demon或spirit,所以可译为“第十三个魔鬼”,或“第十三个灵”。Daimon一词可以指完全贬义的“魔鬼”(demon),如在犹太教和基督教那里;daimon或daimonion也可以在中性甚至正面意义上使用,如在柏拉图主义、中世纪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炼金术以及巫术的文本中。在这类文献里,daimones一般认为是位于神域与人间之中间地带的中介性存在。[27]


在原文的第46页,犹大对耶稣有这样的话:“你已经把我分出来而归入了那个世代。”新版改为:“你已经把我从那个世代的人分出来了。”原来译文的意思是分出来而进入了那个世代,而修改后的意思则相反,意为分出来而没有进入那个世代。


在原文的第46-47页,耶稣对犹大说:“你将上升到圣洁的世代。”新版接受了迪克尼克的意见,改为“你将不会上升到圣洁的世代。”也与未修改时的意思相反。


在原文的第56页,耶稣对犹大说:“你将超过他们所有人。因为你将牺牲那个包裹我的人。”“包裹”的英文是cloth,而在新版中,cloth改为bear,所以,我们也把译文改为“负载我的人”,而按照诺斯替主义,负载耶稣的人就是肉体的耶稣,他负载的则是精神的耶稣。


在原文的第57页有这样的话:“犹大举目,看见一片光明的云,他就进去了。”新版《犹大福音》加了一个注释,称“人称代词‘他’的意思不明。”有学者认为,“这个人称代词也可以不指犹大而指耶稣,意指精神的耶稣回到了上界,其肉体留下来等待被钉十字架。”还说:“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犹大或耶稣变形的描述。犹大或耶稣好像是由于上升到了发光的云,而且有声音从那云发出来而得到了保护。”原译文是意思是明确的,即犹大进入了上界,现译文则存疑,因为人称代词“他”不明确,可能指犹大,也可能指耶稣,如果是后者,犹大升入上天一事就无从谈起了。


既然争议没有停止,所改译文当然也没有“盖棺论定”。随着研究的深入,再修改,甚至回到从前,也不是不可能的。


五、《犹大福音》里的犹大形象


《犹大福音》既反映了早期基督教的异端诺斯替教派的基本理论,如宇宙论,也塑造了有别于《新约》福音书里的犹大形象。也许正因为后者,该福音书才叫做《犹大福音》的。实际上,这部1700年前的古卷之所以在发表后引起学术界和宗教界的极大重视和热烈争论,与其说是因其其学术价值和意义,不如说是因为它给出了一个与《新约》福音书里定格了的犹大颇为不同的犹大新形象。


《犹大福音》里的犹大新形象首先在于,犹大是耶稣门徒中灵性最高,品质最优秀者。该福音书的前半部分有这样一段描写:耶稣因取笑十二门徒的谢饭祷告而招致门徒的“气恼”,于是就耶稣请他们中“坚强有力,具备完美人品的人”站出来。这时,众门徒都静立不动,惟有犹大站了出来。他对耶稣说“我知道你是谁,也知道你从哪里来。”[28]而“耶稣知道犹大极富灵性,可以上达高贵的事物”。[29]耶稣还告诉门徒,每一个人都在天上有一颗和自己相对应的星,而犹大的那颗星则是领头的。耶稣对犹大说:“举目观看天上的云,其中的光,还有围绕着它的群星吧!那领路的星就是你那颗星。”[30] 耶稣的这些话表明,在耶稣心目中,犹大具有杰出的天分、灵性和品质,因而超乎其他门徒之上。在另外一个地方,犹大对耶稣说:“你已经把我从那个世代的人分出来了。”[31]这句话的原来译文是:“你已经把我分出来而归入了那个世代。”[32]尽管新旧译文在犹大是否归入天上的圣洁世代这一点上意思相反,我们不易做出准确的判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耶稣把犹大从众门徒中分离出来了。仅此也足以表明,在耶稣的眼里,犹大与其他门徒是大不相同的。


第二,犹大不仅与众不同,而且与耶稣的关系比其他门徒更密切。《犹大福音》的开始部分就有下面的话:耶稣对犹大说:“离开别人,我要告诉你王国的奥秘。”而整个《犹大福音》就是耶稣“与加略人犹大交谈时所启示的秘语”,而不是和任何别的门徒的谈话。可见,耶稣因犹大在灵性和品质上出类拔萃而对他另眼相看,信任有加,进而对他“面授机宜”,告知天上的奥秘。于是,我们才有了《犹大福音》。


