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8日在微信和博客发出为新书征集标题信,接到热心的朋友支招,感谢之余,觉得有个要点,或曰创作秘诀,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是2014年底确立写作日本,怎么写,写什么,心中毫无把握。第一步,先读书。我写《长歌当啸》,就是读了几百本才动笔,故能一气呵成。但这次老经验不能继续,因为年华老去,记忆散光,边读边忘。怎么办?改为以写带读,抓住一点,不怕简陋、单薄,狠命望深里写,这就需要带着问题去读。譬如写《纸钞上的“大国崛起”》,千字文,但涉及主人公夏目漱石、福泽谕吉等的书,就翻了十多本。如此一年下来,写了四五十篇,读了几百本书,又穿插去了三趟日本,觉得心中有些数了,决定进入创作。
就是说,以前的都是素材,不是创作。
倘若把它结集出书,个别篇章也许不错,作为整体,只能丢人现眼,毫无学术价值。
真正创作从2016年始。
创作的第一步,就是先确立标题(主题),既要切准吾国和日本的脉搏,又要不落俗套,不与他人雷同。
我实际上已有了朦胧的想法,已有了创作的冲动,比如第一篇《回望富士山》,根据书题(暂不宣布),作了很大的改动。尤其第二篇《赤县扶桑乱弹》,原题《站在富士山怎么看日本》,保留一千字,增写了八千字,堪谓脱胎换骨。以下各篇,循例,新写的新写,归队的归队,改写的改写,淘汰的淘汰。
毕竟是朦胧的想法,心里不踏实,所以才想听取大家的意见。
也的确听到了一些新鲜的思路,在此向朋友们致谢。
一题在握,心境就豁然开朗,相信绘画的朋友,会深有同感,这就叫“搜罗奇峰打草稿”。创作,用木心前辈的话,是个欲仙欲死的过程,我得换个气场,好好享受,不日将远游,和日日枯坐的书斋拉开距离,思想会更奔放。
第一站选定宁波……
待我归来,框架将大体完成。
谨此,致所有爱好创作、关心创作的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