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洪:百年辛庄变新庄——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的调查思考与建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41 次 更新时间:2024-08-02 22:14

进入专题: 辛庄  

张英洪 (进入专栏)  

 

摘要: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通过营造优良的宜居宜业环境,聚集了一批批创客人才,推动了村庄发展,走出了一条环境好、人才聚、村庄兴的发展道路。在推进首批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中,辛庄村要紧扣北京城市功能定位,规划建设成为体现“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首都特色村;要把握大都市郊区化发展趋势,规划建设成为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村;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成为生态涵养区乡村绿色产业发展的健康典范村;要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规划建设成为现代价值观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的善治样板村。

 

作为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所辖21个行政村之一的辛庄村,有着数百年的建村历史,曾是一个十分普通平凡的北方村庄,但在2023年10月召开的北京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动员部署会上,辛庄村入选全市首批19个、昌平区唯一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行列。为探究辛庄村近十多年来的发展密码,助推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展望首都乡村未来前景,2023年10月—12月,笔者先后7次到该村调研,发现辛庄村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是“环境好、人才聚、村庄兴”,展现出的一条重要特征是“一村涵容一学校,一校激活一村庄”,深藏其中的一条活乡兴村密码是“开放、包容、融合”。辛庄村在发展特色草莓产业的基础上,积极营造优良环境吸引向上学校等城市要素进村发展,向上学校则以丰富的人才资源助力辛庄村发展,实现了城乡要素优势互补、有机结合,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村庄实践。入选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行列后,辛庄村应当立足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坚持首善标准,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努力建设成为一个拥有莓好产业、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美学品格、美满幸福,具有高国民素质、高文明程度、高生活品质的首都发达村庄。

一、基本情况

辛庄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东部,村域面积3407亩,其中农用地1671亩,集体建设用地985.4亩。在农用地中,耕地1075亩、园地546亩、林地46亩、其他农用地4亩。在集体建设用地中,农村宅基地600.8亩,共有宅基地360宗;现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11.5亩。2011年6月8日,辛庄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有股东1259人,股东实行静态管理。产改时点量化全村集体资产总额4268.8万元(含资源性资产)。2021年全村股金分红104.6万元,2022年股金分红85.96万元。截至2022年12月底,全村常住人口1670人,其中辛庄村户籍户数543户,户籍人口1013人,其中农业户319户626人,60岁以上人口340人。村“两委”干部9人,党员102人,村民代表47人。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27.2万元,农民人均所得19662元;2023年上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91.3万元,农民人均所得10157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辛庄村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庄进城谋生求发展,村庄成为老人的留守之地。与许多村庄一样,辛庄村属于典型的空巢老人村庄。但这个传统的普通村庄,最近十多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老人留守的空心村发展成为网红打卡村,这主要缘起于辛庄村顺应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积极营造优良的环境,吸引一批批市民下乡进村,使城市要素与乡村资源、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有机结合与融合发展,从而催生了该村从一个十分普通的村庄跻身到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的历史性飞跃。新时代的辛庄村是辛勤的新老村民在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存的城乡融合发展大潮流中共同创造出来的新村庄。

二、主要做法

辛庄村所在的昌平区是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确立了建设科教引领、文旅融合、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所在的兴寿镇有“北京草莓第一镇”之称。在昌平区委、区政府统筹推动和兴寿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辛庄村结合自身实际,主动适应城乡融合发展大势,积极营造优良的宜居宜业环境,团结和带领新老村民群众走上了一条“环境好、人才聚、村庄兴”的发展之路。该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引进民办学校扎根,开启自然教育兴村新起点

