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百安 吴万伟:哲学与文化间性宣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87 次 更新时间:2024-06-02 20:17

进入专题: 哲学与文化  

万百安   吴万伟  

在快速成长的机会和挑战遍布的世界,我们迫切需要哲学视角和回应。贫困和动荡日益加剧,自由日渐减弱,冲突不断蔓延,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找到和平共存的新模式。

哲学

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世界,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资源。它探索人类各种各样的实践和理论的最根本假设和原则,总是在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或者更好的说法“多方交谈”——之中逐步繁荣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鼓励人们采取不同视角进行思考方面,哲学占据独特的位置。

有时候,哲学引发坚定强烈的信念和僵硬执拗的意识形态。哲学家有时候也未能认识到语言和传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是,哲学作为善于反思的学科能够辨认出假设和预设前提,参与到人们关注的议题的争论之中,甚至包括学界之外的议题。哲学文本和传统从一个文化传播到另一个文化,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别的语言。哲学承认我们有必要学习和研究作者的源语文本。

哲学思考鼓励文明礼貌和民主参与,帮助培养有助于我们开战富有成效的聆听、表达和交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文化交流一直是哲学的标志性特征,在促成多方参与的对话和共活中扮演着并将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今哲学现状

哲学在全世界的学术界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虽然这种作用在过去多个世纪的演变中形成的方式千差万别。但是,欧洲和英语世界的学界哲学已经拥有十分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加上欧洲的扩张、殖民和全球化趋势,这种特点在世界其他地方得到了部分复制。

大学已经渐渐苏醒,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承认有必要拓宽经典的范围,实现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但仍然有很多文化上、结构上、和制度上的障碍需要克服,这些障碍是大学制度不均衡和不对称造成的结果,也是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限制的产物。

在决定经典的范围和课程设置方面,在确定教学和科研议程方面,大学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对社会和政治需要、经济限制和文化趋势所做出的回应。由此,不可避免地将某些话题、人物、叙事、途径纳入进来,与此同时将其他东西排除在外。比如,女性哲学家和某些地区的哲学家所做出的贡献就被边缘化了。甚至在今天,课程大纲中仍然常常缺乏女性哲学家和女权主义哲学著作。在很多哲学系,女教师比例严重偏低,激进的身份认同和非二元性别在学术界更是隐匿无踪。因此,哲学思考丧失了一些重要议题和视角。

这种损失因为英语在国际学界占据的支配地位越来越大而变得更加严重。这种趋势导致采用其他语言进行的哲学探索遭到贬低,结果,哲学话语、概念资源、内容、方法和视角变得越来越狭隘。严肃对待语言的多样性对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方哲学对话至关重要。

跨文化进路

当今世界面临众多艰巨的挑战,有环境的、社会的、政治的、技术的挑战,它们可能威胁未来的各种生活形式。这些挑战要求所有国家协同努力,所有社会有效应对,要求我们相互参与到建立在真正理解对方观点的基础上的辩论,这种辩论应该是建设性的和思想开放的。

在哲学内部以及更广泛的人文学科中开发出欣欣向荣的跨文化定位,将使我们能够应对排他性的和缺乏多样性的问题。最根本的哲学技能之一是有能力从他人的视角思考问题。这涉及到理解和批评性地质疑来自不同视角的观念和问题。你越有能力够到这一点,就越能够减少因为不同于他人而引发的恐惧。这种从他人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培养民主态度方面特别不可或缺,而这种态度正是多元社会存在的基石。

深度共活的呼吁

“conviviality”(共活)的词源学解释是“一起生活”,其所寻求的是求同存异,跨越差异的共处,拥抱多样性和文化间性。共活在很多哲学传统中都能产生共鸣。它拥抱差异性的普遍存在,有时候是截然对立的观点、思维方式、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如何将这些差异凝聚在一起,找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之道至关重要。

