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辉 龚媛媛:反腐直通车:中纪委网站的“去科层化”政治传播功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25 次 更新时间:2016-06-04 00:33

进入专题: 政治传播   反腐败  

潘祥辉 (进入专栏)   龚媛媛  


摘要:在十八大后的反腐进程中,中纪委官方网站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纪委的反腐体现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手抓反腐,一手抓宣传;一手抓线下,一手抓线上。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中纪委的官方网站俨然是一个新媒体平台,发挥着“去科层化”的功能:一方面,它为网民参与反腐提供了便捷的举报通道,使“全民反腐”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中纪委的信息也能直达民众,克服了上情下达中的阻隔和传播失灵。中纪委网站还发挥着独立信源的作用,在政策解读、反腐宣传以及舆论场的博弈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为媒体报道创设出一定的空间。中纪委网站将网络技术与行政权力有机结合,成为一个融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与行政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开创了一种“舆政一体”的反腐模式,在当下中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意义。


关键词:去科层化  政治传播  反腐败  中纪委网站


(作者简介:潘祥辉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传播学研究;龚媛媛系华东师大传播学院研究生;本文已发表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发表时有删节)


引言


长期以来,关于腐败和反腐的话题一直高居公众关注议题排行榜的首位。十八大后,中纪委成为一个重要的反腐部门,交出了一份令百姓瞩目的“反腐成绩单”。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旬,中共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省部级官员就达120多名,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1]如果加上其他级别官员,这个数目十分庞大。据中央纪委副书记吴玉良介绍,仅2015年,无论是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还是审查中管干部人数均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全国共立案33万件,处分33.6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4万人。涉嫌违纪的中管干部结案处理和正在立案审查的90人,其中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2人。[2]


在反腐过程中,中纪委官方网站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八大后,中纪委两手抓:一手抓反腐,一手抓宣传;一手抓线下,一手抓线上,双管齐下,效果显著。2013年9月2日,改版后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至那以后,中纪委网站就是中纪委反腐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中纪委网站的改版到底带来了哪些改变?在反腐斗争中这个网站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如何从学理层面来分析和解读中纪委网站的政治传播功能?


事实上,关于互联网在反腐斗争中作用的研究,学界已多有论述。绝大多数论者认为,互联网的出现给予普通民众一种“技术赋权”,带来了全民反腐的新气象。如杜治洲、任建明在《反腐倡廉建设研究之网络反腐问题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论坛、博客、微博客等迅猛发展,我国网络社会状态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网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提高,网络正逐步成为我国公众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成为反腐败的重要载体。[3]彭晓薇在《论网络反腐》一文中也认为,网络反腐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广大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网络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4]崔洁和陈瑶的《网络反腐及其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一文也认为,网络反腐具有揭露、检举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的功能,是官方网络反腐和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网络反腐以它的便利性、广泛性成为反腐的重要力量。[5]王世谊也认为,这种公众通过网络以政治参与的形式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的方式,提升了公众参与反腐败行动的积极性,被证明是有效的权力监督新形式。[6]


不过这些文献都忽视了一点:公众参与、网络或媒体曝光本身并不能导致贪官的落马,它们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种信息,或者说形成了一种舆论,最终腐败是否得到惩治取决于行政体系内部(主要是纪委部门)的干预和介入。事实上,舆论与贪官落马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正是网络舆论监督的短板所在。正如李东晓在《互联网对中国贪腐新闻生产的影响及介入模式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网络媒体介入贪腐新闻生产的方式日益多元,作用也日益突出,但无论如何,网络揭腐仍然无法逃脱被权力控制的困境,地方官员可以通过控制网络舆情和媒体报道而“遁形”,网络媒体反腐的深入开展仍需要制度的改革和完善。[7]因此,从政治科层体系的内部以及内外互动来分析互联网的反腐功能更具现实价值。


