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静宁:人脑潜力的开发刍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98 次 更新时间:2018-01-15 10:00

进入专题: 人脑潜力  

肖静宁 (进入专栏)  


一、人脑是人类潜能的蕴藏者

当今,对于人类潜能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领域,而科学家注目的焦点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生物进化的最高产物——人的内部宇宙、不可思议的大脑。有学者指出,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最新发现证实,人具有巨大的潜能。一旦科学的发展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脑的结构与功能,人类将会为储存在脑内的巨大能力所震惊。不少从事脑研究的科学家对于发挥人类潜能持乐观态度。他们发现脑的功能非常微妙,复杂,几乎无所不能;就实用的目的而言,脑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科学家提出要提高人们对发挥人类潜能的兴趣,并探索了发挥人类潜能的具体措施,如设立国际性组织,收集资料进行多途径的研究等。目前欧美国家正在进行有效的发挥人类潜能的联合研究。可以预料,如果科学的发展能够使脑的功能逐步发挥,那么,不仅人自身,而且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也将随之改变。纵观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挥人类潜能的历史,进一步发挥人类的创造潜能,也就踏上了通向未来的道路。

现代科学认为,人脑是具有双重信息编码(电信号、化学信号)的高度完善、灵巧、功能微妙、最佳、最有效的、无可比拟的天然的信息处理系统。这个有限的装置,具有几乎无限的信息容量。脑由天文学数字10的11次方个神经元组成,还有为数更多的神经胶质细胞等。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联系,突触是信息转换机构、化学活性部位。人脑总的突触数目达10的14次方---10的15次方,突触联系方式千变万化,并由于电编码与化学编码之间极其繁复的多元效应,致使脑的信息转换呈现难以限定的复杂情景,加之突触的可塑性,以经验为涵数可改变信息的输入-输出关系。这些使人脑的信息联系及处理能力都几乎是无限的,从而构成人脑潜力、创造力的真正蕴藏者。

二、高峰体验与内啡呔

高峰体验是对人的一种神奇与狂喜、幸福与极乐以至达到忘我境界、失去时空感觉的神秘体验的概括。这时人的自身力量处于顶峰,正在最佳和最充分地发挥着自己的潜能,犹如一泻千里直奔大海的河流,具有不可阻挡的主动精神与创造力。这的确是一种奇妙的意识状态。脑化学的进展、特别是内啡呔的发现是否可能为说明这种状态提供某些线条呢?

人脑是一架十分复杂的化学反应装置,充当化学信使的物质正在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被发现,这个领域的进展令人眼花缭乱。科学家估计中等水平的人脑大约可产生10万到10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科学业已证明,某些具有心理效应药物的使用能使脑和精神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超感官的、超常的、狂喜的欣快。如致幻剂LSD、可卡因、大麻的应用就有这种明显的效应。这类药物的知识从一个侧面提供了第一手证据,表明人脑潜力的存在,通过某种刺激因素而引起复杂的生物化学连锁反应。由于这些心理药物属于毒品范畴,对突触的正常信息传递的严重干扰带来的危害已成为社会公害,回避还来不及,当然谁也不会借此激发大脑的潜力。

科学家正在探讨通过自然因素引发高峰体验,已获得某种成功。最明显的是设法激励运动员在创记录时处于这样的“佳境”,即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奇异的冷静,一种轻松与欣快,一种势如破竹、一举成功的气概!

科学研究提示,大脑在这一境界形成时具有决定性作用,很可能是诱发了大脑中一种化学活性物质——内啡呔的分泌所致。

说到内啡呔就要从吗啡谈起,吗啡是鸦片中的有效成分。当初吗啡只是作为一项有力的镇痛武器使用,不久发现吗啡极易成瘾,耐受性很强。成瘾者为追求吗啡不择手段、不能自拔。            在对吗啡作用的深入研究中,科学家于1973年发现了脑组织内存在着吗啡受体。

科学家发问,种系进化造就这种吗啡受体的微观结构的意义何在?因为人的一生中(包括实验动物)接受吗啡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合乎逻辑的是,脑内一定有与其相匹配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存在。果然,两年后英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从脑内分离出一种肽类,具有吗啡样活性,是脑内自己产主的,故称为脑腓肽。相继科学家又发现更多的内源性吗啡样肽类,就统称为内啡肽了。这一系列成果轰动了科学界。

现已明确,内啡呔在脑内的分布呈高度选择性。主要分布在与痛觉感受、整合以及情绪体验有关的脑区,以进化的古老部分边缘系统的杏仁核最为富含。

内啡呔是精神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内啡呔虽然与吗啡一样引起欣快感和镇痛效应,但没有吗啡那种可怕的副作用。内啡呔从多方面影响脑的功能,代表与脑的特殊功能有关的化学编码的综合手段。

研究表明,内啡呔的分泌使人产生愉快、乐观和积极的情绪,并有助于提高注意能力与思考能力。人类的良好情绪,特别是忘我的高峰体验,这在生物学、心理学、哲学上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是下面这一点似乎是无可怀疑的:高峰体验时刻是一种最佳发挥潜能的状态,内啡呔的分泌是这种奇妙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创造力与右脑

杰出人物大多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这种创造力的脑基础是怎样的呢?

揭开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专门化的崭新图景,修正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左半球是优势半球的传统概念,这还是不久前的事。美国著名科学家斯佩里以独具一格的“裂脑人”研究获得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表明,大脑左右两半球是两个各有优势、彼此协作的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左半球主管语言、逻辑、分析判断等抽象思维活动;而右半球则主管空间关系、艺术、直觉等形象思维活动。对于大多数的创造性工作而言,左右两半球高度协调的活动、特别发挥右脑的潜能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爱因斯坦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精辟见解,对创造性活动略加讨论。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是以从事高度抽象思维著称的,但他却实实在在充分接触到了右脑意识,并成为充分发挥左右两半球功能的典范。

人们对于有创造性的人是怎样思维的问题是感兴趣的,爱因斯坦对此作了生动的回答。他描述了两个互相联系的思维阶段。

首先,创造性思维的第一阶段运用的是右脑机制而并非左脑机制。此时,书面或口头的语词似乎不起任何作用,而由一些符号和清晰程度不同的表象充当思维元素。这些元素是视觉型的或动觉型的,通过右脑的活动将这些元素进行“自由的”再生、组合和联想,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其次,创造性思维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它主要靠左脑的语言、逻辑来完成。当第一阶段的联想活动充分建立并能随意再生出来的时候,当发现以这种组织把握复杂表象的方式有可能解决问题之后,这时左脑才“费劲地”找出惯用的语词或符号,用逻辑、语言的形式达到表达概念的愿望。

显然,这种交替使用两个脑半球各自功能的模式,特别是重视右脑机制,对于富有创造性的人来说,看来是十分有效的。大量资料表明,左右脑的功能不可偏废。在理性思维的领域里,当运用逻辑和语言工具时,应看到其局限性,因为真正创造性的突破往往是直觉的结果;但直觉本身需要得到具有严密结构的逻辑、语言的表达,才能证明某个顿悟的真理性。因此,两半球的有效而最佳的协同活动,乃是真正创造力的基础。


附注:原载《百科知识》1991年第7期。

收入萧静宁著《论人脑潜力的开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进入 肖静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脑潜力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783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