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毓方:你在“一”字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53 次 更新时间:2016-04-30 21:17

卞毓方 (进入专栏)  


2014年7月12日,我从聊城回到京城,当晚上网查看新闻,发现此行已有多篇报道,现摘录一篇如下:


季羡林铜像揭幕 季羡林学院揭牌

聊城大学西校湖区命名为“羡林湖”


聊城晚报讯 今年7月11日是季羡林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当日,季羡林先生铜像揭幕、季羡林学院揭牌仪式在聊城大学西校区举行。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张树骅,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季羡林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卞毓方等诸多专家学者及季羡林众亲友参加仪式。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忠林,副市长马丽红,市政府秘书长马骏出席仪式;聊城大学校长马春林等聊城大学领导和广大师生参加仪式。

上午近9点,王忠林与王大千、卞毓方、马春林共同为季羡林先生铜像揭幕,为季羡林学院揭牌。

仪式结束后,聊城大学副校长窦建民在东湖宾馆为卞毓方颁发聊城大学兼职教授、季羡林学院名誉院长证书,为季羡林之子季承颁发聊城大学兼职教授、季羡林学院顾问证书。随后卞毓方做了《千手拂云千眼观虹》的报告,讲述了他眼中的季羡林先生以及为研究季羡林所做的工作。

季羡林塑像的设计者、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于学勇介绍说,他参考了季羡林先生生前的大量照片,制作出的季羡林先生塑像没有追求“高大上”的伟人形象,而是重点突出了季羡林慈祥、睿智的一面,比较传神。塑像中的季羡林穿中山装、扶着手杖,微笑着看着远方。塑像为紫青铜制作,主雕像高1.7米,基座高1.3米。

季羡林学院分设人文、理工和经管大类教学班,进行宽口径培养。第一学年,由季羡林学院单独制订教学计划,开设人文、理工和经管大类平台课,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和宽广的专业基础。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在其专业大类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季羡林学院的学生选择专业后,同时拥有季羡林学院学生、所在专业学院学生的身份,享受专业学院教育资源。

对于聊城大学季羡林学院的成立,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他非常赞成这种做法。这种做法突破了常规的普及型大学教育,重点培养一批水平好、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学生,用季羡林先生的精神来促进青年学子的学习和进步,希望这些学生中间今后能成长出类似季羡林先生的有用人才,对咱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仅如此,季承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季羡林学院的成立表示支持,他自掏腰包设立季羡林奖学金,并准备在季羡林文化基金成立之后,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学院的发展。

另外,为纪念季羡林先生,聊城大学西校湖区命名为“羡林湖”。

(记者 孙克峰 赵宗锋 通讯员 秦治洲)


上述报道中,最令我欣慰的,是季羡林学院揭牌。举目世界,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比比皆是。以我们熟知的美国大学为例,其顶级的哈佛、耶鲁、斯坦福,都是从具体的人名转化而来。我国不兴这么办,教育部明文规定,“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教发[2011]9号,2011年12月29日)。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查看已有的少数与名人有关的高等院校,不难发现一种特殊的现象,除长沙毛泽东文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鲁迅文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是用了冠名者的全称外,其它如中山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贵阳中医学院时珍学院等等,一律省略冠名者的姓,只留名。这是为什么呢?中国人自古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为什么偏偏要把人家的姓拿掉?本来,中国人同姓同名的就多,再去掉姓,则更难识别,你能说“元培”就一定是蔡元培,“嘉庚”就一定是陈嘉庚吗?毛泽东,周恩来,一代天骄,姓名谁也不敢动,这是特例。鲁迅因为是单名,你也无法动,总不能去掉“鲁”单留一个“迅”吧。我怀疑,倘若改用他的本名周树人,说不定就会变成“树人文学院”、“树人美术学院”的了——上网一查,嘿,果不其然,在周树人的老家浙江,就真有个没有明说、却又惹人联想的“树人大学”!