2010年,笔者提出了互联网在政治传播中的“去科层化”功能。所谓去科层化功能,即互联网打破政治传播信息壁垒的功能。它能够推平政府与社会,尤其是政府科层体系内部的隔阂,使信息流通突破层级过滤,联通底层与高层,绕过中间层,提高政府与政府、政府与民意之间的能见度,进而优化信息环境引发政治问责的功能。在《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一文中,笔者写道:“过多的科层等级与过长的委托—代理链条造成了政治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官员因此可以‘贪污’或‘扭曲’来自上下的信息,不论上情下达,还是下情上达,都容易发生变形和扭曲。但互联网的出现使这种科层体制下的‘传播失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8]不过,这篇文章只是提出一个理论框架,并没有进行实证分析。


在笔者看来,2013年改版后的中纪委网站作为“反腐直通车”,为检验和诠释这一“去科层化”理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观察对象。中纪委网站作为一个网络平台,既具有社会化网站的特征,人人可以登录、发贴,它无疑能够扩大民众的参与,但同时它又是中纪委意志表达的平台。网站由中纪委主管主办,作为政治科层体系内反腐败的执行机关,中纪委网站发布的信息具有极强的法定效力。因此,中纪委的网站结合了社会监督与行政监督的双重职能,鲜明地体现了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去科层化”功能。在笔者看来,新版中纪委网站的出现和运行,带来了反腐败斗争的革命性变化。在政治场域内,目前能够将互联网的“技术赋权”功能和执政机关的“依法查处”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取得令人瞩目之成效的,中纪委网站无疑是一枝独秀。


一、作为一种新媒体平台的中纪委网站


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是反腐的主体和执行机关,而中纪委是最高机关。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是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主办的综合性政务门户网站,作为中央纪委监察部直属直营的网站,它不仅是中纪委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也是反腐倡廉建设重要的“新媒体平台”。


2012年11月8日,党的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并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政治建设和政治改革目标,强调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2013年9月2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适应新形式下的党风廉政建设,新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应运而生。新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是在整合原监察部网站等5个网站的基础上建成的,事实上,中央纪检部门过去就有《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举报网站”“监察部网站”“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等媒体平台。早在200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就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但这些网站过于分散且职能特点不突出。十八大以前,中纪委的反腐对自身媒体平台的倚重程度并不高,中纪委的网站与其他部委的政务网站相比,并没有什么突出之处。但十八后,随着中纪委网站的改版,这一平台在反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纪委网站改版的目的是要将网站打造成为中央纪委、监察部信息公开、民意倾听、网络举报的主阵地。改版对“网络反腐”功能的强化是十分明显的。网站开通首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赵洪祝就到网站调研,王岐山强调“要突出纪检监察特色,架起与群众沟通桥梁。”[9]显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推平反腐部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是中纪委网站改版的初衷之一。


目前中纪委网站设有导航栏、头条要闻、专题专栏、廉政教育、党纪法规、网上举报、工作动态、互动交流、廉政论坛、网址导航等多个版块,涵盖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导航栏”简洁地设置了领导活动、党纪法规、纪律审查、巡视工作、信息公开、监督曝光、在线访谈、网上展馆等八个栏目(如图一)。其中“纪律审查”一栏分为“执纪审查”和“党纪处分”两部分,前者跟进违纪官员调查的最近进展,后者第一时间发布官员的落马消息。“信息公开”栏目公开了中央纪委的领导和组织机构,用详细的图表和文字介绍了中央纪委的组织构成和工作程序等内容,致力于“去神秘化”,让百姓走进中纪委,加强对中纪委的了解和联系。“监督曝光”栏目主要集中点名曝光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官员。网站首页设有举报专区,不仅将几种常见的举报方式公布出来,还在醒目的位置设置了“举报指南”、“举报查询”、“我要举报”等入口,网民只需轻轻一点,就能够按照提示在网上实名或匿名举报违反党风党纪的官员。


图一:中纪委网站首页页面

与其他社会化媒体一样,为了方便群众的使用,中纪委也致力于强化网站的互动性,不断推出新的媒介产品,使之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新媒体平台。2015年1月1日,中纪委网站再次进行改版,同时客户端上线试运行。2015年06月1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客户端推出反“四风”一键举报功能,网民可以通过手机拍摄身边的“四风”问题,将拍摄的视频或图片上传至客户端,作为举报的证据。2016年1月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自此,中纪委网站涵盖了网络、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形成了“一网一端一微”的反腐格局,全方位的为政治宣传和反腐倡廉建设服务。


