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新媒体时代的孔子符号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25 次 更新时间:2017-10-10 09:03

进入专题: 孔子符号学  

龚鹏程 (进入专栏)  

新媒体,泛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其特点可概括为: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亦即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对等交流,相互间又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

我这篇文章由澳门、台湾等地的铜像为切入点,说明孔子像这个新时代的文化符号,如何渐渐进入新媒体传播领域,并讨论它所涉及的后殖民情境与媒体化的文化认同问题。


一、政治风云中的符号:澳门铜像及其文艺化


十六世纪,葡萄牙人开始占居澳门,但明清政府并没有丧失澳门的统治权。1846 年亚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被葡国派至澳门担任总督,强行征税、撤销海关行台、驱逐清政府驻澳官员,并下令修筑通往关闸一带的马路,迁移华人坟墓,以图往北扩大地界,情况才产生了变化。

结果,他于1849 年 8 月 22 日在关闸附近被杀,并割去头颅和独臂。澳葡当局立即向广东政府抗议,要求缉凶、归还他的头臂。接着又派兵进攻关闸,俘获了三名汛兵,并攻占北山岭拉塔石炮台,造成武力扩界事实。此后, 双方就暗杀案的归责、亚马留头臂的归还和三名汛兵的释放问题争执了四个多月。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广东缉凶正法、交还亚马留头手,澳葡当局放回汛兵,事情才告一段落。

事后,葡萄牙实际上掌握了澳门的行政管治权,而1887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则在法律上确认了既成之事实。

1940 年,葡萄牙举行建国八百周年庆典,亚马留铜像也在澳门揭幕。

到了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签署后,国务院港澳办不准未来澳门特区有象征和表扬葡国殖民主义的建筑物存在。所以澳葡政府只得把铜像拆了,运回葡国。

由于该事件及铜像在澳门史上具高度象征意义,所以此后即滋生了许多文艺作品。如邓晓炯的小说《刺客》(2005 年)、陈志峰的小说《独臂将军》(2005 年)、莫兆忠编导、澳门表演艺术团体足迹(Step Out)演出的剧作《望厦1849》(2009年)及《龙田戏班兴亡录》(2010年)。大陆学者刘登翰、颜纯钩创作的电影剧本《世纪之约》(2000年),多位大陆作家编剧、香港及大陆导演联合执导并于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铁血莲花》(2004年),澳门作家穆欣欣编剧、大陆京昆武生翁国生执导、澳门基金会和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共同打造的京剧《镜海魂》(2014 年于南京、天津演出,2015年于澳门演出)等等都是。

原属政治性符号的亚马留铜像,乃如此开始被人们从文化意义和历史记忆上反省、解读。


二、铜像国、铜像教:台湾铜像的瓦解与再生


台湾的情况与澳门不同。澳门是铜像拆卸后,才有了这许多文艺作品反省批判之。台湾的文学思考,则在拆除行动之前。

1985年张系国就写了短篇小说《铜像城》。这是他后来长篇科幻鉅作《城》三部曲<五玉碟>、<龙城飞将>、<一羽毛>的滥觞。这个短篇即是开端的楔子。

小说讲:呼回世界的索伦城,铜像矗立在城中心,高逾百丈,占地十亩。城的四周是广阔的草原。

最初的铜像只有十丈,但因战胜者老是将旧铜像与败党的盔甲共同熔成新的铜像,所以铜像愈铸愈大。到索伦城第廿九次易手时,已成了高达五十丈的庞然巨物。

铜像还要再铸吗?赞成和反对的,争执不下。最后的办法,是不重铸,而在原有的铜像外边添加一层外壳。这样不仅新铜像比旧像更高大,且旧像不必捣毁,节省许多物力。

加添了五十四层外壳后,终于成了百丈高的巨像。铜像本身,也逐渐起了变化。历代添加的外壳,原本是不同朝代人物的肖像。这一层层外壳压缩黏连到一块,面貌甚为奇特,竟像是魔鬼的脸孔。又由于铜像埋葬了历代无数冤魂,民间开始绘声绘影,流传许多说法。渐渐竟出现了以铜像为唯一真神的“铜像教”,人们开始膜拜铜像,政府则严厉禁止传教活动和膜拜仪式。