十多年前,辛庄村积极引进以自然教育为理念的民办教育机构向上学校进村扎根发展,从此开启了该村教育兴村的新起点。向上学校(原名南山艺术学园)创办于2009年,最初由20多位创办者选择昌平区小汤山镇讲礼村办学,当时只有3个班58名学生。2012年7月,向上学校搬至办学环境更好的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的果满地扎根发展。在当年一些地方对市民进村创业并不欢迎甚至歧视排挤的情况下,辛庄村李志水书记却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引进向上学校(2022年南山艺术学园与昌平向上学校合并,统称为向上学校,另保留南山艺术幼儿园),并为向上学校(南山学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创造了适宜的创业生活环境。向上学校(南山学园)是由一批心怀自然教育理想、向往乡村田园生活的市民,到乡村寻找宜学宜居环境而创办的新式民办教育机构。他们推崇和践行自然教育,秉持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理念,注重传承和弘扬我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传统,深得不少对城市生活感到焦虑和厌倦的市民们的认同。当年辛庄村“两委”干部在一家民企老板拟高价租地建私人庄园与几个市民只能低价租地办学之间,最终决定将村里一块30亩地以年租金45万元租给了相对更少租金的向上学校(南山学园)。当时村干部认为在村里办文化教育要比建私人庄园更好。正是村干部这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在成就了向上学校(南山学园)的同时,也成就了辛庄村。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辛庄村“两委”栽的“梧桐树”就是营造了吸引城市要素进村的良好环境,而向上学校(南山学园)就是辛庄村引来的“金凤凰”。向上学校(南山学园)最初在辛庄村办学时只有6名学前教育的学生,2023年已发展到330多名学生、80多名全职教师。该校授课老师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占46%,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2%。向上学校(南山学园)是辛庄村最近十多年取得突破性发展极为重要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拥有高学历、高收入的向上学校(南山学园)学生家长们常年租住在该村生活和创业,日积月累汇聚成了该村文化教育兴村的强大能量。

(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树起生态健康立村新标杆

为改变当年村庄人居环境比较恶劣的状况,为向上学校(南山学园)师生、新老村民营造干净卫生舒适的人居环境,辛庄村“两委”干部与向上学校(南山学园)学生家长们共同开展了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6年3月,向上学校(南山学园)学生家长杨婧、唐莹莹等7位妈妈率先在村里组成“净公益”环保小组,开展“减塑环保”行动,坚持不用、少用塑料袋、纸杯等一次性物品。2016年6月9日,辛庄村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全村取消垃圾堆放点和垃圾桶,实行“两桶两箱分类法”,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前列。所谓“两桶两箱垃圾分类法”,就是全村各户在家中将厨余垃圾放一桶、其他生活垃圾放一桶,将有毒有害垃圾放一箱、可回收物品放一箱。村委会分别对应“两桶两箱”进行收集,实现垃圾不落地。经过两年努力,辛庄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成功创建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辛庄模式”。2021年4月辛庄村被评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018年兴寿镇以辛庄村为样板,在全镇其他20个村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兴寿模式”。2019年,辛庄村“两委”根据兴寿镇党委、政府统一工作部署,集中开展了村庄环境治理,拆除了私搭乱建,进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2020年1月4日,向上学校(南山学园)学生家长们联络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良食基金在村里举办“新年食尚发布会暨辛庄良食节”活动,传递健康饮食和环保文化,提倡绿色有机食品,倡导安全健康生活。2021年1月,辛庄村被评为“首都文明村镇”,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水被授予“首都环保达人”称号。2021年1月8日,在《新京报》第14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杨婧获得感动社区人物金奖。