表一:中纪委网站改版历程


改版后的中纪委网站在版式编排上独具特色,内容上重点突出,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传播渠道多元化。在版式编排上,网站创新采用两栏编排,版面简洁大方,不管是在电脑上还是在手机上都更方便浏览。在内容设定上,网站的内容紧扣纪检监察业务,及时发布权威的反腐信息;邀请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做客在线访谈,呈现高质量的访谈内容;公开中央纪委监察部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公开主要负责同志履历,推出“走进中央纪委监察部”系列报道,消除中纪委作为权威部门的“神秘感”,增强工作透明度,拉近了与网民之间的距离。在表现形式上,中纪委网站综合运用文字、图表、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10]传播渠道覆盖网站、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使网民参与反腐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以调动百姓参与反腐的积极性。


网站也十分注重与网友的互动交流。网站设有“互动交流”板块,包括“每月e题”、“留言板”和“回复选登”三个栏目。“每月e题”栏目每个月都会选取一个热点话题与网友展开讨论,2016年前三个月的话题依次是:“请您说说您还不知道哪些规矩”、“请您讲一个过年的故事”、“请您畅谈我的‘十三五’”,网友可以围绕这些话题畅所欲言。“留言版“中设置热点讨论区、精华帖文、留言办理等、最新留言等板块,还实时公布“一周热门留言排行榜”。值得一提的是,中纪委网站的留言板具有跟帖功能,网友可以在热门留言帖下面跟帖,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引发讨论。“留言板”功能使中纪委网站可以和网友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交流,网友在“留言板”中发表自己对反腐的看法,提出与反腐有关的疑问,表达对反腐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而中纪委将有选择性的进行权威回复。截至2016年3月29日,中纪委网站留言板的留言已达到17572条,可见网友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之高。


在经过一系列的改版和优化后,中纪委网站在反腐宣传和反腐举报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它已成为集发布权威信息和网络举报功能于一体的媒体平台。许多反腐动态得以在网站第一时间发布。据统计,网站2015年全年发布信息24738条,首发纪律审查信息554条,“监督曝光”栏目通报问题2259起,点名曝光3394人。[11]根据笔者统计,截止2016年3月底,中纪委网站的“纪律审查”栏目共公布官员调查信息923条,公布官员落马信息531条。这样高频率的信息更新与发布可谓史无前例。


事实上,中纪委网站改版最大的亮点就是使网站从原来体制内的“内部监督”,转变为让“公众参与”,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取得了显著效果,也得到了公众的极大支持。这从网站的点击量可以看出来了。自上线以来,中纪委网站的影响力就迅速攀升,根据中纪委网站发布的数据,从2013年9月网站开始运营到2014年3月的六个月里,网站的总访问量达到了2.3亿次,日均访问量超过120万次,其中最高一天超过600万次。截止2015年12月31日,网站总访问量突破20亿次。这在政府官方网站中可谓绝无仅有。2013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政府网站存在信息全面性不足、准确性不足、重点服务建设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用户体验得分率均未超过50%。与其他一些政府网站相比,中纪委网站可算是一枝独秀。在2015年中国优秀政务平台(智慧城市)推荐及综合影响力评估结果中,中纪委网站入选“2015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政务网站”,并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最给力党务政务网站”,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被评为“2015年度创新移动互联网平台”。[12]作为一个政府官方网站,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许多社会化的媒体平台。


二、下情上达的去科层化:中纪委网站的举报功能


纪委监督需要依靠群众监督。举报是群众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公民根据发现和了解的情况,采取举报方式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它有利于及时揭露公职人员的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挪用公款、损公肥私、失职渎职等违法犯罪行为,以确保为政清廉、廉洁奉公。[13]


传统的举报途径包括电话举报,写信举报、当面举报等,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互联网成为人民群众反腐举报的重要阵地。由于网络反腐举报具有方便、快捷,举报者与受理者可实时交流,便于举报和查处腐败行为的实施,降低成本等优势,[14]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将互联网作为反腐斗争的重要工具。


