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希孟:农村自然聚落名称中习见的尾缀或称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31 次 更新时间:2017-02-24 20:59

进入专题: 村落   村名   传统文化  

安希孟  


拥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华夏,广袤国土上星罗棋布着形态各异、独具风骚、地老天荒、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迢递中,村落逐渐得以形成,这是基于共同利益诉求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自发形成的小群落。村社承担着农村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功能。这是一个由习俗调控的惯性、惰性社会。传统乡村被称作礼俗社会,乡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依习惯法而不由国权力教化。村落凝聚着集体的群落记忆。村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传承、习俗惯例、手工技艺、文学艺术。村落名称尾词承载着自然地理特色,也显示传统文明精粹。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既具有物质形态,也具有非物质形态。自然村落,往往承载了一段厚重历史,是一份特殊的文化遗产。


村庄名是地理条件决定论;沟、坡、岭者皆由地理地势决定,而非由气候日照物产文化信念贫富决定。有以姓氏与地形、标志物或村名相结合命名,有以山脉为主命名,有以河流湖泊为主命名。地名是一个社会时期的活化石,在村落地名中,也有一些丰富的人文沉淀和优美传说。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文化符号,同时也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民俗传承。在聚落形成中,人口由少变多,渐成村庄。


一、人类群居聚落演进史


中国农村村社是历史形成的自然共同体,通过繁衍、联姻或移民组成村社组织。村社就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单位。你叫他世外桃(逃)源亦可,叫独立王国也行。山高皇帝远。王法有时鞭长莫及。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这种天然共同体,共同占有和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林木矿产公有。在此基础上容易萌生共产和公社理念。这种原始共同体依靠外界气候的、地理的、物理的因素和特殊的自然习性(血缘、语言、习俗),形成村社共同体,过着封闭幽静生活。在这种简单的自治制的管理形式下,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劳作着,耕者有其田,怡然自乐,虽然有时互有械斗。


人类从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游牧渔猎经济发展为定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此男耕女织,繁衍生息。鸟儿栖息筑巢,叫落。落,就是栖居。落叶归根,部落,安家落户,由此而来。村落,与落户、落脚、落款、下落、着落、落地生根、落实有关。动词“落”,止息,停留,降落。名词“落”,栖息之地,村落、院落、部落、群落、段落。一到村里,就到了基层,落实,踏实。村落(聚落),就是众多居住房屋构成的集合或区域。


村落,或邑落,聚落。《三国志》:“余皆奔走,尽归邑落。”《魏书》:“户口逃散,邑落空虚。”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大上,民各保其邑落,百里之国,而种族以是为称。”


村庄是人类聚落的低级形式,世代务农,故又叫农村。这是走向高级聚落(城市聚落)的初级阶段。原始公社以氏族为单位的村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发展,乡村聚落逐渐成为聚落体系中低层级。村庄起源于“火”:燧人氏钻木取火,燧石取火,建造了最早的村庄。村庄聚落有固定的居民点,少数是游动。聚落由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田园组成。村庄聚落可分为种植业聚落、林业聚落、牧村、渔村等。“村庄”多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居住地形用语,这与北方地区地形多平原有关。  


传统村庄、村落、村民、乡俗,代表古老耕作制度和生活情态。村社具有原始共产主义集体群居生活公社(原始公共社团)大锅饭性质。群居,当然是为了抵御猛兽或寇匪。农村村社,又叫自然村,是原始公社的最初形态,亚细亚所有制。传统村落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具有保守性。村社的边界鲜有变动。甚至县界也亘古不变。这是一种原始村社所有制,也叫集体所有,叫家天下、大家长制,实行家法、家教、家规、家训,都说得过去,外人不得置喙。


目前,中国的村落有自然村与行政村两种。自然村,附属于行政村。自然村是指农村自然聚落。行政村是行政区划体系基层一级。村庄、村落是包括土地资源、以农业为基础的群落。自然村,往往是家族聚居的居民点,是长时间在自然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村落。通常,村落只有一个家族,是同宗的子孙后代,有血缘关系。自然村是农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单位,不是一个社会管理单位。以家族、同姓自然形成的居民聚居落脚之点称自然村,自然村是人们自发形成。自然聚集的村落,是我们平时说的村庄。有了村落就有了秩序,当然是依习惯法治理,但毕竟还不是法治——宗法,祖宗之法,仍是人治。行政村与自然村不同,行政村是按照法律设立的,是村民自治(甚至是自发)组织。村庄、村落、乡野,不同于乡镇,不是行政区划单位,乃自然村,自然形成,以习惯法和传统习俗,诘禁奸宄,由长老亲族士绅治理。庙是家庙,祠是宗祠,会是会所。土地是东方亚细亚公社制。公有制,古老的桃花源,熟人社会,裙带姻亲关系,断非马克思之“社会”有机体,无法治、行人治、无俸禄、无级别,更多带有自然自发经济特点——而乡镇就多了几分市场交换商品经济因素。历来无“村官”。村而有“官阶”、“官衔”,进入文官系统吃官饷领薪金,乃当代之“进步”。


给地域村落部族聚居点冠以名称,如同万物称名,名实相副,是人类的智慧。名,概念,具有概括性,起指代作用。村庄是我们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村名就是我们的名片或者说是独一无二的标识。地有地标,村有村名。虽然受到兵燹、饥馑或疫疠的损害,但同一村社的名称、边界、利益诉求、荣誉、命运,却相沿弗替。


千百年来农村聚居点被称为“村”或“庄”,合称“村庄”。农村,村,当然就是务农,以农为本。城乡大差别自此始矣。村的异体为邨。可见,村者,屯也。村,自然村,没有脱离自然状态,亘古未变。最早形态的村应该是依树木搭建窝棚,或木栅栏,后来逐渐形成自然村。所以,村者,从木。人多称“村”,人少称“落”。农村又叫乡村。乡村,城市外的区域。不然怎么叫“城乡”差别?


