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别珞珈
敌后抗日频出发
戎马倥偬战淮海
女中豪杰少奇夸
——纪念杨纯同志诞辰101周年
61年前的1957年,我在北京医学院就读三年级,那年春季开学后不久,同学中传开了北京医学院新调来一位女书记,是从老解放区来的,还兼作我们1959级两个大班360人的"辅导员",听说要给我们作报告,大家都很兴奋和期待。
在这里,辅导员打了引号,是想表明,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辅导员,院党委书记杨纯同志(以下简称杨纯)亲自兼作我们的 "辅导员",这好像是一件稀罕的事,是我大学阶段值得回味的幸事。
一
杨纯报告讲的是"我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革命经历"。可以说,那是一堂生动的学习中国革命史的辅导报告。贯穿着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卓越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使我们看到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怎样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成为敌后根据地的战斗员、出色的领导者的传奇经历。那时,杨纯刚进入40不惑,身材比较高大,庄端和蔼,目光有神,给人以一种亲切感。我是第一次听这样的报告,讲的是她从1935年到1945年的亲身经历,听来清晰新奇,紧张真切,扣人心弦,仿佛把我们带到那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令人钦佩和赞叹不已!
下面从几个方面,夹叙带议地对杨纯的精彩报告作些片断回忆。
第一, 杨纯首先讲到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她说父亲是有进步思想的同盟会员,早年留学日本,推崇工业救国,回国后与詹天佑一起参加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设计施工,是中国铁路建设的先驱者。她说自幼人家都喊她为"假小子",胆子大,气力大。长大后随父亲在武汉上中学,读大学,个性很强,敢作敢为,一心想要像父亲那样做一番事业,而开明的父亲对她参加抗日爱国活动也是支持的。
第二,杨纯讲到自己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唤起抗日救亡的决心。
众所周知,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很快得到了天津、武汉、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学生的响应。
杨纯说,一二·九运动促使自己抗日热情高涨,斗争昂扬。当时自己还未满18岁,也就17岁多吧,正在武汉读高中,可能由于自己办事果断,说到做到,勤于奔波,善于组织联络,她被推崇为全市大中学生秘密学联负责人,并担任全市大中学生大游行总指挥,带领数千学生走上街头,呼吁抗日救亡。她说那次武汉学联大游行的成功大大提升了自己抗日救亡的信心和决心。
一二·九运动次年的1936年,她考入了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她说由于受到一二·九运动的战斗洗礼,人在教室,心系救亡,脑子里总是响着爱国学生的怒吼:"华北之大竟然放不下一张学生的书桌!"她说自己身在华中,感到很快也是同样的命运,她说自己实在是坐不住了。
第三、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国难当头,山河破碎,她决心投笔从戎。
她说自己放弃大学学习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思想斗争,就毅然走上抗日救亡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她与一位高班大学同学一起去北京,终于找到了地下党组织,后来辗转到山东参加八路军进行抗日斗争。杨纯满怀激情地说,1937年20岁的她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己由一个爱国学生成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战士,从此,时刻要求自己永远忠于党。她说在敌后根据地的生活与大学校园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重天,不仅是艰苦,而且经常处于危急、危险的情况 。她在敌后根据地的工作地区和职务经常变动,往往是临危受命。她总是拼尽全力及时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四,杨纯特别讲到平生第一次击毙日本鬼子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她说像她这样一个从大城市来的女大学生居然拿起武器亲手打死日本鬼子,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她说战争真是锻炼人啊!1938年她在担任八路军山东抗日第四游击支队队长时,冒着你死我活的非凡的勇气直接抗击日本鬼子。