在网络举报诞生之前,普通民众在反腐斗争中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由于中国庞大的科层体系和各级官员间的利益链条,普通百姓的声音很难到达高层。长期以来,中国政治传播主要局限在科层体制内部,表现出组织化、制度化、等级化的特征。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有太多的中间环节,当信息(如民意或政治信号)到达传播终端时,已经发生了大变样。过长的科层代理链条使信息的传播往往失效。[15]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绕过各种中间环节,直达传播终端。互联网这种的“去科层化”功能在中纪委网站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它让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声音都可以直接到达政府高层,绕过各种中间环节,使下情上达不再“塞车”。


据统计,近年来,贪官落马80%来自群众举报。[16]在中纪委网站成立之前,群众举报主要通过电话、写信、邮件和网络曝光等方式完成,举报的渠道受到限制,而且非常分散。这些举报方式具有举报成本高、风险大,举报人的信件难以到达高层,举报信件寄出后的反馈滞后,沟通渠道不畅通的缺陷。在实际操作中举报信被泄露是常事,举报人屡屡遭到打击。根据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材料显示,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约有70%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17]例如,2012年原重庆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的不雅视频在网上曝光,爆料人朱瑞峰曾多次接到威胁电话和短信,对方称知道朱瑞峰家的地址,还发出了死亡威胁的短信,最后朱瑞峰不得不向北京警方报警。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公众给出的阻碍举报的因素排序依次为:担心举报“石沉大海”,得不到反馈(36.4%);担心举报后遭到打击报复(34.9%);担心没有“铁证”,举报没有结果(15.5%);不知道有效的举报渠道(7.1%)。[18]


因此,这样的“举报阻隔”使人们不敢举报。而中纪委网站(及其客户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为了营造良好反腐氛围,中纪委采取了许多方法来消除降低公众的举报成本,如鼓励群众参与举报、创新举报方式、拓宽群众参与渠道等。这些方式可以使群众举报“直达中纪委”,极大地扫除了举报当中的“科层制障碍”。2013年9月22日,中纪委网站在头条新闻中公布了“中央纪委监察部信访举报工作程序流程图”,以详细的图标和文字来解读受理信访举报范围、处理信访举报工作程序以及举报人权利义务等。文中提到:“信访举报是纪检监察机关获取信息和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是社会公众对党员干部、行政监察对象进行监督的重要渠道,是人民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形式。人民群众是反腐败的力量源泉,纪检监察系统信访举报工作期待您的参与和支持。”[19]这些文字明确表明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建设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反腐斗争中来。


除了发表文章鼓励民众积极举报,中纪委网站还在网站主页的醒目位置开设了举报栏目,设置“举报指南”、“举报查询”、“我要举报”等菜单,引导百姓直接参与反腐。2015年6月1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开通反‘四风’一键通举报专区”,它将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入了监督举报创新工作,网络举报的途径更加多元化,操作也更加便捷。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优化举报途径,中纪委网站在2016年元旦正式推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的首页的醒目位置设有“四风举报”链接,使百姓举报更加便利,一健到达。


为了打消公众的举报顾虑,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中纪委网站特别重视保护举报人的信息。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在点击“四风举报”按钮以后,页面会跳转到专门的举报平台,并会有文字提示“为保证举报人的信息安全,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举报”。(如图二)这种加密处理极大的保障了举报人的安全,使人们敢于积极参与反腐举报。


图二:中纪委网站微信公众号举报功能

这样一些“去科层化”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由于举报渠道的增加,举报程序的简化,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2013年9月2日到2014年9月2日的一年里,中纪委网站实名注册的人数超过1.5万人,留言板的留言数量达4万多条;日均收到举报信数量一度达到800余件,网站举报量是未开通网站前的四倍。[20]另据中纪委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通过网站共收到举报信12.8万件。其中,网络举报件9.2万件,手机客户端举报件3.6万件。手机客户端反“四风”一键通2015年6月18日开通,当日该室就收到网络举报1033件,其中通过手机客户端举报的就有691件,约占总数的66.89%。手机客户端举报专区上线前,党风政风监督室网络举报数据处理后台日均接件约250至300件。[21]一线后,举报数量出现了显著的提高。中纪委的微信公众账号也成为重要的举报平台,自2016年1月1日开通“四风”举报后,到2016年2月4日,已收到举报近1.6万件,仅开通当天,就收到群众举报1748件。(如表二)