(三)营造乡村创业环境,形成人才产业兴村新气象

辛庄村“两委”为向上学校(南山学园)的师生及学生家长们不断营造良好的就学就业创业创新环境,实现了新老村民的和谐共生与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2020年至2022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越来越多来自北京中心城区乃至全国各地的高知人群为躲避疫情、远离都市,纷纷将孩子送到辛庄村里的向上学校(南山学园)学习,自己则租住村民闲置房子生活和创业。据初步统计,到2023年12月,辛庄村向上学校(南山学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400名学生、200多户新村民,在新村民中有7名博士、72名硕士、125名本科、59名党员齐聚辛庄村生活创业。传统村庄自身不可能培养产生并留住如此多数量、高素质的人才群,这为人才兴村提供了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正因为辛庄村为各种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良好政治生态和人文环境,从而将一个曾经寂静的空巢老人村激活成了创客云集、业态繁多的产业兴旺村。截至2023年12月底,该村共有外来创客70余家,其中教育培训11家、餐饮14家、民宿12家、医疗健康7家、非遗手工7家、超市6家、咖啡馆4家、糕点茶艺4家、露营营地1家、农业企业8家,新村民带来社会资本投资累计达1.2亿元。新村民的创业与生活,每年为村庄创造租金收入1053万元,明显带动了本村原住村民就业增收、拉动了农特产品的生产销售、提升了村庄教育文化品位。辛庄村创客创业的影响力也辐射到周边的东新城村、西新城村、上苑村、下苑村等9个村。辛庄村每两周举办一次环保市集,形成了京郊网红一条街,每次环保市集吸引1000人左右的体验消费者。草莓是该村主要种植作物和特色支柱产业,辛庄村依托2013年3月就开始举办的北京农业嘉年华,推动了全村草莓的种植、销售和农旅体验等活动。“昌平草莓”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兴寿镇被称为“北京草莓第一镇”。昌平草莓看兴寿,兴寿草莓看辛庄。辛庄村在2003年就开始种植近300亩的红颜草莓。2023年底,全村现有温室草莓大棚518栋,种植面积310.8亩,草莓总产量486吨,总产值1742.86万元。此外,该村还有蔬菜大棚28栋,种植面积42亩;苹果种植面积146亩。经过多年的发展,辛庄村已初步形成了以绿色有机草莓为主导的乡村特色种植业与以民办教育为带动的乡村都市型服务业这两大产业集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特色产业兴村新格局。

(四)推行共建共生共享,绘就和美乡村治理新画卷

目前,新村民与辛庄村原住民大约各占村庄常住人口的一半,新老村民共同构成了新时期辛庄村的生活共同体。辛庄村“两委”秉持共建共生共享理念,积极搭建有助于村“两委”干部与新老村民、新村民与老村民、村庄内部与外部世界、能人创业与共同富裕、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创共生、相得益彰的“五色金桥”,营造了良好的村内政治生态和村庄人文环境,丰富了村民的七彩生活,展现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共建共生共享的生动实践,为村庄的持久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搭建红色服务桥。村“两委”为新村民创业与生活提供租房、租地、用水、修路、停车等各方面服务,为老村民提供出租房屋、销售农产品、就业、养老等方面服务。积极组织新老村民参与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二是立足自然环保,搭建绿色生态桥。村“两委”紧紧依靠新老村民,村立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自然教育观、生态产业观,共同开展“净塑环保——垃圾不落地”活动,发展绿色有机草莓产业,推行绿色低碳生活。三是着眼人才兴村,搭建青色人才桥。一方面,吸引优秀人才来村里投资兴业,千方百计为新村民营造更加优良的创业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新村民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品位的优势,弥补村里人才严重不足的短板,特别聘请向上学校(南山学园)副校长为村长助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原住民中的致富带头人,选派年轻人参加抖音乡村致富带头人培训,鼓励和欢迎新乡贤回村参加“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四是凝聚社会力量,搭建橙色公益桥。充分发挥荣誉村民、友好商户、向上青年等社会力量,支持和引导志愿者发起和参与环保、良食、孝老、助残、文化、教育、阅读等公益活动。2023年2月,在第十二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书香京城系列评选中,辛庄村荣获“书香社区”奖。五是实现融合发展,搭建蓝色和谐桥。辛庄村将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村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传承纯朴民风,建设平安村庄,促进新老村民和谐共生、融合发展。2022年12月,辛庄村被评为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三、思考和建议

最近十多年来,辛庄村实现了从京郊一个普通村庄到脱颖而出跻身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行列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开放、包容、融合是其发展的活村密码。未来几年,辛庄村需要实现从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到建成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及村强民富、生态宜居、数字乡村、文化繁盛、文明善治的全市乡村振兴样板村的新飞跃,同样离不开开放、包容、融合的兴村要诀。开放容融活乡兴村。为使辛庄村在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中实现高质量的全面振兴,努力建成高水平的首都发达村庄,形成“中国辛庄”的乡村品牌,我们重点提出如下几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一)紧扣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着力将辛庄村规划建设成为体现“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首都特色村

首都乡村既是展现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的广阔空间,又是展示中国文明形象及北京首善标准的重要窗口。首都乡村,是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乡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乡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乡村。建设首都乡村,就是要充分体现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责。