古代群居以村乡为单位,少有独自生存。群居方式演进历史如次:村落→自然村落(冲、寨、社)→村庄→村镇→集镇→镇(市鎮)→城市→城市群。村落,village,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包括自然村落、自然村、村庄区域。此乃中国古代农村组织基层单位、社会细胞。村落或名村庄。村庄是人类聚落的低级形式,因为以农业为主,故又叫做农村。“村庄”多为北方地区的居住地形用语。北方地形多平原。唐 韩愈:“村落百姓,悉有兵器,小小俘劫,皆能自防。”乃古代村落的特点也。村落因而泛指乡村、乡下。北方中原地区村落,普遍称谓为村、庄。田家聚集之地谓之村。《淮南子?修务篇》:“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多个农家聚集便成村落。村又称为庄。村庄:“草芽之壮也。”《尔雅》:“六达谓之庄。”庄稼茁壮,六畜兴旺谓之庄。


村、屯、庄、沟、堡,在村名中,语法上称为缀语、尾缀,其实不恰当。这些其实是实体词,有实在意义,非为点缀,不是缀加、后缀。通常称为“村庄”或“村落”,一般指自然村。“村”比较通用,屯在东北地区常见,通常是比较小一点的居住区。“屯”,本义是“包起来”。例如“军屯”、 “屯垦”,就是建一防御性围墙的寨子,以后演变为村落。屯,聚也(《广雅·释诂三》)。师古曰:“人所聚曰屯”。屯为北方地名用字,多指较小的村庄。北京三里屯(距内城三里)。


   庄多是由较高的经济能力的富家在离开自己住地较远的地方购买的土地,雇人看管种植的点称为“庄子”简称“庄”。庄,也指村庄或者山林田野间的住宅、别墅。多见于华北和中原。


沟多因为居住地理位置有沟坎的环境称为“沟”。堡在地名中念pu(铺),多因为住过兵的地方,相当于近代的碉堡、地堡的意思,但不读bao。


自然村村名的来历包含姓氏人名、奇珍异宝、风水堪舆、名胜古迹、吉祥嘉言、古国古邑等万象,内涵丰富,韵味深长。村庄名称称谓反映了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沿革、民俗传统以及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富有朴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当然,农业民族,村名更多含有农耕意蕴。大多数村庄依山傍水,故村名中多与山川河岳沾亲带故。民居杂多处,货畅其流,商贾云集,故村庄名称多有店铺气息。南方多水系,村名含水量高。北方山岭沟壑纵横,岭坡凹沟多有。一个村庄的名称,不仅仅是基层单位的符号,也可以寻根溯源家族的历史。有的村名富含文化意蕴,文绉绉,文雅得体。如曲陌。古者田间小道称阡陌。


二、各地纷繁复杂的村落称呼


全国各地村庄常见的后缀字常见的有:坡、埭(dài,土坝或镇)、桥、角、湾、墩(dūn,土堆,土墩)、坞、浜、泾、港、弄、巷、场、灶、塆、田、坳、咀、垇(ào)、寨、畈(fàn,田地)、岗、山、河、庄、楼、桥、垱(dàng,小土堤)、庵、冲、铺、塘角、岩、村、店、疃(tuǎn,村庄)、屯(方言,村庄)、集、街、匡、圩(wéi)、厝(cuò)、堡、窝棚、庄、营、堡、口、郢(ying)、岗、台、孤堆(谷堆、骨朵)、洼、墟、涧、滩、潭、沟、桥、坝。


据统计,中国村名按中心(或尾缀)词,


以村为名的 803012个     以子为名的 103064个    以坪为名的 67006个

以沟为名的 162232个    以山为名的 85042个    以塘为名的 65449个

以庄为名的 156613个     以冲为名的 78265个     以坡为名的 50516个  

以湾为名的 148185个    以家为名的 72082个      以塆为名的 47168个

以岭为名的  46949个     以寨为名的 45271个     以头为名的 45006个

以里为名的,43654个     (单位:个)


有许多相当于“村”“庄”的尾缀字不常用,如:社、地、埫(tǎng,山间平地,地名)、亭、梁、咀(jǔ 或zuǐ)、坊、塔、塌、碥(biǎn,石阶)、岩、岔(chà)、窖、墓、田、会、垛、场、窝、曲、院、桥、里、巷、洲、源、后、洞、崖、寺、畔、坎、井、甲、槽、背、坬(wā,同洼)、窑、房、墕(yàn,两山之间的山地)、排、棚、山、坑、渠、扒、龚、河、坟、川、坳、垾(hàn,小堤,同“岸”)、滩、卜、家、包。垴,nao,山头,多用于地名,大部分在山西。罕见。例如:山西黎县关家垴、湖北天门彭家垴。


概括说,可以按照自然地理山川形胜水文地质农林牧副渔宗教文化和军事防御商业运作,对中国乡村部落尾字或尾缀分类介绍,即,自然地理、风物河岳、交通阡陌、风情形胜、战争军事、农牧渔猎、商贸经营、文化建筑、职业分层。


村名有历史村名、群众俗称和标准村名三分。村庄的命名,不外乎名人姓氏、官宦职位、山川形胜、名胜古迹、地方风物等因素。村落多是由家族,亲族聚居而成。有以人名为村名,有以特产和手工业命名,有以河流湖泊地势命名,有以方位数字命名,有以地形河渠命名,如海子、湾、洼、沙窝、场。地形地貌是村落命名的基本源头。有以名胜古迹古国城邑命名。有的村寨名称和战争息息相关。也许我们的先祖更热衷于战争厮杀,村落适足以做动乱时代逃避兵燹水火和逃避野兽扰害的逋逃薮。军队屯驻郊野,故村名有营垒堡寨之称,如屯、营、堡(铺)、墩、台、寨、所等。有村名与宗教有关,如寺、观、庙、堂、阁等。村庄名首先彰显自然地理人口聚居特征。有的以楼、坊、仓、店、厅、棚命名。


(一)  村庄名首先彰显自然地理特征。


村庄名首先彰显自然地理特征,所以就叫自然村。农村的地名,除记录姓氏的地名外,有描述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地名,也有以自然地质(山、石、湖、沙)名称结尾的地名。最初建村,依山傍水,居高可防水患,近河则有取用之便,村庄多以所居之地的山名或水名作为村名。故这些村名带有山、岭、崖、峰、河、沟、峪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因地形特点或地理区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也有以洼、凹为村名,凹陷,低凹也,同“洼”,繁体“窪”。全国9113各以凹收尾的村名。柴凹,古时叫弓村,制造弓之地。明永乐年间,有柴姓迁此居住,故称柴凹。