共活概念有时候遭到批判,因为它没有充分关注分歧和冲突。但是,我们的建议是通过动员哲学参与论证,应对不同视角以便形成深度共活而解决问题。在此,我们的意思是一种新形式的哲学探索,虽然观点差异多样,但欢快友好,从内心深处深度参与他人的观念。恰恰是通过推崇跨越现有边界的严谨辩论——恣意徜徉在新的思想交汇之地,我们能够提出新概念,复活和调整旧概念,从而实现和平共处,长期共存。

行动要点

为推动共活,鼓励哲学和跨文化进路的价值和实践,我们特提出如下行动要点:

  1. 做出具体的承诺,在教育层次各异的年轻一代中推广哲学和人文学科教育,强调中学和大学教育的持续性,拓宽哲学教育的普及面。

该行动的益处在于哲学和人文学科在以下方面所发挥的独特和显著的作用(a)个人成长和社会团结(b)跨文化交流和共活(c)恢复力和健康快乐(d)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有意义运用以及对其可能性和局限性的哲学反思(e)促进和平,培养积极的公民,维系民主长盛不衰。

  1. 确保边界不阻碍共活、跨文化对话以及学术交流。必须承认大学和学术机构的避难所地位,并使其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

作为关注人类根本问题的学科,哲学研究和实践是跨越国界的,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跨文化交流一直处于丰富和完善的进程中。视角上的限制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障碍。我们应该抗拒和谴责日益猖獗的边界逻辑,这种逻辑将边界变成了排外、暴力、去人性化的渊薮

  1. 采取行动尊重和捍卫学术自由,消除审查、恐吓和迫害。同时要促进和方便学术成长、流动和交流。
  2. 采取措施应对结构性和物质条件上的不利因素,帮助全球学术界内部的积极参与。
  3. 依靠多层次的行动塑造哲学家的学术共同体,其中包括:
  1. 支持大学和研究机构中的现有哲学院系;
  2. 推动世界不同地区的哲学对话;
  3. 增加和扩展世界各地学生和研究者之间的交流,特别关注南-南、东-西、和南-北流动;
  4. 依靠学术和其他外联活动倡议维持哲学研究的传播和交流;
  5. 提供定期举行的高水平哲学大会,包括在七国集团范围内的会议以及与世界哲学大小会相联系的会议。

巴列塔

2024年5月24日

莫里斯·埃玛尔(Maurice Aymard)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国“人文科学之家”

毕明安(Michael Beaney)

——阿伯丁大学

玛丽安扎·贝内德托(Marienza Benedetto)

——巴里阿尔多莫罗大学

马里奥·德卡罗(Mario De Caro)

——罗马第三大学

安克·格兰尼斯(Anke Graneß)

——希尔德斯海姆大学

莎伦·麦克唐纳(Sharon Macdonald)

——柏林洪堡大学

米哈伊尔·米纳科夫(Mikhail Minakov)

——威尔逊中心凯南研究所

保罗·庞奇奥(Paolo Ponzio)

————巴里阿尔多莫罗大学

鲁卡·马里安·斯卡兰提诺(Luca Maria Scarantino)

第25届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主席,巴里阿尔多莫罗大学

让保罗·德·卢卡(Jean-Paul De Lucca)

——马耳他大学

菲利普·多斯特维茨(Philipp Dorstewitz)

——阿联酋哈伊马角美洲大学,富查伊拉哲学之家

艾哈迈德·萨玛伊(Ahmed Al Samahi)

——阿联酋富查伊拉哲学之家

罗尔夫·埃尔伯费尔德(Rolf Elberfeld)

——希尔德斯海姆大学

埃米迪奥·斯皮内利(Emidio Spinelli)

——罗马第一大学

法布丽琪娅·丘立安妮(Fabrizia Giuliani)

——罗马第一大学

威廉·斯威特(William Sweet)

——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

万百安(Bryan Van Norden)

——瓦萨学院

 

执笔人:万百安

翻译:吴万伟

执笔人简介:

万百安(Bryan W. Van Norden),美国瓦萨学院哲学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座教授,著有《中国古典哲学简介》(Hackett Publishing, 2011)、《多元文化哲学宣言》(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7,中文版请参阅《哲学的价值:一种多元文化的对话》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3)等。

 

    进入专题: 哲学与文化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总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207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