在制定辛庄村示范村创建规划时,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将北京“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责融入到示范村创建规划之中,着力建设首都特色村。

一是在政治中心功能规划建设上,要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将京郊乡村作为承担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场所进行高品位的规划建设。可以考虑将辛庄村作为具有中国农味、北京韵味、乡村品味的一个重要乡村场景,规划建设体现中国特色、展现首都特点、呈现草莓特征的现代生态农场,突出规划建设北京草莓研学第一村、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村、生态文明建设样板村,为承接有关国家政务活动营造重要的乡村平台。

二是在文化中心功能规划建设上,要弘扬和建设辛庄村世代相传的中华传统农耕文化,依托有机草莓和向上学校(南山学园),开设辛庄文化大讲堂,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团,建设草莓文化馆、草莓文创研学园,推动草莓文化、自然教育文化、都市农业文化、城乡融合文化、乡村艺术美学等规划建设。重点要围绕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方式,利用重要传统民俗节日,持续举办为村里老人贴春联、送月饼、百家宴、村晚等创意文旅活动,助推学习型村庄、书香村庄、和谐村庄、草莓艺术村庄、美学村庄建设,形成体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城乡融合新文明。

三是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规划建设上,充分发挥辛庄村自然田园风光、悠久农耕文化、城乡融合发展、多元文化共生的独特魅力,围绕“自然学堂、莓好辛庄,在辛庄看见未来村庄”定位,突出有机草莓、自然教育、乡村文化的主题,以开放、包容、融合的心态和视野将辛庄村规划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交往活动重要功能的乡村大舞台之一,为官方与民间丰富多彩的国际交往活动提供京郊田园式的国际知名乡村品牌“中国辛庄”。

四是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规划建设上,对接昌平未来科学城、农业中关村,围绕有机草莓、自然教育、农文旅研等特色优势,将辛庄村纳入乡村科技研发基地和科技应用示范区,突出数字乡村的建设、应用与示范;依托有机草莓、向上学校(南山学园),拓展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强化科学普及,培育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文化。实施科技+农业、科技+乡村等“科技+”系列工程,加强乡村数字新基建,提升村庄产业发展和村庄治理的数字化水平。

五是在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规划建设上,关键是要结合乡村特有功能、立足辛庄村实际,发展高质量的生态农业和乡村服务业,重点是要提供有机草莓等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崇尚自然的现代全人教育、观光休闲的田园美景、旅游体验的乡村生活、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软硬环境,努力将辛庄村打造成为北京有机草莓第一村、食品安全第一村、自然教育第一村、营商环境第一村、北京服务第一村。

(二)把握大都市郊区化发展趋势,切实将辛庄村规划建设成为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村

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并存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共同特征。简单地说,城市化就是农民进城,逆城市化就是市民下乡。作为超大城市,北京的逆城市化现象早在21世纪初就已显现,具体表现为郊区化,郊区化是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扩散的现象,是逆城市化在大城市郊区的呈现方式。北京的逆城市化现象既有政府主导的以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也有市民自发选择离开中心城区到郊区乡村居住生活与创业就业的自觉行动。辛庄村就是在北京逆城市化即郊区化发展大势中因市民下乡进村而发展起来的新村庄。逆城市化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宝贵机遇。推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以作为全市首批乡村振兴乡村创建村,辛庄村要在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列,做出示范。

一是着力落实和创新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居民户口身份上的平等和自由迁徙。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打开城门,让农民进城成为新市民;也要打开村门,让市民下乡成为新村民。作为一个统一的现代国家,我们要建立健全全国城乡统一、开放、平等、公正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框架,其中包括实现城乡居民户口身份上的平等和自由迁徙。应当将国务院和北京市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最新政策意见真正落到实处,取消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本地户籍与外地户籍的划分,按常住人口居住地统一登记居民户口。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选择进城就业居住生活就将其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市民选择下乡创业居住生活就将其登记为乡村居民户口。坚持户口随人走,社保随人转,从根本上解决人户分离问题。人始终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宝贵的第一资源,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加剧,人口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将更加突显出来。建议取消“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的称谓,统一将进城的农民称之为新市民、进村的市民称之为新村民。辛庄村原住民中的年轻人大量进城就业居住生活,而留守在村里的老年人很难支撑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新村民已经成为该村发展最为重要的生力军。为此,要将辛庄村常住人口中的新村民户口统一登记为辛庄村居民。切实保障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是从根本上破解乡村衰败、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

