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麦克尼尔:早期犹太教特有的重要性和独特的生命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53 次 更新时间:2016-07-22 21:24

进入专题: 犹太教  

威廉·麦克尼尔  


公元前1000年代真正有影响的思想不是在古代中东文明两大中心的任何一个产生的,而是在两个边缘地区:巴勒斯坦和伊朗。巴勒斯坦位于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它的居民了解两者的文化传统,但是没有全盘接受任何一个。同样,东部的伊朗是美索不达米亚与新兴印度文明的文化分水岭。因此,在巴勒斯坦和东部伊朗,当本地环境刺激人们试图重新解释宇宙的运行时,他们面对着的不是一种而是两种互相冲突的思想体系。在这些情况下,完全同化,或者把文明社会的神话进行适度调整,以适应当地的需要和传统,这两种做法都不太令人满意。相反,更自由和更激进的宗教启示倒成为可能。在这两个地方,严肃而敏感的人不再依赖现成的、自成体系的、极其古老的教义体系,而开始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问题。


在这场重新确定人与超自然力的关系的斗争中,以巴勒斯坦为中心、记录在希伯来经典中的犹太教传统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为现代犹太教,也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个别先知强烈感受到上帝的权力和意志,受此鼓舞,他们用充满激情的诗歌抨击社会不公,这些诗歌都被记录和保留下来了,先知运动由此改变了方向。在这些爱好文学的先知中,最早的是阿摩司(约公元前750年)。在这个时期,希伯来先知改造了耶和华的宗教,赋予耶和华无边的力量,不再仅仅把他当作入侵迦南地时期的部落战神。与此同时,他们宣称上帝既公正又仁慈,既惩罚作恶者,也随时宽恕及时忏悔的罪人。


耶和华一直是嫉妒成性的神,他要求子民完全忠于自己、拒斥其他神。因此,希伯来先知比较容易把对耶和华的崇拜发展为一种不妥协的一神教。中东没有其他民族能够变成一神教的信徙,而是保留他们的传统信仰,因为他们都继承了多神教。但是在一个遥远的君主和起源于几百英里外的无法预见的事件能深刻影响当地事务的世界里,一神教似乎是唯一能够真正令人满意的解释。在这样的时代,宗教的地方性再也不能适应一般常识和日常经验。传统的崇拜仪式显得虚伪空洞;只有希伯来人能够全面表达对宗教普世主义的普遍需求。因此,他们对民族一神教的定义就成为古代中东文明最伟大和最持久的成就之一。


耶和华崇拜所取得的制度化形式也对后来宗教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只要希伯来人享有政治独立,以圣殿仪式为中心的耶和华崇拜就会在都城实行。大卫的儿子和继承人所罗门王统治时期(约公元前961~约前922年在位),圣殿崇拜仪式达到顶峰,所罗门在耶路撒冷为耶和华修建了一座雄伟的新圣殿。所罗门死(约公元前922年)后,希伯来人的政治力量削弱了,王国分裂成两部分:北部的以色列定都撒马利亚,而南部较小的犹太国则仍然定都耶路撒冷。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当公元前722年以色列被亚述征服时,它的权贵家族都被驱逐了,公元前587年,巴比伦征服者尼布甲尼撒也把同样的命运强加给犹太王国。


从以色列流亡出来的人丧失了他们的民族认同(10个"失落的部落"),并与中东其他人口融合了。因此,在北部王国,耶和华的宗教只幸存于普通农民中间。这种宗教的信徒后来被称为"撒马利亚人"。继承了更丰富的犹太教传统的犹太人蔑视撒马利亚人,认为他们把真正的宗教与迷信混同起来。


被从犹太王国驱逐出来的人遭受了完全不同的命运。在耶路撒冷被征服(公元前587年)前不久,犹太人力图净化对耶和华的崇拜。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宗教文献被编写成《旧约》,内容几乎与今天所知道的一样。因此,当犹太王国的权贵家族被流放于巴比伦、远离耶和华的圣殿时,他们至少拥有《圣经》以供阅读和研究。每周信徒集会时,教师(拉比)以讲解《圣经》取代圣殿仪式,这变成后来我们所说的犹太教的核心仪式。甚至当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允许流放者返回耶路撒冷(只有少数人真正返回)后,修复了的圣殿中的仪式也没有取代地方性的每周集会和阅读《圣经》。大多数犹太人不能进入圣殿,因为许多人仍然杂居在遥远地区的其他民族之中。但是他们保留了全部的信仰,通过思索《圣经》中上帝的承诺而增强信念。


因此,宗教与地域分离了。在大多数外部事务中,犹太人能够像周围其他民族一样生活,说各种语言,穿着和举止也五花八门,但他们都保留了对耶和华的忠实信仰。总之,宗教与人类文化的其他方面脱离了。犹太教不再依靠祭司在耶路撒冷圣殿举行仪式,或要求信徒居住在同一个地区并遵守几乎统一的习俗,而是只要在任何可供少数耶和华崇拜者集会、研究和思考《圣经》的地方,犹太教的信仰就能够得到发展。


流放者也使犹太教信仰的感情基调发生了重大变化。先知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一直强调未来错误将得到纠正的预言。但是流放巴比伦的经历赋予未来更重要的意义。犹太人被迫扪心自问:为什么上帝允许邪恶横行人间?为什么"他"如此严厉地惩罚他忠实的仆人?这个问题产生了两种理论。有些人,如以斯拉(Ezra)和尼希米(Nehemiah),强调必须更谨慎地遵守《圣经》所揭示的上帝旨意,因为现实的苦难显然是由于上帝对过去的缺点感到不悦。但是其他人,特别是伟大的诗人以赛亚,则发展出另一种思想:上帝正在净化他的子民,考验他们的耐心,检查他们的坚韧,以便在世界走到尽头、所有不公将被最终铲除的大"审判日",赐福于坚持下来的人。对于那些受到这一美景鼓舞的人来说,现实中所遭受的苦难越大,那么"审判日"似乎就来得越快,小心依照《圣经》记载的上帝启示而行动就更为重要。