其后铜像继续生长。孩童成群结队戴着铜像徽章,在城中游行。妇女挂着镶有铜像的项炼,到铜像前祈祷。哲学家撰写论文,讨论铜像是否即宇宙唯一真神。因对教义解释的不同,各铜像教流派之间不时爆发流血冲突。……

整篇小说,谈的是铜像崇拜。1992年我写的《走出铜像国》一书似乎也呼应其说。当时两德统一在即,东德街市上多是拆卸或弃置的铜像,满是光环的马派学术与政治宗师,忽成废铜烂铁,令人好生感慨呀!

不久,可嗟叹的事轮到台湾了。国民党败选,交出政权。民进党恣意报复而自诩为“转型正义”,拆蒋中正铜像即为其中之一。民进党执政的县市均甚积极,兴奋着呢!

后来是因此举激发强烈的蓝绿对抗,造成社会动荡;而且高雄市长陈菊在拆铜像后中风,民进党在全台拆铜像的行动,才暂停了气焰。

但诡谲的是:有一部分被拆的铜像,却转到大陆来了。

例如2014年12月8日中国时报就报导,拆了的蒋公铜像已运到大陆,次年3月将矗立在浙江奉化溪口一个名叫“民国大杂院”的景区内。

我国本无铸造人像来崇拜的风俗,佛教传进来以后才有。故《宋书·隐逸传·戴颙》说:“自汉世始有佛像…… 宋世子铸丈六铜像于瓦官寺 。”

可是有铸就有毁。一种原因是露财揖盗,如《旧唐书·食货志上》说:“ 长安城中竞为盗铸,寺观钟及铜象,多坏为钱。”另一种原因则是政治情势变幻,原先用来尊崇者,瞬间变成废物或厌物,被人拉杂摧烧之。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载“ 大慈寺有蜀后主王衍铜像,程公堂权帅,毁以铸钟”,即属于此。

反之,成功者就要树像,用来显示他的荣光。郭孝成《陕西光复记》:“此日金戈飞舞,他年铜像嵯峨”,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铜像成为最明显的物质性符号、政治晴雨表。蒋公铜像由竖而毁,再由台湾转到大陆再生,正可印证此理。

但我们对此尚不遑咨嗟,因为还有另一桩铜像身世值得申说!


三、政治性文化符号的见证:大陆的孔子铜像


2011年1月1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北面,竖立起了一座9米5的孔子青铜塑像。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落成典礼上的讲话,从文化符号的角度说: “孔子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被尊为圣人,历来受世人景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国际社会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今孔子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符号,也是中国面对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牌。”

但反对者也很激烈。人民网推出的调查“天安门广场附近树立孔子像您怎么看?”,共有222312人参加,只有三成持肯定态度,而七成网友认为不妥。有些甚至口出秽言,大骂:天安门是什么地方?孔夫子是什么人?他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走狗,是鼓吹复古倒退的代表人物,谁准他来天安门了?

其实早在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已在曲阜向全球发布了孔子标准像。虽然当天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孔子教育奖”使用了这个像,但在国内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原因当然大家都知道:文革期间批林批孔,孔子墓都被刨了,何况是像?如今被推倒的像,又重新竖起来了。而且就竖在天安门这个革命政权史上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地方,自然会引发轩然大波。

底下是当年向孔老二发起战斗的图景。群情汹汹,热烈动员着去刨孔坟、烧牌匾、拉倒塑像、贴标语污辱,无所不用其极。而其特殊之处,在于批孔子还跟批林彪捆绑起来,把政治斗争上升到文化革命的高度。