二是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便利化。目前辛庄村常住人口中新老村民大致各占一半,属于大城市郊区率先呈现城乡融合发展自然形态的村庄,与传统村庄以及传统城区的人口结构形态完全不同,这对于城乡融合型村庄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性提出了新的现实要求。在示范村创建中,既要加强乡村产业项目、村庄风貌提升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等硬件规划建设供给,更要突出加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乡村公共治理项目等政策法律法规制度软件的规划建设供给。第一,在村庄风貌提升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方面,要尊重自然,守护传统,敬畏文化,保护村庄特有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地制宜进行村庄微改造、精提升,加强“无废村庄”建设,重点加强村庄污水有效处理和达标排放,提升生活垃圾以及生产垃圾有效处理水平,强化美化、亮化,建设美丽庭院,实现村庄森林化、花园化、田园化、艺术化,进一步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展现“诗意栖居”的新境界。第二,在乡村教育文化方面,要把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落到实处,坚持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并重,强化教育兴村理念。在公办教育上,要加大教育投入,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也要尽快实行免收学费和杂费,建立学生免费午餐制度,保障学生吃得安全放心。建立普惠性的学生福利和家庭教育福利制度。大力创新教育方式,加强自然教育、通识教育、乡村艺术美学等教育,着力解决教育严重内卷化问题,大幅度减轻学生及其家长作业负担。在民办教育上,首先要着力解决向上学校(南山学园)继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创造更加优良的办学政策制度环境。第三,在村庄公共文化建设上,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村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传承弘扬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推动艺术乡村建设,规划建设村民俗博物馆、村文化馆、村图书馆、村史馆,组织编纂村史。结合有机草莓、自然教育、农文旅研、城乡融合等特点,举办百家宴、村晚、草莓品鉴会等乡村文化艺术活动,结合草莓和自然教育元素丰富农民丰收节活动内容,以“文”的艺术、“美”的力量推动文化兴村。第四,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着眼村庄常住人口需求,加强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投入建设,方便新老村民就近方便就医,并朝着免费医疗的目标不断提高村民就医报销比例。2023年北京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924元,福利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839元,合计为每人每月1863元,与城镇职工养老金的差距较大。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参照城镇职工养老标准以及台湾农民养老标准,加大健康养老服务投入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标准,缩小城乡养老待遇差距,提高村民老有所养水平。

三是积极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2019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城市要素在向乡村流动时,作为城乡二元体制重要一元的传统农村封闭性体制机制没有相应地得到系统性改革和创新,造成了比较突出的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畸形社会现象,亟须解放思想,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第一,健全农民市民化、市民村民化的机制。顺应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开放、公平的制度体系,同步提升城市包容性和乡村包容性,确保农民进城变市民、市民下乡当村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系统性地将下乡进村居住生活和创业就业的市民作为当地新村民来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第二,按照“三权分置”要求创新土地制度。放活和保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让更多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经营权而成为新农人。在解决新村民住宅问题上,按照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要求,近期要放活农村宅基地和农民房屋的使用权,赋予新村民租住原居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的使用权,并予以颁证保护。依法保障原住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受侵害。第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方式。随着人口自然老化与流动,已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所确定和固化的原初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东)将日趋减少甚至最后消失。必须与时俱进增补新村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有效延续和维护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创设集体经济组织新成员(新股东)身份,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做到既不侵害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东)的正当权益,又有利于集体经济组织吸收新成员(股东)后的可持续发展。对标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定位和新村民的优势资源,加大村党支部办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力度,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下设立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建立平台公司,推进乡村经营,从新村民中优先选拔任用乡村经营优秀人才。可借鉴浙江经验设立强村富民公司,负责村庄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品牌打造、乡村休闲观光体验旅游、承接村庄工程建设和管护、物业服务等事项;结合本村实际设立和发展草莓合作社、自然教育合作社、旅游合作社、住房合作社等。通过基层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造福村民群众,促进共同富裕。

