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考察佛教与科技的关系,不得不面对相当吊诡的现象:一方面,近代自然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证实了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佛教思想与科学发现的高度相容性。另一方面,佛教虽然在历史上罕见扼杀科技创新、迫害科技人士的事实,但近代以来受佛教影响的东方国度科技落后于西方,也是不争的事实。周瀚光教授主编的《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一书,以宽广的视野和翔实的史实,论证中国佛教在数学、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生物学、地理学、建筑工程学、古代技术以及博物学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这部皇皇大著,不仅填补了中国佛教史和中国科技史的研究空白,也促使人们对佛教与科技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对佛教来说,科技属于世间的学问。
关键词:佛教;科技;佛学;世间;智慧;真理;思想体系;语言文字;成慧;五明
考察佛教与科技的关系,不得不面对相当吊诡的现象:一方面,近代自然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证实了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佛教思想与科学发现的高度相容性;另一方面,佛教虽然在历史上罕见扼杀科技创新、迫害科技人士的事实,但近代以来受佛教影响的东方国度科技落后于西方,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把中国科技落后归咎于佛教思想,未免是倒果为因,这应该引入更宽广的社会史和制度史的研究视域。
周瀚光教授主编的《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一书,以宽广的视野和翔实的史实,论证中国佛教在数学、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生物学、地理学、建筑工程学、古代技术以及博物学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这部皇皇大著,不仅填补了中国佛教史和中国科技史的研究空白,也促使人们对佛教与科技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
佛教思想与科学技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在佛教语境中,“世间”包含有情与国土二者,指迁流变化的现象世界。质言之,佛学建立在对现实人生及所处环境的批判基础上。“出世间”,即否定﹑出离﹑超越世俗的意思。佛学把人生存在的痛苦及对世界认识的迷妄,归结为人与生俱来的烦恼与所知二障。佛教讲“空”,并非指世界本身虚妄不实、空无一物,而是“空”掉主体对客观世界在认识上的执著。佛教思想来自宗教修行的特殊体验,又以亲证这种体验为归宿。体证真实与究竟解脱构成了佛教一体不二的轴心,对真实的彻证,也就是解脱的完成。
佛学有教证二法:证法,指佛陀所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这是佛教思想体系的神圣性根源,也是历代佛教徒修道实践所要达到的终极归宿;教法,指运用语言文字和礼仪制度,对证法所悟到的真理进行诠释,用系统的理论、规范的组织制度和具像的表达方式在人间传播。体证真实的智慧,可分三个层次:①闻所成慧:通过语言文字,学习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此即佛教所说的五明学问;②思所成慧:对经由阅读和听闻所获得的智慧,经过抉择思虑,明辨是非、贯通条理后所得到的智慧;③修所成慧:由闻、思得到的智慧,在禅观修成的澄明状态中,彻底清除心灵障敝,如实观照世界实相所证悟的智慧。闻慧与思慧,基于理性层面;修慧,则超越理性的分别局限,进入无分别之实相,同时又含摄理性的一切认识成果,此即《维摩经》所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由此可知,佛学基于理性而超越理性,立足人间而超越人间。
真谛,是出世间的真理;世俗谛,是世间的真理。对佛教来说,科技属于世间的学问。然而,在真俗不二的二谛论中,理性认识得以安立,科技乃至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故大乘经论说:“菩萨行,须向五明中求。”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包括了当时世间生活和出世间解脱的一切学问。对出世理想境界的追求,就体现在世间一切活动之中。佛学蕴涵着精深博大的智慧,它与时俱进,容纳一切科技成果以丰富自己的思想体系。就科技层面而言,佛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现代科学仅仅窥其冰山之一角,需要人们不断地攻克其奥秘。
(作者系复旦大学宗教学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