第三,犹大虽然出卖了耶稣,但不具有可恶的叛徒嘴脸。《犹大福音》是这样描述犹大出卖耶稣的过程的:祭司和文士们“靠近犹大,对他说:‘你在这里做什么?你是耶稣的门徒。’犹大回答了问话,如他们所愿。然后他收了钱,将耶稣交给他们。”但是,和《新约》福音书不同的是,在《犹大福音》里,犹大出卖耶稣是符合耶稣意愿的。该福音书写道:“耶稣对犹大说:“你将超过他们所有人。因为你将牺牲那个负载我的人。”[33]“负载”耶稣的人即作为肉身的耶稣,耶稣希望犹大出卖自己,牺牲作为肉身的他,犹大也将因此而超过其他所有的门徒。既然如此,犹大虽然有出卖耶稣的行为,但他不应被看作叛徒。犹大的“出卖”行为与其说是“背叛”,不如说是“成全”。正是犹大的“出卖”,耶稣才得以解脱肉身的束缚而使灵性的本己进入到天国的。


第四,在一种意义上,犹大是忍辱刚毅、大义凛然的英雄。对于“出卖”耶稣后身败名裂的后果,犹大是很清楚的,因为耶稣一再告诉他:“你将极其悲伤。别人将取代你的职分,以使十二(门徒)重新完整地和他们的神在一起。” [34]“你将成为那第十三者,并且你将被别的世代诅咒,而你终将回来统治他们”。[35]犹大从其老师——耶稣那里获悉这一系列不幸的后果,但他没有退却,因为他“知道”耶稣“从哪里来”,知道耶稣要借助于他牺牲掉“负载”精神性本己的肉身。犹大的“出卖”不仅是顺乎耶稣的意愿,而且甘愿“受世代诅咒”,甘愿自己“极其悲伤”,并“被取代门徒的职分”。在知道这些严重且悲惨后果的情况下,犹大依然“出卖”——成全了老师。可见,犹大是一个顺从的门徒,一个甘愿承担苦果、忍辱负重、大义凛然的门徒。这样的人是不应该冠以“叛徒”之名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按照《犹大福音》的最初译文,犹大是“第十三个灵”(the thirteenth spirit),可以进入上天的王国,而且实际上升到了天上的云中。但是,按照新译的文本,犹大变成了“第十三个魔鬼”(demon),而且也没有上升到天上圣洁的世代。按前面提到的迪克尼克的解释,犹大本人是魔鬼亚达鲍特在尘世的化身,他把耶稣也出卖到了魔鬼之域。当然,关于犹大是魔鬼(demon)还是灵(spirit),至今还有不同的理解。[36]但是,从《犹大福音》并结合其他诺斯替文献来看,犹大仍然可以被看作是正面人物。这是因为,第一,不论daimon被译为“魔鬼”或“灵”,其所指都是同一个东西,是在神性领域之下而在这个世界之上的中介性存在。[37]按照诺斯替派的一般原理,万物的产生是从至高的神流溢而来的。从神流溢的东西离神越远就越低级,越近则越高级。其中,最高级的是基督,其次是天使,再就是物质世界的创造者“德穆革”(Demiurge),即《旧约》中的雅威。从《犹大福音》看,属于天使那个层次的有亚达鲍特、萨克拉和他们创造的侍奉天使,他们也都被称为魔鬼。犹大作为第十三个魔鬼或亚达巴特的化身,也属于这个行列。但是这个既可以称为魔鬼,也可以叫做天使的行列,作为从至高神到创世神以及物质世界之流溢过程中产生的接近至高神的灵性存在,实际上是不乏善性的。第二,按照诺斯替派的一般原理,凡物质的存在都是恶的,凡精神(灵性)的存在都是善的。那么,说犹大以及亚达巴特之类是邪恶的魔鬼,无非是说他们都带有物质的成分,不像至高神那样是纯粹的灵性存在;说他们不能达到圣洁的领域时,无非是说他们摆脱不了物质性,因而是可以毁坏的。由此可见,把犹大译为“魔鬼”或“灵”都不是紧要的,因为这两个词指的都是流溢过程中的中介性存在,不是世俗道德意义上的邪恶之徒。在具有浓厚柏拉图主义色彩的诺斯替派那里,犹大及其同类也许有恶的一面,因为他们都包含物质性,但在世俗道德的意义上,他们属于非善非恶的中性人物。第三,如果从道德意义上评价犹大,我们应该更多地着眼于耶稣对他的看法和他的行为。如前所述,耶稣认为犹大是按其天分和品性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信任他,把他分离出来告之以天国的奥秘。犹大在尘世的主要行为,即出卖耶稣,是顺从耶稣的意志而对耶稣的成全。就其宁可承受“叛徒”的恶名,并永远被诅咒而毅然成全其老师的意愿而言,他在道德上是可敬可佩的,而不是相反。简言之,在我们看来,不论daimon译为“魔鬼”还是“灵”,《犹大福音》中的犹大,如果算不上英雄,至少应该被视为一个正面人物。