表二:中纪委网站改版成效一览表


这些数据表明,中纪委网站作为一个反腐直通车,已经被许多百姓熟知和运用,它已经成为百姓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举报身边不法官员的绿色通道。这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信访制度的不足。信访制度也是党和政府发现决策瑕疵或漏洞的自下而上的机制。[22]但长期以来,受制于政府科层体制的阻挠,访民的信息难以上达高层。即便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也是如此。刘怡和谢耘耕在《网络反腐舆情事件的形成与演变机制研究》一文中指出:“腐败本身是对于公共权利的侵犯,广大的网民是腐败行为的最终利益受损者,所以普通网民具备反腐的主动性。”[23]但在以往的网络反腐中,主要依靠的是社会化媒体,腐败事件通常是先由网友发现并在网上曝光,媒体跟进,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力以后,政府部门才会介入调查。但这样的反腐模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要形成热点事件,曝光的事件本身需要具有的戏剧性,而能否引爆舆论还需要视其他条件而定。相反,那些不具备戏剧性情节的事件就不容易形成社会热点,也不足以引起政府的重视。因此这样的网络反腐模式显然具有局限性。而中纪委网站的反腐则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局限性。公众不必借助舆论炒作,只要举报的信息属实,就能够直接引发纪委的关注和介入,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而中纪委开发的自媒体举报平台可以“一健举报”,更是事实上拆除了官民之间的“信息阻隔”,“下情上达”不再艰难。有了这样的新媒体途径,任何问题官员想要隐瞒或阻止民众的举报将变得十分困难。一定意义上,“群众路线”在中纪委网站中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和体现。


三、上情下达的去科层化:中纪委网站的信息发布功能


让政府听到百姓的声音十分重要的,让百姓准确获取政府所传达的信息同样十分重要。当代中国的政治信息传递主要依靠会议、文件、选举、信访、视察、媒体等途径,这些都带有鲜明的科层化色彩。[24]庞杂的科层体系使高层的决策和意志需要通过层层传递才能到达普通民众,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很容易被有意或无意的删减遗漏。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容易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互联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中纪委网站作为中央纪检部门的主要媒体平台,中纪委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平台发声,将其反腐意志和决心准确地传达给网民和普通民众,而不必再依赖科层体系内部的会议或文件层层传达,这使得中间层官员再也无法通过“垄断信息”或“假传圣旨”来营私舞弊。这种信息发布的去科层化的功能使民众、媒体及基层官员在信息获取上处于平权状态,社会的透明度显著提高。


中纪委网站的“媒体平台”功能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十八大以后,中央的反腐力度空前,一批批“老虎”和“苍蝇”被绳之以法。]中纪委网站作为中央纪检部门的信息窗口,它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公布反腐成果。网站改版以来,“纪律审查”栏目及时发布官员落马信息,许多“老虎”和“苍蝇”落马的消息都是第一时间在中纪委网站首发,媒体报道也多直接转引中纪委的通报。中纪委不需要再依托其他媒体平台代为发布信息,这无疑使其在舆论场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中纪委网站的大众传播的特质使她能够将党内通报变成全民通报。瞬间将问题官员公之于众。在中纪委网站的监督曝光栏目中,设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四风”监督哨、节日曝光专区等版块,点名曝光贪腐官员。十八大以前公布贪腐官员时,多采用匿名曝光,只公布官员的大致信息,而不点名曝光。十八大以后这种“为官者讳”的做法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措辞严厉的直接“点杀”。中纪委网站采用点名曝光的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中纪委打“老虎”和“苍蝇”的决心,这种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不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起到了振奋人心的效果,还可以使中纪委把握舆论主动权,形成高压态势,利用舆论来压制落马官员可能的反扑。有论者指出,腐败公职人员有两种精神成本,一是可能被发现的心理负担,二是被发现或被惩罚之后的“臭名远扬”、“身败名裂”,这些正是他们为腐败所付出的“精神代价”。当公众和社会对腐败的政治压力与日俱增时,他们的精神代价会相当高。[25]中纪委设置曝光专区,去掉一切信息中介环节,点名曝光的做法无疑会给贪腐官员及其家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这种高强度的点名曝光就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它就像一剂预防针,对其他存在作风问题的官员能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也能在社会上形成反腐倡廉的舆论氛围。


