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30 次 更新时间:2018-02-16 20:45

进入专题: 现代化经济体系  

林兆木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对整个经济体系的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和制度安排,而且是把经济体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谋划各个组成部分和整个系统的现代化,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创新。其重大意义主要有几个方面。

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这两步战略目标的经济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经济体系现代化,便没有国家现代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创造了二战之后经济高速增长时间最长的奇迹,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经济、科技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起步晚,经济文化原有基础薄弱,后来主要靠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制造业“大而不强”,现在总体上还处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质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相当大。而且,现代化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兴起发展,这既有利于我国发挥后发优势,跟上世界科技、经济现代化潮流,也使我国面临严峻挑战和空前压力。我们在发展进步,发达国家也在发展进步,而且可能进步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抓紧时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有可能拉大同世界现代化国家的差距,甚至可能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和目标的如期实现,因而必须高度重视。

这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布很不均衡,人口和经济活动过分集中于东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加上我国工业化是时间压缩型的(西方国家用200年,我国只用几十年),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由于发展方式粗放,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矛盾及与之相对应的金融风险不断积累,现在正处于解决这些难题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也才能使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质量优势,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整体经济效益。

这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心任务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包括: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提供更好、更新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需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使人民群众渴望的清新空气、洁净水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得以补齐。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市场对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和全面开放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和发展活力,并为产业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收入分配体系的现代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条件。

(作者曾参与起草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1988年以来的十多次中央全会文件;1994年至2017年的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1989年至2017年的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等。现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专题: 现代化经济体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制度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44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