(三)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明确将辛庄村规划建设成为生态涵养区乡村绿色产业发展的健康典范村

绿色发展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健康环境、守护健康生活、保障健康身心的理念。辛庄村要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实现绿色发展,重点是要突出以有机草莓为主导的乡村特色型种植业、以民办教育为带动的乡村都市型服务业这两大特色支柱产业,明确“莓好产业、自然教育、农文旅研”等乡村产业发展定位,推动和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乡村艺术化、艺术乡村化,打造食品安全、生态文明、城乡融合、村民共富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绿色发展的健康村庄。

一是紧密结合全市“五子”联动要求实践绿色发展。辛庄村要主动参照或参与全市“五子”联动,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有机草莓、自然教育、农文旅研、乡村治理等为重点,推动乡村产业和乡村生活的生态化、绿色化、艺术化、健康化。第一,在参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强化科技赋能,积极对接“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平台,引进科技要素入村,提升科技素养,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插上科技的翅膀,重点引进和发展有利于有机草莓、自然教育、农文旅研、乡村治理等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主动与国家和市属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合作,多方面开展科技示范项目,建设以有机草莓、自然教育等为主题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自然教育园区、草莓研学园区,提升草莓、教育、文旅等乡村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健康保障水平。第二,在参照“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上,强化改革赋能,重在深化乡村绿色产业领域改革开放,发展有机草莓等高质量的乡村绿色产业以及自然教育等新型乡村服务业,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乡村营商环境和开放型的乡村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第三,在参照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上,强化数字赋能,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有机草莓、自然教育、农文旅研、乡村治理等生态农业和乡村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着力促进数字技术与有机草莓、自然教育、农文旅研等乡村绿色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赋能生态农业、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赋能乡村健康服务、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更好满足创客等乡村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第四,在参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上,强化质量赋能,重点是大力发展以绿色有机草莓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以自然教育为引领的乡村新型服务业,打造绿色有机草莓生产加工品牌,为村庄生活人群和其他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的农副产品,大力推行草莓、蔬菜、玉米等农作物的绿色有机种植和加工,推广自然教育、有机面包店、有机咖啡店、有机茶馆、有机餐厅和有机民宿等发展,率先建设首都健康有机乡村。第五,在参与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迫切需要将京郊乡村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一道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鼎立三足”之一进行统筹规划建设。从全市层面看,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首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绿色发展,通过承接疏解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京郊乡村振兴,以京郊乡村振兴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在制定政府主导非首都功能疏解到京郊乡村政策制度的同时,高度重视制定市场自主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到京郊乡村的政策制度。从辛庄村层面看,一方面要更加积极主动承接从市中心城区自主疏解到村里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城市要素,为向上学校(南山学园)等众多来自都市的乡村创客排忧解难,进一步营造可以预期、长期稳定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要主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大范围内加强生态农业合作发展、农文旅研合作共享,扩大和形成辐射京津冀的村庄生产生活圈。

二是充分利用村庄周边特有的外部优势资源推动绿色发展。跳出村庄看村庄,以更宽广的视野将辛庄村周边特有的外部优势资源纳入规划建设之中。辛庄村距北京大杨山国家森林公园10.3公里,可以将辛庄村作为北京大杨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休闲旅游体验度假村进行规划建设。辛庄村北靠燕山山脉,京密引水渠穿村而过,可借此做好绿色发展的山水大文章,开辟登山健身步道,发展乡村体育;规划建设燕山文化艺术馆、京密引水渠博物馆、艺术馆。主动对接昌平未来科学城,为在辛庄看见未来村庄注入科学元素与活力因子。通过引进科技元素发展科技农业、开设科技小院、建设科技之村。依托距北京农业嘉年华3.6公里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有机草莓品牌和其他有机农业品牌,建设草莓研学园、有机农业园。辛庄村距离中国国家版本馆3.5公里,可借助中国国家版本馆优势,强化文化赋能,实现联动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绿色农耕文化,建设辛庄村史馆、乡村博物馆、乡村文化馆、民俗艺术馆,组织编修村史村志,推动绿色文化兴村。

