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丽:疫情后的财富、市场和机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77 次 更新时间:2020-04-30 00:32

进入专题: 新冠肺炎  

潘英丽 (进入专栏)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全球变局下的中国经济转型之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踏着时代新冠疫情以及全球不稳定的趋势



1.全球疫情现状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冲击

截止到4月2日,海外累计确诊人数达到934800。到4月8日已攀升至134万多,加上中国一共有142万多,发展非常迅猛。

疫情未来的演变趋势,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根据英国帝国理工大学3月中旬提交英国政府和白宫的报告:假如不干预,峰值会早至5月下旬;假如干预,峰值会更低,但时间会更晚至6月下旬。

这个报告影响非常大,直接让英国和美国政府改变了原先的群体免疫政策,开始进行干预。现在美英包括欧洲,应该是介于干预与不干预之间。

所以,我理解峰值会在5月底或者6月中旬才有可能见顶。

另外疫情在全球的分布有很大改变,最早从中国到意大利、欧洲蔓延,后来是美国包括拉美地区。

现在非洲也非常普遍,54个国家中的52个已有确诊病人,未来事态将会更加严峻。

2.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① 疫情对股票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这次疫情是百年一遇的大灾难,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股票市场、金融市场,引起全球恐慌带来市场崩溃,股市跌势已经超过1929年崩盘的速度。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震荡,快速崩盘?主要有三个背景。

第一,自2008年以后,欧美长期实行低利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多国家已经负利率。

原来投资固定收益市场的,比如像养老基金、保险基金,都没有办法赚钱。所以,资金都进入股市。

第二,加杠杆,主要两种类型:一种是上市公司加杠杆,另一种是ETF基金(笔记侠注: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所交易基金的简称)的隐性杠杆。

前者是利用低利率借钱,回购自己公司股票,推高股价,享受股权激励和更多分红。

后者是在发行后加杠杆,投资股票等资产,而且非常严重,基本50%ETF杠杆达到本金4倍,所以一旦出问题大家都疯狂抛售,因为害怕资金链要断裂。

第三,风险评价基金。又称为风险对冲基金,这次不仅股市崩盘、债券崩盘,甚至连国债市场也非常紧张,包括黄金也照样跌。

通常在危机中黄金会呈上涨趋势,很难理解这一次为什么下跌。

因为风险对冲基金,在投资股票时,要买债券对冲,投资金融资产,也要买黄金和其它商品对冲。

一旦资金链出问题,哪个市场还有交易他就要在哪抛售,这能解释市场的联动性,也就是市场一起暴跌。

② 疫情对油价的影响

油价最低跌到20美金一桶。2008年最低是多少?大概是39美元。现在已经跌到2008年最低价之下。

油价下跌有四个原因,除了俄罗斯跟沙特减产合约没达成,扩产带来价格的崩盘外,全球经济因疫情停摆,直接减少了对石油的需求。

另外还有三个深层次原因。

第一,去全球化。2008年以后出现去全球化,减少了贸易和运输对石油的需求。

第二,全球进入慢性萧条期。经济水平不可能像之前那样突飞猛进地增长。

第三,环保和新能源的开发,特别是中国现在70%的能源依赖进口,有巨大的安全隐患。

十几年前政府就提出能源的多元化,一是来源的多元化,不仅从沙特、俄罗斯进口,也从其他地区进口;

同时开发新能源,像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降低对矿石能源的依赖。这是油价中长期不太可能大幅上升的重要背景。

③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第一,造成了消费的收缩。所有以人集聚为特征的消费,包括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消费都停了下来。

尤其是美国,服务消费占家庭消费68%。所以疫情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消费的收缩。

第二,导致了生产的中断。春节后中国按下经济暂停键后有1~2个月是停工状态,后来全力以赴复工。

实际情况是,人员到岗大于复工,复工大于复产。生产恢复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即便复工了,产出还是没有充分释放。