到2006年孔子基金会发布孔子标准像、2011国博树立孔子铜像,主事者虽然都从文化的角度说话,但政治之余焰显然还炙热着。最终,铜像仍然被搬回了国博。——孔子这个文化符号,暂时还不能距政治符号天安门太近。


四、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新时代的孔子像


可是,离开天安门这高度政治符号化的场域,孔子像却已悄然在各地重新竖起来了。光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就捐赠了大陆各地孔子铜像四百多尊。放在学校、医院、机关或孔子文化产业园各处。

捐赠,是拥有资源者向匮乏者输送资源。因此早期主要是由海外向内陆捐输孔子这种文化资源及符号。

享受了外部捐赠之后,内地政府随后也开始自建。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4周年,在山东汶上县中都文苑广场举行孔子像落成典礼。像高9.5米,象征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九五至尊的地位;基座高6.6米,预示着孔孟之乡经济社会发展六六大顺。值得注意或感叹者:如今建像的许多人,其实也就是当年参与批孔的老乡们。

然后,自认为已拥有孔子文化、是孔子文化之核心区的地方,便逐渐开始向孔子文化更匮乏的“边陲”捐孔子像了。2013年有个名为“孔子文化边疆行”的活动,便在新疆启动。向喀什、英吉沙捐立孔子雕像。次年,又在西藏举行了第二站。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澳洲孔子研究会、山东省工商联和济宁市工商联共同向西藏大学捐赠了一尊大型孔子雕像。

这景观是什么?嘿,那不就是大陆政府到世界各国去捐建“孔子学院”的国内版吗?孔子作为新时代中国(汉)文化的代言人,任务可繁重着呢!

孔子青铜像在休斯敦赫尔曼公园揭幕时,报导的标题是“文化将征服世界:如何看待孔文化红遍全球?”怎么看?不能堂而皇之站立在自已国家天安门广场的孔子像,现在正被朝野热切地推销到边疆、到海外。你觉得该怎么看?

但也许不必感叹,因为天安门这个符号在今天已经不如以往重要了。孔子像流转、变形、衍生无方,跟那僵化、株守于固定场域的天安门相比,当然活力十足,其文化意义还在转变或扩大之中,幻衍万端。

例如,你到网上去查查看,就知道民间雕孔子像、造孔子像、塑孔子像的厂家有多少。由如此庞大的生产面,就可推估出社会需求有多大。平原晚报2014年6月17日还报导了河南新乡县农民自己用手工,花了百日雕刻成核桃木孔子像,不为买卖,纯是表达尊仰之情的。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也还有不少。

另外,在官方还仅是仪式性地试探性地祭祭孔子、学界还在争论儒学是不是宗教之际,老百姓却已开始拜孔子了。除了一些地方的家庭里重新立起“天地国亲师”的牌位之外,孔子像已与神像佛像文昌帝君一样,对民众具有消灾厄、开智能、保佑考试如意之类功能了。

高考期间家长们进入寺庙下跪求佛、企业搬出孔子塑像祈福,或去孔庙烧香、祈愿,都十分常见。2015年6月4日北京晨报即报导:“自上月起,孔庙、国子监每日均迎来高考求中团一千余人,但受考后填志愿影响,6月中旬将更迎来膜拜高峰。”

东北新闻网2015年6月5日则报导:高三家长去酒店布置"风水房":摆文昌塔、挂孔子像,让考生入住,以求好运。

所以孔庙、孔子像周围栏杆挂满“金榜题名”之类字样祈福牌的景象,各省都如此。

高考前夕,在河南淮阳县弦歌台广场上的孔子像前,还有近五百名高考学生列队向孔子鞠躬、宣誓,上演高考前“祈福大戏”呢!引起了社会热议。


五、新媒体、新商务:孔子符号的变衍


你以为孔子文化符号重生之后的新景观就只如此吗?不,还有新气象!