这一段讲演我记忆很深。就是说她不仅作根据地党委、特委工作,宣传组织工作,而且还在一线杀敌。她说在一次没有料到的日本鬼子的扫荡中,形势非常险恶,根本来不及思考,她毫不犹豫地命中了步步逼近的那个迎面而来的凶恶的鬼子。啊!她讲到这是她第一次亲手杀死敌人,她都不相信自己居然打死了鬼子,当时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口中不断喃喃地说:"我打死了鬼子,我打死了鬼子"。说时迟,那时快,在她的带领下全队战士勇猛追击,终于转危为安。她说她永远也不会忘记这第一枪。是的,这第一枪,是一个女大学生在战火中成长为游击支队队长,神枪手的重要转折。听着,听着,我们拼命鼓起掌来。
第五,承担使命,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
杨纯说她投身革命后,最艰巨、最持久、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就是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这是她革命生涯中最最难忘的篇章。她指出淮海的自然形势非常特殊,是包括准阴与海州(即江苏连云港--笔者)在内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包括数十个地市。她说这种4省交界的地方就有"4不管"的漏洞,最适合游击战和建立根据地。
她指出,淮海地区的沐阳是苏北的门户城市,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沐阳的张圩乡又是3个县交界的地方,敌我双方有时成拉锯状,斗争形势异常复杂。她引用老区乡亲们的话说,"沭阳当年抓把泥土都能挤出血来",是的,那是抗日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的真实写照。这个张圩乡曾是中共多个重要的党委机关和行政公署机关驻地,是中共苏皖区党委东进的基点。她说道 ,沐阳更是曾经拥有15个县级政权、480万人口的淮海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是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杨纯与很多革命同志主要在沐阳县和张圩乡一带进行浴血奋战,在那里留下深深的战斗足迹,写下光辉的历史篇章。她说要讲当时的战斗故事几天几夜也讲不完,下面她只讲几个片断。
一,乔装打扮与地下党秘密接头。
杨纯说在日本鬼子和伪军严密封锁下,党的活动非常困难,经常要采取各种巧妙的方式进行隐蔽活动。1939年初杨纯受中共山东局的派遣,来到敌占区皖东北与江上青接头。江上青(江泽民的养父--笔者)是杰出的党的秘密工作者,他在皖东北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共有600多人,都编入国民党部队中,急需与党取得联系,需要派得力领导来主持工作。杨纯说自己接受任务后,女扮男装与另一女同志以夫妻相称同行,终于机智勇敢地与江上青顺利接头。
不仅如此,杨纯说自己审时度势,紧接着第一次组建了中共皖东北特委,自任书记,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措。仅几个月时间,她说在自己努力推动下,皖东北特委在党建、发动群众、统一战线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鼓作气,进一步新开辟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成为淮海抗日根据地重要基地之一。她说开始时真没想到,这次与江上青接头会有这样突出的战绩,她非常谦虚地说,这是坚决贯彻上级指示的结果,是人心向背的表现,自己只不过是顺应潮流超常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二,《双十节告农救会员书》。
杨纯说她写的《双十节告农救会员书》(简称双十节书)在《淮海报》上登出后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双十节书号召人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粉碎封锁,开展大生产运动。她体会到,群众一旦发动起来,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她说淮海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初,日伪频繁扫荡,重点封锁粮食、棉花等物资。百姓为了生存,为了供养坚持抗战的军分区的新四军,开展大生产运动是绝对重要的。她一面讲,我在底下忽然想起了郭兰英唱的"南泥湾",感到很真切。这样一来,淮海区人民不仅粉碎了日伪封锁,生产的粮食与棉布还支持了其它根据地的需要,受到中央的嘉奖。
杨纯讲到做群众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号召,要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如乡亲们积多少肥,纺多少线,产多少粮都有不同的奖励办法,大家就有干劲了。