之所以会导致生产中断,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海外订单取消,产品出口需求下降。

第二,进口取消。海外的原材料和零配件出现断供,使得生产无法开展。

汽车和机械设备行业有不少重要的零配件是由海外供货,缺了这些零配件没办法生产和出口。

由于这两个原因,产能恢复比较有限,实际上是产业链的断裂导致产能的恢复比较有限。

第三,全球产业链的断裂。这种断裂会不会马上就恢复?还需要研究。对长期全球化趋势会产生什么影响,后面将重点讨论。

第四,交通运输和贸易的中断。很多航空公司面临倒闭,人员流动也出现很大问题。

近日很多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老百姓通过远东口岸回来,100多个确诊,还有80多个是无症状者,政府刚刚宣布远东口岸除了物品进出外停止人员流动。

这种情况对经济和贸易也有伤害。

3.疫情对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全球化走向终结。

为什么全球化走向终结?

全球化是一个过程,终结就是过程停下来了。

全球化浪潮可以看成一个钟摆,钟摆向左摆动是全球化,现在开始向右摆动,就是全球化退潮,或称去全球化。

这个终结指的是坐标不再向全球化方向摆动,全球化停顿下来。

全球化退潮是由内部矛盾确定的,2018年我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美国陷入全球化陷阱的概念。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把产业链布局到全球各地,导致欧美国家,尤其美国出现产业空心化。给联邦政府带来三大压力:

第一,企业去全球各地,要求政府提供安全服务;

第二,国内的制造业就业岗位丢失,需要政府对更多贫困家庭提供援助;

第三,海外投资收益并不给美国政府纳税。

根据美国税法,跨国公司海外投资收益只有在回流的时候才纳税,所以资本就在海外进行再投资,不回到美国纳税。

政府不仅损失税收,还要付出更多财政补贴和海外军费及外交努力。这样就产生一个深刻问题,全球范围的贫富极度分化。

之前贫富极度分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使社会相对和谐和稳定。现在各国政府财政出现枯竭,人口老龄化,需要更多的补贴和福利投放。

之前智利政府因为财政收入减少,提高4美分地铁标价,就引起大面积骚乱。

这说明财政枯竭、贫富两极分化一定带来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这都是全球化退潮的内部压力。

另外,长距离的产业链对环境、气侯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利的持续影响。

疫情已经使跨国公司反思,零配件分散在世界各地或者集中在某个大国,生产有可能中断,出现不稳定问题。

所以跨国公司很可能要放弃一点效率、利润,换回生产经济的稳定,这是微观层面的全球化退潮因素。

中国的出口企业要从长计议,未来更多的还是要本土化,开发内部市场。

4.全球经济进入慢性萧条

国家的衰退是指两个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低于2.5%或低于平均趋势的情况,都看成全球经济衰退。

今年全球经济很可能负增长,所以衰退已成定局,接下来就是如何防范大萧条,全球会不会陷入箫条尚有争议。我认为并不乐观。

桥水基金CEO达利欧3月25日在报告里列出了未来10年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其中部分国家负增长,大部分在1%~2%。增长率最高的是印度,他预测在未来十年中国在4%到5.5%。

达利欧对中国的预测跟我2018年提出来的预测一致。我当时提2026年到2028年中国经济会下降到5%的增长平台。

① 贫富的极度分化导致萧条

为什么全球经济很大概率会陷入慢性萧条?根源就是贫富的极度分化,导致最终需求萎缩。什么是最终需求?就是消费需求。

贫富极度分化是什么状态?根据瑞信公布的2018年全球财富报告,全球64%成年人拥有的财富只占全球的1.9%。而0.8%的顶层富人,却拥有全球45%的财富。

富人财富的增长不带来消费的增加,但是穷人和大量低收入群体缺乏消费的购买力。所以贫富极度分化一定会带来最终消费的收缩,从产业链下游到上游产生收缩的压力。

刚需是什么?比如说居住,“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是最贫困的状态。居住作为刚需会促进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开发会用到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原材料。据说钢材60%以上是用在建筑上,所以房地产开发会对钢材形成需求。