村名与自然地理特征相关的有:江、河、湖、海、溪、涧、山、岭、梁、沟、川、洋、林、咀、峪、垸、圩、浜、渎、汇、泾。


村庄称呼杂乱无序,无普遍规律,但另一面,各地区,比如华南华北华西,似乎又各自有局部规律可摸索。封建社会各自为政。大一统表皮下,又呈乱象。农业文明,缺乏商业交流故。村庄村名尾缀字又大多反映地形地貌自然地理地质特色。如,山、壕、窑、街、坝、湾、坡、口、沟、岗、滩、磨、门,不一而足。而屯、寨、营、堡,还有疃、铺、店、庄、家庄、各庄、官庄,等,则不具自然地理特色。


自然地理实体一般有:江、海、河、湾、泉、山、崖、岗、丘、岭、滩、坡、洼。一般村庄名称多带有庄、村、集、店、桥之类的通称。有些村名不叫村,而叫“桥”。远古人在河道上搭建桥梁桥,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叫XX桥。自家村落就叫“XX桥”或“桥上”(翼城有桥上中学)。以姓氏加“家、庄、屋、屋子、寨、营、疃、宅”等,表示村落。


涧,周家涧,周姓立村于山涧旁,取名周家涧。当地人称山沟为涧,以姓氏和地势取村名为涧。带“滩”字的村庄名称,带“淤、坝、渔、河崖、夹”字的村名,都和自然地理有关。


庄、村、屯的区别:村庄,随地形特点而有不同的叫法。“村”,屯聚之意,村(邨),自然形成的村落。庄,称为“庄”。庄,大片草地,与庄稼有关,指有大片农田的聚居区,有一定的驿、旅、商、防之功能。“庄”,源自古代田庄、庄户、山庄。“庄”多是有较高经济实力的富家在离开住地较远的地方购置土地,雇人耕种,称为“庄子”,简称“庄”。这就是庄家、庄主的来历。坐庄呀,多好。轮流坐庄遭遇排斥。农民因而被称作“庄户”或“村民”。宁夏把农民称作“老庄户”。连苏联也叫集体农“庄”。“农”民和“庄”稼的联系,不用多说。


沟,北方多山沟、溪谷、山涧,村名直接叫沟的很多。一条沟就是一个独立王“村”。溪,在溪畔则以溪为名,以南方居多,江西浔溪。


带“滩”字的村名:扈家滩、平子滩。在河滩。


堰,表示村,明初许姓孟姓相继迁入。修筑防洪堰,其所建村庄皆称孟堰。因该村许姓多,称为许家孟。


有的村庄按地理特征命名,如河北村名卷子。这一带地处河岸,地势低洼。为防水患,便在村庄周围筑起堤圈。按位置命名 圈子 。后嫌“圈”字不雅,改为“卷子”。


厝,cuo,安置、停柩,闽语表示居住地。三面环山的山地。姓氏加“厝”,如福州的陈厝、梁厝等。孙厝,指姓孙的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楚湘方言称村落为湾、冲。南方人把村叫“冲”。冲,山区的平地,也是交通要冲。“冲”是“村”的不同读音。


孝感还有不少村落名为台子、墩子、库子等。


湾(含塆),河水弯曲,用在地名里指村庄位于河湾处,以湾为名。以“湾”为名的村庄148185个,另有塆,但无弯。“湾”的本义是水流弯曲处,便于泊船。这儿建立的村落称湾子。后“湾”、“塆”统一为“湾”。塆,林家大塆、程家塆丘陵谷地水稻田,地势平缓,其村称为冲。但村名仍是湾。逃避战乱的移民建立的村落称为寨(砦)。土居村落也称为湾。村庄称名渐被“湾”融合。。


依地势,有的自然村叫“崖”,如渊子崖。一定是在崖上。全国村名叫“X崖”的有2132个。崖,山西方言读“nai”,如村名如刘家崖(nai)。崖,有的读 nié。


岭和坡不是行政村,是自然村,从属于行政村。杨家岭,西北坡。岭,山道和山坡,泛指山峰、山脉。


坪,坪,山区平地。“坪,地平也”(《说文》)。南方农村地名多叫坪,坪指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重庆宝坪。许多村名带 坝、坪、坡、岩。太原杜儿坪。重庆是山城,山间盆地曰坝,山顶平地曰坪。坝是平地。重庆有了德感坝。坪是顶面起伏和缓的高地。重庆有了杨家坪等。重庆人要爬坡上坎,有九龙坡等。


郢,yǐng,古代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合肥的村子多叫郢。村落,东北曰屯,华北曰庄,西北曰堡,西南曰寨,合肥周边曰“郢”。郢子是自然村。《史记·楚世家》,“楚东徙都寿春,命为郢。”


有山就有岩。重庆有了曾家岩等,原初皆指村阪,bǎn,崎岖硗薄的地方。本义山坡。阪同“坂”,斜坡,带“阪”字的村镇较少,常用“坂”,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


峪,山谷也,山之谷地也。因村庄多建在山坡山坳,自然就以“峪”命名。沙石峪。


浜,小河沟。宋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上?城邑》:“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小浜别派,旁夹路衢。”明 李翊《俗呼小录》:“绝潢断港谓之浜。”用于地名,如:沙家浜。


有的村叫“坟”,不吉利:索家坟、公主坟。


村庄也叫土围子,土、石、荆棘围成的防御设施,围在村庄四周的障碍物。


埔,读bù或pǔ,河边沙洲,广东、福建、台湾一带的地名,意指山间小平原。


坨,tuó,意为蛇行游走。“土”与“它”结合表示“蛇形扭摆状的长土岗”。地名用字,如:王庆坨、黄沙坨。


移民迁移到新的地方,常把旧地名搬来使用,表达追根溯源。移民使用与原居地相同的地名 。如,岭南客家人地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圳 ,带有移民色彩,至今犹然。


一个难认又罕见的地名,疃,tuǎn,田舍旁禽兽践踏的空地,方言,村庄,义同“屯”。如。张王疃(在河北巨鹿)。


岙、坳、凹和垇,音义相同,皆为山间平地。


北京、河北一带村庄名带“各”字,如张各庄、杨各庄等。头一个字是姓氏。古代j、g读音相同。“家”读ge , 写作“各”或“郭”。石家庄,就是石各庄。北京的“各庄”即“庄”,“各”,是“家”的古音。石家庄,石各庄也。这属于地名的“白读”,如同“街”白读作gāi。