考察中纪委网站的信息发布,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一些传播学规律。以“纪律审查”栏目为例,笔者对这一栏目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发文数量进行整理,发现其发文频繁十分密集。


表三:2015年度纪律审查栏目发文数量统计表   如表三所示,中纪委网站2015年“纪律审查”栏目的发文量极大,全年共发文580条,平均每天发文1.59条。其中“执纪审查”版块每月发文量均在20条以上,全年发文共348条,几乎是平均每天一条的发文频率;而“党纪处分”部分发文数量虽然有一些起伏,但全年共发文232条,发文频率仍旧较高。如此高密度的发文频率显示了中纪委的反腐强度。一方面,中纪委网站开通后群众的举报热情不断高涨;另一方面,中纪委高度重视群众举报,积极核实和处理收到的举报信息,对存在腐败行为的官员予以坚决打击,并第一时间将处理结果公布出来。高密度的发文不仅彰显了中纪委的反腐决心,也增强了群众的反腐参与感,依托中纪委网站,纪委和民众之间的合作实现了一个良性循环。


除了高频率发布反腐信息,中纪委网站还擅长制造“点击期待”。有论者对十八大以来落马的中管干部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在一周七天的时间里面,中纪委网站一般在星期四、五、六这三天较为集中地发布高级官员落马信息。[26]这样的发布规律也被网民和媒体发现,由此还衍生出“周五打老虎”这个热门词汇。在敏感时间点,他们通常定时守候在电脑前,等待网站曝出重磅消息。从这种期待中我们也能看出中纪委网站在反腐信息发布中的权威性和重要性。


中纪委网站的发文也很有特点,网站通常会根据所发布的内容和想达到的效果来选择发布形式及篇幅长短,根据信息本身的特点和预期效果选择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方式。在文本信息上,属于信息发布类的文章通常篇幅短小。以执纪审查栏目2016年3月25发布的《湖北能源集团副总经理贾曙光等2人被调查》一文为例,全文发布两位官员的腐败信息,一共82个字。有时短至只有“XX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一句话,虽然文字简短,但言之有物,字字玑珠,极具份量。中纪委官网少官气,接地气,因此也具人气。据媒体报道,王岐山书记曾给中纪委网站提出了“要增强实效性”“避免空洞说教”的要求。因此,中纪委网站对制作内容严格要求,比如,标题要起实题,不能起虚题;再比如,形式要贴近实际,不能刻板单调;互动要解决实际问题,不能随意应付。这些做法显然不同于常规的政府官网,而有新闻门户网站或商业性网站的影子,务实的作风让中纪委网站赢得了媒体和公众的赞誉。[27]


事实上,中纪委的新闻发布十分注重措辞,这些措辞既有政治上的严谨,也有传播学上的考虑。正如曾参与中纪委网站创办的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周继坚所指出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不满足于简单做“信息来源”,而是同样重视网站自身的影响力。网站吸引网民的一大措施就是使语言更加平实易懂,为此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对文件语言进行改造。这种改造他总结为“两化”:一、碎片化,突出重要信息、核心信息,新闻稿件控制在500字以内,重要稿件控制在1000-2000字之间,符合网民的阅读习惯;二、可视化,既有委部领导的在线访谈,也有“三人谈”等简短小片,一些重要文件动辄上万字,经过摘要精简到2000字以内,再简化制作图表,方便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这家网站不是简单的文件罗列,不是板着面孔的机械说教,而是在以做新闻的形式解析领导要求、会议精神和政策要点,让网民一眼就能看到最重要的信息。[28]2013年以来,中纪委新闻发布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表述和提法,一经传播,迅速成为网络热词。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报告》显示,2014年4783个网络舆论热点话题中,有76个都是由中纪委网站首次发布的。中纪委特约监察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淑真认为,这一方面源于百姓对打击腐败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办网方式“接地气”,生动灵活,不像一些官网一般“板起面孔”。[29]2014年6月5日,中纪委网站发布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原副总经理戴春宁被开除党籍的消息,原文中有这样的表述:“日前,中共中央纪委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原副总经理戴春宁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经查,戴春宁伙同他人贪污巨额公款;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公司或个人谋取利益,单独或伙同他人收受巨额贿赂;与他人通奸。”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舆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通奸”一次也迅速成为网络热词,中纪委网站因此也迅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其传播智慧与传播能量可见一斑。随着中纪委网站影响力的增大,它已成为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具备了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在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网络舆情热点首曝媒体”中,中纪委网站赫然在榜,名列第9名,是唯一入选榜单的政府网站。