钢材的生产,会对铁矿石形成需求,也就会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构成需求。

居住背后有非常广泛的产业链,一旦贫富极度分化,老百姓没有能力买房或没法形成需求,就会沿着产业链形成强大的收缩。

产业链的全球化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推迟,它代之以全球的慢性萧条。萧条可能会迟到,但是不会缺席。

② 欧美消费市场饱和,将长期萎缩

数据表明,1999年,G7国家人口占全球11.5%,消费占比达67%;到2016年,人口减少了1.5个百分点,消费已减少了16个百分点,几乎每年下降1%。

这反映欧美国家消费占全球比重长期萎缩,是非常明显的趋势。未来20年这种趋势仍将延续。中国现在的出口主要面向欧美,所以相关企业要做战略调整。

③ 欧美政策空间相对有限,刺激经济作用不大

最近欧美国家稳定经济的政策力度非常大,尤其是美国。但是实际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政策空间已经非常狭小。

主权国家的债务占GDP比例最高的是日本,2018年已经达到GDP的237%,美国是104%。政策利率或为负值或已接近零利率,几无下调空间。

政策虽然可缓解市场恐慌,但并不足以刺激经济复苏。08年金融危机以来,除美国以外,欧洲、日本都出现了长期停滞态势。


二、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的问题新冠疫情给中国带来的压力


1.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的问题

① 面临全球化退潮的挑战

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连续7年高增长,2007年增速14.9%,2008年以后经济开始下行,去年增速6.1%。

2003年中国有接近40%的贸易高增长率,2018年已经只有个位数增长,今年肯定是负增长。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着巨大挑战。

② 金融资源的错配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衡

中国的资金融通主要依赖银行,因为银行有国家信用担保,老百姓都把钱给银行。

银行怎么放款呢?就看有没有抵押品,有抵押的三个领域,比如制造业、房地产、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已经全面过剩。

另一个资金融通渠道就是资本市场。债市无法降低经济的杠杆率,因此,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是股票市场的股权融资。

中国股市长期不振,发行市场经常间歇性停摆,最大的问题是高科技等高风险行业和轻资产行业很难得到资金支持,没有抵押品,银行不会给钱。

高科技同时也是高风险行业,银行存款是老百姓的养命钱,也不能支持高科技。

中国股票市场不发达是导致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轻资产行业和农业欠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失衡:重资产产业过重、过剩,轻资产行业发展严重滞后。

③ 规模扩张型的工业化时代已经提前结束

从数据上来看共有四个时间节点,2006年、2010年、2012年、2013年。

2006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见顶,2010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顶点、2012年就业比例见顶、2013年就业的绝对人数见顶。

四个数据分别见顶回落,意味扩张型的工业化时代结束了,传统行业面临去产能。目前制造业到底有多大的过剩产能呢?

本世纪初制造业利用率只有50%左右,现在就算现在利用率在70%甚至75%,或有30%~25%的过剩。实际上过剩产能的体量相当于世纪初的6-7倍。

目前对外“一带一路”的投资和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在消化过剩产能的能力已经相对有限了,未来要加快标准化产品制造业的行业集中。

比如家用电器行业,90年代初有2.2万家,现在不到200家。因为家电是标准化产品,可以由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并卖到全世界。

所以标准化产品未来市场一定会向少数头部企业集中。

未来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包括建筑业的失业压力会非常大,不仅不能创造新增岗位,还会释放更多过剩劳动力。这是中国将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现在是什么状况?是踩着刹车下坡的超载重卡。新冠疫情就是下坡途中的一个大坑。

所以,如何过坑是一个非常的严峻挑战,希望通过新基建、老基建把坑填起来,让卡车平稳下坡。

2.新冠疫情对中国的影响

清华比较早测算了1到2月份消费需求受到的冲击,消费大概会因新冠疫情减少1.38万亿,实际上除了基本需要以外,很多消费都停下来了。

疫情下,个体经济是什么情况呢?

