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如果周庄当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7 次 更新时间:2016-04-21 21:07

范敬宜  

不久前,在以色列驻华大使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上,遇见几位外交官在一起热烈谈论苏州的周庄,对那里保留着的江南小镇风情赞不绝口。有的甚至说,到了周庄,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把苏州称为“天堂”。

我参加了他们的谈论,话题逐步由周庄引向对中国旅游业的看法。这些“中国通”都承认,近十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大进步。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不少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原貌和特色正在不断消失,一些原来以浓厚东方色彩吸引游客的名胜古迹,经过“现代化”手段的加工改造和梳妆打扮,已经面目全非,商业气息和市井气息替代了诗情画意的魅力。有的地方本来像风姿天成的纯情少女,现在变成了浓妆艳抹的“三陪女郎”,令人既大失所望,又啼笑皆非。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周庄为什么能够特立独行,一直保持着它的“原汁原味”?有的说,主要是因为它比较偏僻,过去交通不便,“文革”中没有受到“横扫一切”的“洗礼”,成为“破四旧”的幸免者。我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只是远因而非近因。据我了解,周庄并非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当市场经济大潮汹涌而至,周围许多地方兴起大搞花花绿绿的人造景观之风时,周庄同样有人“自惭形秽”,认为老祖宗留下的“破破烂烂”已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口味,主张也按“现代意识”来重塑周庄的形象。值得庆幸的是,当年苏州市、昆山县、周庄镇的领导以及许多地方上的有识之士没有随波逐流,去办那种蠢事。这里特别需要提一笔的是,费孝通先生的见解起了重要作用;陈逸飞先生的一幅描绘水乡周庄的油画被哈默用重金购下后赠给邓小平同志,也成为肯定周庄的有力佐证。现在,周围“先行一步”赶时髦的地方已经后悔不已。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不少地方在“旅游热”中仍在继续干着那种“建设性破坏”或曰“破坏性建设”的蠢事。为了吸引旅游者(实际是为了多赚钱),他们置专家和群众的呼吁、反对和媒体的曝光批评于不顾,一味迎合某些开发商的心理,耗费巨资去搞粗俗丑陋的假古董、假景观,把好端端古色古香的名胜弄得非驴非马。更有甚者,有些地方以发展经济、改造旧城为名,把成片的文物古迹包括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名城夷为平地,去建造宾馆饭店。有识之士莫不扼腕痛心,却又无可奈何。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比如追求经济效益,追求政绩,等等,这里暂且不论,只想指出一点:无知。无知的表现一是缺乏常识,不了解祖国历史文化的宝贵价值,不了解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二是不辨美丑,以丑为美,以俗为雅;三是颠倒观念,以为来自现代化国家的游客想看的就是现代化的景观,拆旧盖新才是有“现代化意识”。殊不知真正的现代化意识,是在建设现代化的同时必须保护好历史的本来面目,巴黎、雅典、罗马都是这样做的。把最宝贵的历史遗迹当作“破破烂烂”,即使是出于赚钱的目的,也是一种最陈腐落后的观念。

记得前几年有一位德国历史学家看到中国文物古迹遭破坏的状况时,曾发出忠告:“我们现在有的(现代化),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丰富的历史遗产),我们永远也不会有。”语重心长,值得我们深思。

真的,如果周庄当年也追求那样的“现代化意识”,还能有周庄的今天么!


本文责编:chenp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91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新民晚报》2000年6月19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