图三:2014年网络舆情热点首曝媒体(资料来源: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的统计数据)

比之于其他网络平台,中纪委作为反腐败的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其网站既具权威性,又具时效性。比之其他政府网站,中纪委网站更像一个媒体平台的特征就在于其十分注重时效性,甚至擅长“秒杀”贪官。2014 年6 月27 日下午3点55分,中纪委网站发布了“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的信息。万庆良当天下午本来要参加一个会议,在会前被中纪委的人带走调查。由于事件变化太过突然,当天晚间出版的地方报纸上还有他当天上午出席政务活动的报道。


这种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除了有利于获得舆论主导权之外,也是一种信息公开的表率。通过及时公开确认正在被调查的违纪高级官员,可以消弭一些传言,发出权威的声音。从2007年9月新华社公布陈良宇被立案调查开始,中纪委将公开大案要案的时间点提前到“接受组织调查”阶段,已基本形成惯例。而在此之前,基本上只有等所查办案件已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审理,或当事人被免职、双开之后,中纪委才会对消息予以确认。[30]这种信息公布模式显然益处多多。事实证明,中纪委网站作为一个政府的官方网站,在信息的“上情下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善于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影响着社会舆论的走向,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四、横向传播中的“去科层化”:中纪委网站的吹风与曝料功能


除了纵向传播:即下情上达与上情下达中的“去科层化”,中纪委网站的去科层化平台还表现在“横向传播”上。它可以借助这一媒体平台,向不特定公众和官员进行宣传,而不必过度依赖传统的科层体制内的贯彻传达模式。在纷繁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和舆论场中,中纪委也可以依托这一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或作为权威信源为媒体曝料,而不必受制于其他部门,这都是其“去科层化”功能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网民有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多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三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上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场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31]中纪委网站在争取舆论主动权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一方面提供安全便捷的举报途径,让群众的声音可以直达高层;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反腐宣传和动员,成为中央政策吹风的平台。作为一个网络媒体,中纪委网站积极落实中央的各项反腐方针和政策,引导人民群众认清当前的反腐形势,有利于将中央精神一贯到底,杜绝中间层的信息贪污。


中纪委网站的去科层化功能也表现在其言论领域的自治性上。在反腐斗争中,各种权力博弈十分激烈,表现在舆论场中,也难免众声喧哗。2016年2月22日,党媒千龙网刊文《谁给了任志强反党的底气》批评任志强的言论,并给其戴上“反党”的帽子。文章质问:“一个半夜三更喜欢给领导打电话的任志强,究竟谁给了他跳出来推墙的‘勇气’”?该文在舆论场中引起广泛关注。不过,中纪委网站随后刊出《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一文,别有深意。我们可以看出:中纪委作为党的监察机关,有着自己的政治立场。以往没有自己的媒体平台时,中纪委的声音需要通过其他宣传平台代为发布,这显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了中纪委网站这一新媒体平台后,中纪委就可以依托于这一平台,在舆论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必受制于其他部门。这显然是中纪委反腐的利器。


此外,作为一个权威信源,中纪委网站的这种“去科层化”传播功能还给媒体报道提供“背书”,可以使媒体报道突破现有的种种束缚而具备合法性。2016年4月16日6时50分,被称为“河北王”的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越被中纪委通报调查。媒体反应十分迅速。从6时57分开始,财新网、网易路标、腾讯财经棱镜、澎湃打虎记等栏目,都相继推出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网页时间显示,财新网在张越被调查信息发布后的7分钟内,就推出了题为“河北政法委书记张越被查涉嫌与郭文贵马建结盟”的报道。网易在不到一小时后,也推送了“路标”栏目的万字长文《“河北王”张越凭妻子攀附周永康助郭文贵鲸吞百亿国资”》。腾讯旗下的“棱镜”栏目也推送了两篇原创稿件:《“河北王”张越落马!郭文贵“盘古会”又一干将倒下》《张越的“政迹”:被指利用权力插手具体案件》。显然,这些文章都是事先准备好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只要中纪委网站一公布案情,媒体就获得了公开报道的“合法性”,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科层体系内部的限制和束缚。媒体报道的这种“突围”不能不归功于中纪委网站在当下政治传播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