三,临危受命扭转被动局面发展抗日武装。
杨纯回忆说,1939年秋,我党组建了中共苏皖区党委,金明(中共12大、13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笔者)任书记,她任二地委书记。各项抗日工作节节推进。
但就在这时,在邻近地区坚持抗日的八路军游击纵队三团团长惨遭国民党顽固派暗算杀害。惨案发生后,抗日武装面临顽军围歼的危险。在这危急时刻,刚建立的中共苏皖区党委任命杨纯兼任三团政委。团长牺牲了,杨纯说自己临危受命,以三团政委身份挺身而出,她深感任务艰巨,重任在肩,事关抗日武装的生死存亡。
杨纯说她到任后,首先就是大刀阔斧整顿组织,指示各县举办培训班,培训干部,发展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树立党的形象。杨纯说经过这样的努力,淮海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扭转了被动局面。
1940年5月统计,杨纯所任的第二地委共有党员1000多名。她还最大限度地发展统一战线,大胆利用当地"拜把子"形式,组织发展"抗日兄弟团",争取了不少赞成抗日的地方实力派,发展了抗日武装,增强了民众抗日热情。
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让农民得到实惠。
杨纯说,为了巩固民众的抗日热情,还要把工作做到实处。她体会到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是党的一项利民的基本政策。杨纯说在减租减息运动之初,农民心存疑虑,不敢接受,害怕反攻倒算。她自己经常在《淮海报》上撰文宣传党的政策,充分发动群众。杨纯说由于大量的深入人心的工作,减租减息运动很快就蓬勃开展起来了,农民得到实惠,抗日队伍得到壮大。她举例说,淮海军区原来部队有九千余名战士,通过减租减息运动,仅半年时间发展到一万五千多名,发展党员干部一千多名,在后来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时,为中央提供了一大批人才。
五,快马加鞭孤身毙匪。
杨纯说,越是革命形势发展比较顺利的时候,敌人就越疯狂。 除奸灭匪是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任务,执行起来有极大的危险性,但绝不能手软。她说就在沐阳涟水麻垛乡有几个国民党军残匪,尤其是土匪头子,十分凶残,到处兴风作浪,人民恨之入骨。她派人侦察好后,就亲自上阵,只带两名警卫员,她一个女同志骑着马来到匪窝高声喊道:"王老大,有人找你"。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人,杨纯说她立即举枪将其击毙,打马就回,几个顽匪还没弄清怎么回事,战斗已结束。杨纯骑马只身毙匪至今仍为百姓所传颂。大家听到杨纯这样威风凛凛,机智勇敢,无不钦佩有加,再次鼓掌。
六、再次临危受命,打出"淮河大队"的旗号挽救抗日力量。
杨纯讲到这次临危受命,心情有些沉重,因为1940年3月,刚组建的淮涟抗日武装在沭阳钱集一带被敌军五个团重重包围,损失惨重。突围后反动势力配合顽军到处缉拿战士,淮涟抗日武装一度士气消沉,面临生死存亡考验。就在此时,杨纯临危受命兼任三地委书记。杨纯说她到任后,没有被吓倒,毅然决定队伍打出"淮河大队"的旗号,撤到盐河两岸活动,坚持游击斗争,保存实力,寻机打击反动顽匪。老百姓知道八路军没有走,共产党没有走,对抗日又有了信心。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淮海革命形势开创了新局面,那就是中共淮海区党委成立。杨纯在讲到中共淮海区党委成立这件事时,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1940年秋季,中共淮海区党委正式成立,金明任书记,杨纯说她任组织部长、总农会会长等职。她说淮海区党委成立是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的一件标志性大事,大家深受鼓舞,斗志昂扬。她说自己仍然永不停歇地奔赴各个群众工作的战场,雷厉风行,大刀阔斧,深入细致地发动群众,由点到面,波浪式发展,建立健全各级基层政权和农、青、妇、儿童团、文艺宣传等群众组织,在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支部。杨纯说在一年半多的时间里,淮海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巩固,形势喜人,夺取更大胜利的信心越来越大了。
杨纯报告最后说,自己能为"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从1939年到1945年整整奉献了6个青春年华,历尽生死考验,不负重任,是她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最引为自豪的!她说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听从党的呼唤,1945年她告别了淮海,踏上新的征程。