(二) 因为战争军事原因形成的村寨


我们的祖先也是靠战略开疆拓境。村名中含有战争意蕴的很多。村名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也相当丰富。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长期过着集群群居生活,筑巢而居,男耕女织,团结起来力量大。尽管有窝里斗,但人类集群生活可以克服自然的或其它兽类的灾祸。其余动物很少有合作共赢概念,分散独居,个别采猎,是它们的特点。由于集体生活,避免野兽扰害,人类文明大步向前。人类繁衍生息,生存发展,村落是较为原始的群居方式,可以抵御猛兽和盗寇。


  古代多次发生战争,留有军事遗址,村名中有“营、寨、屯、埠、关、哨”等 。各省村名也有带“寨、关”字的。带“屯、埠、哨”等字的村庄与战争有染。战乱频仍,烽火遍地,战争需要安营扎寨,叫 “寨”。古代军队操练,一般在偏僻之地建“营”“寨”,不扰民。寨,防守用的栅栏:寨子。鹿寨,状如鹿角,古时军事障碍物,多用削尖的竹木或枝杈,或铁蒺藜做成。旧时也指驻兵营地,指四面环围的驻军处、营垒。堡垒:梅村堡、西堡。营寨、山寨、水寨,转义为村庄。村寨、寨落,有栅栏或围墙的村落,指村庄。


屯,屯兵之地,驻军或屯垦形成的村落。多指较小村庄。 “屯”,本义“军屯”、“屯垦”,防御性的寨子,演变为村落。屯,本义为“包、圈、围”。如“军屯、屯垦”,建一圈防御性围墙的寨子,演变为村落。内蒙村屯名称以最早居住者的姓氏或名字加“屯”组成。


墩,也和战事有关,指修建在高地上碉堡。北方垒土为墩,南方挖塘为墩。带墩的地名南北方都有,如黄家墩。带塘字的地名以南方居多,北方除了沿海地区之外比较少见。武汉带墩的地名非常多


   寨,堡。也是防守要塞。村名为堡的,均与战争有关,指军事防守建筑,古代土筑的小城。村名;瓦窑堡、西堡。堡在地名中为pu(铺),因为住过兵,指碉堡、地堡,但不读bao。堡与铺相通。堡读bǎo或bǔ时,可以用村庄地名,再加一个通假字“铺”。“堡”分布于晋陕豫。外国地名后缀也有“-burg”的,与此相似,但那是大都市。Edinburgh、Strasbourg、St.Petersburg。“burg”者,“城堡”也。


卫,古代屯兵之地,后用于地名。威海卫,威震海疆。上海金山卫、浙江观海卫、山东威海卫、辽宁前卫。沿海险要地段设“卫”,演化为地名。天津卫,明朝的军事建制。


营,军队驻扎地,军营。后来军营所在地便多以营为名,曾称皇营。有些乡村名字带“营”字,如“北营”。村名包含“营”,指营房。以军事单位命名的村名,源于战火纷飞。驻兵的寨、营、屯等,也逐渐演化为村名,如大寨、北营等。部队驻扎久了,亲属就会搬来,产生家庭,升级为新的村。若部队被取缔,人民继续生存,则“营”也就成村庄名。北京河北等地许多村名带“官营”二字,如达官营。故“营”指某类职业军人聚居的地方。达官、保镖、武术高手聚居地叫“达官营”。再如“铁匠营”。营也指军队驻扎聚居,比如:火器营、蓝旗营,“骚子营”。


有的村庄尾词为“界围”,是抗辽积栗屯粮之所,在此设边卡哨所,方圆十里为界,名界卫,民国演化为界围。


战争需要后勤补养,战马也要有专门喂养的地方,故带屯字的村子曾是秣马厉兵囤积之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屯集草料的地方也称“草厂”。有的村名带“厂”字。明太祖朱元璋时,凡挖出铁矿的地方,皆称为铁厂。后来人口增加,出现村庄,仍带“厂”字。


有的村庄叫“坞”。坞,小障蔽物,有防卫的小堡,castle。亦称“庳(bēi)城”。庳,低洼。筑坞者,构筑防守城堡也。《服虔?通俗文》:“营居为坞”。《後汉书?安帝纪》:“元初元年,遣兵屯河内冲要,皆作坞壁”。后“坞”又成村落。《杜甫诗》:“前有毒蛇後猛虎,谿行尽日无村坞”。《集韵》:坞,“野聚也”。村庄叫坞堡,或坞壁,形成于王莽天凤年间。汉代豪强聚族而居,故其建筑外观颇似城堡。四周环以深壕高墻,内部房屋毗连,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大型的坞堡相当于村落,较小的如宅院。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故知坞堡、坞壁初乃防御性建筑。杭州至今有梅家坞、青芝坞。坞、隖、嵨,同。


贵胄勋臣封地为“官庄”,是为“官地”、“屯垦”制度,建设兵团。佃户或兵士聚居的村子被称为“官庄”或“官营”,再冠以姓氏。翼城有“武子官庄”。“官庄”、“官屯”是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贵族及封建官府直接管辖村庄。


(三)  商业贸易衣食住行渔猎农耕手工业


有村名以水利设施命名,如桥、闸、堤、码头、口、沟、壕、井、湾、坑等。有村名因集市贸易得名“集”,如郝集、周集、陶集、李市等。


表示村落的还有墟,village ,如:墟落、墟里、村墟,都指村落。带有移民色彩。墟本为乡村定期的贸易集市,后发展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埠,bù,码头,port,很多码头成为市镇,用于地名,如,茅家埠,蚌埠。商号也叫埠。许多商号发展成村,称为埠。蚌埠。堡、屯、铺、店、镇,均与人口聚居有关。


垸,yuàn,huán,挡水的堤圩围住的地区。以垸为名,大多临水,如湖南资阳民主垸。


店,店铺,从最初的店铺发展成为村镇。如高碑店,米店。古为交通要冲,信使、官宦在此驻驿歇马。北京“店”字地名多,最初是店铺、驿站发展为村镇。周口店是元代形成村落。例如高碑店、永乐店。店是客人居住所在。“长辛店”,“常新店”的谐音。驻马店,起初为店铺、客栈、旅店。


