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铁肩”与“妙笔”之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58 次 更新时间:2016-04-21 20:47

进入专题: 马达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范敬宜  

马达同志——尽管文汇报上上下下和上海新闻界的同行都亲切地叫他“老马”,我还是习惯于这样称呼他——是我尊崇的新闻界前辈。今年夏天,忽然接到他寄来的《办报六十年》清样,令我吃了一惊。两年前,他刚从一场严重的车祸中复活过来,至今还在后遗症的困扰之中,竟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编撰工作,这种惊人的毅力和效率,实在使我这个比他小十多岁的后辈为之心折。

于是,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我和马达同志从相识到相知,似乎只在几分钟之内。一九八O年夏天,我刚结束“文革”中十年下放的流离生活,回到辽宁日报的编辑岗位。那年夏天,准备回上海探亲,在向总编辑赵阜同志请假的时候,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要我交给时任文汇报总编辑的马达同志,托他帮助办一件公事。我欣然接受了任务,因为当时的文汇报办得很“火”,马达同志在新闻圈内知名度很高,流传着他很多佳话。能够有机会一睹他的丰采,实在是求之不得的好差使。

和马达同志见面是很有戏剧性的一幕。在我的想象中,他肯定是一位仪态庄严、不苟言笑的长者。万万没有想到,当秘书引我走进他的办公室时,大名鼎鼎的总编辑,竟然只穿着汗背心,一条短裤,手摇蒲扇,脚蹬拖鞋,一下子就把我们之间的距离缩短到零了。他匆匆看完赵阜同志的信,抬起他那双透露着聪明和精明的眼睛,单刀直入地问我:“你到我这里来工作吧,既可以给我添个帮手,又可以回到你母亲身边,怎么样?你不用犹豫,我马上派人到辽宁去调你!”

他的豪爽、活跃和果断把我镇住了,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唯唯而退。不料几天后回到辽宁日报,赵阜同志就告诉我:“马达已经派人来调你了!”我急忙问他是否同意,他只仰天哈哈大笑一阵,挥手让我回去。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但是马达同志那种明快、泼辣的办事风格,给我留下永远难忘的印象,从而也更加理解在他主持下的文汇报,为什么能够在那么复杂的大环境下办得如此有声有色。办事风格和办报风格是一致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一张报纸的精神面貌就是总编辑的精神面貌。

从一九七八年开始的拨乱反正,到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新闻舆论界开始挣脱长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形成的“左”的精神枷锁,迎来了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崭新时期。但是,由于长期“左”的影响,“两个凡是”又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手脚,意识形态领域的“气候”还处于“乍晴还阴、乍暖还寒”的状态。在这前后,新闻圈内人们的心态,正如当时流行的说法:“心有余悸”,“口将言而嗫嚅,足将举而趑趄”,然而,文汇报却屡出惊人之举,爆出一串串惊雷。

从小说《伤痕》的发表,到话剧《于无声处》的出台,从对批判《苦恋》的分歧,到后来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所作的不寻常的努力,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对思想解放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深知文汇报在历史上经历过曲折里程的新闻界同行,在叹服之余,也唯恐好景不长,覆辙重蹈,真的为马达、陆灏两位前辈捏了一把汗。这好比局外人只看到好戏连台,却很难想象台上主角所遇到的艰险。即使是局内人,在惊涛骇浪过去之后,也往往轻松地说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忘了当时遭际的险恶。现在,马达同志的《办报六十年》出版了,读了他对当时情景的回顾,重温历史,才真正懂得驾驭着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叶“轻舟”,绕过“万重山”是何等不易,需要何等大无畏的勇气!

过去,新闻界同行在谈起马达同志时,往往戏称他为“马大胆”。我一直认为,马达同志的勇气不是一个“大胆”所能概括的。“马大胆”绝不是李逵式的“傻大胆”。作为一位在党内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同志,他何尝不懂得在某种环境下自己的所为可能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但是他没有退缩,没有回避,而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对于这种勇气,我们只能解释为是出于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是什么?李大钊同志的一副对联说得明白:“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新闻工作者也经常以此自励。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太难。只有长期在报海沉浮的人,才能懂得实践这两句话是何等沉重。这首先是因为,要做到“铁肩担道义”,必须辨别自己承担的道义究竟是真道义,还是假道义;是值得为之牺牲一切去承担的道义,还是不值得为之承担的“道义”。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道义的真假一时很难辨别。在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自以为是在“铁肩担道义”,却没有分清是不是真正的道义而去为之卖命,结果酿成了终身悲剧。我以为,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铁肩担道义”,需要两种勇气,一是理论的勇气,一是实践的勇气。有了这两种勇气,才谈得上真正的“妙笔著文章”。从《办报六十年》可以看出,马达同志兼备了这两种勇气。

理论上的勇气,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实践上的勇气,来自实践中的胆识。从马达同志的自述中可以看到,他少年时代就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为了国家的复兴,民族的解放而出生入死。作为一名战士和记者,战场上血与火的洗礼,使他经历了生与死的跨越;人民群众为革命毁家纾难的恩情,让他刻骨铭心,把个人的得失、毁誉置之度外。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告诉他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于是刻苦学习,逐步地掌握了这个理论武器,使自己在复杂的处境下心明眼亮。而战火的锻炼,又培养了他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果敢的性格。二者相结合,使得他在走上新闻工

作领导岗位后,既有很强

的原则性,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处理重大问题既雷厉风行,又善于统揽大局,审时度势,把握宣传艺术的“度”和分寸,而且富有人情味,把“铁肩”和“妙笔”统一于一身。即使在一些日常小事上,也体现着这种风格。这构成了马达同志特有的个人魅力。

我一直记得文汇报一位朋友告诉我的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人向马达同志建议在文汇报上展开对上海外滩“情人墙”的批判,马达同志斩钉截铁地说:“批什么!青年男女挤在黄浦江边谈恋爱,只能说明上海对居民住房问题欠账太多,解决得不好,年轻人在家里没法谈恋爱。假如家里有宽敞的住房,谁愿意到江边去现眼!你要是批‘情人墙’,还不如批我们自己!”

他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就是如此与众不同!不久前,我到上海,特地重访外滩,想重睹一下“情人墙”,遗憾的是,已经荡然无存了。这时,我又一次想起马达同志……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新闻观,我看这就是活的诠释!


    进入专题: 马达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本文责编:chenp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90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2004年11月01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