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共同社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失去儿子的日本老人心愿终成中国杀人犯被判死缓》。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12月7日就中国原留日学生周博2004年在日本福冈市杀害佐藤将彦一案作出判决,判处被告周博死刑缓刑2年。
在11月2日的公审中,71岁的受害者的父亲佐藤泰彦曾向法官提交请愿书,请求不要对被告施以死刑,称“即使被告被处以死刑,我的心情也难以舒畅。我不希望使被告的家人承受和我一样失去儿子的悲痛。”
不知道中国媒体为什么不刊登这样的报道?我们总说日本媒体报道中国很片面、很主观,负面新闻偏多;实际上,中国媒体的日本报道视野也应开阔些,选择的新闻题材应更多样些。
关于日本,什么样的新闻值得报道?中国媒体不报道以上的新闻,可能是因为消息中有中国人在日本犯罪这样的负面的东西,此外,这位日本老人的形象与以往媒体所报道的日本人形象不大相符。中国媒体通常“关照”两种日本人,一种是对中国极其友好的,在中国从事植树造林绿化事业等等,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的人;另一种是对中国极其不友好的,如经常对中国出言不逊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单单关注这“两极”,往往就忽视了中间的普通的大多数。还有一些报道虽然看起来是说日本的好话,但观点比较煽情,比如,说日本人如何忍耐如何团结,总要说到“可怕”的程度。
笔者还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媒体报道日本的地震非常及时,有时候,中国的家人比身在日本的我们更早知道日本地震的消息。其实,中国媒体没有必要对日本“有震必报”,与其报道频繁的地震消息,不如多关注有助于中国人了解日本的社会新闻,展示日本的真实一面和普通日本人的心态。媒体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日双方都要多报道些有助于增进双方民众相互理解的消息,最重要的是看问题的角度要客观。
笔者以为,像这位为杀死自己儿子的凶手说情的日本老人的情怀理应为中国人所了解。心爱的儿子被杀,却还能替对方凶手的家庭着想,这是怎样的包容与仁慈,是一种可贵的人性美。报道这样的消息对中国人了解日本人应有所帮助。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宽容的,这位日本老人的所作所为的确只是个体行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日本人的心思。但即使是个体行为,也是真实可信的,也应能够给我们一些思考。
想起网上不时有人炮制中国人被日本人打的消息,每每引起群情激愤,认为日本人该千刀万剐,对日本的“仇恨”极易被燃烧蔓延。请试着去读一读这位日本老人的心吧,相信人心是相通的。诚然,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中日之间历史的伤痛过多,个人的恩怨也是无法与民族感情相提并论的,但那样的宽容心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那位老人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化解“恨”的勇气和力量,这一点不论是作为生命个体的感情还是民族的感情都是可资借鉴的。一个民族的无法化解的“恨”会阻挡自身的前进步伐的。
(原载《日本新华侨报》,作者授权天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