自2002年起,贩卖旧书的商家,就组建了“孔夫子旧书网”,这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旧书网上交易平台。乃传统的旧书行业结合互联网而搭建的C2C平台,是C2C的精准细分市场。在中国古旧书网络交易市场上拥有90%以上的份额。

该网站主要社区版块包括“夫子资讯”“夫子社区”“古旧书院”“专栏作者”和“夫子博客”等,逐渐有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社区之势。“孔夫子”则是参与者共同认可的符号。

另外,2014年11月17日凤凰网报导:都江堰文庙携手中国孔庙网和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共同推出了“中国孔庙-都江堰文庙百科全景数字博物馆”,今后大家可以足不出户,一点鼠标就能逛文庙,获知新鲜资讯,体验儒家传统文化。都江堰文庙是全国首家通过航拍全景技术呈现的文庙。

这是全国第一家孔庙数字博物馆。当天另外还有十家孔庙和博物馆代表参加了此次发布会,百度百科代表也现场进行项目介绍和页面展示。“可通过音频讲解、实境模拟、立体展现、录音解说、立体flash、虚拟漫游、高空俯瞰等多种形式,让用户通过互联网即可身临其境,更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了解知识。并实现了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同步展现,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沉淀。同时,百度百科还就博物馆页面元素统一化、模板化、浏览器的通用性、页面加载速度等方面做了积极的优化和改进,极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所谓数字博物馆,是指运用数字化的视效与传播技术,将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于网络上。采用互联网与机构内部信息网信息构架,将传统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活动结合起来,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需要信息传播交换的桥梁,把枯燥的数据变成模型,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

但这种技术和形态并不全是新东西,国内开始发展已十多年了,却一直处于尴尬位置,不亲民、不普及。

因为文博系统长期处于弱势,在政策和财力上缺乏支持;而传统学者与管理者对数字博物馆的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建成的数字博物馆,又都不免有学究气,与科普的目标不符。

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则采用如AR技术、二维码技术等新潮技术,在平台打造上更贴近新生代人群的需求,才能在线上吸引了2500多万人参观。

与一些大学、文博系统数字博物馆只在意新技术,却导致打开速度慢、程序繁琐、实用性低下相比,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对新技术的应用也充分考虑了”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无论是全景拍摄、3D重建技术的高级视效、AR虚拟体验、iBeacon移动云定位的互动性,或是二维码带来的线上线下连通,都因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为数字博物馆在互联网+时代大行其道提供了便利。若说“互联网+”的时代与“互联网时代”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便是对线下的态度。在互联网时代,整体方向是向线上全面转移,但在“互联网+”时代,线上与线下互通互动,以O2O的方式完成无障碍的融合,进而立体式、场景化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因此,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目前已是全国最大最全的博物馆互联网平台,无论是资源整合规模还是市场份额。

总之,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之跨界整合,让传统博物馆拥抱了“互联网+”;而它与都江堰文庙共建的“中国孔庙——都江堰文庙百科全景数字博物馆”更打开了一个新的文化符号空间。


六、媒体即讯息:后殖民情境与媒体化的文化认同


这网上孔子文化的发展,要结合后殖民和新媒体来合并讨论。

二战后,英法等殖民帝国瓦解,引发了后殖民状况的发展。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除了要扫除之前对殖民地的政治控制之外,更要解消一切外来的文化支配。

早先,在殖民者的控制下,欧洲文化就代表着进步和发展,而土著文化则被认为是原始的、封建的、次等的,需要改造。在后殖民时期,本土作家则会反过来,寻求自我界定。

其反抗,基本上会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在具有排外性的抗拒中心的过程中,对民族传统的研究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澳,比尔·阿希克洛夫特、格瑞斯·格里菲斯、海伦·蒂芬:《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最典型的例子是非洲。由来自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法语知识分子于1934年在巴黎创办《黑人大学生》(L’étudiant Noir)时发起的“内格罗土德”(Negritude)运动,就是反种族主义、反殖民心态而追求对黑人文化认同的主张。包含着对黑人文化、黑人身份、黑人地位及黑人自然特征充满自豪的心理特征,所以此概念通常翻译为“黑人文化传统认同”。