无疑,不少人这样想:既然犹大不是《新约》福音书里面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为了金钱而出卖耶稣基督的叛徒,而是为了成全耶稣,使之解脱肉身束缚的好人,那么,从理论上讲,这就起到了为犹大“平反”的作用,基督教的反犹主义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理由,基督徒对于犹大和他的民族——犹太人的仇恨也就因此而消除了。但是,《犹大福音》里正面的犹大形象能否起到这样的作用,不取决于《犹大福音》自身,而取决于基督教对于《犹大福音》事实上的接受程度。我们已经知道,《犹大福音》是诺斯替派的经典,而诺斯替派是早期基督教的一个分支或派别,尤其是一个被基督教定为异端的派别。因其为异端,所以《犹大福音》没有被325年的尼西亚大会确定为基督教的福音书。如前文所述,《犹大福音》发表后,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各派的代表人物都表示,不接受《犹大福音》为福音书,也不接受其中描述的正面的犹大形象;激进的基督徒甚至宣称,《犹大福音》绝不是什么“福音”,而是“祸因”。在基督徒心目中,犹大仍然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里所描述的那个贪婪、邪恶、可恨至极的出卖耶稣基督的叛徒。既然基督教各派不接受《犹大福音》,那么,无论其中的犹大形象多么正面,都起不到消除反犹主义理论根源的作用。[38]


事实上,犹太教方面也不太看重《犹大福音》及其正面的犹大形象。如前所述,犹太教认为,《犹大福音》以及《新约》福音书里有关犹大出卖耶稣的描写都是不真实的,犹太教不承认耶稣基督,当然也不会承认出卖耶稣基督的犹大,哪怕是正面的犹大。另外,犹太教信徒相信,基督教也不会接受《犹大福音》里作为正面人物的犹大,所以,不必对该福音书的积极作用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然而,《犹大福音》里犹大的正面形象,对于非基督徒、知识分子以及某些具有反省精神的基督徒或犹太人,应该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至少表明,在基督教产生的早期存在过许多派别和形形色色的福音书,诺斯替派及其《犹大福音》就是其中之一。在对于上帝、宇宙、世界、人类等概念以及耶稣、犹大等人物的阐述上,《犹大福音》和后来被定为正典的《新约》四福音书大异其趣。那时,基督教内部是多元的,经书是多元的,耶稣和犹大等经典人物的形象也是多元的。这种多元的局面直到四世纪尼西亚会议之后才得以改变而归为一统。既然如此,《新约》福音书里所谓犹大“卖主”只是诸多说法之一种,还存在别的说法,如《犹大福音》记述的正面的犹大。也许我们不能或根本不需要证实或证伪哪个福音书的记述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事实:《新约》福音书和其中的犹大形象并非绝对真实,二至三世纪就存在的《犹大福音》及其犹大形象,作为多元中的一元,也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相信,做到这一点的人们就不会固执地坚持《新约》里的犹大叛徒形象,不会坚定不移地相信犹太人对耶稣之死的责任。这样一来,反犹主义的根源,或根源之一,即便得不到消除,也会得到较大程度地弱化。可以想见,这无论对于基督徒还是犹太人,以及所有希望两教友好相处的人们,都是一个“福音”。


注释:略


进入 傅有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犹太教   基督教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外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252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