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历史系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论著曾译成多种外文,并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第一届长江读书奖、第三届与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2009年被聘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普林斯顿全球学者”(Princeton Global Scholar)。
下载爱思想APP,推送实时更新
葛兆光
葛兆光,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历史系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论著曾译成多种外文,并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第一届长江读书奖、第三届与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2009年被聘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第一届“普林斯顿全球学者”(Princeton Global Scholar)。
论文
- 文化史的背阴面——从胡适、杨联陞对中古中国宗教的通信说起
- 探寻中古宗教的历史语境——读邓广铭先生听陈寅恪“天师道”课笔记
- “聊为友谊的比赛”——从陈垣与胡适的争论说到早期中国佛教史研究的现代典范
- 古地图与思想史
- 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揽镜自鉴”:为何从亚洲看中国比从西方更为重要?
- 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 边关何处——19、20世纪之交日本“满蒙回藏鲜”之学的兴起及其背景
- 从“西域”到“东海”: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
- 经典中的和生活中的──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
- 思想史家眼中之艺术史——读2000年以来出版的若干艺术史著作和译著有感
- 难得儒者知天下
- 骨与肉:古代中国对身体与生命的一个看法
- 蒙古时代之后——东部亚洲海域的一个历史关键时期(1368—1420)
- 亚洲史的学术史:欧洲东方学、 日本东洋学与中国的亚洲史研究
- 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 明清科举的新文化史研究
- 跳出三界:思想史还可以做什么?
- 在历史、政治与国家之间的民族史 ——读吉开将人《苗族史の近代》有感
- 想象异域悲情:朝鲜使臣关于季文兰的两百年遐想
- 叠加与凝固 ——重思中国文化史的重心与主轴
- 清代中叶朝鲜与日本对中国的观感
- 十七世纪中叶后朝鲜对中国的观察与想象
- 朝贡、礼仪与衣冠——从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国王热河祝寿及请改易服色说起
- 道统、系谱与历史 ——关于中国思想史脉络的来源与确立
- 从“帝国疆域”到“国家领土”
- 想象天下帝国
- 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①
- 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
- “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 名实之间——有关“汉化”、“殖民”与“帝国”的争论
- 异想天开——近年来大陆新儒学的政治诉求
- 葛兆光 :国家与历史之间
- 大慈大悲观世音——民众的佛教想象
- 骨与肉: 古代中国对身体与生命的一个看法
- 成为文献:从图像看传统中国之“外”与“内”
- 对“天下”的想象——一个乌托邦想象背后的政治、思想与学术
- 记忆、神话以及历史的消失
- 关于近十年中国近代佛教研究著作的一个评论
- 中国(大陆)宗教史研究的百年回顾
- “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
-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
-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日本与中国的陌生感
-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
随笔
- 鬼师白老者
- 1927年6月2日纪事
- 为什么要了解学术史?
-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我的习惯
- 思想史为何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
- 讨论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应重返学术史
- 读不下去的陈寅恪
- 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
- 历史学家能抵抗情势变迁的压力吗?
- 不今之学——读《陈寅恪集·书信集》
- 中国思想史能回答哪些问题
- 不要只问我从哪里来
- 非青非红
- 中国文化典型的五个特点
- 什么才是“中国的”思想史?
- 从历史看中国、亚洲疆域
- 有关中国城市的文化史研究
- 祭罢炎黄祭女娲?
- 对中国文化的最大曲解, 是刻意窄化和盲目自大
- “戴盆安能见天?”——感叹孔子的当代好运
- 画眉深浅入时无——从日本的高考试卷说起
- 以物观史——读王晴佳著《筷子:饮食与文化》
- 几回林下话沧桑——我们所认识的余英时先生
-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1977年杨联陞回国记
- 当“暹罗”改名“泰国”
- 大胆想像终究还得小心求证: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
- 陈寅恪世家
- 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
- “知交半零落”——痛悼赵昌平
- 杨联陞日记里的学术八卦
- 悼念陆谷孙先生
- 唐诗之后是宋词
- 闲话茶
- 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
- 谛听余音——关于学术史、民国学术以及“国学”
- 谁是“中国”?哪里是“华夏”?
- 重读杨联陞日记
- 怀想朱维铮先生
- 我的1966年大串联纪事
-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 来自“他者”的观察
- 到“内在超越”之路
- 阴晴不定的日子
- 学“不随术变”坚持启蒙主义立场
- 不要只问我从哪里来
- 黄河依旧绕青山
- 以“国家”的名义
演讲
读书
- 在哈佛回望学术史
- 以亚洲作为历史视野——《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课程前的开场白
- 去蒙古化、礼俗改革与全球史中的东亚
- 从古琉球史说到国境内外与海洋亚洲
- “倭国是中华世界的一部分”?——读冈田英弘《日本史的诞生》
- 日本学者眼中的琉球史——读纸屋敦之《东亚中的琉球与萨摩》
- 網野善彦的“日本观”:读《何为日本》
- 杜树海《边境上的中国》序
- 葛兆光 张帆:为现代人留下唐宋以来有关福建的历史记忆——《八闽文库》总序
- “王权”与“神佛”:日本思想史的两极
- 读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及相关评论
- 中国思想史何以独一无二?
- 古代中国还有多少奥秘?
- 经典诠释:在旧含义与新价值之间
- 前有剑桥、讲谈社,这套哈佛中国史有何特色?
- 回首与重访
- 许倬云新著《华夏论述》·解说
- 一个洋人在中国边陲
- 佛藏的结集、流传和汉译——上海书店版佛藏序
- 宋代民间信仰的历史学研究思路
- 历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