三是切实立足本村农味乡情优势和现有基础提升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辛庄模式”提升工程,规划建设环保主题公园,在新的起点上发挥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带动效应,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行动,推动乡村美学发展,大幅度提高村庄林木花草覆盖率,建设首都森林村庄、花园村庄、艺术村庄,营造乡村“诗意的栖居”。调整优化生态涵养区产业禁限目录,发展与生态涵养功能相适应的绿色产业,拓展绿色产业发展空间,落实有机草莓等绿色产业用地保障,推行村庄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精加工,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村、食品安全村、饮食安全村,保障新老村民和游客“舌尖上的安全”。促进有机草莓和自然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有机草莓品牌建设,打造北京草莓研学第一村,形成有机草莓+自然教育+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持续推进京郊网红一条街建设,提升吸引广大市民参与体验的乡村网红市集的内涵和品质。加强与周边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村庄、合作社、农场、企业等建立有机农产品生产销售联盟。充分发挥向上学校(南山学园)的资源优势,持续推动自然教育等乡村新型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建设产学研一体的自然教育园区,设立创客中心,切实为乡村创客提供更优良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展现“北京服务”的乡村样板。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示范村创建的同时,通过优化村庄营商环境,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积极对接各类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进村入户,紧密结合绿色有机草莓等生态农业发展、乡村创客等新型服务业需求,在乡村大地上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支持示范村创建五篇大文章。推动金融机构为辛庄村有机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乡村创客创业、村民共同富裕等提供金融服务支持,着力建设金融惠农示范村、金融兴村示范村。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工作力度,将草莓等有机农产品种植纳入农业保险,发挥农业保险在稳定新老农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收入预期,建设农业保险示范村。

(四)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力将辛庄村规划建设成为现代价值观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的善治样板村

2023年6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北京燕山脚下、昌平区兴寿镇域内、距离辛庄村3.5公里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首都乡村善治,必须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念、目标、制度和行为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维度上看,就是要传承和弘扬“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九州共贯、多元一体、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厚德载物、明德弘道、富民厚生、义利兼顾、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等突出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世界维度上看,就是要倡导与推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时代维度上看,就是要坚守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辛庄村的善治,必须秉持首善标准,体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方向和要求,建设具有高国民素质、高文明程度、高生活品质的现代文明乡村,实现乡村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出既富有中华文化底蕴又彰显现代文明价值的当代中国乡村文明新形态。

一是要彰显和推行开放包容融合的善治之要。“开放、包容、融合”曾经激活了面临空心化的辛庄村,现在和将来也必将助力辛庄村的全面振兴。第一,坚持开放活村。改革开放是决定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扩大乡村开放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必须改革创新封闭性的村庄政策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制度型开放的现代文明村庄。当前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重在放活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三权分置”的要求,一方面放活土地经营权,为进村的新农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土地资源要素;另一方面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为进村的新村民创业生活提供居住保障和创业需求,实现新老村民共赢,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此外,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保障村集体产业发展用地以及新老村民创业用地基本需求,放松不必要的过度政策限制,维护和发展村集体及新老村民的发展权。第二,做到包容兴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包容性政策制度,实现新老村民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包容性村庄,营造多元共存、文化包容、公开平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乡村市场和社会环境,提供均等化的乡村公共服务,给每个人以公平的机会,让所有人生活有希望、奋斗有回报、困难有帮扶。第三,实现融合强村。万物相融而共生,融合发展强村庄。在新老村民融合共生上,创造多种形式推动新老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开展尊老孝亲活动,让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城乡融合发展上,积极破除妨碍城市要素自由进村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吸引城市各类要素流向村庄,赋予进村居住创业就业人员以新村民的身份和平等的村民权利。在产业融合发展上,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点突出有机草莓、自然教育、农文旅研的融合发展。

