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浅谈耕地的两个基本功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43 次 更新时间:2018-04-26 16:44

进入专题: 耕地   农业  

朱启臻 (进入专栏)  


耕地是什么?对农民来说是生活的重要来源和重要的生活保障,对社会而言是一个国家农业安全的重要基础。这是最清楚不过的事情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者说随着对农地重视程度的提高,人们赋予了耕地越来越多期望,甚至把农业、耕地变成了发财的工具。耕地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一些已经彻底离开乡村进城就业的人越来越不愿意放弃耕地,一些不懂农业的人却千方百计不惜重金租地要发展所谓现代农业,出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现象。具体说,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主张在土地流转中让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耕地成为农民可以不在耕地上劳动而有收益的财产。最典型的口号诸如“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富余起来”;“农民既拿地租,又挣工资”等。实际上是把农民从土地上排挤出来,农业变成了没有农民的农业,而农民成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农民的农业是不可持续的农业,是高成本、低效率的农业,这已经被理论和实践所证实,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失去土地的农民究竟失去了什么?二是把耕地集中起来搞招商引资,鼓吹高效农业、实际上鼓励了非农化,这种做法究竟富裕了谁?又伤害了谁?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耕地具有两大基本功能:即对农民的生活功能和对社会的生产功能。


一、耕地的生活功能


这是从农民角度看待耕地功能的,对农民来说,农业既是生产,也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往往是分不开的。耕地对农民的生产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活的重要来源。这一点似乎并不被人所认识,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为什么许多失地农民会变成穷人?有人认为有了占地补偿可以从市场上购买任何需要的消费品,不一定要通过种地来获得。农户的耕地被征收了,从产出方面看赔偿,农民不仅没有吃亏反而还占了“便宜”,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地,每亩的收入也就是几百元,而征地补偿往往要高出实际农业产出的数倍。但是从此农民的生活就陷入了窘迫状态,过去吃的粮食、蔬菜、水果可以从耕地上获取,新鲜的蔬菜、不花钱的水果、放心的粮食等等。自从失去了土地,农民失去了去货币化的消费方式,任何农产品都是要靠市场上购买。这时农民才发现,失去土地后的补偿是难以保障生活质量的,而且钱越花越少,没有了持续的生活来源。农民从生产者变成了纯粹的消费者,变成了有钱的“穷人”,一些农户在有自己的耕地时或许不能体验到农业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当他们失去土地时,才发现耕地对自己生活的深层次影响。


二是农民精神的重要依靠。人的生活是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构成的,仅有物质生活而精神生活匮乏不能构成幸福生活。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在于耕地上的农业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民俗活动。春播秋收、农忙农闲、婚丧嫁娶、节日时令、风俗习惯等都是与农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农民生活活动的重要部分,农业劳动不仅是农民获得收获的需求,也是农民的精神依托。当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不仅失去了收入来源和保障,而且最为难以接受的是他们失去了心理的依靠。有耕地的农民有事情可做,有希望和寄托,精神充实,就可以不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失去耕地(除非有了新的更好的就业机会)意味着失去了生活和心里的依靠。


二、农业的生产功能


从对社会功能的角度看,耕地的基本功能是生产出社会需要的农产品。对农业类型的表述多种多样,有现代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都市农业等等。但是无论我们采用哪个概念,无论做什么农业,都不能忽略农业的最基本的功能——生产农产品。上个世纪90年代,农业的多功能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使人们耳目一新,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还有生态功能、生活功能、休闲旅游功能、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等,这对全面认识农业价值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丰富农业产业内容延伸产业链条,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诸如都市农业、旅游农业等农业类型兴起的重要原因。


最近些年,一些老板把农民的土地圈起来,把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搞所谓“现代农业”或“观光农业”,而实际上是去生产化的农业。他们把耕地用围墙围起来,里面种上诸如薰衣草、向日葵、油菜花、苜蓿等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作物或花草,赚取高额的门票收入。而对农业的生产功能不屑一顾。


首先,严重存在改变土地用途的倾向。国家对土地用途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特别是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制度。明确规定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有些观光园就建在基本农田里,这些具有农业主题公园性质的观光园,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就是在耕地上建房,先是建设临时建筑,逐渐改变成永久建筑,先是根据文件要求建设一定比例的设施,再采用蚕食的办法逐渐扩大建筑面积,搞餐饮、垂钓,或采用偷梁换柱、改头换面的手段变相搞房地产。这些打着现代农业的项目最终与农业产出无缘,显然属于严重违法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往往因为属于地方“招商引资项目”而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袒护,而失去监管。


其次,农业支持政策的滥用。因为打着现代农业或创意农业的口号,这些没有农业产出的所谓“农业”会得到比老老实实种庄稼的农民更多的政府支持。在调研中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越是专心搞农业,对农业贡献越大的人,越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越是对农业生产贡献小,甚至没有贡献的项目,越是能够获得更多的农业支持。这些支持不仅包括农业专项支持,如农田水利、农田道路、土地整理、农业贷款、以及农业保险和农业补贴。政府的农业支持政策根本的目的是支持农业生产者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对农业的贡献率,保护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支持一些人圈地赚钱。某些模式是不是现代农业,不是看投资多少或是否有光鲜的名目,而是看是否对农业有实质性贡献。对农业没有贡献的所谓现代农业项目,应该得到及时纠正。


其三,消极的示范效应。一些以观赏、休闲为目的的项目披上现代农业外衣以后,给人们带来诸多误解:一是认为现代农业就是观光、休闲、圈地卖门票,就是不种粮食、不养猪,就是供人们玩乐的场所。农民面对耕地生产功能的丧失敢怒而不敢言,误认为这是政府的号召和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二是削弱了人们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积极性,农业生产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和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活动。一些所谓观光园围墙卖票的行为,助长了周边人们靠土地发财的心理,失去了靠诚实劳动的兴趣和耐心,绞尽脑汁试图通过投机取巧发财,致使土地撂荒。三是认为现代农业就是去农民化,就是工商资本圈地搞休闲、观光,当地农民被从土地上强行剥离出来,把农民变成在园区打工的工人,还美其名“农民工人化”。这对健康农业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最近,各地相继出现的“规模化荒地”,农业投资老板“跑路”等现象,不仅说明了去农民化的农业是不可持续的,也宣告了所谓“高附加值农业”的破产。无论搞什么农业都不能忘记农业的根本。农业的多功能性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生产功能是最基本、最本质的功能。如果抛弃这个最基本的、最本质的功能,而舍本逐末把农业变成少数人的游戏项目,这是对农业的损害,也是对农民的剥夺。农民的增收,只能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融合和政府的支持来实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实现,任何把耕地变成发财工具的投机取巧行为都是违背农业特点和规律的。


了解了农地的基本功能,我们就可以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耕地的确权、流转的意义和目的,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农业组织形式和支持农业的科学方法。


2016.2


进入 朱启臻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耕地   农业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68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