杨纯的报告一结束,我们都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她语重心长地勉励我们,告诫我们,幸福生活来来之不易,是党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与热血、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你们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在政治上一定要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做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医学是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你们要走又红又专的忠诚地为人民服务的发展道路。我们都被深深打动。
杨纯"辅导员"的这次报告是在1957年的春季进行的,几个月后1957年夏季的反右派的风暴来临了!回头望,我隐约感到这次报告仿彿是给我们两个大班的同学们提前打了政治预防针。因为我班绝大多数同学没有什么出格的鸣放,顺利度过了1957年的夏季风暴,这当然是一种巧合。
二
现在回想越来,与我们的"辅导员"杨纯在战火中出生入死,百炼成钢,大刀濶斧,雷利风行,一呼百应的行事风格不同,她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表现的理性与冷静令我思索与钦佩,虽然我能接触到的只是凤毛麟角的表面现象,却是我构思这篇小文章的主要出发点。
据有关记载,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主要步骤。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超出人们的想像0。在工业上,为实现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交通、邮电、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都开展"全民大办",把"大跃进运动推向了高潮。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北京医学院也掀起了"大跃进",大办钢铁、教育革命、拔白旗,向党交心、红专大辩论的热潮。教学秩序全打乱了。我们班级的大跃进是从移风易俗、除四害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始的,不愿落后的我非常积极,虽然过去从来没有擦过玻璃,却能爬上高楼把玻璃擦的窗明镜亮。最有意思的是除四害,当时把麻雀也列为四害,大家兴高采烈地成天拿着脸盆拼命地敲,后来有专业人士指出麻雀是益鸟才不敲了,当时检查卫生是非常严格的,为了宿舍的整洁获得好评,我们把多余的东西都藏到宿舍后面的小树林中,回想起来,虽然是小事,也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表现。杨纯在学生中有极高的威信和号召力。可是我回想起来,她对同学们自发的行动从来没有火上浇油,推波逐浪,只是对做的好的给些许赞同。
今天说起来都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医学院也大办钢铁了,不知那位能人居然在操场壘起了"炼钢炉",大家四处找原材料,哪里有啊,只是找些废铁铲、铁棍、铁皮,有的把铁床、铁椅、铁盆、铁梯子都弄来回炉了,当时我们处于一种狂热之中,这样做对不对,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记得炼出第一炉"钢渣"时,几个同学、包括我在内敲锣打鼓把炼的"钢"扎上红带子,欢欢喜喜地向杨纯报喜,第一次她只是笑笑,点点头说,好,好!并没有什么赞扬。后来每出一炉就报喜一次。我的记忆非常清楚,有一次她说, "我听到敲锣打鼓心就慌",大家熙熙攘攘的也没有在意,我却记住了。久经战火考验的革命家,怎么会听到敲锣打鼓心就慌呢?这实际上表明了她对待大跃进的理性思考和态度。其实,她这样说也是有风险的,那时是不允许给群众运动泼冷水的,如果一上纲就不得了。
大跃进的趣事车装斗量,大跃进是全方位的,大家找差距,有的班干部提出,有的同学体育课成绩不合格要赶上,好在我早已获得"劳动卫国体育制度奖章"(预备级)。我班一调干生是党员,年龄较大,已经做了母亲,体育拖了后腿,压力很大,没日没夜练跳高,睡眠又不足,真是着难。杨纯得知后说,等教学秩序正常后请体育老师多指导再练吧,现在看来这是多么人性化的关怀。那时大家头脑都发热,记不清是班上谁规定的,每个同学每天要写一首歌颂社会主义的诗,并且读给杨纯听。有的同学实在是写不出,杨纯听说了,就对班干部说,热爱社会主义、歌颂社会主义的方式很多,不一定每天写一首诗。我觉得,杨纯真是与同学心贴心,从小事可以看出实事求是的作风。
杨纯的理性与稳重实在值得敬重。前面提到的反右派,我班按理是没有右派的,后来为了追求数字,下达指标,我们大班(甲班)不得以抛出两个右派分子,大家心中还是有些婉惜。
大跃进中还穿插了拔"白旗",北京医学院也是很稳,只拔了个别老教授的白旗,方式温和讲理。我后来才知道,湖北某著名大学拔白旗热火朝天,与领导的推动分不开,你追我赶,互相攀比,你拔一个,我就拔两个……,在该著名大学竟出现了"帅字大白旗",在学生中也拔白旗,出现了所谓的"白旗班",就是这个班的学生全是白旗,这是何等荒唐的事啊!