有的村名尾缀字为“铺”。铺,驿站。用作地名时前面带数字,如三里铺、二十里铺,指所在地距离城市的距离。“堡”读“pù”时,义同“铺”。明初,移民蜂拥而至,富户住在自然条件好的“上岗子”,建造高房,穷人在“下洼子”搭个窝铺。铺,就是窝铺的简称。铺是传递公文和信函的驿站。用“铺”字作村名之尾缀。其先祖搭窝铺立庄,又以打铁为业,故名王铁铺。有的“铺”字与窝铺无关,而是“急递铺”的“铺”,传递官府下达的文书。比如八里铺、十五里铺、二十里铺,都是因为设过急递铺——宅急送、邮政快递。五里一墩,十里一铺。五里单墩,十里双墩。 逐渐发展为定居者形点,成村落,称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也有写成“堡”(堡,通铺)。


张家界的“界”,本是村名。界,指领属界限。山林之地,领主举家守业经营。张家界曾用名:大庸溪、大庸滩、大庸口、大庸坪、大庸桥、大庸路、大庸卫。


带“淤、坝、渔、崖、夹”字的村名:南淤、东坝、渔洼、河崖头、前夹、中夹、后夹。


带“盐、灶、皂、墩、坨”字的村庄。代表工商业。带“墩”字的村名:前墩、后墩。“灶、皂、墩”字都与“盐业”有关,部分“坨”字与盐有关。带“灶”字的村名:孔家灶,村民迁此立村,垒灶熬盐(古称熬盐者为“灶户”),以姓氏得其村名。


带“码头”、“沧”、“坨”字的村庄名称。如:南码头、李沧、刘沧、坨庄、小坨、东坝。


圩,xū,集市,乡村集市,countryfair。湘、赣、闽、粤等地区称集市。福建以“圩”指代村,村名为“圩”,村,称“圩”或“埔”。“圩”也同“墟”(xū),“墟”的俗写。墟场的居民以“圩”为名。围墙内的村庄叫圩。设立集市的村,以立村人姓氏加“集”字得名,如杨集、徐集。


村名叫“棚”       的,很多, 4906个,非棚户区。棚,用竹、木搭成的篷架或小屋,棚,栈也(许慎《说文》)。窝棚,简陋小屋),也指楼阁。徐家棚,清末有徐姓在此筑棚得名。


与交通运输物资交流有关的有关,村名叫“渡”的,如河姆渡, 1531个。村名叫“关”的,1738个。村名叫“口”的,36066个。


(四)宗教文教原因形成的村名


村名体现宗教文化,寺、庵、庙、佛、殿、龙、香坊等字不胜枚举,但枚举不实论证。有的村名不叫村、寨、庄、屯,而只取或直呼宗教圣地名称,以代村落名。如,佛头寺、玉皇庙、三佛殿、道庵、巩家香坊等。和尚们住的地方叫寺、院、庵、堂。道士们住的地方叫宫、观、庙。


有以宗教活动场所命名的村庄,如,斜口庙、小庙。以“庙”为尾缀的村名19429个。忻州先有寺庙、后有移民,便以寺庙名称为村名。以“寺”为村名尾缀的,12165个,如明光寺。有村庄名叫“王庵”,因附近有姑子庵。庵,ān,形声字,圆顶草屋。全国名“庵”的村庄,6259个。有村名直接呼为“高庙”。山东莱州1065个自然村,多以庙宇寺院观庵命名。村名卸甲庵,小草屋,庵子,即“结草为庵”,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村名叫院的,全国10465各。观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汉武帝时代“观”即为道教建筑。村名为“观”的,1188个。有村名观音堂,后修观音庙,以庙名为村名。村名含直接叫堂的,12384个。村名是地域文化的标志。五台31个村庄以寺名村。有些村庄与佛教遗迹有关,如南塔、塔沟,牌楼岩。村名尾词为“塔”的,3393个。以佛教传统命名的村庄,如清宗石、白龙池、维摩庄、澡浴池、大插箭等。


山东神堂村原有关帝庙,取村名神堂。带宗教意味的村名还有白云观。有的村以庙宇命名,如十哥庙。因庙庵观而起的村名很多。山东夏邱镇卸甲庵村,原有一尼姑庵,传宋太祖赵匡胤率军到此,在庵旁卸甲休息,故取村名卸甲庵。村名为“庵”的,6259个。又如村名神堂沟(山西)。山东柞村镇普渡口村,村东有佛爷庙,取村名普渡口。


也有由于其它特殊原因产生村名名尾词。吉林乾安县村名名尾词为“井”字。乾安1927年筹建县城。设治之前,乾安县的村屯,或以屯主为名,或以职务为名,或以地形为名,也以蒙语地名。以地形、地物为村名,如后山弯、六方地、双榆树。以村主的绰号为村名,如少爷窝堡。1926年,沿袭“井田制”行政区划,全县村落一字排开横竖整齐划一成“井”字形,实行“千字井”。确定新地名村镇地名称谓时,用《千字文》依序择字取名。全县地域按《千字文》“开地元黄,宇宙洪荒”的顺序逐个命名为“井”。每个井,即,村,取《千字文》中一个字,再缀上“字井”,遂成一完全村名,如“让字井”、“天字井”、“地字井”、“元字井”等。这里的“井”字,相当于今之“村”、“屯”。全国“井”以字为收尾词的村有11436个。


中国天南地北有些村名用的是地道方言土话,无法形诸笔墨,书写时大大走样,无法体现土语的本色。譬如圪垯。也有生僻不常见的,如,花鸨(bǎo)、鹅峁(mǎo)峪、漫滩沟、大窑墕(yān)、张家墕(yān,堰)、高家塌、玉皇岔(chà,山脉分歧)、石磕沟、红崖峁(mǎo,小山包,指顶部浑圆的黄土丘陵)。吴家坬(wā,同洼,凹,窊,陕北村庄名)。窊,凹,wā。窊,low;lying,低凹;低下。窳,同窊。