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2月29日报告,通过支付宝的码商数据得到:全国个体经营户数9776.4万户。

按照平均就业系数,假定大概2.5个人,认为个体经济就业人数达到2.3亿。

这和2019年以及1月20日之前相比,湖北的活跃商户减少了接近60%,交易量减少了70%。

非湖北地区活跃的商户减少40%,交易量减少50%,这是对个体经济的冲击。

它同时影响生产和供给,一季度按下经济暂停键,带来歇业、停业,二季度更多的是欧美经济停摆对我们的冲击。我认为,今年上半年大概率负增长。

对GDP的影响,安信证券魏志超他们3月2日有一个研究,将其对GDP的影响分为三种情况:乐观、中性、悲观。

因为比较早,还没有研究海外疫情对中国的冲击,所以我用他们的悲观情景预测。

一季度经济增长会-3.3%,经济活动量会减掉10.8%。这是一个比较严谨的分析。(后来官方公布的数据一季度为-6.8%)


三、稳定和转型的目标、政策


政策一定要强调目标的直达性,最有效地实现目标,不要弯弯绕,让钱流到其他地方。同时政策一定要跟转型协同,不能与转型目标背道而驰。

1.稳定和转型的关系

首先是快变量和慢变量的关系。稳定是快变量,把经济稳下来,现在强调复工和纾困,转型是慢变量。现在快变量必须跟慢变量方向一致。

之前政府提出六稳:稳外贸、稳外资、稳就业、稳投资、稳预期、稳金融。其中大都是中间目标,我理解的最终目标是:

第一,稳就业保民生,这个是重心;

第二,稳增长;

第三,稳金融。

稳金融作为最终目标,是因为它是一个底线,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不能突破。

现在稳外贸基本上不能指望了。稳外资呢?短期不乐观,中长期也有不确定性。所以中国现在面临的是如何做好自己的事。

实际上就是通过两大短期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稳经济。

长期就是转型:推进结构改革和调整。

2.转型的主要内涵

第一,优化结构。从依赖外需到转向内需,从重资产转向高效能。

第二,市场化。由市场需求引导,提高供给的适应能力。

第三,培育高效率的经济组织。银行、投资者都面临“资产荒”,资产荒其实就是“好企业荒”,有效率、高成长、自律的好企业太少。

所以法律制度和有关政策要重点为高效率经济组织创造好的生态环境。

第四,转换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从对经济管控转向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中国现在抗疫比较成功,体现政府强大的干预能力在应对危机方面的有效性。

目前学者担心形成惯性,让政府管更多的事比较容易,让政府少管会比较难。

3.稳定和转型的政策

① 转型的方向和新动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转型方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刘鹤提到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

全面提升供给体系的适应力和创新性。供给体系不断优化、需求体系不断升级、金融体系不断适配。

新动能主要四大领域:

第一,高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政府非常关注,各方面政策也在配合。

第二,个性化消费制成品百花齐放。未来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强调个性化,其中有两个内涵,技术的内涵和文化的内涵。

所以消费制成品的生产,在未来要强调文化和技术内涵,而且是满足小众化的需求。

第三,高质量的现代农业。未来或者现在发展态势已经显现,现代农业也会出现三大趋势:大规模的大农业(东北)、滴灌式工厂化的现代农业以及高品质个性化的定制农业。

第四,最重要的领域就是消费服务业,未来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发展,人们对物质产品需求的比重会不断下降,对服务的需求、文化产品的需求占比会越来越高。

