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天魁:底线思维层次及辨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07 次 更新时间:2019-08-02 00:32

进入专题: 底线思维  

景天魁 (进入专栏)  

底线思维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创新性思维,它是战略性的大逻辑。

先说说底线思维的层次。中国的改革开放史无前例,是逐步深入、层层推进的,邓小平制定的策略叫“摸着石头过河”。每走一步会出什么问题难以预料,出了问题就赶紧想办法解决问题。改革伊始就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正确不等于不出问题。特别是在1992年正式确定改革的市场化取向之后,哪些事情应该交给市场,哪些由政府负责,一时界限不清。不料很快就出现“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的问题,一时间,“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成为热点话题。怎么办?在民生建设上政府必须“守住底线”,“底线”概念首先在社会保障领域受到重视。

十八大以来,民生建设的这一成功经验得到升华,“底线思维”成为各部门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法。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此后,他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数十次提及底线思维:在法治方面,强调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强调要划出红线、亮明底线;在经济工作中,要求守住底线,防范风险;在环境保护方面,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样,底线思维就提升为治国理政的方法论。

十八大以来,底线思维的最大亮点表现在党的建设上。“官德底线”“‘为民’底线”“‘清廉’底线”“‘务实’底线”“‘公正’底线”“做人的底线”“‘中国公民’的底线”“‘敬业’的价值观底线”“‘诚信’的价值观底线”“‘友善’的价值观底线”等,表明全党把纪律挺在前面,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做坚守底线思维的典范,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放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都要坚守人民立场,都要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不息。党的建设尤其是纪律建设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底线思维的概念内涵,从而成为理解底线思维含义的样板。

再说说底线思维的辨正。正因为底线思维包含多个层次,适用于广泛的领域,其内涵的界定就难免发生歧义。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实际上对它的确切含义存在着一些误解,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把“底线”简单地等同于“低水平”“低标准”。这种误解首先发生在社会保障问题上。特别是在早期,因为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起步阶段的筹资水平确实较低,有些人就以为守住底线,只是建立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其实这是误解。“底”和“低”在汉语中读音相近,含义也容易混淆。但“底线”主要讲的是政府的责任底线,是政府责任与市场作用的界限,哪些责任必须由政府承担,哪些可以交给市场,需要具体界分。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个人、家庭、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结构和作用边界需要重新划定,“底线”是强调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不可推给市场。而社会保障的水平高低,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保障的筹资和给付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对“底”和“低”的含义混淆还表现在许多领域。如把底线理解为工作上的“低标准”,道德上的“低要求”,好像只达到最低要求就行了。其实,底线是不可逾越、不可踩踏、不可触犯的界线,是不可推卸、不可含糊、必须承担的责任。它首先是要求明确界限,然后是要求严守、敬畏。这与标准高低是两码事。“八项规定”,自觉的人遵守起来并不困难,但每年都有那么多人因违反而被处分,这就不是标准高低的问题,而是觉悟高低的问题。

二是对底线思维做消极的理解,认为它是被动应付、消极防范、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底线思维要求从坏处准备,那是为了争取最好的结果,并不是只要不把事情办坏就行了。恰恰相反,从坏处准备是主动谋划,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所以,运用底线思维,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做好防守,才能进攻;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放开手脚去争取最大胜利。

同样,强调责任,严明纪律,并不是消极的“束缚”“限制”。一个党如果没有铁的纪律,不可能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秩序,不可能形成充沛的活力;一个人如果不明界限、不知分寸,不仅难以有所作为,甚至难以自立于世。所以,底线思维体现了主动与被动的辩证法,它是积极进取的思维方法。

底线思维作为基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创新之一,既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逻辑,也是具有策略性、可行性的基本方法;同时对于每个单位、群体和个人来说,也是处事立身、顺利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作者: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社会学所研究员)



进入 景天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底线思维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753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京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