在中国漫长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虽然一边倒向老大哥,完成了一大批重大建设,迅速改变了国家的实力和面貌。但是,我们毕竟封闭太久,与世界强国、世界文明隔绝太久,已大大脱节,我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用大跃进群众运动的方法土法上马搞建设、"以钢为纲",十五年超过英国,是极不现实的,这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历史教训 。我认为像1958年那样的大跃进是不会重演的,但是,类似大跃进的思维还是普遍存在的,为了追求速度、进度、政绩,统计数字不得不弄虚作假。不用多说,据官媒揭露,有几个省上报的GDP注入了水分。连GDP都造假,我们社会的公信力还有什么可说的。
三
我与杨纯基本上没有个别接触,除了上面写的那次讲革命经历的报告,还有就是她作为党的领导平时作的许多报告,在大跃进中也只有蛛丝马迹的印象。1959年我在完成医学本科学业后被组织上推荐报考研究生,由于这是停招三年后第一次恢复招研究生,而我是那一届研究生中第一个进行论文答辩的,也就受到关注,以至偌大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后来在我的同窗于英心那里才得知,杨纯也到场了,她对身旁的于英心说,"这个研究生的口齿怎么这样伶俐?",于英心说,她是北京医学院诗社社长呢,杨纯同志点点头连声说嗯,嗯。
当于英心告诉我这件事时,心中暗喜。现在想来,杨纯同志是女大学生出身,在敌后多个根据地当过党委书记,宣传部长,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还在当时的《淮海报》经常写文章 ,宣传群众,号召抗日,功勋卓越。我的研究生论文答辩得到她这样的夸奖,心中还是很开心的。
说到当时成立诗社也是不容易的,组织宣传工作都要自己跑,还到北京大学去邀请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讲诗歌的基本知识,我也没有介绍信,直接跑到王先生家中说明来意,先生欣然应允,当天与先生一道乘31路公交车到教室,当然也没有什么报酬之说。据悉,王力先生已于1986年仙逝,2013年12月29日北京大学举行了《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的学术活动,我在此对王力先生表示迟到的缅怀,并祝愿先生在天国安宁。
我们诗社当时朗诵的是革命诗歌,还有苏联的、特别是依萨可夫斯基的诗。我记得当时我朗读的是歌颂刘胡兰的诗,前两句是:
吕梁山上一片蓝
仿佛那战斗的烟雾还没有消散
……
虽然我从来没有写过有关领导的文字,与领导也极少接触,但党委书记杨纯兼作"辅导员"的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她是家庭优越的女大学生出身的职业革命家,淮海抗日根据地每一寸土地都留下她战斗的足迹,她不仅从思想上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我在网上看到照片,就是在外形上与当地的大姐、大嫂也别无二致,真正劳动人民化了。
她1945年离开淮海根据地后,又奉命开辟新的根据地,为了革命的需要,坚决服从组织的调动,在1942年与从国统区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张彦结合成家。后来共同南下,建国后先在上海主管工业,后调到北京医学院之前,他们共同在周总理办公室工作。杨纯在北医工作8年,她把北医定位为医学院中"重点中的重点",为学院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5年杨纯调入中央对外文委任副主任、党组成员。
令人万分痛心的是,她这样执着的、忠诚的、优秀的革命家却在10年文革中受到残酷的迫害。更有甚者,1970年,她的相伴38载的、相濡以沫的爱人张彦同志在外交部被造反派迫害至死。看到这样的消息,我的心在流血!
坚强无比的杨纯在粉碎四人帮后,继续为党工作,任卫生部副部长等职。在她失去爱人、独处35年之后的2005年1月19日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8岁。在淮海的战斗年代,刘少奇首长曾赞扬她是"新四军中最能干的女将"。在她病重期间及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曾庆红、吴仪、俞正声、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方式表示了慰问和哀悼。
去年是杨纯诞辰100周年,《淮海晚报》发表长篇文章——《杨纯在淮海》(作者王继华,2017.3.19)颂扬她在淮海根据地可歌可泣的光辉斗争事迹,表达了老区人民对她的怀念与热爱之情,令我十分感动!
现在,我作为当年在北京医学院就读的一个受教得益的普通大学生,在杨纯101诞辰之际,送去我发自内心的缅怀与崇敬!
当我得知,杨纯生前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时,更是感慨万端!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她毕生追求革命事业,一腔热血,两袖清风。最后连自己的遗体也捐献了。这是一个多么纯洁、纯粹、高尚的人!我为之深深震撼!
衷心祝愿杨纯在天国安详安宁,灵魂不死,精神永存!
肖静宁于珞珈山麓 201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