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社会效应分为三方面:机制创新上的示范效应,资源利用上的整合效应,资金补充上的反哺效应。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指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个“主心骨”,不能偏离通过生产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来营造有益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思想文化环境这个根本方向。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状况,针对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围绕文化产品在地区、人群覆盖上的供需矛盾,安排好文化产品提供方式上有偿和无偿的范围和比例,形成政府投入与市场积累各司其职又相得益彰的投入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文化体制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显得日益不相适应,主要包括:文化产品的政府提供与市场运作的界限变得模糊、文化产品政府提供和投入的方式和机制亟待创新、文化产品市场运作的规则与秩序亟需重塑,文化产品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与多元主义文化倾向的激荡日趋复杂。因此,需要通过改革来理清文化发展思路,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事业指的是公益性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事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事业作为文化的纯公共产品提供场所,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的特殊产品的提供场所,共同为一个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统筹和处理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关系。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社会效应分为三方面:机制创新上的示范效应,资源利用上的整合效应,资金补充上的反哺效应。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三方面要素:(1)文化产品经营的链条化。产品开发的链条化延伸又要求文化经营单位的企业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本来源的社会化;(2)文化市场管理科学化。除去市场秩序之外,文化市场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是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3)文化消费需求的分层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消费需求既在总量上扩张,又在结构上逐步分化。在消费能力上,分为高端与低端需求。
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社会作用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评价。从供给上看,对文化单位引入外部投资者,实现投资多元化,用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来管理文化产品的投资与创作活动,有利于调动更多方面的积极性,增强文化产业企业的微观活力。从需求上看,市场经营压力会推动文化产业企业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并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更好、更广泛地开拓文化市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但是,文化产业化不能涵盖全部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化是部分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化,是公共产品范围以外的文化产品的投资方式、运作模式、管理体制、薪酬机制的市场化,是对能够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范围内的文化产品生产、创作与经营的企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对属于全社会公共产品性质的文化事业,国家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社会应营造积极赞助和支持文化公益性活动的氛围,企业应积极发展适应企业竞争需要同时又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事业发展的机制。
所以,不能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替代文化事业的繁荣的要求,而是在科学界定文化事业范围的前提下,在保证文化公共产品的充足供给前提下,积极借鉴和利用市场机制来创新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路和机制。正是在此意义上,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是增强我国文化总体实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着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