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粤港澳大湾区:关键在加快服务贸易一体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96 次 更新时间:2018-09-10 09:28

进入专题: 粤港澳大湾区   服务贸易  

​   迟福林 (进入专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关键要以服务贸易一体化为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带动泛珠三角“9+2”的合作进程。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的巨大内需潜力,是中长期发展的“压舱石”,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变局的“最大底气”,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

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升级。预计到2020年,我国服务业占比有望从2017年的51.6%提高到55%左右。服务业规模将有望达到50万亿元左右,新增市场空间将达10万亿元至12万亿元。

我国进入全面开放新阶段,开放结构正由货物贸易为主向服务贸易为重点转型。预计到2020年,服务贸易规模或增长到1万亿美元左右,占外贸总额比重或提升至20%左右。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不仅能加快形成我国区域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而且能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上一个新台阶。

——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将释放巨大经济增长潜力。2017年,广东服务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为10.9%,香港服务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为14.6%,远低于全球2016年24%左右的平均水平。未来几年,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项下的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将释放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为粤港澳大湾区迈进国际一流湾区提供重要条件。

——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为重点,深化内地与港澳的经济合作。港澳最大的服务消费市场在内地。2017年,内地赴香港、澳门旅游人数分别占港澳入境游客数量的76%与68%。近些年,内地游客为香港当地零售业带来35%的营业额。当前,在港澳消费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依托广东作为港澳重要经济腹地和进入内地的重要桥梁,尽快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不仅为港澳延长服务业产业链,分享内地消费大市场提供巨大空间,也将对我国释放内需潜力产生示范性影响。

在港珠澳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工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的重点与难点在于产业体系的深度合作、市场体系的直接融合、制度体系的加快对接,在于服务业市场的全面开放。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以开放为先,推动粤港澳服务业产业体系的深度合作。服务业市场开放相对滞后仍然是粤港澳服务业产业体系深度合作的突出障碍。例如,最新版《内地在广东省向香港开放服务贸易的具体承诺》中,仍有134项限制措施,集中在教育、金融、会计等专业服务领域;在跨境服务及文化、电信领域仍实行正面清单管理。为此建议:将广东自贸试验区内的开放政策扩大至整个大湾区,实现广东对港澳服务业开放的全面突破;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在负面清单制定中更大自主权;在泛珠三角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实行与港澳在旅游、金融、教育等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

第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粤港澳服务业市场体系的直接融合。2017年,广州、深圳开设企业所需天数分别为28天、29天,而香港仅为1.5天。建议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在广东、海南等地全面实行企业自主登记制度,并逐步建立与港澳对接的、以信用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管理体系;在创新方面,加快推进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并加快与粤港澳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对接,形成产权保护的合力。

第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粤港澳服务业制度体系加快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不仅涉及服务标准、管理规则的对接,也涉及社会体制、行政体制的融合。这需要从具体问题入手,加快研究对接方式,逐步在三地实现服务业领域的相关要素自由流动。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进入 迟福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粤港澳大湾区   服务贸易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222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