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麦克尼尔:1854-1945年间,日本的自我转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95 次 更新时间:2016-07-22 21:25

进入专题: 日本   日本政治  

威廉·麦克尼尔  


当中国准备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外国的技术和思想时,其社会秩序和政府却首先经历了第一次影响深远的崩溃。日本却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暹罗也是如此,国王拉玛五世(1851-1868年)对欧洲商人和士兵需求极端的顺应,但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因此,暹罗(1939年更名为泰国)直到现在都一直保持着独立。


至少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在很多重要方面都保留了传统的社会秩序,而国家的领导人利用其权力实现了日本社会面貌的革命性变化。他们最终削弱了领导阶层的传统基础,但是在新的政治形态和观念兴起之后方能在日本人中维持一种有效的凝聚力。


一旦幕府允许外国船只进入日本港口(1845年),形势就再也无法扭转了。反对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1886年)的武士集团希望驱逐外国人,但是其领袖认识到,只有日本的舰船能够和外国相匹敌并击败它们时这一愿望才能实现。因此,拥有现代的陆军和海军成为日本的首要目标。日本人刻不容缓地开始了这一计划。他们引进专家并派遣使团购买了现代战舰和海防大炮。但是从一开始日本人的目标就是能够在国内生产出现代战争所需的武器。这显然需要各种新式工厂、制造业和采矿业。换句话说,实现军事强大的努力很快促使日本统治者发起了自己的工业革命。


他们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以确信,在管理者、工程师和工人的培养方面存在很多的困难。一些早期的工厂无法有效运转,还有一些只能生产出劣质产品,但是日本人从没有停止改善它们的性能。通常他们从极尽可能地仿制外国产品开始,并且不断地取得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日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转向战时生产时,欧洲制造的商品几乎从亚洲市场上消失,因此日本得以占领亚洲的纺织业和其他轻工业产品的市场。战后欧洲产品卷土重来时,日本的产品仍然保持了自己的地位。日本的廉价劳动力和高效新机器制造了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廉价产品。


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培养和保护下级。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英勇、忍耐和忠诚等古老的武士道品质在建立、管理新钢铁厂、纺织厂、造船厂及类似的部门中找到了广泛的发挥空间。公司和工厂内部的人际关系往往也是以武士和农民这种古老的关系来塑造的。即工业管理者发号施令和进行指导,工人服从,但是作为回报,管理者维护并照顾工人一切生活。在经济萧条时不会解雇工人,反而会为工人寻找新的工作或是将工作分摊给所有人。回报是期望工人绝对忠诚和严格服从,并且做到几乎永远可靠。经常扰乱欧洲国家秩序的罢工和其他形式的工业动荡在日本几乎不存在。


此外,"家庭包工制"巧妙地动员了先前存在的手工工场和小的家庭作坊来生产新商品。这意味着大企业为家庭手工业提供设计图并尽可能地提供原料、动力工具和信贷,从而能够以一定的价格来收购产品,保证这些家庭的生活水平。在高等级和低等级的个人及家庭间这种传统的互惠责任保证了"家庭包工制"的顺利运作。


对这种讲求服从和义务的古代宗族模式的适当修改显然在工业关系中产生了显著效果。即将和已经引进的新的且不断更新的技术没有打断命令和服从关系,因为这种相互间明确的义务和责任非常类似于一些被无条件接受的传统的日本社会伦理关系。


因此,直到20世纪中期使日本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的工业、技术和科学进步未能同自由、民主思想和议会政府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这时,只有通过呼吁对天皇的一贯忠诚和强调视天皇为神的神道教的民族主义诉求,自上而下的日本革命才能克服起初的困难。


日本政府创建的西式陆军和海军也以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融合了新旧元素。根据古老而极度谨慎的原则,只有世袭的武士阶层才有统领军队的权力。因此,1872年曾在4年前策动"倒幕运动"的武士集团决定引入普遍兵役制。


由于此时欧洲所具有的一切事物在日本的高层统治者中都有着极大的威望,因而他们受到了同时期法国和德国的实践影响。但是决定性的因素是他们需要军事力量去抗衡在"倒幕运动"中被排挤出权力之外的大量充满怨恨的武士宗族。政府已经摧毁了宗族所有制的土地结构并废除了封建义务和特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瓦解潜在的敌人和敌对的团体,而并非从社会正义这一抽象的概念出发。因此,唯一合乎逻辑的做法就是在创建新式军队中忽视武士和贫民间的传统差异。


如此一来的长期影响就是让军队成为强大的爱国主义学校和非常重要的社会晋升渠道。海军保持着相对贵族化的气息,并且西化更深、技术更复杂。但是陆军为普通农家子弟提供了通过进行适当的培训就可以跻身到官员阶层的渠道。几乎再没有其他的生活渠道可以引起身份的变化,因为高等教育花费高昂,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必须在几年中放弃谋利机会而取得高等学位,这对于农家子弟来讲是无法负担的。而如果选择军旅生涯可谓生活基本有保障,并且原则上地位可以上升到与其能力相符的高度。尽管在新官员阶层中有很多来自普通的农民阶层,但仍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武士道传统和价值观。就如同工业组织一样,日本军事机构可以在不抛弃独有的日本精神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和西化。