二是要坚持和践行自治法治德治的善治之道。坚持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不二选择和必由之路。第一,强化党建引领之魂。党建引领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向、价值取向、问题导向、社会动向等方面的引导和把握上。根据该村新老村民党员超过100人的实际,可以成立村党委,在新村民中成立党支部。村党组织要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体化、实践化,着力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树立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乡村标杆,切实解决新老村民群众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崇文明、优环境、聚人才、强服务、办实事,实现党建兴村。第二,夯实村民自治之基。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宝。村民自治是保障和实现村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安排,要强化村民群众或村民代表对村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履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特别是要根据村庄常住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相关地方法规和政策,将在本村居住生活创业就业的新村民纳入村民委员会选举,实施按常住人口参与村庄社区公共治理,开拓村民自治新局面。设立村议事委员会,由新老村民共同参与,积极建设现代乡村新型自治示范村。大力发展村庄社会公益组织,凝聚社会力量,建立村志愿者工作服务站,团结新老村民志愿者,推动村庄公益事业发展,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区治理功能,实现自治兴村。第三,筑牢现代法治之本。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兴则乡村兴。结合实际,加强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的现代法治教育,传播现代法治理念,弘扬现代法治精神,形成党员干部和新老村民群众共同遵纪守法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强化对各级党员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权力无论大小,都要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保障新老村民各项基本权利。在法治的轨道上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根据2023年12月公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理念,将辛庄村打造成“北京服务”的乡村样板区。建立健全村庄法律服务和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更高水平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争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实现法治兴村。第四,厚植德治之根。道德是社会文明的标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村无德不治。无论是治国还是治村,都离不开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尊崇仁义道德的中华传统美德,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理念贯彻落实到乡村治理的全过程,坚决反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理念进行简单口号化、标语化而不能实践化、行动化的现象。针对乡村社会实际存在的各种社会道德问题,充分发挥新村民的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乡村道德文化建设,为乡村善治厚植道德基础。一方面,村党员干部、新乡贤等新老村民精英人群要带头修身行善、诚实守信,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弘扬活动,为树立村庄道德新风尚率先垂范,春风化雨。另一方面,在加强个人道德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积极推进村庄公益活动,加强志愿者、义工队伍建设和精神弘扬,推动实现公益兴村。全面提升村庄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水平,推动乡村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提升国民素质、文明程度和社会道德水准,实现道德兴村。

三是要保障和发展人权产权治权的善治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推进乡村善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乡村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乡村人权事业发展。具体说,在推进辛庄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点是要保障和发展新老村民的人权、产权、治权,维护和发展新老村民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权利和选择自由。第一,在尊重和发展人权上,就是要尊重、保障和实现新老村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尊严。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障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及公民享有的各项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当前关键是要以改革开放精神给村庄松绑、给村民松绑,充分激发社会的活力和村民的创造力。重点是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确保新老村民在户籍身份上的平等权和迁徙自由权;严格约束和防止公权力的滥用,有效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障和发展公民的受教育权,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基础上,尽快将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纳入免费教育体系;民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要严格执行北京市2023年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的指导意见》,鼓励有志向有条件有资源的民办教育机构和仁人志士率先探索实行民办教育免费化;建立健全与首都经济发展水平相称的高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各种从业人员在社会保障待遇上的差距,特别是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养老金标准,推行免费医疗,建立鼓励生育的普惠型家庭福利制度。第二,在尊重和发展产权上,就是要赋予和保障新老村民更加充分而完整的财产权利。有恒产者有恒心。保护财产权利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文明的重要标志。严格执行《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贯彻落实《物权法》,有效保护新老村民的财产权利,依法严惩侵犯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个人和组织;切实保障村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坚决制止、消除和惩处非法暴力强拆村民住宅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新农人、新村民依法通过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获得的土地经营权、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等权利;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乡村营商环境,切实保障新村民投资创业的各项权利,形成保护乡村企业家、乡村创客、新农人等投资人财产权利的优良法治环境。第三,在尊重和发展治权上,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现代乡村的民主治理规则,用制度体系保证新老村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所谓治权,就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利。辛庄村新老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有不同的层面,单就村庄社区层面来说,就是全面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治理。具体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村民自治制度和方式,将新村民纳入村民自治范畴,与老村民一道共同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村庄原住民中年轻人群离村进城、留守村庄的老年村民自然老去,如果没有新村民的进入与参与,村庄必然空心化而走向衰败,没有村民的村民自治也将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村庄治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创造性地将新村民纳入现代村庄治理的制度框架,充分发挥新村民普遍具有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优势,推进和提升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转自:《北京农村经济》2024年第1期、第2期

进入 张英洪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辛庄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发展社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97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