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朱自清陈竹隐伉俪情深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68 次 更新时间:2015-11-16 13:59

进入专题: 朱自清   陈竹隐  

李英  

朱自清(1899-1948),浙江绍兴人,清华大学教授,作家。身患重病不领美国“救济粮”,1948年8月12日病饿而亡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教授。他写的《背影》、《荷塘月色》、《欧游杂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都不失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与鲁迅先生是亲戚,他的姑母朱安是鲁迅先生夫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住在北平八道湾鲁迅先生的故居。

朱自清先生原籍虽是绍兴,但出生却不在绍兴,而是在江苏的扬州。他的原配武仲谦女士是扬州的才女。

武仲谦生了三子三女,1929年11月在她三十二岁时,就因一场流行性瘟疫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那时朱自清正在北平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执教,一接到爱妻死讯就昏倒在地,住进了医院,竟无法回扬州去奔丧。朱自清曾作《亡妇诗》:“俯仰幽明隔,白头空相期”;“到此羁旅寂,谁招千里魂”以悼亡。

朱自清出院后,一场大病,一件丧事,已使他负债累累。他回到扬州去料理后事,六个子女相拥而泣。当时,他的长子朱迈先才十岁,最小的幺女朱采芷才三岁半。一个家道清寒的穷教授,还有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个家怎么撑得起?

清华大学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是朱自清的好友,热心为朱自清续弦四处张罗。朱自清是个不愿别人为自己付出太多的人,顾教授为他说一次他谢绝一次,顾教授向他说的次数多了,他还写了一首《颉刚兄欲为作伐,赋此报之》,表示“此生应寂寞,谁分弄丹铅”。

谢绝虽是谢绝,清华园的同事朋友,看到朱自清既要当六个年幼孩子的父亲,还要当六个年幼孩子的母亲,如再拖下去,他还能教书?还能写作?还能有所作为?岂不毁了一代精英、一代人才?

1930年8月,清皇室著名画家溥侗、清华外文系教授叶公超,事前未与朱自清说明,联名邀朱自清去城南陶然亭酒楼小酌,介绍他与陈竹隐女士认识。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陈竹隐后来还真成了朱自清的再婚夫人。

陈竹隐是一位成都姑娘,1903年出生于成都一个清寒之家,十六岁父母双亡,经历了丧父丧母的痛苦。从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生,她赴北平深造,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陈竹隐爱好广泛,一面师从齐白石和寿石工学习国画,一面师从昆曲大师傅西园学习北昆,因此对国画、北昆都有一定造诣。

后来在她写的《忆朱自清》一文中,陈竹隐写了她与朱自清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他的身材不高,白白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雅正气,但脚上却穿着一双老式的双梁子布鞋,又显得有一些土气。我很敬佩他,以后他给我来信,我也回信,于是我们便开始交往了。”

1932年,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杏花村酒楼举行婚礼,文艺界知名人士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丰子恺等人都曾前往祝贺。

他们结婚后,回到北平住在清华园,过了几年虽然清苦但又幸福温馨的日子。由于他们子女多,需要照顾,陈竹隐只好放弃了她的画家梦,而为朱自清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留在家中专门相夫教子。

靠朱自清一个人的收入,又没有什么积蓄,八张嘴要吃饭,六个孩子要读书,谁能挑这个重担?谁又能支撑起这个家?但陈竹隐却支撑下来了。

子女由千里之外的扬州迁到北平,转学升学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数理功课跟不上要求。为了给孩子们聘请一位家庭教师补习功课,陈竹隐还背着朱自清去协和医院卖过几次血。当后母的,能像陈竹隐那样对待前妇所生子女,又能有几人?

1933年,在清华读书的荣高棠被捕,冯玉祥将军领导的抗日联军许多官兵受伤,赤救会发动募捐,朱自清夫妇慷慨解囊,捐的虽然仅三元五元,但那情义、那爱国之忱又何止千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沦于敌手,朱自清夫妇带起子女随校南迁,任昆明新组成的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他们到了昆明,生活更加困难。法币贬值,物价暴涨,房租昂贵。陈竹隐毅然带着子女,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成都,使朱自清一人留在昆明安心执教,尽可能减少朱自清的后顾之忧。

回到成都后,陈竹隐在世交金拾遗的帮助下,借住金氏昆仲为避日寇空袭而修建的、在成都东门外宋公桥一个尼姑庵附近的茅屋内。金氏一家住前院,陈竹隐一家住后院三间平房,虽然条件简陋,但却得以安居。

朱自清虽然一个人住在昆明,陈竹隐住在成都,相距遥遥千里,但他们伉俪情深,每逢寒假暑假,朱自清都要到成都探亲。那时没有铁路,滇川公路刚刚草草建成,由川南叙永出川,过赤水河,经云盘山,虽叫公路,但仍是乌蒙滂沱走泥丸,加上爬行百十里,抛锚十几回的木炭汽车,旅途之苦非今人所能想像,然而,自清先生不以为苦,反而乐在其中。

朱自清在成都前前后后住了两年多。当时成都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朱自清投身其间,参加各种集会、学术讲座,在各大学讲课,也无一日之闲。此外还与在成都的叶圣陶、巴金、吕叔湘、徐仲舒、谢文炳、李劼人诸先生频繁交往,或交流创作,互探疑义,或讨论时事,共商文运,从不使时光虚度。

朱自清每年南来北往至少两次,旅途跋涉之苦不说,光来去路费就是一大问题。靠人资助,朱自清又是一位洁身自好的谦谦君子,从来不肯接受。为了筹措路费,陈竹隐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虽有所准备,但遇非常事故,他们就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1942年,朱自清的幺女采芷,在四川大学读书,路遇悍匪,身受重伤。朱自清听说后,在昆明焦急异常。为了解决回成都的路费,他便把他珍藏的清代名书法家包弼臣所写的一件条幅,向银行作抵押贷款。银行以那条幅不是不动产为名,不肯接受。这事为在西南联大读书的迟镜海所知,他立刻筹措三万多元法币给朱自清送去。朱自清一定要把包弼臣的条幅拿与迟镜海,迟镜海坚决不要,就这样交来送回数次。朱自清最后表示:学生不要他的画,他决不要学生送来的钱。迟镜海这才勉强把那画接受了下来。这事已过去了几十年,大约在1992年,已在巴西定居的迟镜海才把此事的经过说了出来,并把原画赠给母校,由清华档案馆当做珍品保存。

上个世纪80年代,笔者为主编四川省志一个分志,到清华档案馆,曾亲眼看见那条幅,证实那条幅非包弼臣而是包世臣,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80年代,陈竹隐尚住在清华园宿舍,笔者打算走访,而竹隐女士因七十七岁高龄已由校方送往北戴河疗养去了,直是缘悭一面。

1990年6月19日,陈竹隐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七岁。6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还给她的家属发唁函慰问。

    进入专题: 朱自清   陈竹隐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93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