与日本生活这种根深蒂固的延续性相比,始于"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和后来的宪法法律的制定都是很肤浅的。明治天皇(1868-1912年)登基初承诺建立协商的立法机构,并且遵照公众意愿进行统治。1889年明治天皇颁布了很大程度上效仿俾斯麦参与制定的德意志式的宪法,将这种承诺最终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因此,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日本政治的一个卓有成效的巨大发展,就是所有成年男子参与议会选举所带来的一种公众和民主因素。从1898年起宗族领袖和其他高层的个人只有赢得各种公众支持才能保持政治权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甚至那些并非出身高贵的个人可以在议会的支持下获得政治权力。


通过这种方式,一些至少类似于西方民主革命的事物也在日本出现了。但是在宪法中民选议会的权力是有限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一个作为曾策划"明治维新"的宗族领导集团的继承者--内部"元老"派系一直在幕后行使着重要权力。此时一个新的权力争夺者在野心勃勃的军队年轻军官中发展起来,他们认为文人政府并未热心支持他们在亚洲大陆的激进政策。他们建立了半公开的爱乡熟法西斯社团,并且有时暗杀反对其观点的高级官员。结果东京的文人政府开始成为军方首先征服中国东北(1931年)之后征服大部分中国(1937-1941年)的不太情愿的、勉强的合作者。


日本刚走上军事征服道路就开始在太平洋上与美国的利益发生冲突。美国努力通过对石油、废铁(都是日本必须进口的)等关键物资实行贸易禁运来遏制日本的野心,而这也迫使日本冒险偷袭珍珠港(1941年),企图使美国长期陷入瘫痪以借机夺取婆罗洲岛的油田,并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建立经济自足的"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在珍珠港对美国舰队的袭击极其成功,"大东亚共荣圈"也很快成为了一个军事现实。但美国反攻的速度和力量使日本感到震惊并且完全打乱了日本的原计划。到1945年美国的轰炸和潜艇击沉了日本大部分商船,造成日本国内经济动荡。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后,日本军国政府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之后,美国的占领管制开始了日本政治和经济的另一次剧烈的自我转变。


无论以何种标准,1854-1945年间,日本在应对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方面的确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同样经历了非凡的转变。尤其是在日本自我转变的早期阶段,全盘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模式。日本派遣使团到欧洲和美国,学习并带回一切看似有用的东西。学生出国留学掌握了一门又一门西方学问,之后他们回国成为专家并非常系统地将他们获得的知识传授给其他日本人。


日本政府很早就决定主要强调发展基础教育体系,使每个日本孩子都可以读书识字。除此之外,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各种技术学校和许多大学提供高深的和专业化的教育。结果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科学家开始对世界知识做出积极的贡献,并且日本技师和工程师在同等条件下有能力同世界上任何的技师和工程师相竞争。但是与众不同的日本艺术素养没有消失。事实上在30年代以军队为中心的强烈的爱国主义强调日本的一切,并且轻视外国的模式和风俗。传统艺术、戏剧、国内建筑和备受欢迎的神道教仍充满活力。


因此,总体上新旧日本思想和文化生活的调和仍然显得别扭和不协调。神道教神话宣称,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是神圣的,这与日本人种混杂情况极为不符。艺术上,同一个人常常可以用日本和西方的风格表现,但是融合两种传统的有效合成或新颖的创造力极其罕见乃至从未实现过。


(本文选自《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中信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世界史》

全球持续畅销近50年,中文版首次出版

最权威简洁的全球通史开创之作

第一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

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权威推荐。


一、基本信息

二、内容简介

三、作者简介

四、编辑推荐

五、名家推荐

六、目录

七、中文版序言 by  J·R·麦克尼尔(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之子)

八、第四版前言 by 威廉·麦克尼尔

九、前言 by 威廉·麦克尼尔



【基本信息】

中文书名:《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英文书名:A World History

作译者名:[美]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著,施诚、赵婧 译

ISBN:978-7-5086-4112-6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麦克尼尔《世界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第一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诺德o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o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权威推荐。

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

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自1967年问世至今,麦克尼尔《世界史》经过四次修订再版,一直在英语世界中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

麦克尼尔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史只有文明间的互动才有意义,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研究的真正开始。

麦克尼尔《世界史》中文版姗姗来迟,问世近50年后首次在中国出版。此次,中文版获麦克尼尔全球独家授权,依据第四次修订版翻译出版。

全书收录109张精彩图表,附标记人类文明历程的历史年表,特别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针对1976年之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麦克尼尔《世界史》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简明流畅,是一般教科书所不及的。不管是上班族、学生教师,还是商界人士、政府官员,《世界史》都是经典可靠的世界史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作者:威廉o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译者:施诚、赵婧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当世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现为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他以一部《西方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止,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

1996年,威廉·麦克尼尔因"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

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威廉·麦克尼尔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施诚,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从事欧洲中世纪史、文艺复兴史、全球史教学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多种。

赵婧,历史学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进入专题: 日本   日本政治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安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077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