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天魁:摘掉社会学的“紧箍咒”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79 次 更新时间:2018-01-16 20:13

进入专题: 社会学  

景天魁 (进入专栏)  


只有重视并解决中西古今问题,中国社会学才能顺利地自主发展、自主创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强调自主创新、非自主创新不可的时期。不仅是社会学的前辈们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其他学科也马蹄声急。现在,科学技术界非常强调自主创新;企业界已经从市场竞争中得到深刻教训——是否掌握核心技术决定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兴亡。对于社会学而言,相当于“核心技术”的是什么?就是独立自主地提出的关键概念和理论。

1、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西方传统被看成参照物而其他传统被视为需要修正的“偏差”

美籍华人社会学家林南教授在《中国研究如何为社会学理论做贡献》一文中指出:(1)由于历史经验,在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领域里,公认理论绝大部分源自西方;(2)由于科学实践的规范性和制度化的酬赏体系,使得巩固、维护公认理论形成一种很强的趋势……由于历史和制度的限制,东方和其它地区的社会学研究在本质上趋向标准化:即证明及应用公认理论……我们该如何实现理论“突破”?或者,用一个熟知的中国故事打个比方:聪明能干的美猴王(孙悟空)总在唐僧(唐三藏)的咒语和控制之下。只要唐僧认为孙悟空的行为越轨了,他就念咒勒紧套在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使孙悟空疼痛难忍,并迫使他立刻循规蹈矩。只有这样,孙悟空才能得到嘉许。我们是否都要屈从美猴王式的命运?

我在《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中的回应也表达了一种忧虑:许多社会科学研究反映出一种偏重北美或西欧传统的种族中心主义。西方传统被看成参照物而其他传统被视为需要加以特殊说明和修正的“偏差”。林南教授担任过美国社会学会会长,体验是最深刻的,像他这样温文尔雅的学者,使用了“征服欲和文化殖民”这样严厉的词语,是因为只有这种词语对刻画西方学术的本性才是恰如其分的,而不是尖刻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学术本性”是指它的学术习气、学术霸权,也包括某些学术制度,例如评价制度,不是指它的全部内容,它的内容包含科学的、理性的部分,那是应该肯定和学习的。

2、中国也有优秀的学术传统,为什么不可以推陈出新,在世界学术园地里争奇斗艳呢

“紧箍咒”是什么?就是林南教授所说的“标准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努力要“接”的某些所谓的“轨”。西方人强调“标准化”,目的很明确,正如林南指出的是为了巩固和维护西方“公认理论的优势地位”。那么,我们去努力地与人家“接轨”,又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发展中国社会学,认为“接轨”是有必要的,那么首先,“接轨”必须是双向的。双向接轨,不是一方单向地去遵从另一方,不是消灭多元,追求单一化,而是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和而不同。这就是艾森斯塔德讲的“多元现代性”,也是费孝通讲的文明的“多元一体”“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样,文明才能保留丰富性,“接轨”才有意义。

其次,“接轨”要往什么时候的“轨”上“接”?例如,美国社会学是在宏观理论已经有了,中观理论也有了,需要再往微观上深入时,人家才批判“大理论”。我们呢?中国社会学的宏观大理论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就紧跟着人家去找细微的所谓有味道的问题,不是说这些问题不需要研究,也不是说“小题大做”有什么不好,而是说,要接轨,先要考量一下时间、地点、学术阶段的需要。不然的话,没有自己的概念和理论,就只能落得用中国的微观材料去验证西方的“公认理论”,怎么可能摆脱附庸地位?

再次,“接轨”要以创新为基础和前提。阎锡山统治山西省时,为了保护地方利益,把娘子关以内山西境内的铁路都搞成窄轨的,外面的火车就开不进去。现在我们讲西方社会学和中国社会学要接轨,怎么个接法?把中国的铁路都拆掉?这个办法太笨了,成本也太大;把西方的火车全改装?那成本也太高。拆铁路和砸火车都是破坏性的,不具有建设性。要建设,就不能采取这么简单的办法,就要想办法搞创新,例如搞个转换装置。什么叫学术创新?在这个问题上,创新就是发明一种“转换装置”。可见,接轨不是照搬,而是创新;不是单一化,而是丰富化;不是砸烂,而是建设。

最后,更有甚者,一些不明就里者径直把“标准化”“接轨”当作学术性、学术水平、学术精神本身,这就谬之千里了。学术本质上是一种智力的自由创造,如果能够标准化生产,那就不是学术,顶多是制造铆钉。就连高级的制鞋匠都讲究要适合脚型,因人而异,何况学术创造呢?陈寅恪的学术精神是特立独行,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我们今天讲实事求是,没听说中国学术中哪一个是“标准化”创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也有优秀的学术传统,为什么不可以推陈出新,让花朵绽放,在世界学术园地里争奇斗艳呢?

3、解决不好中西古今问题,又哪里能有独立自主

诚然,中西之别,看从什么角度说,国学大师王国维就说过“学问之事,本无中西”的话,他说的“本无中西”,是本“应”无中西,本“该”无中西,因为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中学西渐。我们承认有“分别”,但绝不是主张故步自封,而是主张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同样,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规范”,我们显然也不是否认任何“规范性”,问题在于所谓向“标准化”“接轨”,是用单一化取代多样化,根本谈不上平等包容,只能失去自我。中西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推动,其实既不利于中国学术的自主创新,也无助于西方学术的发展。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自问:对西方理论的依赖是否已经成了习惯?其实人家西方学术界一直在不断超越自己,他们形成了良好的理论更新、理论批判、学术评价的机制、风气和习惯。这倒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他们“主义”迭出、学派林立,你论我辩而不人身攻击,各持己见而又相互启发,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事不对人,只讲学术不论交情。这样,他们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成就了西方社会学历久弥新的局面。相比之下,西方人对自己的“经典大家”似乎未必像我们那么尊崇,对他们批评驳难,习以为常。缺失了独立自主,难言真正的学术精神;而解决不好中西古今问题,又哪里能有独立自主?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本文原载于《北京日报》2018年1月15日第16版。



进入 景天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研究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788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