砭,用于地名,如:青化砭。佛陀墕(yàn,方言,两山之间山地),二嘀哨、桑树渠,等。罗列起来,不胜其烦,很费解,恕不一一枚举。铺陈枚举不是论证。


三、个案:故乡翼城县村名探微


故乡翼城县村名缀词有:村、堡、洼、寨、庙、坪、店、峡、坡、垣、沟、铺、壁、岭、里、涧。


翼城县村名多反映地形地貌,如“二曲”。就是道路弯曲。“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状写道路艰难。多山的地方,村落的名称也具有山的特色,常见有岭、凹(洼)。岭,山道,山坡,借指小村庄,南常岭,庄里岭。庄里南常程公村,上下白马一流顺,表明互有往来,攻守同盟。皇权更迭,王冠落地,对他们似无影响。凹,洼,翼城山区丘陵地带多个村民聚居地叫“洼”(因无水,或称凹),真的是洼地,但不同于南方水洼,也未必凹陷。翼城有高家洼、后洼、青洼、青树洼、董家洼、庙洼、草鸡洼。我的邻村庄里,村名以“里”收尾。尾词为“里”的,有600多个。里,本义是居住地,居住行政单位。《周禮》:“五家爲鄰,五鄰爲里”。“里",村落,有围墙。著名古镇“同里”,是该类型的地名。秦朝乡以下划分是亭、里。里,就是十几户人家聚集点。小村叫“里”。里,较小,不是行政村。富阳的“里”不少:油车里、麻车里……以“坞里”为多,类似“庄里”。“里”。多在北方。“里”是村落。最早的“里”是羑里。著名的是三元里、平安里。翼城叫里的村庄很多,庄里、张沙里、庄里、鄢里、凸里、营里。


翼城村名还有寨(砦,里砦)、壁(梁壁,战略要地)、堡(堡垒,西堡)、坡。寨,旧时为防盗匪栅栏也,营垒也,安营扎寨之谓也。村村寨寨,有防守用的栅栏,是屯兵的营地。寨子、鹿寨,军事上常用的一种障碍物。村寨者,村庄也。南常村的“寨子里”,古代屯兵之地。砦,zhài,同寨。里砦的砦,方言shai,兵营,本意守卫用的栅栏、营垒。翼城有里寨、辽寨河、吴寨、寨上、牢寨。吴寨,晋昭公时大夫荀吴讨伐狄人,屯兵扎营于此。壁,营垒也,如坚壁清野。又指军垒。壁垒森严,比喻防范很严密。翼城有梁壁、郑壁、吉壁、封壁村。壁,墙,军营围墙。壁,墙,陡削的山崖。转义军营围墙:壁垒,坚壁清野,壁上观。翼城话,崖,读nai。寨、壁,和卫、庄、堡,无需加后缀“村”。


翼城有中卫、上卫、南卫、北卫、东上卫、南上卫。与战争有关的还有堡,原指军事上防守用建筑。用于地名的堡念pù,通“铺”,驿站。而念bǔ的时候,指有城墙的村庄。


翼城县叫庄的村落有:杨家庄、李庄、南官庄、燕家庄、北张庄、油庄、翟庄、武子官庄、辛庄、下庄、王庄、东庄、岳庄、郑庄、续家庄。“武子官庄”,明初经元末战乱,鼓励垦荒,政府组织开荒,建立一批村庄,从外地移民至此,此类由官府设立的村庄就被称为官庄。


翼城有的村叫堡,相当于某个大村的卫星城,如,西堡、堡子村、贯上堡。翼城地理地貌,有的村庄叫坡,顾名思义,就是坡,郭家坡、孔家坡、曹家坡、北坡、吕家坡、凤架坡。丘陵地带黄土高原坡多沟也多,沟,指居住地有沟坎,有“七沟”之多。岭、坡、洼、涧、垣、沟是自然村,直呼其名,不添加“村”、“寨”尾缀。此皆不是行政村,依附于别的大的村落。


有些村名承载着历史:可能是某个姓氏人口多,或最早拓殖,也许此后该姓氏锐减,但拓荒者仍被牢记。以姓氏为村名的有:东尹、西尹、程公村、王庄、翟庄、史庄、辛庄、岳庄、郑庄、李庄、续家庄、杨家庄、谭村、史村、曹公村、赵家村、曹村、石村、曹家坡、牛家坡、刘王沟、黄家垣、安家垣、裴家垣、李家垣[1]、樊店、黄家铺、吴寨、董家洼、鄢里(起初为鄢姓)、朱村、范村、张家庄、郑家,高家、乔家。杨村,杨氏家族隆盛,故名,但原来叫郑庄,以郑姓为主。霍家涧,涧水,且涧底有一股水(不是红颜祸水)。“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冯史,原为李庄,晋文公理狱官李离故里,后冯、史两姓渐多。原村, 五帝之一帝喾(喾,前2480-前2345,帝喾,号高辛氏)的元妃后稷的母亲姜嫄生于此。弃里,周朝的始祖后稷出生被抛弃于此。翼城历史积淀深厚如此。翼城县900多地名,有三成和唐尧、晋国有关。里砦,可能是李寨。店,售卖货物的铺子。樊,笼子、樊笼、藩篱。后指都邑集镇名。翼城樊店,与车马店有关:樊家店,简化为樊店。


垣,yuán,本意为墙,wall,引申为城,城墉l。指村庄,X家垣,常见的村庄名。垣,应该和用于村落称谓的源、园、苑、垸、塬相通。


翼城有东西浮图。浮屠指佛教建筑,专指高塔,也是对佛与佛教徒的称呼。该村应与佛教有关。程婴故里在翼城县南梁镇程公村。不过别的县也有自称程婴故里的。翼城乃唐尧故地,故,村名里含“唐”量高。唐兴、南唐、唐城、东唐、北唐、云唐。马册村与养马有关。马册,即马栅。栅,栅栏,营寨,Camp,屯兵之处所,古代军队平时屯田。马册村紧邻上白马、下白马村。古晋国战事连年,马是战事交通工具。翼城水草丰茂,马册附近河流众多,此地似乎为养马之地。以动植物图腾为村名,翼城不多见。武池可能是因为武将军镇守一池清水的缘故。


翼城村名带东南西北表方位的很多,表明人类自幼年即学会辨识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上下里外,迁徙流转。农耕文明几千年无大变迁,时间概念循环论,重视方位: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里外高低,如,东崖下、西崖下、南垣、北垣、上河西、中河西、上甘泉、下甘泉、中卫、上卫、南卫、北卫、北李庄、南李庄、东王、西王、中王、前乔、后乔、东贺水、西贺水、中贺水。东郑、东唐、东下坪、东午寄[2]、东上卫、东庄、东韩、东尹、东浮图[3]。西郑、西尹、西张、西角、西下坪、西堡、西浮图、西午寄、西沟、西白驹、西闫。南常、南捍、南卫、南吴、南梁、南唐、南北绛、南庙、南上卫、南丁、南岭、南坡、南史。北常、北捍、北卫、北张、北唐、北史、北丁、北冶、北寿城、北梁、北坡、北庙、北续、北石。中卫。上吴东村、上吴西村、上石门 、上白马、上韩村。下石门、下阳村、下庄村、下白马。带方位词的还有,高家洼、里寨(里砦)、后洼村、四望村、桥上。南庙、北庙、斜口庙、小庙,指庙宇,以寺庙取村名。东浮图、西浮屠,建有寺塔,与佛教有关。浮屠者,佛陀也。也有以历史传说为村名。规模较大的聚落居住密度高形成“村镇”、“集镇”。


