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伦·沃德 著 吴万伟 译
朋友詹森常常说,“虽然我们的医疗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但死亡率一直维持稳定不变---一次一人。”
詹森和我在20世纪80年代一起学医。和我们专业的其它人一起,我们花费六年漫长的时间背诵身体可能出现的各种毛病。我们勤奋地从教科书《疾病的病理学基础》中找到解决办法,详细描述可能降临到人体上的每一种疾病。难怪学医的学生都有些忧郁和疑病神经官能症,把自己身上发现的任何肿块、隆起或者皮疹都归咎于可怕疾病的前兆。
詹森常常重复的观察提醒我意识到死亡(疾病)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方面。有时候我们似乎形成了一种幻觉,以为在西方我们已经拒绝了这个东西。我们投入数十亿美元的金钱来延续人的寿命,投入越来越昂贵的医疗成本和手术等干预措施,而其中绝大部分都用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如果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我们似乎是把宝贵的资金白白地浪费在毫无价值的事情上。
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如果我得了癌症、心脏病或者其它任何威胁生命的疾病,我也想利用一切手段进行所有徒劳和昂贵的治疗。我看重生命。事实上,像所有人一样,我也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地活着。但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除非遭遇到即刻夺走我生命的可能性,否则我往往并不真正看重我的生命。
在我学医的时候,我的另外一个老朋友罗斯(Ross)学习哲学。当时,他写了一篇随笔,题目是“死亡老师”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认为,在珍惜生命中我们能够做的最好事是时刻将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放在我们头脑的最前面。
当澳大利亚临终看护病房的护士布罗妮·韦尔(Bronnie
Ware)采访了几十位生命中最后十二周的病人,询问了他们最后悔的事。她出版的书《临终前最后悔的五件事》中列举了提到最多的五件事:
1.我希望当初有勇气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不是像别人希望的那样活
2.我希望当初没那么努力工作
3.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我希望当初和朋友保持联系
5.我希望当初让自己更幸福一点
死亡意识与过充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核心议题,他的著作给了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和其它存在主义思想家以灵感。海德格尔哀叹太多的人将生命浪费在跟随“群体”的随波逐流上,没有做到遵从内心的呼唤。但是,海德格尔实际上也在自己的理想中蹒跚前行;1933年,他加入纳粹党,希望以此加快自己的学术升迁生涯。
虽然作为人,海德格尔存在缺陷,但他的观点持续影响到了众多哲学家、艺术家、神学家和其它思想家。海德格尔相信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思想中作为线索延续了2000多年的存在概念,在发展科学思维中一直是工具性的---在最根本的层次上存在重大缺陷。虽然亚里士多德看到了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存在是我们能够分类和分析的物品,并能改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在《存在与时间》(1927)中,海德格尔论证说,在开始分类存在之前,我们应该首先问这个问题:“谁或者什么在提出这个问题?”
海德格尔指出,我们这些提出存在问题的人在性质上与其它种类的存在是不同的:我们询问的石头、海洋、树木、小鸟、昆虫等。他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单词来指代会提出问题、观察和关心的存在。他称之为“此在”(Dasein),大致的意思就是“在那里”。他之所以创造这个单词就是因为他相信我们已经对诸如“个人”“人”“人类”等词汇具有免疫力了,我们对自己的意识已经丧失了好奇心。
海德格尔的哲学在当今仍然对很多人具有吸引力,他们觉得科学在挣扎着解释作为有道德的、仁慈的人的体验,他们意识到自己宝贵的、神秘的、美好的生活将在有一天终结。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自己必然死忘的意识让我们和石头、树木不同,使我们渴望将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赋予它意义、目的和价值。
虽然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思想基础上的西方医学将人体看作物质,能够通过考察或者像任何物体一样切分成各个部分来理解,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将人类体验放在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核心位置。
十年前,我被诊断出黑色素瘤。作为医生,我知道这种癌症具有多么大的攻击性和迅速致命的危险。对我来说幸运的是,手术似乎取得了成功(厄运走开)。但是,在另外一个意义上,我也很幸运。我意识到了之前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我会死掉,即便不是死于黑色素瘤,也会死于其它原因。从那以后,我就变得幸福多了。在我看来,意识到这一点,接受这一点,有了我要死掉的意识至少和我的幸福以及医学进步同样重要,因为它提醒我意识到要充实地度过每一天。我不想体验韦尔听到的后悔事,当初没有勇气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很多东方哲学传统也特别重视死亡意识对幸福生活的重要性。比如,《西藏死者指南》就是西藏文化的核心著作。西藏人花费了很多时间与死亡一起生活,这并不是矛盾的说法。
东方最伟大的哲学家释迦牟尼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tha Gautama)意识到始终看到终局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欲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告诫我们不要过分依赖世俗快乐,但是将焦点更多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如爱他人,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关注当下等。
佛祖释迦牟尼对信徒说的最后的话是:“腐烂是所有事物内在的组成部分。勤奋工作完成你的拯救。这是如来的最后的话”。作为医生,我每天都被提醒意识到人体的脆弱性,死神多么近地就潜伏在某个角落。作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学家,我也被提醒意识到人生可能多么空虚,如果我们没有目的意识和意义意识的话。矛盾的是,意识到我们必然死去意识到我们宝贵的局限性反而能促使我们去寻求,必要时去创造如此迫切渴望拥有的人生意义。
作者简介:
昆斯兰大学心理分析教授。著有《哲学爱人》(2021)。
译自:Sooner or later we all face death. Will a sense of meaning help us? By Warren Ward
https://aeon.co/ideas/sooner-or-later-we-all-face-death-will-a-sense-of-meaning-hel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