由此发展来的许多文学、艺术、哲学作品,已是国际上讨论后殖民状况的热门话题了,此处不需赘述。

但要说明的是:黑人文化传统认同是对非洲“自我”的自觉反思,寻找本质化的文化身份,并“把‘文化身份’视为一种黑人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共享一种历史和祖先的人都共享着这种‘自我’”[英, 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Stuart Hall.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Contamporary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Padmini Mongia (ed.) London: Arnold, 1996, pp.110-121. ]。

按照这种定义,黑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同时,这种经验和符码给“一个民族” 的人在实际历史沉浮中提供一个稳定、不变和连续的意义和价值参照框架。这种做法,其实是 “把一种想象的一致性强加给分散和破碎的经验”。

然而,由于美国黑人、南非黑人、加勒比海黑人、尼日利亚黑人与伦敦黑人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差异,可能要超出他们之间在肤色和文化等方面的认同。所以在现实世界中,不太可能存在普遍意义的黑人文化传统认同心理,因而这类运动之成果还有待观察。

我们中国没有被殖民,因此颇有些人以为后殖民论述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不像非洲。实则殖民是一种状态,中国在列强瓜分之余,台湾丢过、蒙古丢了一大片,沿海又几乎全成了租界,就算不是次殖民地,也是半殖民地呢!而文化殖民本来也就不等于政治殖民,何况我们在采用殖民者观点来蔑视中国人种、文化、社会、历史各方面,比诸各殖民地,又何遑多让?五四以来,文化上自我殖民,以西方为真理,持以衡赖中国者,已成常态。于是认为自己社会封建落后、文学艺术野蛮、缺乏哲学头脑、没有数理与逻辑思维、汉字汉语粗劣原始,均当废弃。而这一切,综合起来,可以“打倒孔家店”一语来概括。这种情况,与非洲黑人之处境相比,其实更为悲惨。

我们也曾采用过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方法,说我们是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一个祖先(黄帝),把“一种想象的一致性加予分散和破碎的经验”。但效果同样不彰,国内的民族问题反而因此被激化了。本来只属于文化概念的汉族,竟与满族、回族、蒙族、藏族、苗族等等在种族问题上对举起来。

幸而我们与黑人毕竟不同,他们没有孔子这样的人物和文化符号,因此无法真正达成文化传统认同。我们这二十多年的所谓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私塾热、汉服热等,实质上正是一场民间自发的文化传统再认同过程,而孔子则是这种认同的聚焦之点。

孔子这尊被打倒打破的铜像,不但再铸了起来,竖遍海内外,而且其意义层累增饰,流衍相生,早已超出历史传统甚远。

像它被打倒了又重建起来,看起来与亚马留铜像、蒋介石铜像、列宁铜像、史大林铜像没啥不同,其实不然。那些,基本上属于政治局势改变之迹,犹如西晋覆亡,铜驼便坠于荆棘之中。孔子像则毁而再立。毁,不尽由政权之亡;立,亦不因新王之力。其他铜像不过是一尊像,孔子则是一家店。如今孔家店重开,而店铺却又已非昔时之摊位,所售之物颇不同于往日。

这其中尤应注意的,是古老的孔子符号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变貌与作用。

早在麦克卢汉(1911-1980)时代,他就提醒我们:媒体即信息。也就是说,信息内容不及媒体的结构重要,因为他们会以深邃的方式形塑人们的意识。过去印刷的书本孤立了阅读的人,新的媒体则发展了连结性、形成了地球村、创造了新的思考模式与感官意识。如今网路新媒体的发展,更强化了这些论述。影像的民主化、媒体之结合、超文本、互动性,均非过去所谓大众媒体所能及。以都江堰孔庙数字博物馆和孔夫子网站等为代表的孔子文化符号新动态,乃因此而不能不令人寄予厚望。



进入 龚鹏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孔子符号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35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龚鹏程大学堂,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