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义:倾听资中筠的感时忧世之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25 次 更新时间:2017-05-05 14:49

王三义  


“感时忧世”是《资中筠自选集》第一卷的书名。经常阅读资中筠先生的文章,翻开《感时忧世》的目录就能说出,哪些篇章在《斗室中的天下》一书里读过,哪些在《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中读过。有些篇章读过不止一遍,印象深刻。


其实,在见到《资中筠自选集》之前,我私下把资中筠先生的文章做了分类。第一类:学术著作,如《战后美国外交史》等,第二类随笔和杂文,如《锦瑟无端》《学海岸边》等,第三类是译作,如《公务员》、《啊,拓荒者》等。其中第二类(随笔和杂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可以归纳为四个主题:一是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二是对先辈和同辈学人的追忆;三是放眼世界,胸怀天下,对人类整个精神家园的命运忧患;四是学问与生活,属于情趣化的文字。


等买到《资中筠自选集》,翻开一看,勒口处的“资中筠简介”中,在介绍生平之后把著述依次列为“主要著作”“随笔”“译著”三部分,和我的分类一样。自序中,作者介绍这五卷文集的顺序是《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不尽之思》《闲情记美》。《士人风骨》的主题是文化和历史,与《不尽之思》有关联,却单独成一卷,比我的划分细致。


说起来,我从未和资中筠先生见过面,只是她的忠实读者而已。早年读资中筠的美国外交史著作和论文,是教学需要。作为一名世界史教师,向学生讲世界现代史,至少要弄清楚国内哪些人在研究美国,哪些人在研究日本和俄国,有哪些著作可以阅读。至于喜欢资中筠的随笔和杂文,纯属偶然。在书店里见到《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首先疑惑:本书作者资中筠,是不是美国史专家资中筠?快速翻看了其中第一篇文章就被吸引。买来书一口气读完。忽然想起,我的书架上有《学海岸边》一书的。但我买《学海岸边》是冲着陈乐民先生关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文章,差不多忽视了这本书的合作者,也许我认为美国外交史专家不写随笔和杂文。


后来的事就顺理成章,找到《锦瑟无端》,过了几年又买到《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斗室中的天下》,同时,关注资中筠的讲座,品读《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等大块文章。大概每个人的着眼点不一样,我阅读资中筠先生的文章,往往会记住那些篇幅长的,有历史跨度的,或者中西对比的。比如,《“平戎策”与“种树书”》、《从方孝孺与布鲁诺之死看中西历史轨迹》、《文化与制度:鸡与蛋的关系?》、《革新中国传统历史观》、《说不尽的大国兴衰》,每篇都给我启发,每次阅读(可能相隔三四年)会有不同的感触和启迪。


且看《感时忧世》。这一卷文集中的内容如百花园,群芳竞艳,光彩夺目。


《感时忧世》中主要的话题针对社会现实。比如,《叫停“形象工程”此其时矣!》、《可否慢一点奏凯歌?》、《千条万条,反腐败是第一条》、《“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也谈学术腐败》、《什么人“经骂”,什么人“不经骂”》、《问题关键在哪里?——也谈收容制》、《灾后感言》。重要的话题还是教育,如,《大学“评估”之弊》、《中国人还是应学好中文》、《大学文科向何处去?》。虽然大多写于十几年前,今天读来仍发人深思,因为,资中筠文章中批评的现象,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感时忧世》中涉及的理论话题,如,《也谈“中国模式”》、《 跨世纪中国人将何以自处?》、《人格与国格孰先?》、《唯有思想是不能用钱买的》、《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困境》。这些文章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凝结着资中筠先生多年的思考。并不是资中筠有意和主流唱反调,而是她一眼看出“病症”所在,给我们提个醒,促使我们用自己的脑袋做判断。


让资中筠生气甚至愤怒的,是媒体和电视剧对大众的误导。《感时忧世》中的一些文章,是作者不吐不快,非说出来不可的话。如,《一定要“团圆”到皇帝身边吗?》、《男子中心社会的“语境”》、《我们的“文化”怎么啦?》。


当然,无论是针对媒体还是针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资中筠先生不是空泛议论,而是进行全面的解析。文章的笔调冷静,语气平和,颇具说服力。例如,《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必要条件》、《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为民喉舌”的神圣职责而努力——作为受众对我国新闻媒体的企盼》、《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说起,兼及中国国情》,这些几乎就是学术文章。有的问题,资中筠采取了历史对比的方法,把通俗的历史例证和现实联系起来,给人以启发,如,《由宋朝汪藻文章想起大学生辩论竞赛》、《“非典”与“五四”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无责》、《“三反”运动值得给予积极肯定吗?》。


资中筠前辈的文集把《感时犹世》放在首位,这体现她一贯的主张:艰涩学问和闲情逸致都属于个人空间里的事,面向社会,要紧的是做启蒙的工作。正如她在一次讲演中说的,“我实际上只是欲罢不能,想到什么问题,没有办法,我非要去想,非要去写不可”。换句话说:已经知道了,了解事实后就不能假装不了解,不能视而不见;看到问题之所在,不能无动于衷,忍不住要说出来,写下来。