季羡林何幸!冠名学院,“全须全尾”,姓和名一字不落。

“季羡林学院”揭牌当口,两位风华正茂的学子,一男一女,为我们朗诵了季先生的散文《希望在你们身上》。文章说:“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该文写于1994年,季先生八十三岁,自然是跑第一棒的了,而且一直跑下去,跑到九十八岁。季先生曾跟我说,他是八十岁时,才进入人生冲刺。有季先生在前,我这种年龄的弟子(今天到场了数位),暂时还只能跑第二棒。报道中说到聊城大学聘我为兼职教授、季羡林学院名誉院长,这是什么?这就是接力棒啊。你得拿出田径场上的姿态来。你得尽这个历史的责任。

揭牌而后,在新开张的“羡林讲堂”,我做了一场报告,题目叫《千手拂云千眼观虹》。这就是落实责任。讲话中,我谈到罗丹的雕像《思想者》——很出名的啊,多年前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亮过相——一位赤裸的男子,弯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右手托着下颌,左手搁在膝盖,默视下界(地狱),陷于痛苦的沉思。就为了它的命名,我在雕像前琢磨了很久。琢磨的结果是,人类的思考,只是大脑在做功,辅之以面部表情,轮不到奋张如怒涛的肌腱出场。我说这话,脑子里想的是季先生,在我心目中,老人家是不折不扣的思想者。若要选出一张照片,我就选坐在十三公寓前池塘边的那张,淡定,而又带了一丝怅惘,眼袋下垂,和高耸的眉峰形成一个椭圆,额头的皱纹向上挤,向上挤,目光宁贴,似乎看着前方,又似乎什么也没看,略含叹息,又隐隐显出憧憬——注意,思想者的双睛是不会喷出火来的哦——鼻翼微缩,嘴半张,露出两三颗残缺的牙,背景是红举绿奋、屏息以待的“季荷”。

就在那样的沉思中,老先生酝酿出《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清塘荷韵》等名篇佳作。

鲁迅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里的“横眉“,一般解释为瞪眼怒视。李敖有别解,他在《假设李敖在大陆会怎样》一文中说:“(这两句诗)人人会说,人人说错了。你李敖凭什么(这么)说?什么叫横眉?你告诉我什么叫横眉?眉毛是横的?你告诉我哪个人的眉毛不是横的?都是横的。‘横眉’并不是横的眉毛,后面有‘冷对’,可是这横眉,这‘横’字中的有什么意思呢?‘冷对’是冷眼看着你。有道理了,这‘冷对’有道理,可是‘横眉’,如果是横着眉毛看着你,有什么意思啊?没道理,对不对?‘横眉’这个‘横’字,在中国古代的文字学里面是门栓,门关起来以后把门扣住了。所以,横眉是什么意思?就是两个眉头皱起来,来把它锁住,愁眉深锁,锁住这个眉毛,才叫做横眉。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是我跟你耍横,我这个把眉毛怎么怎么样,而是说我皱着眉毛,冷冷地对着你。”

你可以不同意李敖的解释,但你不能不佩服他的神鹰掣鞲,他的独立思考,不从众。

如果李敖的解释成立,我倒是愿意把“横眉”二字加之于季先生。

季先生入住301医院,某摄影师为他拍了一幅肖像:老人头戴瓜皮小帽,内着翻领白衬衫,外套大红的休闲毛衣,双手拄着一根藤制或木制的拐杖,双颊浮肿,讪讪地笑,一副面团团富家翁样,背景是凌霜傲雪的红梅。这幅照片屡经见报,流传甚广。

我却不喜欢。

它凸显的是摆布,是做作;人和景属电脑合成。

这就落了一个假。

下午,我主持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话题当然是季先生。发言者,基本是跑第二棒的,为季老的嫡传弟子和铁杆粉丝。我一边倾听,一边又常常走神,一会儿像从宇宙深处回望季羡林,一会儿又像深入原子核那样解剖季羡林——不是幻觉,是分裂飞扬在一种能量场的高峰体验。

晚间有季羡林学院的学生来访,籍贯大都属于山东,一百年前,鲁西这块黄土地上诞生了季羡林,而今而后,他们中又有多少人会走出季羡林式的道路?相信这是季羡林在天之灵的期待,也是主办方的期待。

总归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总归是后来居上,我坚信。

7月12日午后,我回到京城。刚撂下行装,就接到一则手机短信,不,短文,“站在季羡林先生铜像前”,是楚水先生发来的。他是诗人,和我一起去的聊城,昨晚先回一步。他用诗一样的深情写道:

“先生的铜像揭幕了,慈祥巍峨,矍铄沉毅,在先生离开我们五周年之际,在这美丽的齐鲁大地,生机盎然的聊城大学校园;同时,季羡林学院也诞生了,就在您离开我们1826天后的今天。

“站在您的铜像前,我泪流满面。你若是仍然健在,会有怎样的感慨呢?今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九十五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和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央已做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第二个哈佛、牛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那么,以您的名字命名的学院呢?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您是一个践行健行的人,还记得您和我谈及孔子学院,您面对大儒先贤仍感力不从心,现在又将这大命题大困难传承我们,怎样才能使季羡林学院名副其实,与您的治学精神一脉相承,是一种困难,先生没有您睿智的指点,我们该怎么办?怎么才能像哈佛的肯尼迪学院?

