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玥颖:“雾霾经济”呼唤绿色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50 次 更新时间:2016-12-20 20:31

进入专题: 雾霾经济   绿色经济  

朱玥颖  


      当前,城市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退化尚未脱钩。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化是治理雾霾的重要一步——受雾霾天气影响,各地口罩、空气净化器成了热销货,洗车行业、旅游业及房地产等产业也被带动不少。雾霾的频频爆发已然催生出的一种畸形的经济现象——“雾霾经济”。

  “雾霾经济”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是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伴生物。咨询公司埃森哲和中科院12月17日发布的《新资源经济城市指数报告2015》显示,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群扩张,并没有摆脱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消耗。不过,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雾霾经济”作为一种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经济现象,它的存在注定只能是短期性的、不可持续的,将在短暂繁荣后开始走下坡路。

  不可否认的是,在环境治理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经济回暖的压力被放大。环保部9月发布的一份长期调研报告指出,环保确实在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利润方面体现出对经济的短期负面影响。其中,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分别使GDP减少0.12%、0.03%,并主要影响火力发电、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环境治理无疑加大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压力。

  如何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相协同,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绿色发展是破题的关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定调的五大理念,绿色发展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预期,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绿色发展的理念与举措将成为我国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难题,以及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现代化新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双赢之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寻求高效利用资源的模式,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资源优化。同时,也要通过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产业,推动绿色生产体系的形成,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雾霾因经济无序发展而生,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也是治理雾霾最有效的手段,如征收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税一旦开征,将极大地激发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环保设备方面的需求,环保产业将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以财税手段为核心,在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切身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点。

  虽然“雾霾经济”会逐步萎缩,但是在治理雾霾过程中形成的环保产业将作为新经济模式的象征而保留下来。与传统“三高”产业“黄金十年”的结束相对应的,是新能源和环保产业“黄金十年”的到来——资源再分配带来了利益格局的重塑。废物能源化、污泥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和水泥处理4个领域将在未来5年获得强劲增长。

  此外,还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应对全人类面临的最为复杂的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合作的新时代。全球所有国家为了共同目标采取共同应对措施,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曾经无法想象,现在势不可挡。”

  近年来,中美两国力图打造新型大国关系,但苦于找不到抓手,像双边投资协定(BIT)这种宏大的合作框架短期看不到成效,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双方都有迫切的现实需求。中美两国实现气候合作大突破,双方两次发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美国重申将向绿色气候基金捐资30亿美元的许诺;中国宣布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

  近日,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的敲定,将加速全球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升级。根据这份包含29条内容的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与其说雾霾治理拉低经济增长速度,不如说雾霾治理的实质是中国经济的“去泡沫化”。过去的增长并非实质性增长,把环境治理纳入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变量,是对过去错误预测泡沫的“去杠杆化”。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说“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我们要打响绿色发展的攻坚战。

(作者朱玥颖为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进入专题: 雾霾经济   绿色经济  

本文责编:caon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60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