人有人名,村有村名。传统村名是自古既有、经久流传的。地名村名对研究历史、地理、经济、交通、民情有助。地名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代号,是客观地理实体和主观认识的对立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名经历历史演变。村名可说是社会历史的缩影或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村名折射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承,象征一种特定因缘。村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是文化的根系所在。村名记载着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奋进。通过对村名渊源的了解,能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传统村落在地球村的角落生长壮大。它使人走向成功和文明,同时还保留传统。村落作为人类原始群居方式,至今仍有其巨大影响力。它促成文明集群化,进而为统一的文明树立榜样。但它也造成封闭、孤立、僵化、愚昧。人是社会人,生存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它自身也是人的生存环境。村落从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文明单位,演变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原始与现代的链条。


本文搜索了各地村庄的称谓尾词的繁杂用法,意在表明,封建时代书同文,但音不同,造成中国农村社会的割裂。尾词如此纷乱,尾大不掉,乃因暴君强秦虽武力吞并天下席卷六合,但徒具形式,各地山高皇帝远,边鄙乡野如世外桃源,皇权鞭长,但噬脐莫及。古村名称谓纷乱如麻。北方村落大,战祸盗寇野兽多,城墙厚实,南方村落小,小桥流水,相对分散,少有山西大院,高墙豪宅,气势宏伟。江南也不会有午亭山村一跃而成屋瓦连缀鳞次栉比的皇城相府。


华夏天南地北语音不同,造成村寨称谓差异,如韩家阿,就是韩家窝,其他地方就叫韩家洼、韩家凹(或坳、垇、岙)。地名坳,ào,山间平地。垇,ào,古同“坳”。岙,à,浙闽称山间平地。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当然,村、屯、冲,都是“村”音的嬗变。发音不准故也。但有的村名,行将成为化石,陈列在历史博物院厨窗内,成为后人鉴赏的古董。原地址残垣断壁荒草野塚在夕阴余辉下听得见蛐蛐低鸣,成为人们凭吊的地方,使人潸然泪下。或许,原村名将如同“铁狮子坟”“明光寺”,成为城市地铁一个出站口站名,亦未可知。今天,则天下一家,万国联盟,只有一个的地球“村”,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必冲杀,也无须“囤”积居奇。


相对而言,村庄的英语表述就比较单一、统一。汉语如此驳杂,是因为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汉语语言文字不统一,各地方言甚多,误读甚繁。很多村落里巷的名称是口口相传,没有落实成字,因此,错写是很正常的。然而表示村庄的英语单词却仅限于village,hamlet,thorp, Thorpe(村庄,小乡镇,等于thorp)。Village,hamlet,村子,(无教堂的)小村庄。 中国封建社会,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前工业社会,乡村组织是封建政治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治统治的支柱基础。乡村政治组织,与标志生产方式性质的农业生产组织相类。英国圈地运动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技术的长足进步,促进了农村乡村解体。农业革命使英国建立起发达的商品化农业。英国圈地使农民成为流民,逐渐被纺织业及农业部门吸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工业的发展吸收了圈地所游离出来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运动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最终建立“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发达英语国家不存在城乡差别。孤立封闭的村庄不复存在,脑体劳动的差别只是汉语辞藻。此差别譬如旧历皇朝纪元和世界公历纪元之差异。干支纪年,六十年一甲子,终始循环。以皇帝在位年代更改年号,各种纪年要换算成公元纪年。


如今城中村得到改造,某些自然村落归于消失,大势所趋。村名也经历革命性变化,昔日风光不再。城乡差别的消失,不以人的良好愿望为转移。农村,传统村庄日渐消弭。你得举起双手欢迎。你迁入城市,就是追随时代之潮流,浩浩荡荡,顺昌逆亡。这和上山下乡是反比关系。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乡下吃粗饭。城市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切有条件到城里去的人应该自觉去那里。要说服自己的子女亲属移民城市,落户城市,购房城市。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终老还乡,马革裹尸,狐死首丘,不好,也没必要。应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只鸡豚。山重水复虽有路,柳暗花明不见村。童孙虽解供耕织,不傍桑阴学种瓜。随着城镇化步履加快,乡民减少,中国的袖珍微型村(坡凹沟岭)行将大片消失。以村庄为单位的传统本乡村社会体制和农村居民布局也会发生实质性变异,就地转化为城镇居民。古老村庄名称部分会消失净尽,部分会另择名称。这是亘古之巨变。生僻罕见而不易书写的村寨名也将因为经济贸易而修正。某些方言发音,譬若我老家程公村,土话叫“she”公村。南常,念南“shang”,就得正名。


2017 ,2,11


(安希孟 男,1945年生于山西翼城,1965年入北师大外文系(外“文”系有别于外“语”系或外“语”学院,非仅止于“语”言,重在“文”学),1982年南京大学哲学硕士毕业。山西大学哲学系退休教师)