消费服务业也是中国未来唯一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大类产业。

可将消费服务业发展的热点作以下顺序:基本是保健、旅游、医疗、教育、培训、财富管理、养老。

养老大概10年以后会出现井喷行情,虽然目前也存在供不应求状况。

② 财政政策

目前数据显示25个省公布了未来几年的投资规划,高达49.55万亿。

中央提出了7类新基建,其实现在学者对新基建有疑问。

大家认为其中只有两项是新基建,其它的基本上还是传统基建,有的是由市场主导的高科技的产业应用。

政府大规模的投资规划,主要担心有两个问题:

第一,政府债务负担过重,很多地方政府已经要破产,再发债会有比较大的问题。

第二,投资效率非常低。

我一直的建议,包括国内部分学者建议,由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发行的特种债券,主要是用于两大计划:

第一,再就业培训。

第二,低收入家庭消费补贴。

③ 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都有比较大的空间

我国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更大,但是要强调政策的维稳和结构平衡效应。政策的结构化非常重要。

建议六大国有控股银行和领先的网络银行成立公益金融部。

由央行直接提供流动性,以低息或者无息贷款,帮助劳动密集型,消费制成品和消费服务类企业,以及个体经营者复工来解决资金断流的问题。

企业层面有两个概念:休眠和破产。

抗疫导致企业休眠,比如员工放假、企业歇业。休眠可以,复苏也比较容易,但是破产要再复产就很困难了,大规模破产局面会很难收拾。

所以,要提供流动性、无息贷款,甚至延长还款周期,帮助企业渡过收入断流的特殊时期。

当然,最后会有一些企业出问题,央行以及中投公司可以通过购买优先股,帮助有发展前途的困难企业。

如何纾困高负债的地方政府?

没有答案,据说财政部和人民银行都在研究地方政府破产怎么办。我认为应该进行有条件的救助,减员、降低开支,并且要推进财政的民主化改革。

④ 以改革促转型,转换政府职能

从行政管制主导经济转向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有四个问题:

第一,保护私有产权,特别要避免政府侵权。

第二,防范商业欺诈,保护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改善消费服务业生态环境。比如医患矛盾,抗疫之后,医疗医患的生态环境应该会有改善,更需要的是制度安排。

第四,引入优胜劣汰的干部淘汰机制,调整考核制度,地方政府应该以人均收入、人均GDP作为考核标准,而不应总量指标。

因为户籍制度慢慢放开,让老百姓有机会选择他们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是对地方政府落后低效的管理实施用脚投票。

这样一来,资源有限的地区允许人口流出,可以提高当地人均收入和人均资源拥有量,对留下来的人是好事。

最后对政府政绩实施第三方评估,这样才有可能把政府追求的目标和老百姓追求的目标真正地统一起来。


四、互动环节


问题1:疫情加速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的环保、医疗产业以及战略性等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有何影响?

回答:疫情冲击,好的方面是会加快中国转型,调整结构。

涉及老百姓健康方面,未来从中央到地方都会给予更多重视。希望出台更好的政策,促进医药和医疗服务业的发展。

其他的高新技术,包括5G、新基建,是促进经济转型的,从中央到地方也会得到重视。

问题2:您刚才提到,我国金融市场,尤其证券市场中,应该对科技型、成长型的企业,多一些融资通道?

回答:对,现在政府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包括未来的创业板,制度安排也会向科创板靠拢。

实际上未来股票市场也是结构性调整,当然高科技项目本身是高风险的,这种风险客观存在,不能避免。

股票市场提供的是风险分散的机制,让更多能够承受风险的人去分散承担,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和政府职能和立场的转变可以有效防范上市公司的坑蒙拐骗行为。

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就要把坑蒙拐骗、搞虚假信息的企业坚决剔出市场,把更多的资源留给高科技和好企业发展.

蛋糕就这么大,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后面我们的储蓄率也会下降。

有限的资金一定要用到刀刃上,而不是被少数利益集团浪费和转移。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大家都有收获。


内容来源:2020年4月9日,安泰EMBA直播栏目《安泰视界》。


进入 潘英丽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冠肺炎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09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