“站在季羡林先生铜像前,深深一躬。忽然想起卢森堡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独立广场,纪念碑座前每天都有志愿者的鲜花。记得您跟我谈及北大风水最好的地方屹立的蔡元培的铜像,蔡公‘兼容并包’思想已溶入北大的血液。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又该怎样的传承?大国崛起,文化先行。您是那么坚定地相信21世纪中国必将处于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百年树人,尽管很茫然,但毕竟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行,脚踏祖国坚实的土地,没有理由不自信,真的希望中国季羡林学院能够和美国肯尼迪学院同步,真的希望面积和卢森堡独立广场差不多的先生铜像前,人们走过时都怀有一份崇敬,发自内心的敬意,胜过一簇簇鲜花,那就是未来的希望,更是文化的崛起与复兴的萌芽。”

是的,季羡林学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过了一天,又有一篇短文飞来,出自季羡林学院的学生之手。记得那天做报告,我介绍了曾经为季老写过的三本书:《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千手拂云  千眼观虹——季羡林、钱学森、陈省身、侯仁之、杨绛、黄万里的人生比较》,顺便谈到手头正在写作的第四本,稿子已经完成大半,题目还没有敲定,谁能帮我画龙点睛?我公开悬赏。你看,这么快,应征者就出现了:


你在“一”字里


老师,记得您在报告会上说过:“能解释的非常清楚就不是文学了”。这个题目就是我偶然间想起来的,但必须惭愧的说,您的报告我没有收听到完整的信号。

我学过一门课程叫现代汉语,在考试的作文里曾写过一首小诗,更多的也是借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小中见真意,你在一字里”这其实是写我们现代汉语老师的,他的网名叫做“一真”。他平时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总是以让人理解不了的方式授课,不注重课本,注重的是思维的跨越。经常让我们用全录法(把自己在一段时间在想什么都写下来,有时还拍照)写作业。很多人都骂他疯子,可他给我更多的感觉是做真正的自己,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一”字包含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都可以在一个小小的一字里“横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什么先生出了“一”呢?因为“一”是最简单的,是最真的,是赤子,离道更近。

我们去采访季承先生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信我自己,自己要有自信,理性的看待一切事物。”他说这一点是继承了父亲季羡林的豪放豁达,季羡林老先生虽研究佛教但不信佛教。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别人都批判一些好人,包括季老的恩师胡适,季老都始终按照自己的内心行事,从来不会无故的批判别人。季老也是这样真实的一个人,都说季老和蔼可亲,可他也有傲娇真性情的一面。“一”字里蕴含了很多的智慧,也与季老相似。

您说写的这四本书的名字要一本比一本大气,名字一定要取好。当您在举朱德总司令在开过典礼上抱住记者大腿的例子的时候,我一开始只是觉得是朱总司令是为了不让记者有危险,可在会后有一个大哥告诉我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是和开国功臣害怕朱元璋具有一致性。我惊讶之余还是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虽然这个名字有些感性的俗气,但有时候灵感就在一瞬间。我听到您讲的内容,一个浅显的理解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了。

平时我喜欢读诗歌,也会凭一时的灵感写写小练笔。老师给我的建议就是先多思考,多看书,多积累,多坚持。我写的东西都很青涩,缺少深度:


满树繁花

在蟒绿的海涛中

盛开


没有温度

像湿透了的红泥

我们

无法踏浪前行


只一碰触

泥和水的别离

变成土

撒了

满满一地


希望我的小灵感能给老师刷出一小片空间。

谢谢老师

季羡林学院学生于静静


于静静?女生,人是见过的,跟我搭过几句话,面容一下子想不起来。难得她有如此领悟,意境颇为不俗。将来的书名么,我还要通盘考虑,但至少,我可以拿它作为这篇随感的标题。

感谢于静静,你的灵感已经为我刷出一片空间。


2014-7-18


进入 卞毓方 的专栏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18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