由于《圣经》不同段落的许多观点似乎相互矛盾,而且《圣经》的指示不能解答许多个人问题,所以拉比们不得不时常发挥独创性,把《圣经》应用于日常生活。以此,他们逐渐发展出一系列行为规范,几乎回答了人们提出的每个问题,并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和价值。这样一种信仰和道德规范就像古代中东凋谢的文化景观中的一束亮光,中东的大城市中大量充斥着的人失去了祖先的宗教价值,却没有获得任何适合城市环境的真正信仰或新道德规范。因此,在大城市里,其他的信仰衰落了,只有犹太教繁荣发展,在动荡而艰难的时代里,更深地扎根于信徒的心灵之中。


直到公元前500年之后很久,《圣经》的内容才被编定,直到公元后几个世纪,拉比们对《圣经》的注释才固定下来。但是,到公元前500年,犹太教特有的重要性和独特的生命力已经变得非常明显了。


《圣经》传统把希伯来人追溯到亚伯拉罕,他离开苏美尔城邦乌尔(也许在大约公元前19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的沙漠边缘过着游牧生活。据说亚伯拉罕的迁徙跨越了环绕阿拉伯沙漠北缘的肥沃新月地带,直到他与其追随者到达后来被称为巴勒斯坦的迦南地。实际上这种传统的描述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希伯来历史上,下一个重大事件,即在埃及所受的奴役,更加令人迷惑不解,因为埃及文献和编年史很难与《圣经》故事吻合。也许一些希伯来人随着希克索斯人一起迁徙到埃及,后来被埃及本土法老所征服;但是没有埃及文献这么说。《出埃及记》中的领袖摩西也许曾接触阿吞宗教;但是关于此事也没有证据,除了他的埃及名字。关于受压迫的希伯来人如何逃离埃及、在西奈半岛恢复游牧生活,《圣经》的记叙可能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与耶和华的契约、摩西在西奈山脚下的立法活动等,似乎的确正是一个忘记了沙漠中的习惯生活方式的民族所需要的。


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元前1200年后不久入侵迦南地并占领巴勒斯坦丘陵地区的希伯来人是刚从沙漠中而来,只有少数人(也许12个部落中的一两个)曾经到过埃及或知道摩西的宗教。但是,对于缺乏政治或文化凝聚力的部落来说,一部成文法典,和一位通过保护其子民不受埃及威胁而证明了自身力量的战神,显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毫不奇怪,耶和华的宗教变成对抗迦南人的军事行动的号召力。另一方面,当希伯莱人开始定居、从事农业时,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转向当地的神,即巴力神,它保护庄稼和使土地肥沃的法力已被长期的经验所证明。


崇拜耶和华从未与崇拜迦南人的丰收之神结合起来。对沙漠的记忆,对耶和华的追随者重创迦南人并摧毁其偶像的美好往昔的记忆,使古老的对抗情绪一直存在。因此,当抵抗腓力士人和其他相邻民族的需要迫使希伯来人统一在一个国王的领导下时,先后为扫罗王和大卫王战斗的勇士们就在耶和华的战旗下自然而然地联合起来。然而,大卫的王国(约公元前1000~前961年)的迅速扩张,为宫廷奢侈生活和与邻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铺平了道路。这反过来促使一批先知以耶和华的名义,谴责由于文明的侵袭而带来的各种花里胡哨的腐败行为,重新攻击巴力神。以利亚就是这些早期先知中最著名的一位。


(摘自麦克尼尔·《世界史》,中信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世界史》

全球持续畅销近50年,中文版首次出版

最权威简洁的全球通史开创之作

第一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

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权威推荐。


一、基本信息

二、内容简介

三、作者简介

四、编辑推荐

五、名家推荐

六、目录

七、中文版序言 by  J·R·麦克尼尔(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之子)

八、第四版前言 by 威廉·麦克尼尔

九、前言 by 威廉·麦克尼尔



【基本信息】

中文书名:《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英文书名:A World History

作译者名:[美]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著,施诚、赵婧 译

ISBN:978-7-5086-4112-6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麦克尼尔《世界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第一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诺德o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o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权威推荐。

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

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自1967年问世至今,麦克尼尔《世界史》经过四次修订再版,一直在英语世界中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

麦克尼尔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史只有文明间的互动才有意义,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研究的真正开始。

麦克尼尔《世界史》中文版姗姗来迟,问世近50年后首次在中国出版。此次,中文版获麦克尼尔全球独家授权,依据第四次修订版翻译出版。

全书收录109张精彩图表,附标记人类文明历程的历史年表,特别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针对1976年之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麦克尼尔《世界史》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简明流畅,是一般教科书所不及的。不管是上班族、学生教师,还是商界人士、政府官员,《世界史》都是经典可靠的世界史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作者:威廉o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译者:施诚、赵婧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当世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现为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他以一部《西方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止,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

1996年,威廉·麦克尼尔因"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

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威廉·麦克尼尔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施诚,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从事欧洲中世纪史、文艺复兴史、全球史教学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多种。

赵婧,历史学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进入专题: 犹太教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宗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077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