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
汤一介,1927年2月生,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面: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家哲学,中西文化比较等。2014年9月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a href="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23023" target="_blank"><font color=#990033><u>汤一介简介</u></font></a>)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论文
- “道始于情”的哲学诠释——五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 “有”与“无”
- “国学”能否成为一级学科?
- 再谈我们为什么要编 《儒藏》
- 中国现代哲学的三个“接着讲”
-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 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 “新轴心时代”或将到来:论儒学的复兴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
- 人间佛教之意义
- 融“中西古今”之学创“反本开新”之路
- 论“天人合一”
- 略论百年来中国文化上的中西古今之争
- 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 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
- 汤一介 胡仲平:西方学术背景下的魏晋玄学研究
- 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 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
- 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
- 内圣外王之道
-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
- 华严“十玄门”的哲学意义
- 再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
- 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
-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 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
- 新轴心时代与中华文化定位
- 文化的互动及其双向选择——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
- “和而不同”与“文明共存”
-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华文化定位
随笔
- 与父亲在香山红叶山庄小住
- 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
- 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 《儒藏》总序
- 季先生的两个心愿
- 人生境界与身心和谐
- 儒学与“和谐社会”建设
- 论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建设
- 禅宗的觉与迷
- 禅师话禅宗
- 张岱年先生和《中国哲学大纲》
- 在和谐社会中探讨 “普遍和谐”
-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
- 施舟人《中国文化基因库》序
- 老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 回忆我的父亲汤用彤
- “天人合一”给我们的四点启示
- 关于墨子思想的核心问题
- “真人”废名
- 为自己找个安身立命处
- 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
- 儒者的“忧患意识”
- 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
- 读书本该会意
- 我最喜爱的的书
-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 自由的思想最重要
- 父亲汤用彤的矛盾心态
- 我们要有文化上“反本开新”的自觉
- 略论儒家的“以人为本,道行天下”
- 儒家思想及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
- 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 我的一个读书故事
- 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
- 在“季羡林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
- 北大有三个“宝”
- 从沙滩到未名湖
- 汤用彤与胡适
- 从文学梦到哲学路
- 汤一介学术自述
- 悼念周一良先生
- 同行在未名湖畔
著作
演讲
访谈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