附录     中国村庄名称尾字图


村 803012 井 11436 棚 4906 盘 2542 1665

沟 162232 堡 11164 后 4769 垴 2501 干 1654

庄 156613 边 10720 江 4649 2491 畔 1649

湾 148185 树 10651 查 4551 沙 2488 来 1641

子 103064 院 10465 仔 4457 号 2479 沿 1637

山 85042 洼 10133 潭 4354 心 2469 碾 1630

冲 78265 勒 9945 峪 4290 隆 2458 堆 1628

家 72082 垄 9917 西 4274 掌 2440 内 1617

坪 67006 店 9767 东 4231 形 2422 刘 1610

塘 65449 脚 9759 嘴 4211 圈 2398 坂 1603

坡 50516 基 9702 洲 4195 马 2391 海 1592

塆 47168 墩 9683 岔 4167 卡 2375 兴 1579

岭 46949 区 9625 洋 4142 依 2356 古 1576

寨 45271 坊 9228 脑 3839 特 2330 阳 1566

头 45006 凹 9113 顶 3706 土 2316 德 1552

里 43654 石 9011 港 3705 峒 2243 元 1552

坑 42767 滩 8986 孜 3687 川 2238 渡 1531

坝 38934 铺 8823 王 3492 张 2234 果 1504

上 38742 尾 8705 路 3458 弄 2227 1504

屋 38302 垭 8425 木 3415 布 2175 苏 1497

口 36066 窑 8325 塔 3393 盖 2132 埠 1482

桥 33221 坞 8100 坟 3332 崖 2132 尖 1476

屯 30275 昄 7080 埂 3320 2107 老 1458

下 29167 克 7061 尔 3280 集 2106 甲 1452

田 26922 槽 6967 根 3183 连 2094 科 1446

岗 24458 湖 6936 池 3175 社 2076 车 1446

洞 22886 厂 6927 巴 3149 李 2075 合 1437

河 22579 包 6736 舍 3047 北 1950 套 1430

咀 22241 排 6679 南 3045 1896 埔 1430

园 21284 6342 3019 日 1894 墙 1416

场 20213 庵 6259 垅 2969 壕 1979 殿 1395

组 20063 角 6210 渠 2939 埇 1874 热 1356

庙 19429 弯 6141 2938 祠 1871 拐 1356

岩 19023 堰 6134 2916 埦 1871 吉 1336

楼 17914 水 6125 安 2893 道 1876 碑 1330

台 17834 龙 5915 泉 2856 垱 1857 库 1312

地 17129 坎 5731 丘 2855 面 1831 罗 1297

坳 15500 格 5687 亭 2851 1822 花 1279

梁 14555 5682 嘎 2817 陈 1813 肚 1277

队 13973 5620 达 2803 陂 1797 杨 1266

林 13970 底 5486 2802 多 1790 仑 1264

窝 13006 街 5467 界 2786 板 1772 炉 1223

房 12482 拉 5423 寮 2721 坨 1762 斗 1193

堂 12384 垌 5392 玛 2720 1744 观 1188

背 12170 前 5288 塬 2619 关 1738 泾 1177

47 寺 12165 箐 5226 斯 2617 坦 1719 其 1149

48 营 11732 宅 5072 城 2571 岸 1703 浪 1145

49 门 11716 巷 5055 平 2570 坬 1700 洛 1140

50 圩 11540 围 5038 旦 2555 户 1679 竹 1139

51 溪 11516 源 4916 峁 2548 会 1668 那 1133


2 村 803012 井 11436 棚 4906 盘 2542 1665

3 沟 162232 堡 11164 后 4769 垴 2501 干 1654

4 庄 156613 边 10720 江 4649 2491 畔 1649

5 湾 148185 树 10651 查 4551 沙 2488 来 1641

6 子 103064 院 10465 仔 4457 号 2479 沿 1637

7 山 85042 洼 10133 潭 4354 心 2469 碾 1630

8 冲 78265 勒 9945 峪 4290 隆 2458 堆 1628

9 家 72082 垄 9917 西 4274 掌 2440 内 1617

10 坪 67006 店 9767 东 4231 形 2422 刘 1610

11 塘 65449 脚 9759 嘴 4211 圈 2398 坂 1603

12 坡 50516 基 9702 洲 4195 马 2391 海 1592

13 47168 墩 9683 岔 4167 卡 2375 兴 1579

14 岭 46949 区 9625 洋 4142 依 2356 古 1576

15 寨 45271 坊 9228 脑 3839 特 2330 阳 1566

16 头 45006 凹 9113 顶 3706 土 2316 德 1552

17 里 43654 石 9011 港 3705 峒 2243 元 1552

18 坑 42767 滩 8986 孜 3687 川 2238 渡 1531

19 坝 38934 铺 8823 王 3492 张 2234 果 1504

20 上 38742 尾 8705 路 3458 弄 2227 1504

21 屋 38302 垭 8425 木 3415 布 2175 苏 1497

22 口 36066 窑 8325 塔 3393 盖 2132 埠 1482

23 桥 33221 坞 8100 坟 3332 崖 2132 尖 1476

24 屯 30275 昄 7080 埂 3320 2107 老 1458

25 下 29167 克 7061 尔 3280 集 2106 甲 1452

26 田 26922 槽 6967 根 3183 连 2094 科 1446

27 岗 24458 湖 6936 池 3175 社 2076 车 1446

28 洞 22886 厂 6927 巴 3149 李 2075 合 1437

29 河 22579 包 6736 舍 3047 北 1950 套 1430

30 咀 22241 排 6679 南 3045 1896 埔 1430

31 园 21284 6342 3019 日 1894 墙 1416

32 场 20213 庵 6259 垅 2969 壕 1979 殿 1395

33 组 20063 角 6210 渠 2939 埇 1874 热 1356

34 庙 19429 弯 6141 2938 祠 1871 拐 1356

35 岩 19023 堰 6134 2916 埦 1871 吉 1336

36 楼 17914 水 6125 安 2893 道 1876 碑 1330

37 台 17834 龙 5915 泉 2856 垱 1857 库 1312

38 地 17129 坎 5731 丘 2855 面 1831 罗 1297

39 坳 15500 格 5687 亭 2851 1822 花 1279

40 梁 14555 5682 嘎 2817 陈 1813 肚 1277

41 队 13973 5620 达 2803 陂 1797 杨 1266

42 林 13970 底 5486 2802 多 1790 仑 1264

43 窝 13006 街 5467 界 2786 板 1772 炉 1223

44 房 12482 拉 5423 寮 2721 坨 1762 斗 1193

45 堂 12384 垌 5392 玛 2720 1744 观 1188

46 背 12170 前 5288 塬 2619 关 1738 泾 1177

47 寺 12165 箐 5226 斯 2617 坦 1719 其 1149

48 营 11732 宅 5072 城 2571 岸 1703 浪 1145

49 门 11716 巷 5055 平 2570 坬 1700 洛 1140

50 圩 11540 围 5038 旦 2555 户 1679 竹 1139

51 溪 11516 源 4916 峁 2548 会 1668 那 1133



[1] 垣,yuán,垣墙,指院墙,围墙。

[2] 午寄,尧的后裔丹朱,受舜封,建都于本村十余华里的北唐城村。村东南塔旁石碑镌刻云,“汉光武太子驻跸处”。志载,子城村在今午寄村南一余里,汉光武太子曾驻跸,太子逢午寄寓,子城易名“午寄”。

[3] 浮图,对佛与佛教徒的称呼;也指和尚。


    进入专题: 村落   村名   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33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