在资中筠先生看来,启蒙不用太高深,一是把事实弄明白,不在谎言里生存,二是用逻辑来考虑问题,看清楚哪些事情是不合逻辑的。更简单地说,所谓启蒙,就是你只要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或者了解事实的真相,把不明白的想明白。


资中筠先生的“感时犹世”之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部分:


其一,关于社会问题。资中筠的观点包括:(1)一个好的国家,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做好事容易,做坏事难;好人得好报与恶人得恶报的概率高。如此,则人心向善,公平正义得以发扬。(2)若真正以人为本,追求的目标除了短期的GDP数据增长,还应着眼于中华民族长远的“文明崛起”,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若真正以人为本,是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考虑问题。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加在一起,组成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是独立的、自由的,在这个集体中生活就是幸福的。(3)健康的市场经济本能地需要自由以释放出创造力,需要平等的权利以保证公平竞争,需要法治以规范和执行游戏规则,与之配套的制度自然是民主而不是专制。社会管制以不限制自由为好。(4)看国家看世界,不要觉得疆土最大就是最好,国强未必民强,民众不一定幸福。(5)中国的盛衰成败取决于中国人自己,不是外国如何对待我们。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即使有一些是外面传染来的,也是由于自己的痼疾太深,对外来的影响只能取其糟粕而无力吸收其精华。”


其二,关于新闻报道和媒体职责。资中筠的观点是:很多主流媒体所讲的事情,逻辑是不通的,媒体对大众的误导很严重。掩盖真相,粉饰太平,这是新闻行业的禁忌,如今却大行其道。这是一方面。关键在于,媒体报道,一向报喜不报忧,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甚至灾难后,不去追究造成灾难的原因,而是大肆宣传如何“战胜”灾难,奏凯歌。此外,以新闻出版为例,为“吸引眼球”而媚俗,让广告商牵着鼻子走,品味低下的作品泛滥。资中筠也赞赏那些好的纸媒,赞赏那些令人佩服的记者,因为他们盯着各种压力,甚至冒着危险做深度调查,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太不容易了。


资中筠也指出“影视文化”的弊端:(1)影视进入千家万户,其冲击力和无形、有形的影响要比小说大得多,但种种“戏说”所散发的价值观、历史观让人忧虑;(2)拙劣的、品味低俗的不足论,严肃一点的也是满屏字幕错别字之多,让人吃惊;(3)票房价值、商业操作,“引导”和“迎合”,形成恶性循环。


其三,关于教育问题。资中筠的观点很明确:现在的大学教育过于功利,向权力和财力靠拢,大学教育已变了味道。有些名牌大学“招天下英才而毁之”,让她感到非常忧虑。她在多次讲演中提到这个沉重的话题。《感时犹世》中收录了资中筠先生的几篇长文,理性地探讨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她对当前教育问题的看法:第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文明的人;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现在的名校动不动以出了多少高官为荣,把办学目标定在出高官,是本末倒置;社会需要各种人才,优秀的大学应该培养各类优秀人才;文科教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出“大儒”,而不是出高官,出富商。第二,大学评估弊大于利,应该从根本上取消由行政部门进行的评估;大学的优劣、名声,不是由政府评出来的;评估逼出了各种违规的做法,导致了集体的上报资料造假,最恶劣的是,由老师动员学生一起制造假成绩、假的数据表等。她直言:“目前的评估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改善,却足以转移教育者着力的方向,劳民伤财,多一条腐蚀干部、败坏风气、误人子弟的渠道。”(《资中筠自选集之“感时犹世”》第167页。)第三,动不动就取消语文考试,是愚蠢的做法。中文都学不好,从充斥于电视荧屏的、不堪入目的错别字可见一斑。鉴于目前我国文化贫穷的状况,少唱一点文化高调,扎扎实实在国内普及和提高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中国人还是先学好中文”。第四,须知世界上有的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也无法用钱堆出来,“文化影响”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东西。第五,学术腐败的危害,比商品造假、官场腐败要深远得多。学术界应是最后一片净土,如果连这一片净土都守不住,还剩下什么呢?资中筠在其他文章和演讲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忧虑。


资中筠前辈写这些文章,是希望读者能够受到启发,能够了解事实和逻辑多一点,并非为了什么崇高伟大的目标(比如救民于水火)。作为知识分子,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引导。她对社会的判断是悲观中有乐观,她看到社会诸多问题难以解决,因而感到忧虑,但又相信善良的人还是比较多,社会还有净化的前景,还没有到泰坦尼克往冰山上撞的那个地步。资中筠和其他前辈一样,呼吁政策执行者停止以“文化”的名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把人力物力转移到为百姓做实事上来,批评那些弹着“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调子,回避甚至掩盖真实社会问题的做法。社会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工作必须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比如文化建设;有些工作刻不容缓,比如反腐,比如法规建设。针对主要社会问题,资中筠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在文章和演讲中多次表达,值得我们仔细阅读,认真聆听。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420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