综上所述,中纪委网站在反腐斗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网站在网络举报中为下情上达开辟绿色通道,将民间的反腐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全民反腐的态势。另一方面,网站作为中央纪委的直属信息平台和媒体平台,在上情下达的信息发布和反腐宣传中直通社会。此外,中纪委网站也给中纪委自身赋权,使之能够突破现有多重科层体制的束缚,为反腐败斗争赢得舆论主导权。中纪委网站作为权威信源,还给媒体报道创造了一定的空间。互联网的“去科层化”功能在中纪委网站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它已经成为一个反腐直通车。中纪委网站有机地将互联网技术及行政权力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融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与行政监督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开创了一种“舆政一体”的反腐模式,这种模式在当下中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学意义。

[1]2016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检查院工作报告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20/c_1118384737.htm发布时间:2016-03-20  13:00:00

[2]金华晚报:《中纪委晒2015反腐成绩单》,《金华晚报》2016.01.16,第5版。

[3]杜治洲任建明:《反腐倡廉建设研究之网络反腐问题研究——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4] 彭晓薇:《论网络反腐》,《求实》2011年第3期。

[5] 崔洁、陈瑶:《网络反腐及其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廉政文化研究》2013年第3期。

[6]王世谊:《网络反腐:权力监督的新形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7]李东晓:《互联网对中国贪腐新闻生产的影响及介入模式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12年 第2期。

[8]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9]《南方周末》:《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突出网络举报功能》,http://www.infzm.com/content/93951,2013-09-03 16:57:21

[10]周继坚:《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成功运作的五点经验》,《中国记者》2015年第9期。

[11]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你一起在路上——记录中央纪委网站的2015》,http://v.ccdi.gov.cn/2015/12/31/VIDE1451551561551215.shtml,发布时间:2015-12-31

[1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年中国优秀政务平台推荐及综合影响力评估结果通报》,http://www.gov.cn/xinwen/2015-12/25/content_5027760.htm,2015-12-25

[13] 杨军.群众监督与反腐倡廉机制创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113页。

[14] 邱小玲:《网络举报: 信息时代反腐的新利器》,《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15] 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6] 《举报人:不要问我伤有多深》,《廉政瞭望》2004年第4期。

[17] 《七成举报人遭报复》,《西安晚报》2013年1月27日,第5版。

[18] 李颖、李涛:《专家呼吁尽快制定举报法民调认同此乃当务之急》,《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7日。

[19]中纪委网站头条新闻《走进中央纪委监察部"系列报道:如何向中央纪委监察部举报》2013年9月22日。

[20] 王姝:《鼠标直通中纪委是如何炼成的?》,《新京报》2014年9月3日,第6版。

[21]杨巨帅:《一键直通,让监督快速便捷》,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http://www.ccdi.gov.cn/yw/201506/t20150620_58218.html,发布时间:2015-06-20 14:31

[22]张宗林、王凯主编:《信访与治理》,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3页。

[23] 刘怡、谢耘耕:《网络反腐舆情事件的形成与演变机制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24]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5] 过勇:《经济转轨、制度与腐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26] 唐丕跃:《中纪委网站反复信息传播的特点与启示》,《理论导刊》2015年第9期。

[27]冯慧文:《中纪委网站启示如何改政风》,《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09月04日,第7版

[28]周继坚:《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成功运作的五点经验》,《中国记者》2015年第11期。

[29]新华网四川频道:《热点首曝媒体排名新华网第1中纪委网站第9》,见

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4-12/26/c_1113785802.htm,2014-12-26

[30]沈亮、边鹏:《中央纪委:“最神秘部门”渐进式透明》,《南方周末》2009-10-29.

[31] 高国全:图说习近平的互联网观来源:东方网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10/15/c_133717158.htm,发布时间:2014-10-15.


进入 潘祥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治传播   反腐败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实务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98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